近代非文物类建筑的维护更新再利用——以天津五大道地区居住建筑为例研究.pdf

发布时间:2024-11-28 22:08

研究古代建筑中的色彩美学运用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传统文化美学解读#

近代非文物类建筑的维护更新再利用 ——以天津五大道地区居住建筑为例 张萍聂蕊 提要:天津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篇章.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大规模推进。那些得不到相关 法律保障的非文物类优秀建筑最易被忽视而遭到破坏。本文通过对现存实例的调查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问 题,呼吁社会对近代非文物类优秀建筑的维护更新再利用给予更多地理解与重视。 关键词:近代、非文物类、维护更新再利用 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现代化的飞速前进,旧城更新改建的热潮迅猛发展。很 多城市在这次改造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段、街区、建筑被保留了下来。这里面 不乏名人故居、著名商业办公类建筑。此外更多地是数量庞大,承载着地段历史文化但未被列入各级文 物保护单位的非文物类的优秀建筑。以今天来看,这类建筑不免有些落魄,但毕竟它的存在记载着城市 的历史文化。 天津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篇章。1860年,天津开埠通商,先后有9个国家在此设立租界,给 中国传来西方先进建筑文化的同时。也传来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建筑样式与技术,使近代天津的城市建设及 建筑类型、建筑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建筑就像天津城市变迁的记忆库或博物馆,一扇门、一根柱、 一处墙饰,甚至一砖一瓦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的故事。而今,它们可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功能要求。 图1天津五大道地区位置围 这次调研的地点选在最能体现天津近代史缩影的五大道地区。它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以南、 马场道以北、西康路以东、南京路以西的长方形地区内,共计22条马路,总长度为17公里,总面积1.28 平方公里,其中以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马场道5条道路最为著名。这里拥有20世纪二三十 年代建成的英、法、意、德、西班牙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花园式房屋2000多所,占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 总面积lOO多万平方米,被公认为天津市独具特色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图1)。 一 近代非文物类建筑破败的主要原因 从这次调查情况来看。近代非文物类建筑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自然损坏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多数近代建筑的自然损坏已相当严重,加之年久失修,屋面渗漏、外墙 剥落、门窗朽烂、砖石部分粉化、结构部分变形开裂等问题非常严重,光彩不再,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 要求。亟需维修改造(图2、图3)。 图2重庆道山益里 围3重庆道剑桥大楼 2.使用不当 直至今天,绝大多数近代建筑依然承担着实际的使用功能。但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要,无序 搭建、自行改建的现象普遍存在,远远超过原设计的功能要求,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调查中发现,往 往在住宅和沿街建筑中这类现象最为突出。 近代建筑中的住宅问题多体现在管网铺设不当、杂物随处堆放、设施任意设置(墙上安装空调室外 机、遮阳篷)等问题上。而沿街建筑的问题则多集结在杂乱的户外广告牌、私自搭建的门面房,以及不顾 原有墙体材料特点而进行的千篇一律的外墙粉刷上(图4、图5)。 3.保护措施不力 现今,我国有关文物保护的主要法律是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1年和 2002年作了修正),依据这部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细则))(1992年)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以及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文物保护的各项通知3部,另 有部门法规7部;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也于1987年颁布了《天津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但以上法规条例都是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的文物保护对象制定的,缺乏针对近代建 近代非文物类建筑的维护更新再利用——以天津五大道地区居住建筑为例 603 圈4 睦南道--JJ,,洋楼 圈5河北路鲍乃第疙瘩楼 筑保护的解释和具体措施。即使在天津市2005年9月刚刚实行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作 出了对风貌建筑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保护责任和义务,历史风貌建筑确定、拆除、迁移或异地 重建,修缮和装饰装修,保护腾迁,保护专项资金,以及使用历史风貌

网址:近代非文物类建筑的维护更新再利用——以天津五大道地区居住建筑为例研究.pdf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05138

相关内容

閑話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維护
天津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pdf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
天津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9
节能减排废旧建筑材料再利用研究
旧建筑再利用
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与再利用.pdf文档全文免费阅读、在线看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武汉地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策略研究
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利用
西藏传统平顶民居建筑气候适应策略及其文化转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