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磁力 让工业遗产走进生活
文化遗产的申遗成功可以提升地区旅游业吸引力 #生活知识# #旅游生活# #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脱胎于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文旅项目在全国各地走红,国家层面也一直在积极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旅游发展。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持续开展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发布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目前,已公布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2022年7月,工信部又印发了《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师、青年学者叶子鹏认为,工业遗产既是工业社会的历史凝眸和记忆传承,也是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生动载体和现实写照。工业遗产同时契合了多层次人群的需求,年长者能够“抚今追昔”,青年人能够感受历史与时代的脉搏。作为工业社会留存下来的,兼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的遗存,工业遗产内嵌着产业转型、设计美学、技术迭代的基因,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助推下,势必成为能被活化利用的社会空间资源。
近年来,众多年轻人热情投身于“唤醒”工业根脉的事业,凭借着创新、钻研、专注的精神,不仅使得城市中的工业遗产得到完好的保留,更让年代感变身“工业风”、工业“老面孔”变身城市“新地标”,让诸多“沉睡”的工业遗产焕发生机。当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与庄重深沉的工业遗产相遇,让工业遗产重拾青春姿态,焕发新生机。在城市的更新与成长中,如何让工业遗产更好地得到保护和利用,让其发挥更大的历史价值?
叶子鹏表示,首要的就是“原汁原味”保留建筑群像、植被景观、制造机具等工业遗存,这些不同城市的独特景观对于赓续城市历史、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意义非凡。在改造工业遗产时,必须遵循“因形就势、旧物新用”的原则,把握好新与旧的平衡、商业与艺术的比例。此外,要合理引入全新的业态,打造全新的产业动能。要大力推进遗产及生态价值的产业链转化,构建多元的消费场景与平台,通过“以用促保”,将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成果红利惠及城市发展。
他认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漫长、繁复、冗杂的工作,需要更加“高、精、尖”的人才加入这支队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一领域的专业化人才相对匮乏,同时存在着现有群体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考量标准的瓶颈。这就需要从国家政策角度,增加对于青年规划师等新职业青年群体的关注与支持,引导年轻人共同保存好、记录好、利用好工业遗产,将城市记忆打造成城市名片,充分展现工业遗产粗犷外表下的精神气质,让“钢铁锈带”增强“文化磁力”,变身为“生活秀带”。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苏斌进一步认为,“文化磁力”由工业遗产固有价值和创意价值共同构成,挖掘创意价值不能损坏固有价值,在保护固有价值的同时也应考虑创意价值,并充分扩大外溢效应。唯有周全考量多重要素,才能实现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最大化,进而充分盘活文化价值,为产城融合发展增添新元素、新动力。
在徐苏斌看来,作为能够留住集体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改善公共空间、推动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工业文明“遗珠”,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历了渐进式的探索过程。“实际上,工业遗产改造与保护的探索也是一段融入城市发展的历程。”徐苏斌表示,工业遗产改造的规模一般是从单体到街区再到城市,大众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程度逐渐加深与拓展。如20世纪90年代,上海对苏州河边的仓库进行改造,北京798艺术区也得以再利用,这一时期,工业遗产的利用基本上是一些艺术家为了创造工作空间而进行的规划。在后续演化过程中,首钢园、东郊记忆等创意街区便逐渐由工业街区改造而成。此外,景德镇等城市则由工业城市转型发展而来。
工业遗产改造从重视场所的物质利用逐步扩展到重视文化价值,但“文化磁力”欠缺的现状仍需得到关注。徐苏斌表示,当下,如何通过工业遗产改造提升文化品质、打造创意城市,是工业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关键。徐苏斌认为,从文化文本向文化资本再向文化产业、创意城市转化,就是一个可行路径。“实践显示,通过档案收集、现场调查、综合研究、价值评估等方式可以赋予工业遗产文化资本价值,集聚人才、技术和支持性基础设施,营造创意氛围,实现向创意城市发展的转变。如果缺少文化文本,那么‘文化磁力’势必失去最基本的依存条件;如果难以促成文化文本向文化资本转变,文化遗产也只能停留在‘文本’层面;只有文化资本得以积累,才可为打造丰富立体的产业体系创造条件,最终惠及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
网址:文化磁力 让工业遗产走进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16005
相关内容
让文化遗产融入时代,走进生活西安大学生助力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
世界遗产走进大众,北京中轴线丰满生活|文化中国行
世界遗产走进大众,北京中轴线丰满生活|文化中国行
活化利用工业遗产 让“工业锈带”蝶变“发展绣带”
让工业遗址焕发新活力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如何让工业遗产焕发新活力?
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打捞工业“遗珠”,点亮城市生活
工业遗产“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