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活化利用工业遗产 让“工业锈带”蝶变“发展绣带”

发布时间:2024-11-29 20:21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可以带动旅游业发展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文化遗产#

原标题:重庆:活化利用工业遗产 让“工业锈带”蝶变“发展绣带”

来源:第一眼

近年来,重庆市大力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已有6处工业遗产入选“国家级”名单。工业遗产是国家工业发展的见证,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精神积淀,但一个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工业遗产,如何能跟上时代步伐,成为有价值、有共鸣的情感资源,被今天的年轻一代认同和接受,进而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能呢?

就在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220千伏凉亭变电站成为本次重庆唯一入选项目,我们先去看看这座曾被称作“重庆工业命脉”的变电站。

凉亭变电站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三线建设”时期,为保障重庆军事战备和工业生产用电需求而建,这是重庆首座220千伏变电站,也是全国运转时间最长的变电站。

国网重庆市区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副主任周玉宇介绍说,这座变电站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重庆辨识度的防空洞工业风貌。站内5座防空洞占地约1200平米,都建于抗战时期且保存完好,变压器等主要电力设备,从建站至今经历多次改造更新,仍布置在洞内正常运行。

2011年,凉亭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从“传统”到“革新”,从24小时人员值守,到智能巡检,AI值守,这座历经50余年风雨的变电站,在今天依然担负着沙坪坝区井口、童家桥及江北盘溪等区域重要供电任务,成为重庆乃至全国电力工业的“活化石”。

重庆工业是近现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最完整的代表之一。我们来简单回顾和梳理这段历史。

1905年,重庆第一家机械工厂——铜元局开办,重庆大量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机械装备;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南京金陵兵工厂、武汉汉阳兵工厂等企业内迁,重庆兵工生产了全国三分之二的枪炮及弹药。至今分布在江北、沙坪坝等地的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也入选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新中国成立,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工业更是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形成了以机床工具、仪器仪表、汽车配件等为主体的制造业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目光再聚焦到今天,去年底至今,重庆发布《重庆市工业遗产资源调查报告》、《重庆工业遗产地图》,梳理出重庆从开埠至三线建设期间留下的171处工业遗产。

如何更好地保护与活化利用?在近日举行的一场重庆工业遗存更新主题分享会上,与会专家建言献策。

重庆设计集团总建筑师 徐千里:

对工业遗产不能够孤立、静止地进行保护,而必须把它们放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中,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与城市的协同发展,结合在地性文化特色进行保护和开发重塑,为它们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对工业遗产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整体性,考虑到工业景观及工业遗产在当地社区的影响力和适应性。

重庆市工业文化协会副会长、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黄聪:

要跟人们的这种生活性要结合起来。比如说我们所在的工业遗存当中,它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些空间,可以把它利用起来。这种场景的打造,我觉得应该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大家来感受,能够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去实现。

近年来,鹅岭贰厂文创公园、涪陵816地下核工程等一批项目,成为工旅融合标杆。在业内看来,对重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不仅是延续城市记忆的需求,也是丰富城市内涵、助力城市更新的需要。

今年5月,位于北滨路忠恕沱码头的洋炮局1862文创园正式开园,一起去打卡江边的工业遗址、城市里的历史街区。

沱,这个字与重庆地貌紧密相关,指的是可以停船的水湾,北滨路忠恕沱码头,就因为这个沱,在抗战时期,迎来了上海洋炮局的内迁,并在此建立了江陵、长安这两大兵工厂,生产了当时国内60%以上的军火。

原江陵厂办公室主任周学锋告诉记者,当年生产的包括迫击炮、重机枪、步枪、各种炮弹、子弹,相当多的,全部供到抗日前线,为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仅如此,新中国第一辆吉普车在这里生产出来,两厂职工积极参与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建设,抗美援朝时期还为前线提供了大量重要物资,随着2013年长安汽车整体搬迁,洋炮局结束使命,留下宝贵的工业文化遗产。

市住房城乡建委人居处工作人员刘江表示,重庆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目前,全市已启动城市更新项目288个,今年将高标准推进江北长安三工厂片区等180个城市更新项目建设。

城市更新,是美好生活的迭代升级,是历史文脉的延续传承,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市万象,岁月更新,期待更多有辨识度的城市更新改革成果,在新重庆不断涌现。

放眼世界,工业遗产在城市转型中都释放出新的活力。位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建筑群,助力鲁尔区获评“欧洲文化之都”;位于荷兰鹿特丹的岬角港区,也成为滨水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范。

那么重庆工业遗产如何向新而生,如何创造性利用、创新性发展?在重庆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实验室主任、副研究馆员陈涛看来,我市工业遗产类型丰富,周边环境条件复杂,需要“一地一案”量身定制开发利用方案。目前,我市工业遗产开发利用主要是实体空间再利用模式,在建筑空间内植入新的功能,如建设工业博物馆、文创园区等。应转向要素整合利用的多维开发模式,对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要素深入挖掘和创新应用。突出我市工业遗产的红色基因,打造“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工业文化旅游廊道或线路,让我市在全国工业遗产文旅赛道中形成特色和亮点。通过“要素提取、二次创作”实现产业融合,形成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文创品牌。

工业遗产,既是几代人挥洒青春热血的地方,也承载着工业制造由弱变强的宝贵记忆,塑造着城市向新向上的品格气质。今天的“工业绣带”,不是铁锈的“锈”,而应该是焕“新”出发,凸显创新创造元素的锦绣之带。一座新型工业化与文化软实力相辅相成的新重庆,正阔步向前,令人期待!

(重庆广电-第1眼TV 傅了 吴静 张月藐 李艺 袁媛 李波 李嘉博 综合报道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杨凡 审校:李晓 主编:郭常宏

阅读量:7.7W

网址:重庆:活化利用工业遗产 让“工业锈带”蝶变“发展绣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16022

相关内容

活化利用工业遗产 让“工业锈带”蝶变“发展绣带”
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 重庆出台方案推动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有着许多满载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的工业遗产——重塑工业遗产 留住“工业乡愁”
强化规划引领 优化空间布局 推动“工业锈带”蝶变“生活秀带”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如何助力城市有机更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如何让工业遗产焕发新活力?
五部门印发方案推动 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
充分挖掘和利用工业遗产
让工业遗址焕发新活力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场”,首钢工业遗存焕发新光彩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