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文物霉变生虫及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2024-11-30 18:44

遇到病虫害,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措施。 #生活技巧# #园艺种植技巧# #家庭菜园建设#

摘要:书画类的文物是最常见的一种文物类型,主要是历代书法家、画家的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但由于这类文物的载体具有特殊性,比较容易遇到霉变生虫的问题,为避免文物受损,需要做好文物保护措施。基于此,笔者重点分析了引发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确定了后续文物保护工作的方向。并简要介绍了几点防虫、除虫、防霉和除霉的有效措施。同时,对霉变生虫后的文物修复思路和相关注意事项展开研究,旨在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及效果。

关键词:书画文物;防虫措施;除霉措施;微波技术

文物属于历史文化的结晶,通常由各地的博物馆进行文物的集中收藏、展览,也有些文物爱好家会选择私人珍藏文物。以书画类文物为例,这类文物的材质大多是宣纸、绢帛,在长期存放过程中,如果存储方法不当,会导致文物霉变生虫的情况,容易出现书画的字迹不清、出现破洞等问题,还会导致文物的文化价值受到极大的影响。基于此,如何合理应对文物的霉变生虫问题,就是现阶段文物保护人员的一项核心任务。

1.造成书画文物出现霉变生虫情况的主要原因

要针对书画类文物出现的霉变生虫情况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就要先结合现阶段的文物存储、展览情况,分析文物霉变的原因,给出具体的文物保护计划。

1.1外部环境因素

能被称为文物的书画作品大多都具有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这类文物出土后,通常要采用隔绝氧气的处理方式来避免文物氧化。同时,要存放在避光的地方。而大多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都会存在阴冷潮湿的特点,如果没有及时做好防潮处理工作,就会滋生大量的细菌,导致书画类文物发霉的情况。此外,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也有很多的细菌,无法将文物存放在完全无菌的环境中,这就使得书画文物出现霉变生虫的几率有所提升,上述这些内容都是文物保护人员在开展防霉、防虫管理工作时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2人为工作因素

据了解,书画文物出现霉变生虫的情况时需要有三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环境中存在霉菌,其二是环境温湿度符合霉菌的生长、繁殖要求,其三是环境中有霉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会引发霉变的现象。而在获得书画文物后,文物保护人员通常会手动进行文物的重新装裱。在这项工作中,如果实际使用的粘合剂具有胶料纤维素皮革或者淀粉成分,就会给霉菌提供充足的养分[1]。此时,就会造成书画文物大面积霉变的情况。这说明人的工作行为、防霉知识水平都将对文物保护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研究如何防治霉变生虫的问题时,应关注人员工作素质、能力是否达标,有序组建一支专业的文物保护团队,并建立完善的文物管理机制,约束文物保护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旨在降低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良影响。

2.针对书画文物霉变生虫的现象采取有效的防虫和除虫措施

2.1使用药物来达到防虫和除虫效果

药物防虫是目前见效速度相对较快、应用范围也比较广的一种方法。以防虫工作为例,很多中草药都会散发气味,这些气味有良好的驱虫效果,能满足防虫工作要求。而通过药物来除虫,主要原理是购买化学药物,让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能够消灭霉菌和害虫的物质,从而顺利达到保护文物的目标。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避免化学药物与书画文物发生反应,而导致文物被损毁的情况。这就需要根据药物的化学分子式和文物的材质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与此同时,要确定药物的使用方法,避免直接将药物涂抹或喷洒在文物上。新时期,文物保护人员通常会在开展书画装裱工作时,在粘合剂的原料当中添加防虫药物,以便于高效完成防虫、驱虫任务。

2.2使用防虫防蛀的材料来处理问题

在存放书画文物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作为存放文物的载体,常见做法是将文物摆放在专用展架上或单独收纳在柜子中。而如何科学选择这些器具的材质,就是现阶段文物保护环节的一大难题。据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很多木材都具有防虫防蛀的效果。所以,古时候人们会将书画放在特制的木箱中。常见防虫木材的种类有:香樟木、乔木以及檀木等等。这些木材自身就会释放一股味道,能达到驱虫效果。再经过人为的加工处理后,就能制作成具有防虫能力的器具。将文物放在这种器具中,保证器具内的环境干燥,就能有效降低霉变生虫问题的发生几率,从而保证文物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不会受到影响。

2.3使用微波技术处理霉变生虫问题

当发现书画文物已经发生霉变生虫现象时,应该选出合适的技术方法进行除虫操作。以使用现代化微波技术为例,该技术是新时期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法,主要原理是通过专用设备进行电磁场的加热处理,让电介质在高温状态下通过微波震动的方式来杀死害虫。微波的波长比较短,通常在1mm-1m之间,适用于小范围内的杀菌杀虫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推广微波技术时,如果微波传递过程中使用的介质不同,就会吸收不同的微波功率。而书画文物的材质本身含水量小,不会吸收过多的微波。但霉变后生出的虫子体内细胞含有大量水分,会吸收较多的微波,进而导致虫子体温升高。据了解,大部分害虫都喜欢阴冷潮湿的环境,在持续高温的影响下就会出现死亡的现象。所以,应鼓励文物保护人员主动学习微波技术的操作方法,为文物防虫、除虫工作的稳步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4使用熏蒸技术处理霉变生虫问题

可以处理书画文物霉变生虫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熏蒸处理的方式来杀虫。与传统的熏蒸方式不同,因为文物的特殊材质和特殊价值,具体的熏蒸技术操作方法如下:首先,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种类,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将固体或液体类的药剂转变成气体的形态。实际上,大多数药剂在加热后都能转变形态。这要求工作人员提前学习相关知识,丰富知识储备量,充分了解不同化学物品的挥发特性及沸点,以便于合理控制温度。目前,在国内文物保护领域研究较深入、应用最广泛的熏蒸剂是环氧乙烷、溴甲烷等,应注意科学控制药物的使用量[2]。其次,采取熏蒸措施时,要着重关注环境中是否存在自然风,避免风力作用改变气态药剂的熏蒸方向,这是决定熏蒸技术能否发挥价值作用的关键所在。最后,要严格控制熏蒸操作的时长,并对比药剂的原材料,禁止随意将两种药剂混合而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还要树立环保意识,端正文物保护工作的态度,避免因为化学药物而污染环境或导致文物褪色、损坏等情况。

3.针对书画文物采取有效的防霉和除霉方案

文物保护人员在具体进行霉变生虫问题的防治工作时,应当着重做好防霉和除霉操作,降低霉菌滋生的几率,提高文物的保护效果。具体工作思路如下:

3.1合理管控环境的温湿度

据了解,大多数霉菌的最佳生长温度是22℃~28℃,而湿度大约在80%~96%之间[3]。针对这个特点,文物保护人员在全面开展文物防霉工作时,应当积极尝试在室内环境中安装温湿度感应装置,以便于实时动态关注存储及展览文物的空间温湿度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温湿度适宜霉菌生长时,应及时降低温度和湿度。结合书画文物的材质特点来分析,如果湿度过高纸张就容易发霉,温度过高还容易造成文物褪色、字迹模糊的情况,不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因此,应尝试将存放文物的环境温度调整为16℃~20℃,湿度则要控制在45%~60%之间。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完成环境温湿度的控制工作时,可以选择推广使用智能技术,并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通过计算机软硬件设备进行远程、智能化的温湿度调控,方便第一时间发现潜藏的文物霉变风险,提升防霉效果,这也是有效减轻文物保护人员日常工作压力的关键所在。

3.2采取有效的除尘措施

科学的书画文物霉变生虫问题管理思路是: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从源头上做好防霉工作。因为尘土是霉菌孢子的载体,在防霉环节中,最有效的防霉措施就是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处理,保证环境卫生程度达标。一般出现尘土主要是因为参观文物的游客衣服、鞋子上有尘土,而日常卫生清洁工作没有落实到位。针对这个情况,文物保护人员要达到防霉、除霉目标,除了要布置具体的清洁任务,严格检查环境卫生状态之外;还可以考虑投入资金,在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为提升除尘效果,降低文物霉变的几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让文物防霉、除霉工作具有规范性的特征。例如,应要求工作人员进入文物储藏室时,自主更换干净的衣物;组织开展文物展览活动时,也要让游客提前清理衣物、鞋底的灰尘,最佳做法是让游客穿鞋套进入展览馆。

3.3科学利用防霉剂

在书画文物霉变的防治管理工作中,文物保护人员应充分意识到使用防霉剂的重要作用。据统计,书画文物表面经常滋生的霉菌类型有:曲霉菌、青霉菌、木霉菌等等。在后续除霉环节中,遇到不同的霉菌需要使用不同的除霉措施,这需要根据霉菌的颜色、形状来判断霉菌的种类。而在前期防霉工作阶段,则要挑选能对多种霉菌有抑制作用的防霉剂。比如,丁香油防霉剂和纳米TiO2改性壳聚糖防霉剂都能有效达到为书画文物防霉的作用[4]。具体使用这两种药剂时,应要求工作人员自觉规范工作行为,严格有序的做好对药剂用法用量的管理工作。

3.4灵活使用专业的除霉技术

当书画文物已经发生霉变现象时,应积极使用专业的除霉技术来解决问题。在文物保护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可以使用的文物除霉方法有许多。最常见的方法有:酒精杀菌、除氧封存、γ射线照射等。不同的技术方法有不同的操作注意事项,需要使用的设备、材料都有一定差异,最终的除霉效果也不同。基于此,应以对比分析的方式选出最合适的技术,编制科学合理的除霉计划。这就要求文物保护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总结以往各种除霉方式的优缺点,找到创新除霉方案,提升除霉效果的可行策略。而除氧封存技术就是新时期人才通过不断摸索后,选出的一种快速高效除霉的方法。与其他技术相比,该技术的优势是副作用比较小,除霉过程中不会对文物造成破坏。操作原理是通过隔绝文物与氧气,来达到除霉的效果。因为霉菌需要氧气,如果霉菌所在的环境中缺少氧气,就会限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速度。此时,配合使用清理霉菌的工具及材料,就能顺利解决书画文物的管理难题。新时期,针对除氧问题而言,最佳的工作思路是充氮气除氧、真空除氧等。

4.针对霉变生虫问题开展书画文物的修复工作

当文物已经出现霉变生虫现象后,应有针对性的开展文物的除霉、除虫及文物修复工作。基本工作流程如下:

4.1记录文物出现的霉变生虫现象

遇到霉变生虫的情况时,文物保护人员需要先分析原因,判断霉菌类型,并立刻制定文物的修复计划,规范修复流程,选择合适的技术、设备,并着重分析工作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合理布置工作任务。通常为了保证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工作人员应在修复任务开始之前,使用摄像装置对文物出现霉变的细节处拍照,并做好标记。关键要进行不同位置霉变严重度的分类,遵循重要性原则,确定除霉顺序。同时,要拍照记录文物目前的整体颜色、图样,方便进行文物修复前后的对比,以此来评估最终的修复工作效果是否达标。后续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也可以调取相关资料为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拍照记录时,禁止使用闪光灯。

4.2开展文物的揭取和清理工作

在开始除霉操作之前,文物保护人员应先将书画文物的画心摘取下来,这项工作需要由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完成,以避免出现画心破损的情况。一般针对年代比较久远的书画文物,应采用干揭法,揭取画心后,判断霉变的具体位置是在画心上还是装裱材料上,综合评估文物的除霉难度。如果画心表面已经沾染了霉菌,可以使用面团一点点的蘸取霉菌,动作要轻柔。与此同时,可以使用聚乙烯薄膜喷水吸在装裱案上,将画心正面朝上放在薄膜上,尽量伸展开摆正,用棉签蘸水点在画心墨拓处[5]。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禁止用手直接触摸画心,要带上专用手套,避免手上的油脂、汗渍沾在画心上。如果文物保护人员在处理霉变生虫问题时,决定使用淋水法,还要严格控制水温,并要控制好排笔与画心之间的距离。让热水通过排笔缓慢地流到画心上,冲洗工作完成后,应使用干净的毛巾来吸附多余的水分。

4.3除霉后及时完成文物装裱任务

当文物保护人员顺利完成基础的除霉、除虫工作后,要对画心采取有效的防霉措施。以使用防霉剂来预防霉菌的方式为例,应根据书画文物的材质,将防霉剂均匀的喷洒在画心的正反两面上,并使用聚乙烯的薄膜覆盖在画心表面上。等待防霉剂形成保护层后,再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书画文物的装裱工作。常规装裱步骤是:托制镶料、下料、镶嵌、托制覆背纸、扶活、上墙、下墙、砑活、装杆。后续注意依托完善的文物管理制度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以确保文物保护工作能够落到实处,进而从根本上避免再次出现书画文物霉变生虫的情况。

结语:针对书画文物经常出现的霉变生虫问题而言,融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可以延长文物的存放期限,能为弘扬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霉菌种类多、文物材质不同,实际适宜使用的防治技术方法有一定差异,这会给文物保护工作增加较大的难度,应先保证人才具备创新意识及对专业的技术操作能力,并应引导人才积极引进新的技术方法,还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端正文物保护人员的工作态度,以此来提升文物保护效果,带动文物保护与修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娜,习永惠,吴若菲,周文华,闫丽.纸质文物防霉、除霉保护技术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6,24(4):14-17.

[2]张兴.浅析书画文物保护中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8):38-41.

[3]王毅婧,黄阳阳,黄小萃,刘臣,邱海丽.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防霉药剂筛选[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34(1):20-27.

[4]鲁元良,孔梅仙.霉菌病害书画的保护修复方法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0):98-100.

[5]黄瑛.绢本书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2):32-35.

网址:书画文物霉变生虫及防治措施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26856

相关内容

家居防螨虫的三大措施
档案管理八防及措施
卫生间防霉预防措施
预防食物中毒措施
中学防鼠防蝇防虫防尘措施
防鼠防蝇防虫防尘措施
预防食物中毒及措施
4种常见衣物变质情况和预防措施
书库防盗防虫防潮防尘措施
家居螨虫无处不在 抑制螨虫生存五大措施介绍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