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陪伴=和谁亲,亲子依恋有大学问,做不好这些事很挽回娃的爱

发布时间:2024-12-01 14:12

亲子生活互动:亲子烹饪比赛,看谁做的更好吃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亲子生活互动# #亲子美食DIY#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为了养家糊口,大多数年轻人生了孩子后没办法辞掉工作带孩子,都会让自己的父母过来帮忙。

妈妈休完产假就复工,错过了孩子依恋期,后悔不已

小燕刚成为妈妈,心里满满的都是自己的宝宝。尽管万般不愿,但出于家庭的经济状况考虑,小燕休完产假还是回去上班了,孩子由姥姥帮忙带。

小燕虽然只有晚上下了班才有时间陪孩子,但她是一个非常尽责的妈妈,陪伴孩子的时候总是全心全意,希望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她也希望孩子能感受到妈妈的爱。

宝宝一天天长大,从一个皱巴巴的小婴儿长成了会笑会爬的小调皮,慢慢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孩子明显更亲姥姥,只要没看到姥姥就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小燕不管怎么哄都没用。哪怕是姥姥就在旁边,小燕抱久了,孩子也要往姥姥身上凑。

小燕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儿,自己已经尽力抽时间陪孩子了,可孩子就是不亲自己。只要小燕在家,姥姥也都把孩子往小燕身上送,让她抱抱孩子,说不定孩子就和她亲了。

宝宝和谁亲?里面有大学问

小燕的处境是时下许多妈妈正在经历的,孩子更亲奶奶或者姥姥,对自己这个妈妈反而“视而不见”。不是说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是最黏妈妈的吗?

对于两岁之前的婴幼儿来说,谁对他们照顾更多,他们就黏谁,这是很正常的。宝宝从出生到两岁,这一阶段是最需要人照顾的阶段,这个阶段谁对宝宝的照顾越多,他们的依恋和安全感就来自于这个人。

婴幼儿的养育过程中,孩子和谁亲,主要会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孩子8个月之前

宝宝8个月之前,如果有多位照顾者同时照顾宝宝,宝宝是不会对谁亲表现出明显的趋向的。这个时候妈妈如果想要得到宝宝的依恋,还是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行。

对于宝宝的需求,妈妈要及时回应,经常陪宝宝游戏等等,都能让宝宝对妈妈的印象更深。

第二阶段:孩子8-24个月

宝宝8个月之后,意识里已经有了“客体永存”的概念,对于照顾、陪伴自己更多人,宝宝心里如明镜似的,这个时候,当然谁对宝宝照顾陪伴更多,宝宝就会更亲近那个人。

妈妈这个时候可就没那么容易“忽悠”孩子了,就像小燕那样,虽然每天都抽时间陪伴孩子,但明显姥姥照顾孩子的时间更多,所以孩子依然更黏姥姥。

这个时候,妈妈对于孩子来说只是“玩伴”,而奶奶或姥姥却是“亲人”。他可以高高兴兴地和玩伴玩,但一旦需要亲人的时候,作为玩伴的妈妈就被无情“抛弃”了。

这个阶段是和宝宝最容易建立亲密关系也是最容易拉远与宝宝距离的时候,妈妈们可要注意了,这个时候最好不要轻易离开孩子,否则再想建立亲密关系,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多了。

第三阶段:孩子24个月以后

宝宝2岁之后,会重新开始依恋妈妈,这时候孩子天生对母爱的渴望就会显现出来,这种感觉会让孩子不自觉的亲近妈妈。如果妈妈的回应和孩子在一个频率上,就会重新得到孩子的“青睐”。

当然,这种亲密母子关系重新建立的前提是妈妈和孩子住在一起,并且愿意花费时间陪伴孩子,做到“有效陪伴”。

谁抱得多宝宝和谁亲?这些事做不到位,妈妈都难以挽回娃的“爱”

1、陪宝宝睡觉

宝宝睡觉的时候是最需要安全感的时候,不管再忙,如果能坚持陪宝宝睡觉,宝宝可是能一直记得妈妈的气味的,对妈妈的依恋感也会上升。

2、有效的亲子时间

“陪伴”不等于“陪着”,既然是陪孩子玩,就要全心全意地陪着他,而不是拿着手机在旁边让孩子自己玩。这样宝宝会感觉到妈妈不是真心的想和他玩,还会各种别扭呢。

3、温柔陪伴,耐心等待

如果妈妈老是对孩子横眉竖目、多加指责,孩子又怎么能对妈妈亲近得起来呢。妈妈们应该多学习育儿知识,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特点,才能接纳孩子的不足,温柔陪伴、耐心等待。

想要成为孩子的“唯一”,并不是只有“妈妈”这个身份就够了,而是要花心思和时间去陪伴宝宝的。

责任编辑:

网址:谁陪伴=和谁亲,亲子依恋有大学问,做不好这些事很挽回娃的爱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35010

相关内容

亲子教育中有效的陪伴——“亲子对话青春期,和谐家庭共成长”第三届线上系列公益讲座第九讲
物质满足=亲子陪伴吗?
疫情期间,家长如何做好亲子陪伴 —“管”与“陪”的智慧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真实而有温度的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陪伴的意见建议
4条高质量亲子陪伴建议,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请认真看!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每一个残破娃娃的背后,都有故事
陪伴是最好的亲子教育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培养有责任心的孩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