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二:丧葬礼俗 (花了一天时间整理的死人事= =)
喪葬
丧葬制度既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 又反过来使宗法制度更加严密, 二者不可分割。受传统伦理思想的支配, 强调尊卑等级, 不容犯上僭越。《礼记》对自天子至庶民的各种丧葬仪式进行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在死者的称谓方面,“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下面介绍一些与丧葬有关的古代礼俗。
一、家奠弔祭仪制
1、屬纊:人將死時叫做“屬纊”。
屬是放置,纊是新絮。屬纊指用新棉置于临死者鼻前,察其是否断气。
《礼记•丧大记》:“屬纊以俟絶氣。” 郑玄 注:“纊,今之新綿,易動摇,置口鼻之上以爲候。”
指临终。屬纊這一風俗,后逐漸用為臨終的代稱。
南朝宋 鲍照《松柏篇》:“屬纊生望盡,闔棺世業埋。” 宋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公性與道合,得佛老之妙,屬纊之日,凛然如平生。”
2、復:古丧礼称召唤始死者的灵魂为“復”。《礼记•檀弓下》:“复,尽爱之道也,
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據《通典•禮八十九》記載,古人初死,生人要拿著死者生前穿著的最好的服裝,左手邊執衣服的領口,右手邊執褲子或者裙子的圍腰部份,然後上屋面向北方為死者招魂。招魂的時候長喊三聲死者的字或姓,意思是招喚死者的靈魂回復到身體。然後把衣服投到屋下的篋或者箱子里,再將其覆于死者的屍體上。復而不醒,然後辦理喪事。
3、沐浴
在讣告亲族,设尸牀后,要對死者進行沐浴,這個風俗一直持續到後世。據《禮記•喪大記》記載,沐浴的基本步驟是:先汲水于井,在坐西朝東的灶上燒水,準備一條沐巾,兩條浴巾,盥盆二個,男逝者由至亲子弟,女逝者由至亲女眷來侍奉沐浴。他們對死者洗头、梳头,用巾拭干;又用浴巾洗尸身,用浴衣拭干。将洗过的水及梳、巾、浴衣等一并扔于甸人所掘之坎中。然后和往日一样为其修剪指甲、头发、胡须等。接着用发髻束发,插上发笄,穿上贴身内衣。 做完这些丧主就可以入室就位。
4、斂:通“ 殮 ”,给死者穿衣入棺。斂有大小斂之分。
小殓是給屍體裹上衣衾。古代多用衣外以纵布一幅、横布三幅结束之,越是貴族,衣衾越多。《礼记》中对小殓法中有详细的记载:小殓布绞者一横者三、君锦衾、大夫缟衾、士缁衾皆一衣。”
大殮則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據《仪礼•士喪禮十二》記載,大殮的程序比小斂更为繁杂,比如要撤下小殓时所设的盥洗器具和覆盖小殓奠的布巾,在堂上陈设帷幕,當商祝(习商礼而任司祭的人)在席上铺绞、单被、棉被,以及將尸体抬起放在已铺好的衣被上時,主人要哭踊。(“士之丧,将大殓,君不在,其余礼犹大夫也,铺绞紟踊,铺衾踊,铺衣踊,迁尸踊,敛衣踊,敛丧踊,敛衾踊,敛绞紟踊”)
事死如生是我國傳統喪禮的基本原則,所以在斂時還有襲奠、飯含的儀式,即為死者加面衣,設充耳,著握手,用生時的酒饌祭奠,以珠、玉、贝、米等物纳于死者之口。
5、殯:死者入殓后停柩以待葬。
《北史•高丽传》:“死者殯在屋内,經三年,擇吉日而葬。” 清姚鼐《惜抱轩笔记•经部二•礼记》“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古人殯亦掘坎,而其上畢塗,與葬相似,此亦正如今人之浮厝耳。故見之者以爲葬,待訪知父墓而後合葬。”可見,殯和葬是不同的,殯是把靈柩放在某處停喪,還不是葬。人死后的停丧日期因家境不同而有长有短。除“四天接三五天埋”和极贫之家不计时日外,有七天、九天、十一天、十三天和三七、五七、七七(四十九天)种种日期,都是三日接三,出殡前一天伴宿,其中念多少棚经是随便的(棚經指和尚或道士诵经为亡人的魂灵超度)。後世所謂出殯是把靈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去。
二、葬
1、隨葬
殷商奴隸主有人殉的制度,一般是死者的妻妾和近臣近侍,春秋中叶以后,人力可貴,並且人殉制的殘酷遭到社会的谴责,陶俑木俑开始代替活人。另外,墓葬中也有丰富多样的随葬品,如显示财富的家畜猪、生产工具、精致的象牙器、玉石器装饰品和大量地生活用品如陶器等,越是貴族,隨葬品就越精美。也有一些專為隨葬而作的“明器”(所谓明器,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并无实用价值的各种器物的模型)。《礼记•檀弓下》:“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所用原料多为陶、瓷、竹、木、石等, 所模仿的有礼器、工具、兵器以及车、船、仓、井、房屋庭园等等, 甚至还有人和各种家畜鸟兽。
古人讲究丧葬的陪葬是因为一方面,古人相信人有灵魂,死后仍在另一世界生活,所以需要有人殉死以便为之服务。另一方面,古人又认为,死者同其占有物是强烈互渗着的,佔有物與其存在著強烈的人身依附關係,隨葬物的規模往往象徵著死者生前的地位和權力。
2、棺槨
棺是指棺材,多以木材製成。槨,是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主要用來保護棺材的。《周礼•地官•闾师》:“不樹者無椁,不蠶者不帛。” 郑玄 注:“椁,周棺也。”《庄子•天下》:“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槨。”
以上是貴族士大夫的喪葬,至於庶人的喪葬,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有棄屍葬,就是指人死后将尸体抛置郊野或沟壑。《孟子•滕文公上》云:“盖上古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大概因为这个缘故,古代便常用“填沟壑”、“填壑”等语婉称死歿。有裹薪葬,这是指用柴薪包裹尸体然后或弃或埋的葬式。《周易•系辞下》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说文》所言与此正相符合:“葬,臧也。从死在艸中。一,其中所以荐之。”(一下•艸部)“死在艸中”即尸裹于草中。(说文•艸部):“艸,众草也。从四屮。”死实即尸字,古代死尸二字常通用。裹薪后有时将尸体抛于野外,如《吴越春秋》所言:“古者人民朴质,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有时用土掩埋,考古发掘中即见此类葬式,如新石器时代马厂文化类型的兰州白道沟坪墓葬中死者身上即覆盖一层树枝。
3、墳墓
古代等级制度对坟墓的称谓及修造也有规定,帝之葬地为陵, 其他的叫做茔、冢、坟或墓。
陵:帝王的墓地。《国语•齐语》:“昔者,聖王之治天下也,參其國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爲之終。” 韦昭 注:“以爲葬地。”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三》:“秦名天子冢曰山, 漢曰陵,故通曰山陵矣。”
古代埋葬死者,封土隆起的叫坟,平的叫墓。《汉书•刘向传》:“孔子葬母於防,稱古墓而不墳……孔子流涕曰:‘吾聞之,古[者]不修墓。’” 颜师古注:“墓,謂壙穴也。”
墳指墓之封土隆起者。后泛指坟墓。《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 郑玄注:“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古,謂殷時也。土之高者曰墳。”
冢,堆成山丘状的坟墓。《周礼•春官•序官》:“冢人,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 郑玄注:“冢,封土爲丘壠,象冢而爲之。” 贾公彦疏:“案《爾雅》,山頂曰冢,故云象冢而爲之也。” 它与坟、墓的区别在于,古时候,大户、有钱人死后立碑的叫坟或墓,平常老百姓死后“一堆黄土埋枯骨”的就是冢了。衣冠冢是用死者的衣物代替尸身,更多的是表达精神层面上的纪念。
茔,葬地。《汉书•楚元王刘交传》:“太夫人薨,賜塋,葬靈户 。” 颜师古注:“塋,冢地。”清吴炽昌 《客窗闲话•明武宗遗事》:“帝哀憐甚,命葬關山之上,寵以殊禮,用黄土封塋。”
网址:作业二:丧葬礼俗 (花了一天时间整理的死人事= =)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3721
相关内容
古代的仵作和现代的法医有什么区别?新奇职业|整理收纳师:整理一个家,也是帮主人梳理生活
关于时间管理你必须知道的事
时间管理:高效能人士的的4个时间管理习惯
倡导绿色环保生活倡议书
时间管理6个方法 时间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极简生活丨不花钱也能拥有的快乐!一个人的时候,我是如何消耗时间的(整理、阅读、省钱、逃离原生家庭)
血淋淋的人性图:人+山=仙,人+谷=俗?看完图一恍然大悟
高效工作法=时间管理
不要再浪费时间了!高效能职场妈妈的15条时间管理术,管用还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