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社工客】创始人顾正品
来源 | 品说(ID:pinshuo123)
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为了生存的需要,人类便开始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
此后,随着生产力不断提升,人们追求营造更好的居住环境,希望能找到一个安全的,稳定的,有较为丰富的物资供给的地方,大家在这安定下来,不再风餐露宿,免受猛兽攻击,自然灾害的影响。
在这过程中,人们对居住环境不断衍生出新的需求,这个地方不仅满足是居住的地方,大家还可以在这休养生息,耕耘收获,集会结社,从一个山洞出走,形成村落,演变成城镇……
据有关史料的统计及分析,人类居住环境演变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展开剩余 91 %
1.穴居时代,大地之子
早在公元前25000年,人们便开始穴居的生活,寻找一个合适的山洞或地穴,躲避严寒酷暑和猛兽侵袭,又可遮风挡雨,冬暖夏凉的。此时的人们就像窝在大地母亲的怀抱,真正地感觉自己与自然是一体的。
(1)人居方式:有一定血缘关系的氏族群居方式,报团取暖。彼此之间边界感弱。没有明确的公共活动空间与个人活动空间之分,相当于现在一大家子人住在的一居室里。
(2)文化形态:原始公社。崇拜自然,大家共同劳动,成果共同占有,实行平均分配。茶余饭后,山洞里也没个WIFI信号之类的,打不了游戏,刷不了直播,大家生个火,坐到一起聊聊天。人类最早的绘画艺术家有时兴起,还在石壁上涂涂画画,记录一下所见所闻。
(3)地理环境:因地制宜。或在山洞,或在地穴,或在树巢……人居空间与自然融在一起。
(4)生产方式:狩猎,采集。男人狩猎动物,女人采集野果野菜。据说男女个性就在此时形成:男性要时刻保持专注少言,远远地锁定目标,冷静考量狩猎线路及策略,避免说话而惊扰猎物;女性在野外采集,必须要分散目光去发现更多的果实,而且采集过程中很无聊,她们就一起聊聊八卦,因此形成女性发散性思维,擅长表达的个性。
(5)建筑风格:洞穴、巢穴。类似胎盘状,享受着大地母亲的滋润。
2.帐居时代,走向自然
斗转星移,族群的人口越来越多,为了狩猎到更多的食物,男人们越走越远,有时为了追赶猎物,晚上没能赶回家,就干脆在外搭个帐篷过夜。后来,他们去得更远的地方,获得的猎物更多,女人们也跟着去……人们开始慢慢习惯了走出山洞,到外面住宿,向大自然借一方容身之地。
公元前16000年,人类便开始了帐居时代。人们用树枝作支撑,动物皮毛作帐篷。家处群居幽谷,帐外星辰日出,帐内修养生息。时至今日,有人仍然追求这种感觉。比如,这几年大家受困于疫情,没办法外出旅行,就在附近的河边、草坪支棱一个帐篷,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1)人居方式:以家庭亲属为单位的居住方式。一般是一个帐篷为一个家庭,因为人多了也坐不下。几个家庭联合在一起便组成了部落。
(2)文化形态:部落文化,游牧文化。图腾崇拜,崇尚自由,野性,大家既可团队协作,抵抗外敌,也可为每个家庭保留个人的空间。
(3)地理环境:在幽谷,在空旷的草原,或在水草丰美的河边。
(4)生产方式:狩猎,游牧。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可移动财产,一言不合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搬家,拎包上路即可。哪里水草丰美,便向哪里迁徙。
(5)建筑风格:帐篷。建筑的材料多是木头和皮草,随搭随拆,便于迁徙,如遇外敌攻击,自己还要花时间去整理房子,那就完犊子了。自从人们搭起了帐篷,有房顶,也有门,人们有了一定的私密空间,便有了一定的边界意识。进门是家,出门便是大自然。
3.屋居时代,耕耘大地
人们在迁徙的途中,可以看到诗和远方,不过老是这样舟车劳顿,实在太折腾人。于是,就有人就想安定下来,好好地耕耘一方土地,也能生活得不错。
6000年前,人们便开始了屋居时代,耕耘大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1)人居方式:聚族而居,形成村落。人们在一个地方生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衍生出较为稳定的宗亲关系及熟人网络。过年回家,三姑六婆会对你有灵魂三问:做什么工作的呀?工资多少?有对象没有?
(2)文化形态:农耕文化。土地、神明崇拜,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
(3)地理环境:择一良地,盘地或平原。气候适宜,光照充足、雨水丰沛、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人们在这 农耕养殖,休养生息。
(4)生产方式:耕种养殖。依附土地资源,耕种食物,养殖家禽牲口。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5)建筑风格:砖屋瓦房。人们考虑到房子要住很久,开始使用厚重建材,夯土地基、泥土墙面,善用木材和泥土,屋顶有了茅草及瓦片,不用担心日晒雨淋。此时,人居建筑初具雏形,南北朝向,冬暖夏凉。
4.里弄时代,左邻右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处于交通要塞的地方,人来人往,经济繁荣,交织出多元的文化,村落发展为城镇。
有些村里的孩子代表着全村人的希望,走出大山,到城里谋生。城里的人口越来越多,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生活。于是,人们就在道路两旁依次、紧密地建造房子。形如棋盘展开,确立城里人的生活空间。
这些地方叫 “里弄”,北方也叫胡同,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
约700年前,人们便进入了里弄胡同时代的居住环境:
(1)人居方式:街坊住客。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以住客为主,彼此不一定有亲属关系,他们群居在此,形成较为密切,互相关顾的街坊关系。俗话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反映的就是这种状况。
(2)文化形式:市井文化。村落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城市移民个性、自由的文化。这里地方虽小,却应有尽有;人员混杂,却卧龙藏虎,充满人间烟火气。比如,影视作品 "七十二家房客"以及周星驰电影 “功夫”里所呈现的市井生活,类似“包租婆,怎么突然间没水了?”这样鸡毛蒜皮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3)地理环境:依城市非核心地带而建造,许多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目前,有些城市的村中村“握手楼”也类似这样的情况。
(4)生产方式:融入城市的分工体系。居民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不再依赖于土地而生产工作。
(5)建筑风格:弄堂、胡同、四合院、筒子楼等。一般有共享厨房、卫生间等生活设施。
5.现代楼宇时代,独立空间
过去的二三十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剧,越来越多人涌进城市,而城市寸土寸金,仅在“里弄”的平面上建房子已经无法满足大家的居住需求,地平面上已经很少位置了。于是,大家开始向上要空间,凭借着钢筋水泥等新建材,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的居住环境进入现代楼宇时代。
(1)人居方式:人们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以置业,或租住的方式随机集结在一个社区,大家几乎都是陌生关系。彼此独立,缺乏联系。此时,一条网线就可以连接全世界,自己需要什么,一键下单就好。大家好像不太需要物理空间的邻居互助与支持,有些年轻人喜欢这样的独立空间,他们觉得附近没人认识自己也挺好的,无事一身轻。
(2)文化形式:现代市民文化。大家追求效率,个性、自由的生活,注重契约精神,同一社区的居民几乎没有宗族关系,本社区独有的文化尚需要时间沉淀,暂时缺乏统一的文化基础与社区韧性。
(3)地理环境:高楼建筑逐渐摆脱地面地理环境的影响,人们一般会在楼宇里人工建造适宜的环境要素。社区一般也会有物业公司、超市、医疗机构、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的配套,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生产方式:跟“里弄时代”一样,现代社区居民已摆脱土地的生产方式。 他们已经融入城市这个大的机器中,承担起各种分工,甚至有些居民是SOHO工作模式(家居办公,自由职业者),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没有明确的界限,有着更加独立的工作模式。居民在工作上没有太多联系,没有工作上共同利益的基础与捆绑。不过有一天,你刷手机可能会恍然发现隔壁邻居是一个网络主播,或者微商…
(5)建筑风格:以单元房为主,火柴盒式的建筑风格,充分利用空间,有一定的私密性与安全性。相对于里弄时代,居民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厕所,生活便利了不少。不过也压缩了大家的交集空间。
万千年来,从人类居住环境演变看,人们对于社区营造的空间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从 “融入自然的大地之子”到 “划地建造的房屋里弄”,再到 “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类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的提升。坚固、独立、私密,为人带来安全感。
不过,人们好像始终没有忘记,群居,围炉夜话,左邻右里的家长里短,这样的社区生活与氛围给人的幸福感。
楼宇时代以前,人们的居住建筑,社区营造的空间设计一般都是横向的。大家几乎都居住在同一个平面上,好处在于大家有较多的活动空间,可以促进很多偶发相遇的互动机会。缺点是有点费地。
同时,之前人们居住的空间(洞穴、帐篷、房屋、里弄)一般都是较为开放式的设计,容纳性强,私密性弱。人们聚集活动也有空间,可以避免因人际距离密集引起的摩擦与矛盾。
再看现代社区,大多数都是高楼层建筑,大家可以通过楼梯或电梯达到不同的楼层,大家的居住生活空间呈纵向布置。自由活动空间较小,从而偶发相遇交谈的机会相对较少。就算偶尔在电梯里碰到熟人,也只是礼貌地寒暄几句。
还有各自房子的一般是火柴盒封闭式设计,天然地排斥外人进入,容纳性弱,私密性强。人均居住面积较小,人际距离密集容易引起的摩擦与矛盾。因此,现代社区的居家环境不太适宜大规模或频次高的社交活动。
人们对现代社区营造的空间需求,除了适宜的居家环境,还需要建造适合的公共空间供大家集体参与活动,就像以前那样的围炉夜话,出离密封空间,到野外搭个帐篷,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的集体劳动与仪式,还有左邻右里的家长里短……
比如,建造社区广场,花园,活动中心、图书馆、游乐场所等,以及社区食堂、社区咖啡馆等个性化公共空间,以缓解居民聚集活动,亲友聚会的便利需求。而这些空间如果在同一平面上,大家互动的交集也许会更多。
现代社区营造未必是要复原以前的样子,而更多的是以合适的方式唤醒大家熟悉的社区记忆,以及激发新的集体认同。
》一图读懂本文要点(点击放大,可看高清图)
【社工客】创始人顾正品老师
总结梳理 13年项目设计与管理的经验
隆重推出
《公益项目设计与运营12讲》系列课程
落地讲透项目调研、设计、运营
项目品牌建设、传播等关键环节
已有 800位同学加入学习
扫码拿下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以合适的方式唤醒大家熟悉的社区记忆,激发新的集体认同。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