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

发布时间:2024-12-02 02:32

餐桌上切忌将刀叉交叉放,象征死亡 #生活常识# #社交技巧# #餐桌文化#

spContent=生死教育课其实是一种人生哲学课。人生不过百年,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其实与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生命无常,每个人都终有一死。如何面对死亡?很多人不敢思考这个问题,面对死亡就如同直视骄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对死亡问题有所思考和准备。只有准确理解死亡,以恰当的态度对待死亡,才能激发自己对生命和生活的热情,才能更好地过好人生。学习死亡,就是学习生活,懂得死亡,就是懂得人生。本课程是关于人生智慧的一门课程。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为论生!让我们鼓起勇气,一起来谈论死亡,向死而生!

生死教育课其实是一种人生哲学课。人生不过百年,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其实与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生命无常,每个人都终有一死。如何面对死亡?很多人不敢思考这个问题,面对死亡就如同直视骄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对死亡问题有所思考和准备。只有准确理解死亡,以恰当的态度对待死亡,才能激发自己对生命和生活的热情,才能更好地过好人生。学习死亡,就是学习生活,懂得死亡,就是懂得人生。本课程是关于人生智慧的一门课程。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为论生!让我们鼓起勇气,一起来谈论死亡,向死而生!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人生当中,没有什么事情比生死问题更加重大,没有什么比生死之事更能搅动人的心扉。人生过得好不好,人生能否幸福,甚至人生能否成功,在相当的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对生死问题的理解和感悟。在西方国家,生死教育叫做死亡教育,属于死亡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并且与医学和社会学也有密切联系。西方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已经陆续有人开始研究死亡教育问题,并成立了相关研究机构,出版了学术期刊和书籍。近些年来日益在全社会推广普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也有相关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在台湾,他们把西方国家的死亡教育本土化为“生死教育”,以防止因中国文化中对死亡的避讳而对死亡教育的回避。

今天,生死教育在我国正方兴未艾。目前至少有四十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死教育相关课程,并成立了专业学术组织“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定期召开学术会议,还出版了专业学术期刊《华人生死学》。生死教育的实质是生死学取向的生命教育,这也是我们界定生死教育“名为谈死,实为论生”的原因。

生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缓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帮助人们坦然面对死亡;帮助人们思考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可以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加深人们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生包括优生、优活、优死三大阶段,以便使人们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有意识地提高生命质量。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正是通过帮助学习者了解与死亡相关的医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人们正确看待人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失意,正确对待死亡。

16世纪法国作家蒙田告诉人们: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本课程正是要教人们懂得死亡,恰当看待死亡,坦然面对死亡,以死观生,从而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良好规划,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活成最好的自己。 

授课目标

  本课程为生命素质教育课。课程通过对生命、死亡、人生等相关问题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人生有死的事实,并将这一认知转化为积极生活的人生动力,帮助学习者正确看待人生有死这件事,把死亡看作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从而能够以死观生,对自己的生命与生活有一个深刻的反思:当下的生活是否是我想要的?它是否有助于活出最优秀的自己?进而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改变,有一个更好的规划。本课程还希望学习者能够接受人生无常的观念,能够坦然对待生命中的不良事件,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在自己的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生命态度,从而活出最好的自己。

课程大纲

第一章 死亡教育:让我们觉悟人生

1.1为什么需要死亡教育

1.2死亡教育是什么

1.3死亡教育的目的

1.4死亡教育的主题

1.5死亡教育的发展历程

1.6怎样进行死亡教育

生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参观殡仪馆

第一章测验

第一章互评作业

第二章 认识生命:如何活在当下

2.1生命的起源

2.2“我从哪里来”

2.3个体生命之思

2.4人生苦短与活在当下

2.5不同的人生

2.6生命的意义

第二章测验

第二章互评作业

第三章 了悟死亡:超越恐惧与焦虑

3.1认识死亡

3.2死亡都是别人的事

3.3向死而生

3.4死亡恐惧与焦虑

3.5超越死亡

3.6死亡的意义

醒来

人为什么会死亡

第三章测验

第三章互评作业

第四章 濒死体验:死亡背后的迷雾

4.1 何谓濒死体验

4.2 库布勒·罗斯医生的濒死体验观点

4.3穆迪医生的濒死体验研究

4.4濒死体验研究的现状

4.5濒死体验个案

4.6 对濒死体验的解释

4.7濒死体验告诉我们什么

第四章测验

第四章互评作业

第五章 自杀:错误的生命选择

5.1认识自杀

5.2中国的自杀现状

5.3为何做出错误选择

5.4自杀的为何是他

5.5大学生的错误选择

5.6自杀的大学生怎么了

5.7自杀征兆与预防

5.8摒弃错误的自杀观念

5.9尊重生命,反对自杀

5.10生命有无尽可能

第五章互评作业

第五章测验

第六章 尊严死亡:高贵的生命结局

6.1真的有“尊严死亡”吗

6.2什么是尊严

6.3认识:“尊严死亡”

6.4为什么需要尊严死亡

6.5尊严死亡理念的影响

6.6尊严死亡理念的启示

第六章测验

第六章互评作业

第七章 安宁疗护:维护终末期病人的尊严

7.1安宁疗护及四全照顾理念

7.2安宁疗护的前世今生

7.3安宁疗护的观念

7.4哪些人需要安宁疗护

7.5安宁疗护为何重要

7.6安宁疗护的理论基础

7.7安宁疗护实践行动

7.8安宁疗护的意义与启示

第七章测验

第七章互评作业

第八章 安乐死:一种放手的智慧

8.1认识安乐死

8.2安乐死的特征与类型

8.3安乐死的前世今生

8.4安乐死合法化的经验——荷、美、中比较

8.5安乐死:为何支持?为何反对?

8.6安乐死个案:Peter的安乐死

8.7安乐死:你的态度?

第八章互评作业

第八章测验

第九章 殡葬文化:追念逝者的社会传统

9.1殡葬文化认知

9.2古代殡葬观念

9.3现代殡葬观念

9.4殡葬礼仪

9.5葬法葬式

9.6殡葬文化改革

天使的轨迹

第九章测验

第九章互评作业

第十章 悲伤辅导:抚慰丧亲者的艺术

10.1认识悲伤

10.2为什么进行悲伤辅导

10.3悲伤辅导的目标

10.4悲伤辅导怎么做

10.5悲伤辅导的原则

10.6居丧照护:内容和方法

第十章互评作业

第十章测验

预备知识

本课程侧重于价值观念的传递与塑造,课程对学习者没有预备知识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普通社会公众都可以学习本课程。

参考资料

1、段德智:《死亡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

2、[美]罗斯著,邱谨译:《论死亡和濒临死亡》,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余德慧、石佳仪:《生死学十四讲》,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4月版。

4、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著:《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

5、郑晓江主编:《中国死亡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6月版。

6、[美]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大卫·凯思勒:《当绿叶缓缓落下——与生死学大师的最后对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7、雷蒙德·A·穆迪著,罗汉、陈德民、周国强等译:《濒死体验——一种现象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 1988年10月版。

8、王计生等主编:《事死如生——殡葬伦理与中国文化》,百家出版社,2002年1月版。

9、王夫子:《殡葬文化学——死亡文化的全方位的解读》,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0、史宝欣主编:《生命的尊严与临终护理》,重庆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1、徐宗良等著:《安乐死——中国的现状及趋势》,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2、王云岭著:《现代医学与尊严死亡》,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版。

13、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14、舍温·努兰著,杨慕华译:《外科医生手记——死亡的脸》,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7月版。

15、J·C·科尔夫:《奉献关爱——如何帮助痛失亲人者》,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6、雷爱民:《死亡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版。

17、胡宜安:《现代生死学导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版。

18、何仁富:《西湖生死学》,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19、彭小华:《学会告别:为临终做最好的安排》,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年2月版。

20、雷爱民:《死亡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

网址: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41720

相关内容

老人面对死亡有哪些心理变化
睡眠时间与死亡率对照表
朱一龙《人生大事》弥补死亡教育缺憾 “好好告别”版预告传达积极生活观
关于死亡,我们必须知道什么?
死亡=脑死亡?没有呼吸心跳?神经外科专家为您讲解
关于加强防范“死亡游戏”致全体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增加总死亡率?
女人-无知=死亡
哲学的本质在于“练习死亡”,练习如何生活
【正德一小-安全】关于加强防范“死亡游戏”致全体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