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流量×转化率×客单价?阿里的新零售理论缺少了“人性”
了解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如电子商务和物流优化。 #生活知识# #生活指南# #职场建议#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购物=流量×转化率×客单价?阿里的新零售理论缺少了“人性”
导语:阿里私有化银泰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都猜测此举是否是阿里新零售的试金石。传统卖场模式下商品在哪里,购物就在哪里发生。而电商时代用户什么时候**,购物就在哪里发生。这次结合将是阿里新零售的一个重要时刻,调戏电商作为旁观者不免产生费解之情,奇怪为什么阿里越来越把新零售做成大号的o2o了呢?
2017年阿里国内国外的大事情搞了不少,先是在国外马云会见了美国信任总统特朗普,并承诺将会给美国带来100万的就业。在国内,阿里搞的大事,就是对一直打得火热的银泰商业完成了私有化。这不是阿里的第一次走向线下,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这次和银泰的合作不同以往,对践行和探索“新零售”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两者的融合已经进行了三年,合作也非常顺利,阿里入股银泰商业的3年中,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步伐就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分别在物流网络、线下支付、线下导购、淘品牌入驻、会员体系打通上都有过深入合作,可以说除了让马云到银泰做导购之外,双方的融合该做的都做了,但效果似乎并没有像预期一样美好。
已经不能融合更多,阿里启动改造计划
银泰作为线下一个重要的抓手,对阿里新零售的实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次的私有化实施后,银泰可以暂时舍弃短期利润,给了阿里提供了很大的改造空间。
可以说,私有化银泰只是阿里按照自己节奏走向线下的一步棋,线下有90%的市场,如果仅仅依靠淘宝集合店无疑是把针扔进了大海一样。阿里真正走正确走向线下的理想方案是:通过这次合作来打造可以标准化和“复制”的模式和系统,一旦对这种模式和体系进行了完善,完成了底层逻辑的打通,阿里再次发挥“平台”的作用,连接线上和线下,大举进军全国市场。
阿里的新零售理论看上去无懈可击,而且人们也常常被迷惑,认为阿里提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就一定理所当然的会成功,我认为这件事还要辩证的来看。
淘宝生活馆揭露线上线下水土不服
阿里新零售核心理念有两个重要指标,一个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一个是商品的数据化(主要是线下商品的数据化)。按照马云的设想,只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商业模式就会重构,新零售就会到来。
可事实上,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试问现在主流的线下商家或者品牌方,有哪一个没有完成线上的整合,没有进行商品的数据化?线上线下的界限并不是在马云提出口号之后才打破的。这早就是行业内标配的基础设施了。数据证明,线上线下的融合只是应该做的事,但不是灵丹妙药。
以阿里走向线下的标志--淘宝集合店来说,除了刚开业的时候被人们当做新零售“范例”而大肆报道之后,便没了更多的声音。
尽管店内设计、细节展示有很多创新,但是这种硬生生将线上产品搬到线下有诸多的弊端需要克服。
首先就是利润的问题,要维持线上线下价格的统一还要保证线下门店的盈利是非常困难的事。
此外,用户触摸键盘和触摸实物的手感是不一样的,当消费者真正把产产品放到手中触摸,穿到身上感受的时候,跟网上图片的渲染所带来的体验是不一样的,也许网购的时候,用户会碍于退货麻烦忍受一些瑕疵,但是在线下门店顾客会转身就走。
线上的优势往往是线下的劣势,因为这才是电商崛起的因素之一,如果仅仅是粗暴地将线上搬到线下,而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往往会起到反作用。
阿里新零售另外的理论缺失是,对消费者的人性有所忽视,过去几年电商野蛮生长,误以为购物=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只要任意设置其中两个参数就能像公式一样,准确推导出结果。购物体验、效率、商品质量对消费者人性的应该,从来都不是阿里最关心的环节。
可是当你把这一套公式搬到线下的时候往往就走不通了。
所以,当我们再重新审视阿里新零售理论,要始终记得一个关键,互联网并没有改变零售的本质,任何围绕互联网不会改变零售的本质,最终评价一种零售模式好不好,绕不开两个标准:一个是成本效率,一个是购物体验。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标准才是最好的模式,至于新零售还是旧零售不过是阿里的定义而已。
网址:购物=流量×转化率×客单价?阿里的新零售理论缺少了“人性”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41768
相关内容
营业额=流量x转化率x客单价x复购率智慧零售=“人的数字化零售”?联想在谋局
AI技术革新,重塑零售购物体验
有一种比无人零售店更便捷的购物方式你get了吗
新零售方法论:新零售=商品×人2
社交电商+新零售=社交新零售
我在零售巨头做新零售(13):优惠券策略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盒马、7Fresh密集落子背后 新零售的战略迷局
智能购物车——能否让无人零售东方再起?
阿里借用双十一体现智慧新零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