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草编”传承非遗技艺

发布时间:2024-12-02 15:23

传统编织文化:研究和传播传统编织艺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手工艺生活# #编织生活#

走进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水泉镇水泉村巧手工艺坊,一排排实用且精致的草编工艺品映入眼帘,今年52岁的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凤华,正忙着制作草编笤帚。

草编笤帚(陶芊 摄)

“这样的笤帚一天能编10个左右。活也不累,原材料还是自己的,收益还是不错的。”李凤华说。

草编工艺是突泉县传统的手工工艺品,其中以水泉镇的草编工艺最负盛名。因其水泉特殊水土产出的长纤维高粱草、黄苗、贵黍草色泽淡雅,质地光滑坚韧,用它编出的工艺品纹理清晰,细密匀称,平整光洁,并且门类多样,工艺精致。草编工艺融合了内蒙古地区民族风俗,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兼具手工织品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实用价值,既是工艺制品,又是自然环保产品。草编上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轻巧方便,精致美观,更是成为突泉县的一项名产。

李凤华展示草编笤帚(陶芊 摄)

如何让传统的草编技艺与时俱进,是李凤华近几年一直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她不断探索研究新的草编制品,在保持实用性的同时,对产品进行特别加工。

“让年轻人接受并认可这一传统技艺,提升和挖掘草编的文化价值是其中的重要一步。”李凤华介绍,草编不仅仅是日常用品,只要敢于突破、挖掘内在的文化价值,从造型、图案、色彩上打破传统固定形象,“老物件儿”也能够焕发新生机。

随着经济效益越来越好,李凤华觉得非遗传承不能“单打独斗”。2015年开始,李凤华自发组织附近的村民到自家学习草编制作。截至目前,全镇已有40余名村民跟着李凤华从事草编制作,每人月均增收2000余元。

李凤华自发组织附近的村民到自家学习草编制作(陶芊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着咱们突泉县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李老师一起进行草编工艺品制作,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从事这项工作我还特别自豪。”村民岳迎春说。结、辫、捻、搓、拧、举、盘……各种编织技艺被大家熟悉并掌握。学成后的岳迎春等人就给李凤华供货,她说:“家里有20亩地,农闲的时候就在家里编,草和线都是李大姐的,我就挣个手工费,也算是赚点零花钱。”

截至目前,在突泉县像李凤华这样的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传承人有27人,保护名录21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项,代表性传承人4人;县级已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批,共计45项,代表性传承人31人。她们都在各自不同的非遗保护领域发挥所长,持续为非遗传承工作注入“青春力量”,有效带动当地居民持续增收。(陶芊)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网址:巧手“草编”传承非遗技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48312

相关内容

【非遗】手与心的交融与传承——巴蜀巧艺‖郭桂玲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洛南草编:小草编闯出大市场
艺亿家非遗传承者 亲子手工扎染DIY
李凤华:守护千年技艺 巧手编织传奇
江苏省工匠学院(吴江)传承非遗技艺 绽放缠花之美
文化传承在指尖,“扇”动社区非遗传承热
广西手艺人让非遗“活”起来
《设计》专访|章莉莉:非遗活态传承:重链手工艺和现代生活需求
非遗传承文化
【最美的她】指尖技艺巧传承 巾帼巧手建新功——记舟曲传统手工艺最美“绣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