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02 15:30

适应远程工作环境的心理辅导 #生活技巧# #团队建设技巧# #虚拟团队管理#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具有针对性强、实效性高和互动性好的优势。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学生群体也面临巨大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加强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学习与生活上的困难,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使其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之中,实现自我价值。本文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提出了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策略,以期能够对广大高校辅导员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高校辅导员;应用策略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之一,他们肩负着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职责,是大学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同时还是引导大学生走向成熟成才道路的引导者。当前大学生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抑郁情绪增多等方面,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采用合理的方式和途径实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不断增强自身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一)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以团体活动为形式的专门针对个体心理或群体行为问题所进行的干预性治疗技术,强调团体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合作以及共同目标的达成,改善个体或团体内部人际关系及行为模式的一种助人实践活动[1]。在实施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通过成员共同参与并以一定形式展开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增强个体的自信心、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目的。

(二)特征

一是目的性,即团体心理辅导着眼于解决个体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旨在促使个体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结构;二是实践性,即团体心理辅导注重于实践环节,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任务,并从不同角度去发掘每个人身上的潜能;三是开放性,即团体心理辅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探索新事物,提倡自由表达。四是互动性,即团体心理辅导关注团体内部成员间的互动交流,重视个人经验和知识的共享。

(三)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创始人勒温强调在一个组织内存在着多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单位——群体,这些基本单位相互作用,构成了整个系统。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受群体心理场的制约,因此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而群体的力量则会使个体获得较大程度的进步。

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又一重要理论依据,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我与他人的有效方法,并在对社会的不断适应与再学习中激发自身潜能。班杜拉认为,学习就是不断地与他人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在团体情境下,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分析产生的结果,能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或学习,以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学习,从而产生更多的积极因素。

3.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交互作用指两个或更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形成合力,以推动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的过程。交互作用包括动机交互和信息交互,其中动机交互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的倾向;而信息交互则指信息接收者接收到的信息是否能够被理解和吸收等问题。柏恩认为团体中所有参与者之间均有相互影响的可能性,且这种相互影响具有正效应,该理论为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四)作用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促进个体自我概念的建构和自我认知水平的提升;其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培养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人格特征;再次,团体心理辅导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增进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进而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最后,团体心理辅导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会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关系,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二、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分析

(一)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了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很多高校大学生毕业后都面临着严峻的择业选择,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其心理素质,以便更好地融入未来的工作岗位[2]。

(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团体心理辅导则是一种集人际交往能力训练、个性品质塑造、自信心强化以及情绪调控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培训方式,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对增强其抗压能力、协调人际关系及调整心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弥补个体心理辅导的不足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团体心理辅导可弥补个体心理辅导的不足,如通过参与活动的形式让受教育者了解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促使其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和完善的人格等。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可有效克服个体心理辅导的弊端。比如,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助人模式,它不只关注人的内心体验,而是从尊重他人出发,以群体合作为基础,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个同学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新生适应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将直接影响到日后的学业成就。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模式、新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变化时,会产生一定的学业焦虑和紧张情绪,导致其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严重时会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高校辅导员要承担起新生教育任务,必须了解并掌握大学新生的特点及其规律,可采用团体心理辅导课或集体活动形式对大学新生开展适应性教育,引导其尽快融入新的集体中来[3]。

例如,在新生入校后,高校辅导员可通过组织新生的联谊活动来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工作,促进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消除或降低其焦虑感,保持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首先,进行暖身活动“握手比赛”,一分钟之内与所有的人握一次手,学生通过握手和问好来缓解因陌生带来的紧张感,更好地适应新的集体氛围;其次,进行游戏活动“知你知我”,学生按照辅导员发出的人数指令随机组成一组,并用最短的时间记住彼此的名字,进一步增进了解,产生亲密感;最后,进行特征描述活动“你比我猜”,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展示物品、人物、成语等,让同组成员猜,以达到促进沟通交流的目的。

(二)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班级管理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很多高校辅导员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班级管理中,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激发其内动力,树立自信,有效释放压力、调整不良情绪,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班风,形成良性互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激发学生间相互关心、团结互助的精神,进而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可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开展班会活动,发挥团体成员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进步的优势,从而最大程度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共同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实现自我完善。首先,班级全体成员共同探讨确定班训和班歌,制定班级公约,以此来规范学生行为,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提供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其次,在班级内组建小组,明确各组员职责分工,合理分配工作量,从而提升团体效能,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最后,在活动阶段,可进行“松鼠搬家”游戏,创造活泼的团体气氛,增强团体凝聚力;还可进行“信任之旅”游戏,通过助人与受助,增加对小组成员的信任与接纳。

(三)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有两种教学方式:一是课堂讲授式教学,二是案例教学法。前者侧重于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后者更多地强调实践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而对刚接触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如果不能正确分析自身情况,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很容易出现择业误区,导致求职失败或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因此,本文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入手,提出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设想,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获得更多成功机会[4]。

例如,在大学生毕业前,高校辅导员可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活动获得所学专业的从业经验,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科学把握好自我定位,掌握相应的求职技巧与方法,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首先,进行“我的未来不是梦”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自画像”“兴趣岛”“价值观大拍卖”等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兴趣、价值观以及职业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择业,规划未来发展;其次,进行“求职大练兵”面试技巧训练活动,通过模拟面试场景、演示面试礼仪等方式,让学生体验面试过程,激发求职行动力;最后,进行“直面困难”就业心理训练,通过“涂鸦心情”“蜗牛壳”等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并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正确面对压力。

四、结语

总之,团体心理辅导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其适应能力和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校整体育人效果,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同时,团体心理辅导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班级管理以及就业指导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是值得推广使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高校辅导员需根据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就业现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改进,推动团体心理辅导本土化进程,发挥其优势与功能,切实解决当代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杜丽花,任丽坤.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公关世界,2022(01):118-119.

[2]杜丽花,苏永涛.“精准育人”视角下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1(08):141-142.

[3]何志涛,冯桂梅.高校团体心理辅导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创新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3,44(04):294-295+297.

[4]李厚仪.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3(18):22-24.

网址: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48452

相关内容

辅导员说丨基于高校辅导员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研究
辅导员工作压力与应对策略研究
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方法浅析
辅导员说丨浅析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疏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人文关怀理念的运用研究
探究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辅导员心灵驿站: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圆满成功
【能力大赛185】破解案例分析(四)心理辅导类 –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
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致敬高校辅导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