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胡慎之:缺位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4-12-02 19:16
亲子关系心理学研究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互动的心理机制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亲子关系心理学#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其实,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孩子读了多少书,有多少爱好,而是父母双方共同创造有爱的氛围,爸爸不缺席,妈妈不焦虑。让孩子在爱里成长。01(1)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有的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大多数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父亲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2)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还会有一个焦虑的妈妈。当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婚姻的不稳定使母亲对于婚姻和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毕竟这是血缘关系,是牢靠的、最安全的。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母亲和谐共存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3)孩子失控该怪谁?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没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成为妈妈 「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心里未被成长的部分被严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种身心疾病来表现;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但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又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02被掩盖的婚姻问题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这种现象隐藏的是家庭问题:当问题出现后,夫妻之间没办法良性地交流和发展。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但其实,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一个人,最不能忍受的都是自己被别人忽视、蔑视。婚姻中双方的不同视角从女性视角很容易简单认为:男人连基本的责任心都没有,直接把男人贬为动物层面。因为男人没有责任,父亲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顾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很多母亲抱怨:你们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么辛苦?但男人也会说:我养家也很辛苦!双方都抱怨对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于是就更不愿意去理解对方,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大家可以更平和地看问题,不是简单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带来反击,即使对方真的错了,但是也会出于面子去反抗。
网址:心理学家胡慎之:缺位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50741
相关内容
1个缺席的父亲+1个焦虑的母亲=1个失控的孩子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深度好文!
城市家庭的教育=“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分享】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深度好文)
教育孩子,父母必知的心理学知识
现在父母教育孩子的焦虑与困惑:管=控制?!放手=放任?!
胡慎之:全能自恋 偏执分裂=巨婴心理
焦虑是个伪命题?心理学家解读“育儿焦虑”
教育孩子,父母必知的心理学知识集锦!
聪明的父母选择这样爱孩子(亲子教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