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出行之变见证活力涌流
中国人出行方式的变化,不仅体现为交通工具的更加便捷,也反映着人与人的联系在加强,有着移动互联时代的鲜明特点,体现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在新技术、新业态的支撑下,如今的交通出行不仅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且更加智慧、智能,也更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
最近,与交通出行相关的好消息接连不断: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将为全球用户提供更精准的导航;我国首条支持自动驾驶技术运用的“智慧高速”,杭绍甬高速公路项目取得新进展;以网联化、协同化和智慧化为发展趋势的“智能交通”发展迅猛,带来定制化出行、共享出行和绿色出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这些好消息不仅标注着交通出行领域创新发展的速度,也意味着群众出行更便捷、出行方式更多元、出行体验更美好。
在交通出行领域,有一个常用的概念叫做“出行半径”,这也是衡量人们生活变化的一项指标。从“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小山村”,到跨越省份的求学、工作,再到今天日益普遍的跨国旅行,中国人的“出行半径”越拉越长,反映的是美好生活范围的延伸。2019年,民航旅客运输量6.6亿人次,“无纸化”服务、“刷脸”登机,带给人们更好的“蓝天体验”;中国高铁里程突破3.5万公里,在全球高铁里程中占比超过2/3,古人“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美好愿望已经变为现实。以飞机、高铁等为代表的现代中国人的出行方式,不仅成为小康生活、品质生活的代名词,也为交通出行在舒适、高效、便捷等维度上树立了新的标杆。
中国人出行方式的变化,不仅体现为交通工具的更加便捷,也反映着人与人的联系在加强,有着移动互联时代的鲜明特点,体现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当前,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应用和发展,交通出行背后所体现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联系都在发生深刻变革。依托算法、定位和大数据,用户与网约车能够实现精准的供需匹配;依托5G、云计算,路口的交通探头能够实时监测车流量变化,对红绿灯间隔时间进行动态调整;依托网联技术,路上跑的汽车也能成为网络终端,并根据用户需求自动升级各种应用和功能……在新技术、新业态的支撑下,如今的交通出行不仅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且更加智慧、智能,也更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
在感受交通出行巨大变化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在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交通状况和人们的出行条件仍然有待提升。尽快补齐这些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短板,解决困难群众的出行难题,不仅是地方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的直接体现。不少地方为了满足低收入旅客需求,坚持开行票价低廉的“慢火车”,几十年如一日;不久前,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四川凉山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实现“车路双通”,山区群众的小康梦触手可及。在决胜全面小康的路上,扎实做好交通扶贫工作,我们就一定能确保任何一地、任何一人不因交通而掉队。
车轮飞驰,不觉经年。广袤大地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便捷高效的铁路网,密集交错的航线网,正在把千年来中华民族“人悦其行、物优其流”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把人们出行的道路拓得更宽,让出行的脚步更顺畅,让出行服务更优质、交通工具更智能,一个充满活力的“流动中国”必将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16日 05 版)
(责编:牛镛、仝宗莉)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网址: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出行之变见证活力涌流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5117
相关内容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科学养生,撑起健康中国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人民时评:运动健身离不开科学“处方”
人民时评:营造科学育儿的信息环境
人民日报:旅游已经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必需品
让现代生活多些“宁静”(人民时评)
人民时评: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人民网评:以人民为中心,生态环保“入心入行”
人民日报:让体育更好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