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理咨询师学习札记 柒 —— 关于心理咨询的50问(中)

发布时间:2024-12-03 00:31

学习心理咨询,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 #生活技巧# #工作学习技巧# #技能证书学习#

书接上回,继续更新50问,整理和科普一些与咨询相关的问题。

1、第一次做咨询前大概需要怎样的准备,怎样和咨询师沟通才能传达自己的诉求?

我感觉如果是人生的第一次咨询,主要的准备有如下几点:

①动力上的准备:这是最主要的,即是什么驱动自己走入一段咨询关系,这个动机和目标足够清晰吗?在此过程中希望从咨询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包括预期从咨询当中获得什么。相对明确动机与合理的预期,有助于发展更加有建设性与合作性的咨询关系,减少连接的难度;

②心态上的准备:放轻松,虽然咨询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但同样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围绕咨询预期与目标有关的话题带入咨询即可,无需对咨询的状态和表现过于紧张,有助于在咨询当中真实地反映;

③一些关于咨询的基础理解:比如咨询的设置、咨询起作用的机制、咨询关系的重要性、自己对咨询及咨询师的关注点等,这些问题上的基础理解,有助于更快进入咨询的沉浸状态。

2、听到朋友说做过心理咨询但感觉没有作用,该对心理咨询抱有怎样一种合理预期呢?

我觉得咨询中最难的一部分,尤其是一对一咨询,是这种人际互动关系太私密了。不管咨询师如何精进自己的训练与体验,没有一个咨询师敢保证自己的咨询效果,因为这当中的核心关节,在关系的适配性。

如果有一个咨询师胆敢在咨询前,通过呈现自己的“成功”案例,向你允诺或暗示允诺他/她的“疗效”,要警惕这样的咨询师。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咨询效果或作用不佳可能来自于这三方面的因素:

①来访者方面:来访者本身的主动性、开放性程度、对咨询关系的信任、来访者是否感受到安全、来访者当前的精神病理性状态程度(是否需要一定的药物辅助)等;

②咨询师方面:咨询师本身的胜任力、培训和执业背景、经验、对移情的处理、自身的反移情处理、自身的人格稳定性水平、好奇心、个人议题的解决程度等;

③关系方面:双方在流派观点、治疗技术、风格、技术成熟度、真诚信任程度上的匹配度。

所以,如果来访者侧希望达到更好的咨询作用,除了在前置环节做更有效的筛选以外,(具体可参看前文——《我的心理咨询师学习札记 叁 —— 如何选择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在结成咨询关系后,注意以上:自身感受、咨询师的胜任力和处理,及彼此关系的匹配性,是对自身咨询效果负责的表现。

3、想对咨询的各个流派之间的区别,有一些深入些的了解?

当前比较大的咨询流派主要有:

①精神分析流派:主要咨询关键词——自由联想、催眠、释梦、童年创伤、成长阶段论与人格结构、防御、意识与潜意识

②认知行为流派:主要咨询关键词——核心信念、中间信念和负性自动思维

③存在人本流派:主要咨询关键词——存在、死亡、焦虑、责任、自我实现、真诚、共情、来访者中心

④家庭治疗流派:主要咨询关键词——互动、平衡、循环、系统、雕塑、家谱图、代际传承

当然还有后现代流派、艺术治疗、面向儿童的沙盘、绘画治疗等,感兴趣可以再补充了解,但后面这些更多偏向咨询技法。

如果能在以上关键词条目下,检索一些相关内容来进行了解,对各个流派的差异性也算是有了初步了解

4、听说有些咨询动辄几年,我如何判断我的咨询预计需要多长的时间?

通常咨询的时长,在不同的流派的观点下,整体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国外比较典型的面向短程焦点问题解决的“认知行为”治疗,即CBT治疗方法,是相对结构化的循证治疗,也是国外配合商业保险可以有明确报销依据的治疗方法,通常治疗的周期在十几次-几十次。

而对于比较古典的,经典精神分析观点,治疗的重点放在来访者,无意识内容的意识化,那么所需要的周期就相对来说比较长,通常确实认为治疗的进程需要以年为单位。

以当下比较整合的治疗观点来说,个人对咨询时长的看法,因咨询的核心目标而有所差异:

①面向明确应激源的治疗性咨询:通常有明确咨询目标,比如情绪、认知、行为的改善,通常咨询周期在目标达成后结束,通常来访者与咨询师对治疗目标是否达成,会有默契和感受。此时展开真诚而开放的面向是否结束咨询关系,或是否降低咨询关系频次的沟通即可,通常整体周期在十几次-几十次;

②面向无明确应激源的成长性咨询:这样的咨询议题更多放在,对自我的深度探索上,侧重在人格、个性、注意和动力等方面的提升,故周期也相对更长一些。

5、咨询有什么明确的设置,需要来访者与咨询师共同关注或遵循?

咨询的主要设置包括:

①无条件积极关注:咨询关系与生活关系最大的差异是,不管是来访者还是咨询师,在咨询短暂的50分钟当中,需要把所有关注的目光放在来访者身上。这意味着,不仅是咨询师无条件关注来访者,来访者也要无条件关注自身。来访者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不会因为社会赞许和评价的因素,而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是咨询当中很重要的原则;

②真诚中立:意味着咨询师基于自身对于来访者的好奇,诚实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点,反馈自身在咨询中的真实感受,并像一面“镜子”一样,客观而真实地“照见”来访者内在可能被忽视的感受与诉求,坚持非评价的原则;

③保密: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咨询内容,对第三方保密。除非获得来访者明确的授权与允许,接纳在咨询案例被督导的情况下,限定在督导场景且隐去真实个人信息的案例公开,及保密例外(主要是来访者有自伤和伤人倾向风险发生时)的情况,其他一律严格保密。

6、我可以与朋友或家人分享我的咨询经历和感受吗?

当然可以,保密原则是咨询中对咨询师所要求的伦理设置,咨询鼓励来访者将咨询中的感受带入生活,也相应地从生活的细节体验中汲取咨询的材料。与生活中重要他人分享咨询感受,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巩固在咨询中获得的认知与体验。

7、总感觉线下面对面咨询的效果比线上咨询好,但选择同城线下的话,可选咨询师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如何抉择?

通常来说,线下面对面咨询,相比于线上视频咨询,能够捕捉更加丰富的非语言信息。对来访者和咨询师来说,都是如此。这些重要的非语言信息,比如:表情、动作、身体语言等,可以帮助咨询师在个案概念化与咨询互动中,捕捉更多与咨询当下所发生的事件及议题,相关联的情绪感受,从而丰富咨询的走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线下咨询确实从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入性上,有一定的优势。不过这个是整体上来讲,针对不同的情形来说,线下与线上咨询的效果有可能是因人而异的:

①比如假设来访者如果身处二三线城市,想要选择和体验一线城市或国外的咨询师,那么大概率需要接受线上咨询形式;

②对于有一定焦虑障碍或存在社交紧张的来访来说,线上咨询或许有助于减少由于直面咨询师所带来的不舒适感

③线上咨询可以显著减少与咨询相关的通勤成本和场地成本

故想要比对这两者与自己的适切性,需要综合评估以上三点及对不同方式效果的预期,看投入成本与预期收益之间关系。

8、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之间的关系如何?

具有临床诊断并确定的心理问题(参考DSM-V列明的条目),必须在一定的药物帮助下展开心理咨询,两者是无法替代对方,往往需要相结合方可收到更好效果的关系。心理咨询除了协助改善服药当下的情绪、认知与行为外,对于预防相关心理问题的复发也起到关键作用。

9、如何看待当前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常常因为对副作用的担忧而停药是否有风险?

不同精神类药物对个人的适应性是不同的,体现在对心理问题本身改善的进程,和相关的副作用上。即同样一种药物治疗同一种精神类问题,对每个人所产生的状态,都可能存在差异。所以会有一个现象,精神科医生通常会参考之前开药记录当中,所评估得到的用药反馈,谨慎调整药物的使用。

看待药物副作用的态度,应当秉持“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的原则,即如果当前病症给自己造成的影响,从睡眠、饮食、生活规律、人际交往、自我价值感等多方面均有所体现,且这种状态对主观造成极大痛苦,那么即使药物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也需要评估副作用的影响面,通过服药对主观状态达成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

精神类疾患在个人身上所造成的主观痛苦,并不是类似于练习拳击过程中所忍受的痛苦,后者是为了更好的比赛结果,是有意义的,而前者通常是无意义的。

10、我该如何看待咨询关系,是不是咨询师是专家,相信他的指导和建议就可以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赞同欧文·亚隆在《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心理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所写的,关于咨询关系的观点。他提到咨询关系的双方是:共同经历一段探索旅程的伙伴。

咨询师是心理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专家,而来访者是自身问题的专家。

旅程的伙伴关系,暗含了有关这段特殊关系的以下三点:

①合作性:旅程所带来的期待感,在这段探索的进程中,需要双方亲密合作,共同面对前进当中碰到的问题,同时,作为一段旅程,也有明确的起始与结束;

②平等性:提醒来访者对咨询师既不投射理想化,又不过于贬低和否定,双方是平等的关系;

③局限性:提醒咨询师,无需迎合来访者的全能化期待,审视自身的反移情。

我们是这段旅程中,共享美好、幻灭、孤独、丧失的同行人。

网址:我的心理咨询师学习札记 柒 —— 关于心理咨询的50问(中)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53076

相关内容

心理咨询师咨询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干啥(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
关于心理咨询的科普
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
心里咨询师,什么是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是干嘛的?当心理咨询师好吗
心理咨询小科普——向心理咨询发问
关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的生活
免费心理咨询:遇到哪些问题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做咨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