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金融家|银行异地交流干部压力管理
进行适当的社会支持和交流,分享压力 #生活知识# #压力管理#
周明 心理咨询师、高级培训师,单位为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
交流干部最大的问题是时间管理,班后空余时间多,不经意间就会经常体验“感觉剥夺实验”,特别容易变成“沙发里的土豆”,一坐就是好长时间,有时竟然坐在沙发里沉沉睡去。本文将探讨银行异地交流干部的压力管理。
“此心安处是吾乡。”随遇而安,是异地交流干部安身立命的功夫。交流干部压力管理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否则,极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身心问题。
拒绝“躺平”:无聊其实并不那么轻松
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历史上有名的实验。1954年加拿大两个学者,想知道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任何事情都不做,就像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追求的“躺平”生活,结果会是什么样的?两位学者以每人每天50美元的报酬,向社会招募实验志愿者,在生理和心理测试合格者中,最终确定被试人员。实验开始,被试者上午8:00分别进入各自房间。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张床,还有充足的食物,实验要求被试者可以坐在椅子上,也可以躺在床上,当然更可以吃东西,限制条件是不允许外出,但可以随时退出实验,一旦被试者感到严重不适或难以坚持,只要揿一下墙上一个特制的按钮,实验随即终止。被试者进入房间之后,因为房间里有充足的食物,大多数被试者首先选择吃东西,饱餐之后再选择睡眠;一觉睡到中午,醒来之后继续选择吃东西,吃完再睡,晚上也是如此,被试者当天平均睡眠时间远超10个小时,非常愉快地度过了幸福的“躺平”一天;从第二天开始,由于第一天睡得太多,许多被试者不想再睡觉了,改为坐在椅子上,无所事事,枯坐发呆,有的人开始胡思乱想,晚上相继出现了入睡困难的情况;第三天,很多被试者不愿长时间坐在椅子上,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不时在房间内走动,变得烦躁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幻觉。实验结果如何呢?令人惊讶的是,参加实验的被试者平均只“坚持”76小时(3.17天),就纷纷宣告“投降”、退出实验了!这个有趣的实验,在心理学上叫作“感觉剥夺实验”。实验说明了一个道理:感觉剥夺是将被试者与外界刺激高度隔绝的状态,人的眼、耳、鼻、舌、身的五种感觉虽然很简单,但是没有刺激,就没有感觉,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就会紊乱,人就会感到痛苦,环境是一种比物质享受更强烈的需要。一个人在物质生活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任何一点心理刺激,比如文字、声音、色彩等等,很容易出现生理和心理的紊乱,是无法长时间生活的。特别是当一个人离开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极易产生异常的心理状态。
现在银行系统异地交流工作的干部非常多,我也是长期在外交流任职的"老游击队员",深知其中甘苦。交流干部平时生龙活虎,一旦遇到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就从一条“龙”,顿时变成了一条“虫”。如果是发高烧,那可就麻烦了,一个人昏昏沉沉躺在房间里,困倦乏力,躺得时间长了,身子骨像散了架,身体如同漂浮在半空中。好想喝口热水,润润冒了烟的喉咙,但得自己爬起来,强撑着去烧水,常常水还没烧开,人又昏昏睡去了⋯⋯交流干部最大的问题是时间管理,班后空余时间多,不经意间就会经常体验“感觉剥夺实验”,特别容易变成“沙发里的土豆”,一坐就是好长时间,有时竟然坐在沙发里沉沉睡去,似乎又看到了来时的路,又回到了原来无比熟悉的环境,“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殊不知,无聊也是一种压力,它对人的精神与活力是无形的侵蚀,搞得不好整个人会变得很抑郁,所以安排好自己的业余生活非常重要。
找到“重心”:把生活聚焦到一个点上
无论任何物事,如果失去了重心,就会变得不平衡、不稳定,一个人长期的异地生活尤为如此。银行异地交流干部在下班之后,有大把大把的空余时间,如果找不到班后生活的“重心”,就会时常感觉心里“空落落的”,陷于一种空虚和无聊之中,长此以往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而一旦将空余时间聚焦到一个重心上来,整个班后生活就会立刻充实起来。以我自己为例,2015年我从热火朝天的银行业务营销部门来到学校所在的扬州时,一开始极不适应。当时学校正处于旧楼改造、新楼新建时期,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堆满砖头瓦块的大工地,学校的日常培训只能借用附近酒店的客房和会议室。我当时吃住都在学校,白天上班时,既要找教师团队研究课程开发,又要与后勤团队商量服务事项,还要和基建团队一起推动工程进度,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每天下班之后,那真是一段非常寂寞、非常难熬的时光。在百无聊赖的班后生活中,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原来在营销部门负责贵金属业务,开发了黄金投资培训课程,现在到了学校,逐渐与业务脱节了,告别了“黄金岁月”,无法再讲黄金课程了,但我开发课程的“底子”还在,讲课的“套路”还没有丢,能不能从零开始、另开新局,将前些年所学的零零散散的心理学知识,与我亲身感受到的以及银行同事们所经历的压力状况结合起来,开发出一门银行人的压力管理课程呢?银行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身边人说身边事,这是一件惠己及人之事,非常值得我花时间去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在把这一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拦路虎”就是:师出无名。以往的培训经验告诉我:课程开发非常讲究师者的专业背景,而历数下来,我虽然业余学习心理前后已有十来年时间,但充其量只是乱七八糟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而已,只能算一个业余的心理学爱好者吧,这样的学习背景和身份如何能撑起这门心理学专业课程呢?真所谓“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国家人社部有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我当时就想,何不趁此机会把碎片化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化,并且我十年前参加过全国高级黄金培训师的考试,有过类似的考试经验,冲动之下报了名,并按规定参加了考前辅导班。进了辅导班才发现,辅导班上的学员全是监狱系统的年轻狱警,这是狱警们持证上岗的需要,培训班学员当中,我是年纪最大的学员,也是唯一来自银行的学员。更惨的是,开始看书学习时,才发现自己年纪大了,看过的东西根本记不住,教科书都翻烂了,效果还是不理想。实在没办法,就到网上买了一些模拟试卷,下班后回到房间,老老实实坐到桌前,在台灯下像小学生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刷题”。由于找到班后生活的重心,原来漫无边际、怎么也熬不到头的空余时间,一下子变得时间不够用了。临考前到澳洲看望在那里留学的儿子,十几个小时的航班上无事可做,事前就准备把考试教科书带到飞机上看,又担心在飞机上看这样的书,身边的乘客会怀疑我是不是“那个”,就找了一张旅游地图把封面包起来,煞有介事地在飞机上冒充了一回“好学生”。有时看书做题太疲劳了,我就用画画作为调剂。经过整整一年的“一个人的战斗”,终于顺利通过了考试,拿到了鲜红的国家证书,然后才静下心来,信心十足地开发了一门新课——《走进“心”时代——银行人的压力管理与心理咨询》,课程开发完成后,先后在银行系统内讲了很多场,因为非常贴近学员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课程的反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再到后来,不曾想又遭遇了“三年疫情”,偌大的校园已放不下一张书桌。无课可讲,无奈之下,只好重新坐下来,将讲课积累的数十万字的教案和素材,按照出版的体例,化课成书,取名《心锚:银行人的压力管理与心理咨询》。更重要的是,学习、开课和著书生活帮助我度过了那些“痛并快乐着”的难挨时光。
把握“节奏”:坚持做一个“三好学生”
生活节奏的把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似乎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校园生活的设计,原本就是为了规划学生们一天生活节奏的,看看我们上小学时放在铅笔盒里的“课程表”,就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上午“语数外”;下午“音体美”。我们常常在走出校门、经历了许多人生波折之后,有一天幡然醒悟:幸福人生的原型,就写在学生时代“三好学生”的奖状上:“该生在本学期,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发此状,以资鼓励。×年×月×日。”所以交流干部生活,白天上班部署工作、督导事项,日程排得满满的,自是不在话下,关键在于班后的独处时间,一定要找到生活的重心,再穿插一些自娱自乐的活动,把远离家庭的、一个人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起来。
音乐、体育和美术三门“课程”,对于调剂交流干部的生活非常重要,如果自己已有这方面的素养,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刚好可以利用起来。如果没有这些储备,也没有关系,不会可以学嘛。没有老师,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坚持,只有坚持,才会有成效,最终受益的是自己。音体美三门课程中,体育和美术是我的爱好,但我对音乐却是一窍不通,天生五音不全,因而觉得音乐有一种神秘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了一些勇敢地尝试。早期人类曾发现音乐有治病的效果,后又发现某些草本植物也有治病的效果,所以古人在造字时,将两者组合到一起,形成繁体字的“”字。明代中医张景岳认为音乐可以“通天地而和神明”,清代名医吴师机也说“看花解闷,听曲解忧,有胜于服药者矣。”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音乐发出的声波可以引起脑电波的共振,调动人的副交感神经系统;音乐的节奏可以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改变脑细胞的放电频率,改变人体的心率、血压与体温,从而调节肌肉紧张程度,特别是古典音乐的节奏,多与人的心律相吻合,因而可以影响人的心情,放松因紧张而紧绷的身体,目前音乐疗法已成为医学临床上辅助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
十多年前,我在另外一个地市挂职交流时,刚开始下班回宿舍,以看电视为主,从中央台看到地方台,深更半夜不睡觉,经常看到主持人说“再见”,我才关灯休息,以至于影响了次日的精神状态。后来干脆拔了电视插头,但又感觉下班后无比冷清,无奈又乖乖接上插头打开电视,但只听不看,人为地制造一些噪音,再后来发现,最好自己来制造“噪音”。有位朋友建议学二胡,我就找人学拉了一段时间二胡,每天晚上“嘎吱嘎吱”拉一段,效果如同杀猪似的难听。练了一段时间才晓得,二胡是弦乐里最难练的,因为它只有两根弦,再复杂的旋律也只能靠这两根弦来表现,又要调弦,又要定音,真是越简单的事情越复杂,行话叫作“三年笛子五年箫,一把二胡拉断腰”,所以只得草草收场,依依不舍地把二胡放进琴盒里,成为心中永远的痛。我来学校之后,有一次,我爱人到西安出差,带回来一只“泥陀螺”。我从没见过这个玩意儿,认为是个旅游纪念品,看了附带的说明书,才知道它的名字叫作“埙”。千万别小瞧这个土疙瘩,它最早是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考古挖掘中出土的,居然有7000多年的历史,是祖先们玩得最古老的乐器。经考古专家考证,它最先是祖先抟土打孔,用来投掷野兽的“飞弹”,后来发现可以吹出“呜哇”的声音,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吸引不同的野兽,遂成为狩猎的辅助工具,逐步由原来的两个孔,发展到三个孔、五个孔,完成了传统的五声音符。后至汉唐西域乐器传入中土,埙因声音小、音域窄、制作难度大,逐渐被人们淡忘,近年来又慢慢兴起。我按照说明书的介绍试着吹了吹,却怎么也吹不响,但我想既然说明书上说可以吹响,那一定能吹响,只是没找到方法。于是,我有空就拿出来试着吹一吹,终于有一天把这个玩意儿吹响了,我当时高兴坏了,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兴趣,一路坚持下来。后来慢慢找一些乐谱来吹,越吹越熟,也越吹越有劲儿。再后来把它带到学校,下班后一个人坐在楼顶平台,夕阳下,高台上,清风徐徐,埙声悠悠,人生可有此乐? 吹埙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闭着眼睛吹,现代人最遭罪的器官就是眼睛,闭目才能养神,吹埙既可以闭目养神,又能把头脑中乱七八糟的东西洗得一干二净,半个小时吹下来,神清气爽,对于调节神经紧张有着意想不到的疗愈效果。
(作者为心理咨询师、高级培训师,著有《心锚:银行人的压力管理与心理咨询》一书,作者单位为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当代金融家•专题|助力山东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
当代金融家•专题|践行金融使命担当 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当代金融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加大改革创新 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 当代金融家•封面文章|微众银行李南青:以数字金融助推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当代金融家•封面文章|袁田:完善信托业服务价值体系 当代金融家•封面文章|李宪明:信托业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 当代金融家•封面文章|刘小腊:“三分类新规”下信托公司转型创新之路 当代金融家•封面文章|姚贵平:“三分类新规”为打造信托业百年老店奠定基础 当代金融家•封面文章|芦苇:以信托力量服务高质量发展
如有字体或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声明:本号所刊登署名文章,如非特别说明,皆为原创或作者授权发表。
转载务请注明出处:转自微信公众号 “当代金融家(bankershr)”,不允许更改内容。
《当代金融家》杂志现已同步入驻:一点资讯、网易号、百家号等媒体平台。欢迎关注~~
今天因为您的点赞,让我元气满满!
责任编辑:
网址:当代金融家|银行异地交流干部压力管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54657
相关内容
银行金融理财专家观点|董希淼:银行场景金融不只是场景金融。
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信银理财践行金融为民责任担当
交通银行推出新市民金融服务方案
江苏苏宁银行黄金老:金融科技+场景金融=普惠金融
关于农商银行如何发力金融科技创新的思考
什么是银行压力测试? 什么是银行压力测试? Faizan Farooque InvestorPlace 发表 美国东部时间 2022 年 6 ...
“汇聚金融力量 共创美好生活”,平安银行反诈趣营地助力进阶金融大“营”家
银行系金融科技创新展现雄厚实力
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