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什么?——浅谈来自我们身边的艺术
为什么人们总是在镜子前忘记自己长什么样子?因为镜子反射的是真实,而我们习惯看到的是化妆后的自己。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生活百态趣谈#
“设计是个日渐平民化的工作,……每一个设计的诞生既来自于他们所热爱的生活,来自于生活的灵感与激情,又来自于人们改造现有生活的愿望。”——书内摘
这是一本设计散谈,罗列了作者与设计相关的文章结集而成。虽然,书中也谈及了若干关于设计的历史,探讨了一些设计在当下的发展,甚至展望了设计的某些未来趋势,但这一切的阐述都不是线性的,而是随机的,零落散碎的见诸作者的笔端。该书知识性丰富,专业感极强,内容又不仅局限于“设计”这个边缘学科的本身,更触类旁通的涉及了包括历史、建筑、经济、物理、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新旧学科和其分支学科的内容。令人不得不为作者的深厚的知识底蕴而赞叹。
但是,该书的问题也正肇因于此。由于书中内容的专业性,夹带了不少艰涩拗口的专业词汇,就好比书中所言及的“设计”的基础是“人机工程学”——事实上,我很怀疑我们身边到底有多少人是能够知悉“人机工程学”这个词的正解的?当然,为了能够让此前对于设计无任何了解的普通读者不会感觉乏味,该书的内容方面不独有很多专业性极强的知识,也罗列了一些古今中外与‘设计性’有关的百科杂谈。可以说是具有极高的普适性。
要说以书中大多数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旨在通过本书增进普通人对设计这门学科的了解,来拉近拉近普通人与设计之间的关系的吧。只是如果这样说来,该书中文章的排序倒是要更上心一些才好,最好能够把书最末的几篇提前到书的开篇,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引起普通读者对于该书,对于设计这个行业了解的欲望。否则仅以现在(书)的章目排序,是不可能达到此目的的。还有就是,虽然书中图片的选择也是很用心的,都是看着就让人眼前一亮的漂亮图片,只是限于该书的印刷,大都图片的清晰度不够高。从这点来看,不免削弱了本书的收藏价值。不得不说,这点是该书最令人遗憾之处了。
说起来,好像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与工具,到了社会的发展有了固定的制度,直到现代科技的昌明,人类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从未有如今天离得这么近,关系这样紧密。小到门上的一个拉手,大到楼梯的宽窄坡度,为生活细节提供方便的设计是无处不在。可以说,当下设计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该书反复强调了,设计者应具有一种“以人为本”理念!在设计中不独要注重其实用性与美观性,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反馈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来,——这,才是最关键的!
设计首先是要为人服务的。所以,不独是“科技以人为本”,设计也是要“以人为本”的。可能是我孤陋寡闻的关系,一直就没听说过“自然以人为本”的说法?你可以说“法律以人为本”,甚至是“商业”“贸易”“教育”“制造”“农业”,等等的这些个源自于人类所创造的概念,甚至凡是人类所创造的造物,基本上都是可以称之为“以人为本”的;但是,却无法说类似“陆地”“海洋”“森林”“草原”之类的,这样的自然造物,也是能够“以人为本”的。
数千年来历史上的设计之物如同见证,记录着彼时代的社会与生活,设计中不独蕴含着人机工程学的精微内涵,也昭示着数千年来社会体制的层叠变更。如同书中写过的那样,“人机工程学一直研究人、物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以物的方式来解决人与自然间的矛盾,通过设计达成人、物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就这点来说,将天人合一作为哲学理念的东方文明,大概是最有发言权了。话说在看完本书之前,谁能想到本是随处可见的“折扇”,居然也能成为了传统工艺中经典的人机工程精品了呢?
也或许是源自于服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更广为人知吧,在看过本书之前,设计这一行业给我的印象就是,这完全就是一种出于对美的刻意追求的职业。直至在看完了本书后我才多少有所改观,现在再回头想想,从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这些或者成功或者失败的设计作品来看,设计的本质就该像是书里形容的那样,是一种专门琢磨人的艺术!但是,不论何时何地,从来都是人们的需求改变生活方式。于是,人们想要美的,生活中就会出现美的,但是这种‘美’,总归只是一种刻意的美。当然,在普通人来说,就算缺少了设计界所推崇的灵气,但是对于美的欣赏大体都是一样的,只是审美的视角不同罢了。
你能说出自大师手笔的插花作品,不够艺术,不够美吗?但是这种美,却是经过精心的构思,巧妙的设计得来的,所以,这种美并非能称之为完全的自然状态下的和谐。虽然这种‘美’依旧是极为令人惊艳的。于是乎,为了尽量显得自然不造作,现代许多设计师干脆提出了“不设计”的理念,“意在产品上尽量不要留下装饰的痕迹”,大概在他们的眼中这样的自然才是最美最协调的吧。这大概也就是设计大师,和普通的设计者之间的差异了。这样想来,最好的设计者就是艺术家了吧~两者都同样的追求美,崇拜美,但是同样的只能够在身后留下刻意的‘美’!
只是,艺术并非仅止于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态度。只要你学会享受它,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如身处此地,大概这就是灵感之所在了。但艺术家和设计者终归有着本质的差别。即便两者间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是相同的,其他的方面差异还是蛮大的,就好比说书中提及的“设计改变生活”,当然这话也可以置换成“艺术改变生活”。体贴的设计的确是会令生活变得更方便的,作者不也在文章中大力倡议设计师设计时必须要多为弱势群体(老弱病残)考虑的么,诚然这话说的很对,也是很有必要的,可惜,……设计师毕竟不是艺术家,就算是艺术家的话,也是依托于艺术市场而存在的!
反正类似这种这种事光靠设计者单方面的改变也是不能够的,就像是在设计人行道的时候,设计出色彩鲜艳更宽一些的凹凸盲道,或者是在设计公交的时候,上下处不采用台阶而直接使用坡型的无障碍通道方式,将楼梯或者推拉门的门把手的设计更长一些,等等这些设计者看似简单的选择,更加精巧的设计,虽然涉及到了人文关怀,但不幸的是,当这种设计落到了实处,就意味着成本的上升!而有多少人的主导者愿意为那些极少数的弱势群体,肯去付出额外的代价的?
于是,我们看到的现状就是,国内和北欧不同,那里的设计师“从不以对立的思维来理解精美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而是将设计看作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和将现实艺术化的工具和方法,从而实现努力为残障人士在内的社会所有的人服务的设计理念。”而其他更多地方的设计原则大不相同,尤其是在东方,几千年来的艺术史可以说就是统治阶层的艺术史。
无论什么产品,只有皇帝或者哈里发用的才是最好的,虽有着大把令世人为之目眩神迷的精美辉煌的工艺产品,但大多打着“皇室御用”“官窑”“贡品”的旗号名头,乃至让“艺术或者工艺设计的程度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符号表征,昂贵而精湛的产品成为社会趋同的追求,价值追求代替了真正的审美追求。”大概,这也是那些国内的暴发户们会到外国疯狂“扫货”,沉迷于那些国际奢侈品大牌的原因了。因为他们认为,那才是对他们身份最好的衬托。
所以,“需要记住的是,闭门造车式的方法更适合艺术家而不是设计师们,从消费的终端直接提取信息反向指导设计,将大大降低设计不被认同的概率。”私以为这段话仅指适合面向普罗大众的设计理念。但我们在实际的设计中,更加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在国内外(当然外国的情况的确要更好些),实际上,不管是被再多的人认同设计也是毫无用处的,唯有那个会掏钱的(老板)认同了才是有用的!因为只有别人肯掏钱,你的设计才可能成为真实的存在,否则,再好的设计也只会是设计而已。
PS.别看书里写的“人机工程”这种各种高大上的专有名词,实际上书中所讲述的全部都只是艺术设计罢了。艺术设计虽然涉及到美学,但是依旧是以服务性为先的,一言而蔽之,艺术设计的概念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艺术设计计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
网址:设计是什么?——浅谈来自我们身边的艺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54817
相关内容
论文浅谈艺术欣赏与生活中的艺术浅谈艺术欣赏与生活中的艺术论文800字怎么写的
浅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装饰创新
浅谈艺术化的生活及生活的艺术化方向.doc
艺术实践视角下浅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当我们谈论“生活美学”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艺术系列:浅谈生活中发现的艺术
浅谈自闭症儿童的绘画艺术治疗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