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范文
学习情绪调节的ABC理论 #生活技巧# #情绪调节技巧# #情绪智慧训练#
导语:在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生;情绪管理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大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要在企业学习一整年,这就意味着此类学生比普通的大学生提前进入到社会环境中,企业与校园的环境有较大差异。来自于工作环境和精神层面的双层压力需要学生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掌握自我调节、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使大学生能客观面对工作环境、快速适应环境,是顺利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个性化都较强。突出的个性是创新的基础,但也是难以融入团队,与人相处合作的基点。因此怎样在一定程度上柔化其个性,使学生遇事冷静、不冲动不产生激烈行为,是当前学生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对情绪管理的认识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情绪管理则是用正确的方法认知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我的情绪,放松自我情绪。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个人较好的融入团体,实现和谐共处。
1.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校园里的一般大学生从未离开过校园,始终在比较单纯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稳定,生活经验比较少,面对复杂紧张工作环境的心理素质较弱。容易出现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好,人际关系紧张。往往遇事烦躁,不冷静,稍有刺激就产生过激的行为;或者怀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出现沮丧、消极行为。这都是不会情绪管理的表现,不能清醒认识自己的情绪,不会运用适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2.情绪管理对“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生的重要性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要在大学阶段就到企业工作,并且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进入企业之前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从容应对即将要面临的全新环境。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积极的情绪对学生的生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学生掌握了正确情绪管理的方法,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在工作生活中就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在面临高压、紧张、快速的工作环境时,会进行适当自我调节、自我放松;同时也会合理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对融洽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有重大的意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
1.学校教育体制忽视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学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依存环境,当前大多数高校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专业能力的培养等,对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之相比,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历练却显得不足。尤其是在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没有较好的体现对于学生情绪管理的培养,没能较好的做到人才培养的全面平衡。如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缺乏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心理辅导的教师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方面没有突出的地位,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专职人员等。
2.企业缺乏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卓越计划”提出之前,企业较少的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即使有参与的,也多数局限在接受部分大学生实习,由于这类实习具有短暂性(几周到一两个月不等)和临时性,企业只能提供一些非重要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锻炼十分有限,更谈不上对学生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的管理了。
3.家庭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家庭虽然是学生依存的主体,在上大学之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会逐渐弱化,特别是心理的依赖。加上多数学生到外地就读,使得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变得间接化了。多数时间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等间接方式进行沟通,当学生有了情绪问题一般都不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一方面他们认为告诉家长只会让家长担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另一方面认为家长的思想老了,即使告诉他们,家长也不能提供更好的办法。因此,多数学生都是抱着“报喜不报忧”的态度与家长沟通的。有些家长没事时不闻不问,出了事情就将所有责任都推卸到学校一方,这对于学生情绪管理都是十分不利的。相比之下,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状况、社会就业状况等,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4.学生轻视自我的情绪管理
由于高校较少开展心理学的课程,使得大学生们在遇到情绪问题时,轻视情绪管理,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情绪问题,或不能准确的看待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不懂得怎样应对。一般自己忍着,受着,久而久之使得情绪严重积压,当时虽然不爆发,但长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个别学生当时可能就爆发了,出现出格的、激烈的、报复性的行为,严重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甚至影响高校的声誉,危害社会。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多方面的,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需从学校、企业、教师、家庭及学生个人等各个方面着手。
1.学校将学生情绪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要在学校学习3左右年时间,学校担负着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锻炼心理能力的使命。因此高校在制订各项制度时都需要全面考虑,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贯彻其中。尤其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对于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可以将情绪管理的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一入学阶段,第二阶段是大二大三阶段,第三阶段是即将进入企业进入社会阶段。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情绪状态,相应展开形式多样的教育和管理。可以运用演讲、讲座、专题、影评等方式进行模块化教学,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环境中教会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方式。
除此以外学校要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在学生入校时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知识,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运用心理知识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必要性,入学后保持与家长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情绪管理动态,让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培养学生。
2.企业开展专业与情绪管理双重考核
“卓越计划”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配合,这就意味着企业也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高等人才培养的使命。企业在承担这一使命时除了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升华培养外,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和历练,特别是对于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和识别他人情绪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团队中与人相处,在团队中被领导与领导他人的能力。在考核中要有专业绩效和协作心理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3.教师以自我为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
教师作为校园内外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除了专职在高校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外,还包括在企业工作承担学生教育的企业导师。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本身工作的压力都很大,自我本身都会有些情绪,二情绪本身无好坏,关键在于怎样有效的对情绪进行管理。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首先要学习情绪管理的有关理论,并亲身实践,先做到对自我情绪进行管理,不把消极的态度和情绪带给学生。在面对学生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带着积极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其次要学会时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当发现学生出现情绪问题时,及早进行了解、疏通和管理,避免不良情绪积累,防止恶性情绪爆发。
4.家庭从侧面对学生开展情绪管理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家长要与学校同时承担各自在学生心理教育上的责任,要充分认识家长在学生心理教育问题上的重要性。尽可能做到定时与子女、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各项表现,尤其要重视其遇到的各类问题,包括学习中是否遇到困难,情感上是否遇到挫折,工作中人际关系处得怎样,特别对于即将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等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安慰,使他们在心里有所依靠。
5.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情绪
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要学着自己管理自我的情绪。作为“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学生,需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积极配合学校企业等各项安排,不仅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深造,也要注重对自己心理的学习。学会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并适当表达情绪,以合理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具体情绪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宣泄情绪、转移情绪、提升情绪来提高自身管理情绪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情绪智力 情绪利用 情绪监控 信息搜寻能力
分类号:G250
引用格式:王浩成, 汪淑云, 车俊铁. 大学生情绪智力对信息搜寻行为能力的影响探究[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7, 2(3): 186-191[引用日期]. http:///p/1/134/.
1 引言
在信息快速增长的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搜寻已经成为人们每天的主要活动之一,特别是大学生利用信息搜寻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或社会生活知识的扩展。对于信息搜寻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情绪一直未被重视。然而,情绪在人的身体和大脑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调节和适用功能。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情绪已成为决策过程中与认知并驾齐驱,甚至超过认知作用的一种重要成分,情绪和理性对行为的作用也会随着各自成分的增减而发生变化[1]。T.D.Wilson较早将心理特质情感因素引入信息搜寻行为模型中,认为信息需求并非是最原始的需求,而是源于更为基础性的需求――心理、认知和感情3方面的需求,认为情绪影响个体信息搜寻行为[2]。C. C. Kuhlthau[3]的信息で蠊程模型奠定了情绪在信息搜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信息搜寻的每一步都伴随情绪的产生并受其影响,与信息需求相关的是“不确定性情绪”,但随着查找的进行和相关资料的获得,用户情绪随之发生变化。最能体现个体情绪控制和利用能力的是个体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的研究者指出,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2.1 信息搜寻行为能力
2000年1月18日,在美国德克萨斯的圣安东尼奥召开的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冬季会议上,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标准委员会评议并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4]。C.F.Timmers和C. A. W. Glas[5]基于此标准提出了信息搜寻行为能力的构成,信息搜寻行为构成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对照见表1。他们还开发了信息搜寻行为能力量表,认为测量大学生的一般信息搜寻行为与特定的目标任务无关,因此标准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特定的目的”被排除。而行为调整是信息搜寻行为构成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把行为调整作为一个构成添加进去。
2.2 情绪智力的概念及构成
1990年,P. Salovey和J. D. Mayer[6]最早使用“情绪智力”术语,认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他们还指出了情绪智力由3种类别的适应能力构成:①情绪的评价和表达,包括自身情绪的评价和表达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评价,自身情绪可进一步分成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他人的情绪可进一步分解成非言语的感知和同情。②情绪的调节,包括自身的情绪调节和影响调节他人的情绪。③解决问题时情绪的利用,包括灵活的计划,创造性的想象,重新定向注意力和动机。1997年,J. D. Mayer等又提出了修订的情绪智力模型[7],强调情绪智力的认知成分,把情绪智力概念化为术语智力和情绪化的潜在发展。修订后的情绪智力包括4个分支:①情绪的感知、评价和表达;②想象力的情绪化助长;③情绪化知识的理解、分析和使用;④进一步助长情绪和智力的情绪调节。情绪的感知,评价和表达是最基本的过程,情绪的反射调节需要最复杂的过程。
许多研究者探讨了情绪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国内学者刘利华[8]提出了基于评估理论的情感影响机制研究框架,认为个体对在工作或娱乐中发生重大事件的评估会产生情感,这些情感影响信息搜寻行为意愿包括开启、扩展、限制、终止和规避信息搜寻,并进一步指出消极色彩的情感因素影响更大,有些消极情感会影响信息搜寻的开启、扩展、终止以及规避,而积极色彩的情感因素主要影响信息搜寻的开启和扩展。K. S. Kim[9]调查研究了用户情绪控制和搜寻任务对互联网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发现情绪控制和任务显著影响搜寻行为但是对于搜寻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用户的情绪控制对搜寻行为的影响随着搜寻任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由以上可以看出,研究者主要探讨了情绪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而与情绪密切相关的情绪智力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研究是个空白,情绪智力能否影响信息搜寻能力,高情绪智力个体的信息搜寻能力是否较强?本文旨在探讨情绪智力与信息搜寻能力的关系。
3 研究设计
对于信息搜寻能力,笔者采用C.F.Timmers和C. A. W. Glas于2010年开发的信息搜寻行为量表[5],该行为量表是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内容为基础开发的,包括30个题项,4个分量表,分别是:信息搜寻策略利用、信息评价、信息参考和行为调整。该量表采用Likert四点式计分(3=总是,2=经常,1=有时,0=很少或从不)。刘妍等[10]对此量表对中国大学生的适用性进行了测试,显示此量表的Cronbach’s alph α系数为0.872,分半信度为 0.835,重测信度为 0.876;各分量表的信度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信度指标良好;各题项与量表总分的相关性显著,各分量表之间及其与总量表之间均呈显著相关,该量表的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良好,并由此得出,此量表具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可以作为中国大学生信息搜寻能力研究的有效测量工具。
对于情绪智力的测量,美国心理学家N. S. Schutte、J. M. Malouff、L. E.Hall等[11]以P. Salovey和J. D. Mayer[6]的理论为基础编制了一份自陈问卷量表。该问卷量表包括33个题目,其中3道反向题,采用5 点记分形式,此问卷量表的Cronbach’s alph α系数为 0.90。北京大学黄韫慧等[12]对此量表中文版进行效度检验和修订:项目分析显示, 33个题目在项目-总分相关及项目鉴别度上均符合测量学要求,但是单因素和四因素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结果不满意。因此他们重新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4维因子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4维结构拟合为最佳(CMIN/DF=2.19,CFI=0.90,GFI=0.93,AGFI=0.90,RMSEA=0.05)。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达到0.85。量表与同时施测的量表的相关关系符合理论预期,具有较好的会聚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可以满足今后国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需要。 修订的 EIS 中文版具有四因素结构,分别为:情绪监控,强调对于自我的情绪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有效的控制;情绪利用,描述了利用情绪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社会能力,描述了社会活动中的情绪使用; 他人情绪评估, 描述了通过口头和非口头的信息对他人情绪进行知觉的能力。本文用黄韫慧等修订的中文版进行情绪智力测量。
本次调查于2016年6月在北京地区展开,包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所高校,发放250份问卷,收回230名在校大学生的有效样本数据,男性占49%,女性占51%。其中年级分布中包括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年级具体分布为大一占26%,大二占22%,大三占24%,大四占23%,研究生占5%。
4 数据分析
本文所有研究变量的描述性y计和相关关系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信息搜寻行为能力总分和情绪智力总分相关系数为0.347(p
为了预测情绪智力各个维度对信息行为能力的影响,笔者以信息行为的各个维度分别为因变量,以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即情绪监控、情绪利用、社会能力和他人情绪评估能力同时作为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模型,得到5个回归模型:
yi=ai+bix1+cix2+dix3+eix4+ξi,i=1, 2…,5。
其中y1、y2、y3、y4和y5分别为检索策略、信息评价、信息参考、行为调整和总分,x1、x2、x3和x4分别为情绪监控、情绪利用、社会能力和他人情绪评估的4个情绪智力维度。ai为常量,bi、ci、di和ei为系数,ξi为误差。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和回归方程模型可以看出,5个回归方程的整体拟合度F达到显著水平,从各个回归模型可知,当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信息参考行为主要受情绪监控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457(p
5 讨论
本研究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发现情绪智力与信息行为能力正相关显著,说明情绪智力高的个体其信息搜寻能力较高,个体情绪智力影响信息搜寻能力。从情绪智力的分维度看,主要是情绪监控和情绪利用维度影响个体信息搜寻能力,当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情绪监控、情绪利用、社会能力和他人情绪评估能力)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影响信息搜寻行为时,情绪利用能影响检索策略使用、信息评价、行为调整和信息搜寻行为能力总分,情绪监控主要影响信息参考行为。情绪利用指个体利用相关情绪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利用维度得分高的个体其利用情绪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信息搜寻个体进行信息搜寻行为时会面临各种问题(如检索策略的选择、查询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应该调整目前的搜寻行为),由此会产生各种情绪,例如对信息结果不满意会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利用高的个体可能会进一步促进搜寻个体调整行为,重新选择策略,直到产生满意的搜寻结果,信息搜寻效果提高;而焦虑情绪利用不好的个体可能会自暴自弃,放弃搜寻,不利于信息的搜寻。因此情绪利用对信息搜寻行为(检索策略使用、信息评价、行为调整和信息搜寻行为能力总分)影响较大。情绪监控指个体能够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情绪监控得分高的个体不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表现的较为理性,因此情绪监控得分高的个体对信息的利用参考程度较高,能更为理性地对搜寻的信息进行参考和加工,影响信息参考行为。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样本数量较少且单一,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②情绪智力数据和搜寻行为都是用自我问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差,未来需要结合多种方式获得数据,例如实验的方式,进一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③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人格等[13],需要结合更多的内外部变量探讨情绪智力与信息搜寻行为的关系。
参考文献:
PHELPSE A.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sights from studies of the human amygdal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6, 57(1): 27-53.
WILSON T D. 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99, 55(3): 249-270.
KUHLTHAU C C. Inside the search process: information seeking from the user’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InformationScience, 1991, 42(5): 361-371.
IANNUZZI P.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J]. Community &junior college libraries, 2000, 9(1): 63-67.
TIMMERS C F, GLAS C A W. Developing scales for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0, 66(1): 46-69.
SALOVEY P,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Imagination, cognition &personality, 1990, 9(6): 185-211.
MAYER J D, SALOVEY P.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⒗华. 信息搜寻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影响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8): 71-74.
KIM K S. Effects of emotion control and task on web searching behavior[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08, 44(1): 373-385.
刘妍, 邹男男, 程文英, 等. 信息搜寻行为量表对中国大学生的适用性探讨[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22): 99-102.
SCHUTTE N S, MALOUFF J M, HALL L E,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8, 25(2): 167-177.
黄韫慧, 吕爱芹, 王垒, 等.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效度检验[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6): 970-976.
王浩成, 车俊铁.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J]. 图书情报工作, 2016, 60(3): 109-113.
作者贡献说明:
王浩成:论文设计与撰写;
汪淑云:数据收集汇总;
车俊铁:论文设计修改。
Effect of Undergraduat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
Wang Haocheng, Wang Shuyun, Che Juntie
Department of Library,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17
第3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 太极推手 大学生健康价值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1-0040-031 前言
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物质的追求,而无暇顾及健康。虽然我们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对原教育部长周济所提倡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表示高度认同,但纵观来看还是太缺乏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2002年7月由教育部、同家体育局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实施办法,主要从身体素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方面综合评价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1]。作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具体组织与操作者,学校的体育教育任务突显重要,这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在各种挑战机遇下,高校体育发展迅速,体育各项目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时期。其中,太极拳作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体育,如今遍地开花,在高校中普及广泛,受到学生们的推崇。在太极拳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的推动下,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运动中技击形式的重要部分,对增进大学生健康有重要价值。2 研究方法文章以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百度文库的硕博论文及期刊搜索引擎中以“高校体育教育、太极推手、大学生、健康,价值”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间范围设定在2004-2014年间,共检索出相关文献近百篇;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手动筛选,筛选出与本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近20篇。同时,利用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资源库,查阅关于高校体育教育、健康、太极推手的相关图书10余本,并对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以上的检索文献为文章做出了重要的理论支撑。3 体育教育与健康的内涵和关系 体育,是对一个生命有机体进行训练以促进生命机体新陈代谢,在这一过程中并产生促进生命体成长的一切条件和因素的指导过程。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通过身体活动,结合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因此,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也逐渐深层化,其内涵并非仅仅说明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作出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因此,它并非仅限于表现在一个人身体的疾病状态或虚弱现象。体育教育与健康可谓关系密切,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有效增进身体的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 大学生的体质现状
为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政策文件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笔者通过文献检索,搜集检索到大量关于对高校大学生体质研究的相关文献。整理汇总,分析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探寻大学生体质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应的运动对策,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
国内相关学者经过资料整理、归类,统计分析等过程发现,大学生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尤以身体素质方面突出。此与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诸多研究与分析并行不悖。具体表现在,营养不良率增高,学生肥胖率增高,超重者的大量出现[2];大学生身体素质中的耐力素质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男生力量素质亦呈下降趋势;学生的体质综合评价结果偏低等。
还有学者以华侨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目前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高校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3]。研究表明:学生对健康知识匮乏,对健康的意义不明确等,从而影响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下降明显,特别是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体育教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体育场馆设施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总的来说,现在大学生的健康现状确实不容乐观,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因素,更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如何开展高校体育使大学生养成一种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运动的技击表现形式,具有那么多的功能和优点,让太极推手走进大学校园,带来健康,同时也使项目得到积极的推广。5 太极推手的概念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4]。根据“陈王庭造拳说”,它是由明末清初时期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各家武术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吸取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编的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并与之相匹配的太极推手[5]。 关于太极推手的定义很多,笔者经过比较认为这一说法比较全面:太极推手是以传统太极推手理论为基础,以习练者为活动主体,以拥、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简称十三势)为主要活动内容,习练者双方斗技较力从中获得所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终极目标的现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大学生学习太极推手,由于他们无论从年龄还是知识结构上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了解其文化内涵,体验其传统文化的特点上比一般的学生更深刻,也是理想的学习阶段。太极推手的文化自身优势对高校学生的健康价值不可估量,在现今西方体育横行下它是一枝奇葩,给人新的视角,也让人们反省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回归的意义。6 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的健康价值6.1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生理方面的影响6.1.1太极推手对大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里他们时常面临着学习、生活以及择业等各方面压力,这促使他们的交感神经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在加上大学生群体对自身的健康关注度较低,很少有时间空间调节自己,因此,他们的情绪会经常性的表现为易怒、烦躁等,严重最终或会造成头痛、过度疲劳、胸闷、血压升高或冠心病等不良疾病反应应[6]。太极推手的练习要求思想高度集中,用推手的术语来说,重在练习“听劲”,即肌肉的本体感觉,把注意力放在“粘点”上,感受捕捉对方用力,培养良好的心态及静定功夫,太极推手拳论中讲求“以静制动”,其就基于听劲的基础上。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身心的松静状态下,机体对对方的功力判断的更准确。在放松内心平静状态下与,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能够稳定情绪,这是太极推手习练的重要结果。因此,它是良好的镇静剂,可以帮助消除怯场心理。然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功效,势必要下一番功夫去习练体会。太极推手的训练是在练一种“功夫”,需要耗费时间去推敲揣摩,才能于身受益。6.1.2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太极推手的呼吸方式讲求深、长、细、匀,简单的四个字在现代生理学中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也从中体现出国人的智慧,对身体健康养生的重视。随着太极推手项目的发展,对呼吸的要求也有变化,尤其是呼吸频率将加快,心率一般要求在105-135次/分钟之间,吸氧量是最大摄氧量的40%--50%,介于每搏输出量最大值(125次/分)左右[7]。 对于太极推手不同水平的习练人群来说,心率波动幅度会有所区别。有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水平较高的习练者心率波动幅度较小,呼吸表现为深长而平稳,因此在太极推手对抗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太极推手的发放环节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有重要影响,其发放过程中讲求“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吸蓄呼发等”,其简短浓缩的字语中蕴含着深厚的道理,这与《运动生理学》[8]中的理论是可以相互支撑的,因此,正确的发放可以提高肺泡气体交换率,为细胞摄入、利用氧提供方便。6.1.3太极推手对大学生机体肌肉的影响机体在正常的肌肉锻炼状态下,一定范围内肌肉初长度的增加,肌肉的收缩力量也会相应的增加,相反,肌肉的初长度缩短时,收缩力量减小[9]。太极推手对神经系统的控制及体液调节有着重要能动作用,因此,太极推手的练习能够有改善血液循环,保证皮肤肌肉的健康。大学生在进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上肢在对抗过程中不但需要良好的技术支撑,还要有大力量的保证,身体的稳定要求有腿部肌肉的力量做保证,而且在进行“四正手”等技术动作时腰部的力量是完成的保证。因此太极推手在给大学生娱乐的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具有良好作用。6.2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价值 太极推手属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它的心理健康价值值得大学生去研究和练习。在太极推手的对抗过程中,初学者或急性者往往喜欢使用蛮力,在这种主观愿望下反而是自己的弱点暴露,被对方借势通过“引进落空”,最终造成失败的结局,我们经常说的“四两拨千斤”也映证了这个道理。随着对太极推手的不断习练及实践,加上对拳理的理解和体悟,习练者会明白冷静、沉着的重要。因此,太极推手对急性者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太极推手对于大学生果敢、机敏性格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推手在技击中倡导“随曲就伸”、“舍己从人”[10],外在表现为对手之间的斗技较力,内在是“和合”运动的重要代表,通过高尚的礼仪及点到为止的武德,培养人内在的修为。因此,太极推手对好勇斗狠者的性格改变是很有效的,尤其是在遇到太极推手水平强于自己的对手时,在惨败的教训及对手武德涵养的感染下,会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明白自己的不足,因此对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有重要作用。 此外,太极推手给大学生提供了陶冶情操的课堂空间,一方面能有效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太极推手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感情,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消除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焦虑、敏感、抑郁、敌对及偏执症状等,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情绪良好化、智力和精神的良性健康[11]。6.3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价值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技击表现形式,太极拳的套路练习是太极推手的基础,作为太极拳的一部分,它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提供价值。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都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的瑰宝。多年的发展更验证了太极推手所具有的强身健体锤炼身心的良好效果。在太极拳中我们知道其蕴含的“和合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太极拳术与“和合文化”的融合,体现出其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并最大程度地开发习练太极拳者的个人潜能[12]。因此,大学生习练太极推手,通过对太极拳健康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学习,可以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发展与他人和睦关系,友善尊重他人,培养高尚的武德。大学生在太极推手习练中通过进行思想、兴趣的交流与了解,增进距离,相互帮助,忘记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同时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逐步的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更好的相处他人,友善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13]。7 结论
(l)对生理健康的价值。大大加强中枢神经的作用;提高肺泡气体交换率,为细胞摄氧和用氧提供了方便,从而改善对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对提高大学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具有良好作用。
(2)对心理健康价值。有效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感情,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情绪、智力和精神健康。
(3)对社会适应的价值。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许对网球、篮球、足球等西方体育情有独钟,致使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少有问津,被冷遇和忽视。问题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自身有责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推广它们。因为它们有着太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造福于我们的前辈,有很多的价值同样可以服务于我们。对于太极推手的积极挖掘,是当前迫不及待的,对其价值进行积极探讨,从而更好的教育服务高校大学生。参考文献[1]姚英春.长春市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2]王晶.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泰山医学院,2012(7).[3]宋振镇,张剑珍,等.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提高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1).[4]申洪山,于振东.太极推手发展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0.[5]陈正雷.陈式太极拳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2.[6]刘丽霞.太极拳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8(3).[7]黄振鹏,等.太极推手走进高校体育课的可行性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8]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44-45.[9]王橹.新编运动生理学教材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和初步研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4.[10]姜凯等.功夫网络游戏的武术文化表达与传播[J].搏击・武术科学,2014( 09):26-28.[11]路光.太极拳处方教学法对大学生健康素质的促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5).[12]李岳兵.解读太极拳中的“和合文化”[J].湖北体育科技,2008.[13]王征宇.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On the Value of Tai-chi Pushing Hands for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in the Vis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ussion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有氧运动;大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1问题的提出
2009年l0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身心健康对培养人才、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利用体育中的有氧运动促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就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如何寻找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健身方法,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本课题就体育中的有氧运动对增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效果,以及有氧运动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锻炼方式、方法予以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08级八个系的大学生800人,涉及经济贸易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电子工程系、生化与环境工程系、旅游与涉外事务系、信息与智能工程系。
2.2测试过程与研究方法
2.2.1测试内容与过程
上述学生进校后经本学院校医体检后均符合相应医学要求,无器质性病变。随后对上述大学生进行了UPI(由日本筑波大学提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问卷)问卷测试和晨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台阶试验指数等身体素质的测试。UPI问卷测试由主试者宣读指导语后,学生独立当场填写,约15分钟内完成交回。共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790份,有效率为98.7%。身体素质测试由我院体育教师担任,均按照相应的测试要求进行。上述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每天早上的晨练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活动内容为健身长跑,不限定跑速和距离,量力而行,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跑,但每次最少要跑完1500m(或慢跑2O分钟~30分钟),每周5天,每天2次,锻炼时计间3个月。完毕后同样进行了UPI问卷测试和上述身体素质测试。共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794份,有效率为99.2%。
2.2.2研究方法
将上述测试数据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并作综合性的逻辑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1有氧运动对大学生躯体的影响
UPI问卷的躯体类问题在有氧练习前后呈现出差异,可见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经常参加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正确引导,向大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介绍有氧运动的一些常用方法技巧,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塑造大学生健壮的体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生理基础。
3.1.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从情绪类问题的统计对比不难看出,有氧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见表1)。在有氧运动中,人体全身肌肉得到积极活动,各肌肉群向大脑传递的兴奋相应迅速增多,在大脑皮层形成大量的兴奋灶,使得情绪高涨,直接给大学生带来愉悦的感觉。这种由生理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1]。当大学生在学业或生活上遭遇挫折或失败时,通过有氧运动可将自卑、忧虑、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及时宣泄出来,从而实现移情效应,减轻心理压力。
从人际关系类问题的统计对比可以看出,有氧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有氧运动前后呈现出显著差异(见表2)。就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来说,交往需要在其人生构架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练习项目,他(她)们总是与一定的学生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满往需要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团结友爱的进一步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学会互相帮助、以诚待人。
3.1.4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神经症的影响
有氧运动可以促使一些患心理疾病比较严重的学生改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排除自卑、抑郁从而表现出自信、坚强、充满活力[2]。体育锻炼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易接受、见效快、无副作用、反弹小和便于自我调节等优点。根据美国学者Kyan的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氧运动能够引发神经递质B一内啡呔等内源性阿片酞物质、儿茶酚胺、5一HT等的含量发生改变,导致运动中的情绪高涨,干扰、破坏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维持心理平衡,消除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的效果。
3.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三个月的有氧练习,大学生的晨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台阶试验指数等生理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见表4)。从晨脉看,实验班学生出现心动“徐缓”现象,当然仅从晨脉还不能完全判定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增强与否,只有给机体一定负荷,观其变化情况,才能作出真实的判断。肺活量提高,说明肺呼吸功能和肺通气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最大吸氧量是反映氧运输系统机能潜力的综合指标,大学生的氧运输机能通过有氧运动得到了显著改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有氧练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有氧运动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有氧练习对于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具有极其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有氧运动在维护大学生的生理健康方面起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有氧练习能活动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特别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等,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增强体质,特别是提高不同年龄段机体有氧代谓}功能的有效运动形式。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挂科现象
近年来,“挂科”一词在大学生中风靡起来,一时之间成了校园里最流行的元素,“你挂了吗?”成了新学期开学学生之间的问候词,“没有挂过科的大学不是完成的大学”被很多大一新生奉为至理名言,颇有不实践一次不罢休的劲头。然而,与之相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挂科饱尝苦果,不能入党,不能申请奖助学金,不能参加学生干部评选,最最严重的是无法拿到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因此造成很多悲剧。某大学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乡亲资助和学校补贴的,由于大一课程不适应导致多门挂科,无法再申请贷款,自认无颜见家乡父老,最终退学外出打工。另一名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是高考调剂进来的,一直缺乏兴趣,在加上基础薄弱,在大学学习六年之后还是没有拿到毕业证,被迫退学。每次看到这些因为挂科无法毕业的学生垂头丧气的来办公室办手续时,笔者心情都非常沉重,这些孩子们都是满怀理想进入大学的,当他们第一次挂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会因为挂科走到如今的境地?我们高校在平时的工作中就没有任何失误吗?
一、学生本人是导致挂科的最主要原因
(一)对大学生活没有规划,学习目标缺失
经历过高考的激烈竞争,每一名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都是信心满怀、对大学生活充满无限憧憬的,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很多学生一时之间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紧张而压抑,大学的学习自由轻松;高中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大学社团活动百花齐放,生活丰富多彩;高中班主任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大学完全没有老师对学习进行督促。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改变,一部分学生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学习为了什么,整天忙忙碌碌,随波逐流;一部分学生放松了,觉得大学就是要好好地玩,行动上没有了约束力,一到考试就紧张害怕;还有一部分学生恐惧了,想到毕业要面临就业的压力,他们想逃避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和目标,最终自然会导致挂科。
(二)陷入各种心理问题之中,学习动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由于家长比较娇惯,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进入大学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长和熟悉的环境,没有了周围人的关照与呵护,一切都得靠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上、学习上、交往上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不能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负面情绪,内心苦闷,只好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发泄,加上网络游戏层出不穷,网络媒体可以让学生和以前的朋友再次建立联系,从而摆脱孤独感和失落感,于是最终沉溺其中,将学业完全荒废。
其次,大学生都已成年,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受身边学哥学姐谈恋爱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校园里上演爱情故事,分散了很多精力,加上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相对单纯,缺乏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和认识,在失恋的时候难以自我调节,使得不少学生在恋爱失败时自暴自弃,精神异常甚至自杀,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保证,学业更是难以顾及了。
此外,由于大学管理相对宽松,课程任务相对不重,大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裕,使得一部分学生沉迷于各种物质文化生活中,整天出没于网吧、餐厅、电影院、卡拉OK厅等场所,浪费了大量时间,忽视了课后的学习和复习。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也因为渴望这种生活,要么产生攀比之心,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心理健康,要么忙于打工挣钱,都会很大程度影响正常的学习。
(三)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将挂科归因为老师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广泛存在着一种诚信缺失的现象,这种风气也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具体表现为,好好学习诚信考试的学生被看作是没本事胆子小,反而作弊的学生受到追捧,因为作弊被发现的只是少数人,而被发现的人中受到严惩的更是少之又少。同时还有些学生热衷于和老师攀交情,认为考试要想过关,只要和任课老师“关系好”就行,通过“走后门”没有过不了的课。更有甚者,将考试挂科归结为“老师故意整人”,认为老师不应该“刁难学生”,“老师就应该让学生都通过”。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把精力花在平时的学习和考前的复习上,反而整天琢磨着作弊的手段,作为学生的考试道德底线完全失守,最终导致大量挂科,或是被学校处分,开除学籍。
(四)学习技巧匮乏
高中时期,老师帮忙制定学习计划,并会督促学生按计划学习,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不会管理时间。进入大学后,由高中时的填鸭教育转为自主学习,每节课的内容多,知识量大,很多学生不会合理的分配课余时间,看书不求甚解,课本知识明白了,一到做题就什么都忘,学习效率很差,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加上有些学生迫于家长的压力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专业基础能力薄弱,理解课本往往要比其他同学多花几倍的时间,长此以往,学习成了巨大的压力,低年级的时候还可以应付,到了高年级就开始挂科。
(五)受意外事件的影响
少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因为各种原因突发疾病,但是又不愿意申请缓考或休学治疗,往往也会导致挂科,还有一些学生家庭发生意外变故,无法从悲伤的情绪中恢复,也会导致学习一落千丈,出现多门挂科。这种情况,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帮助学生早日走出负面情绪,和他们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至于因此挂科不能毕业。
二、学校管理机制弊端也是导致学生挂科的重要原因
(一)专业和课程设置刚性强,学生无法选择自己所爱
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基本采用学年制和学分制管理,它要求按照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教学环节的学时量来设置必须课和选修课,规定各学期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毕业时所需要的最低学分,学生在选课、选教师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选择余地。加上现在不少学生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感兴趣,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是由于高校对转专业控制一向严格,转专业比例非常小,很多学生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喜欢的课程,心中苦闷,最后自暴自弃、不愿学习导致挂科。
(二)教师教学能力滑坡,无法培养学生兴趣
大学教育不同于高中,大学教育知识面宽,专业知识更新快,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及时抓住前沿知识,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抽象的、理论性强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说法,才能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喜爱,此外,大学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学会书本上现有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专业知识的方法,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知识不断更新的形式,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才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然而由于现在教师的经济利益绝大部分只与科研能力挂钩,而教学的影响很少,导致很多高校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搞科研、评职称上,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完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后对专业课也不感兴趣了。
(三)考试机制不健全,诱发不良考风
大学的考试模式主要以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为主,所占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左右,考试形式分开卷、闭卷和提交论文三种,除了提交课程论文的考试形式外,其他的考试方式大部分都是由任课老师出题,任课老师改卷。这种老师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自然会存在老师放松评分标准,给学生一个好的分数,以取悦学生的现象。而学生也因此积极找老师套近乎,考后死缠烂打要求及格,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给教师施加压力。最终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读书,完全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助长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想法,特别是有些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和舞弊,分数竟然比认真学习的学生还高,打击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诱发了不良考风,还使很多学生放松了平时的学习,最终挂科。
三、动员各方面力量,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大学生刻苦学习
(一)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
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开展入学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学校,适应新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建立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要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以及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情况,定期谈话,帮他们解决问题,不让任何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要完善各种考勤制度,严格纪律管理和考试管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激励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绩,而不是投机取巧,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诚信观,定期邀请优秀的学习标兵、优秀毕业生作演讲,辐射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们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念,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要及时了解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和突发急病的学生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于挂科的学生,要和他们一起找原因,帮助他们分析解决心中的困惑、调整各种不良情绪,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并安排成绩的优秀的学生指导他们学习,帮他们克服难关,迎头赶上。对于那些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处理好个人兴趣和专业学习的关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早日作好职业规划,鼓励他们通过辅修第二学位或选修课来丰富充实自己,或者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课堂下也要与成绩差的学生多联系,帮助他们解答不明白的问题,培养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科研项目往往都是本专业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通过这种方式满足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获奖的学生加大宣传和表彰力度,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当老师和学生建立了互信,学生更容易喜欢上这门功课,因此更加刻苦学习,才更不容易挂课。
(三)高校应变革管理体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校应变革以教师学历和科研成果为量化标准的教师晋升和职称评定标准,加入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使教师将精力从作科研、拿项目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主战场上来,促使老师重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改变现有的学年制,彻底贯彻学分制,给予学生选课、选老师的充分自由权,保证学生弹性的学业完成时间,让有厌学情绪或身患疾病的学生能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休学。此外,应变革现有的考试和评价制度,变一次的考试为多次的考察,考试内容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不再有标准答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6篇
〔关键词〕情绪智力测量;情境判断测验;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1-0004-05
一、情绪智力的概念
情绪智力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其理论主要有能力取向、混合取向与人格取向三种,其中能力取向将情绪智力视为一种认知能力,人格取向则将其视为一种低阶的人格特质,混合取向的定义则混乱复杂,是预测成功的集合体。作为一个独立提出的概念,其内涵应是独一无二的,不能与其他概念相混淆,反映的也应是一种单一的、基本的心理现象,并且要有其独特的发生机制。因此,情绪智力从能力取向定义是比较合理的,即以情绪信息为操作对象的一系列认知能力,Mayer 与 Salovey[1]将其定义为“情绪感知与表达能力、情绪认知促进能力、情绪理解与分析能力、情绪反思性调节能力”。
二、情绪智力的测量
(一)情绪智力测量工具简介
情绪智力的测量工具很多,但理论取向不尽相同,质量也良莠不齐。以下简要介绍能力取向比较常用的几个问卷。
1.情绪智力量表(EIS)
Schutte,Malouff和Hall等人[2]根据Mayer 与 Salovey 1990年的情绪智力模型开发了 EIS 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简写为EIS),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情绪智力量表之一。EIS是一份自陈问卷,初始为62题,因素分析后保留33题。量表有三个因子:情绪评价与表达、情绪调节及情绪应用。EIS采用5点计分,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其中反向计分3道,总分越高则情绪智力越高。Schutte等人[2]使用该量表对某社区的328名被试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0,两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78。目前,国内使用较广泛的是王才康对EIS的翻译版本。
2.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
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The Multifact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简称MEIS)是根据Mayer和Salovey根据其1997年的情绪智力模型编制的。该量表要求被试完成一系列任务,以行为表现为基础评估人们的情绪智力水平。
在计分上,该量表采用了公众计分和专家计分两种方式,即以被试样本选项比例或者专家事前评定的得分比例作为计分键。量表总计292个题目,包括四个因子、十二项任务。分别是:情绪感知(4)、情绪促进思维(2)、情绪理解(4)与情绪管理(2)。在成人与青少年群体检测后发现,所有任务之间呈现@著正相关,且情绪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高。然而因素分析结果并没有完全支持假设的4个因子的构架,“情绪促进思维”这个因子没有得到支持[3]。
该量表的总分α系数为 0.96,十二项任务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范围为0.35~0.94。只有“情绪感知”维度的4 项任务在两种不同的计分方式下内在一致性系数大于0.75。在效度方面,它与智力、生活满意度等许多标准测验相关。
3.Mayer-Salovey-Caruso情绪智力量表(MSCEIT)
2000年,Mayer等人在MEIS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新的情绪智力量表MSCEIT(Mayer Salovey 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简称MSCEIT),并于2002年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MSCIETV2.0)。MSCEIT采用传统智力量表的形式,结果不依赖个人的主观评估,而是反映了被试解决情绪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水平。量表共 141 个项目,由4个分测验构成,每一个分测验都包括两个任务,共8个任务,采用专家计分法与公众计分法计分。
信度检验方面,Mayer等人报告情绪各维度信度在0.77~0.91之间,总体信度0.92,重测信度0.86[1]。但也有学者指出MSCEIT各量表的信度中等,且分量表也没有很好的论证四个维度[4]。
效度检验方面,众多研究已证实MSCEIT与人格之间相关很低,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不相关[5],与各种一般智力测验有充分的区分效度[6]。预测效度方面,临床研究显示MSCEIT与SCL-90-R的相关达到-0.38,在社会行为、心理行为等领域,也都有较好的预测效度[7]。
4. Wong和Law的情绪智力量表(WLEIS)
Wong,Law情绪智力量表(Wong and Law’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是黄炽森(Wong)和罗胜强[8](Law)基于Mayer与Salovey 1997年的能力模型编制。该量表主要面向职场,采用Likert 7点量表计分,包括自我情绪评价、他人情绪评价、情绪调节和情绪运用四个维度,共计16题。
信效度检验显示,四维度间的相关在0.13~0.42,α系数范围为0.67~0.91。四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在0.16~0.46,总分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为0.35;他人情绪评价、情绪调节与智商呈显著负相关;在因素分析中,情绪运用、情绪调节分别与大五人格的神经质、责任感落在了同一个因素上,说明二者有交叉。
5 其他取向的测量工具
除了能力取向,混合取向也开发了不少的情绪智力测验。比较著名的有Bar-on的情商问卷(EQ-i),Boyatzishe 和 Goleman的情绪能力问卷(ECI360)、工作能力量表(WPQei)等,人格取向方面有Petrides 和 Furnham依据特质情感能力理论编制的量表(TEIQue)。总体而言,当前大多数量表仍采用Likert式自评,基于能力取向的最高行为测验仍有待发展。
(二)当前情绪智力测量工具发展的局限
能力取向的测验主要是以Mayer和Salovey的三个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开发,然而很多问卷却得到了完全矛盾的证据支持。比如MSCEIT的元分析结果只能测出三个因子,无法证明研究者自身的理论。对此,有的研究者更倾向于承认一个不包括“情绪促进思维”在内的三因素结构,而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模型不应被接受[9]。又如EIS,国外很多研究者对其分析得到的维度都不一样。Schutte认为EIS是一个单维度的问卷,然而,Petrides等人指出EIS单个因素解释的方差太小,他们对其重新探索分析后,得出应该有四个因子的结论。国内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得到的因子数与因子结构都略有差异[10]。
问卷形式由于理论的差异也出现了明显分歧,混合取向的测量主要采用Likert式自评,但也有部分能力取向的问卷同样采用这种自陈法,按照Petrides和Furnham的划分,这部分问卷实际测量的还是特质情绪智力(TEI),真正以能力取向理论开发的最高行为测验并不多。元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测试的并非同一种结构。多位学者验证,两种测试之间的相关很低甚至不显著[11]。在测验方式上,已有的情绪智力的客观能力水平测量方法主要有情绪识别法、情绪推理法、情境判断测验和默会知识测验法[12],但编制和使用比例很小。国外的一些元分析显示,在测量情绪智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失调关系时,32个研究中仅有8例选择了情绪智力的客观测量,且可供选择的量表范围极小[13]。
在量表的应用性上,至今还缺乏一个具有较高信效度且简短实用的情绪智力量表。有些量表的项目过多过长[14-15],有些则适用范围有限[16-17]。
综上所述,现有的情绪智力测评工具,多数是对情绪智力去情境化的主观测量,寻找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客观测量范式以开发更多有效的能力情绪智力测量工具对于情绪智力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情境判断测验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情绪智力客观测量方式。
三、情境判断测验
情境判断测验(Situational Judgement Test,以下简称SJT)是近二十年来诸多测量工具中最受重视的测评工具之一,其本质是根据测量目的,能对不同构念进行测量的一种测量方法。它属于一种低保真度的模拟,一般为给被试呈现一个特定的情境,并提供这一情境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多种行为反应,要求被试对这些行为反应进行判断、评价和选择,而后将被试的选择依据事前设定的计分键进行比较后赋分,根据评分结果判断被试是否适合从事这项任务[18]。邱皓政将其在心理测验上的开发归纳为题材的搜集、试题的设计、试题计分及最后的心理计量特征验证四步[19]。
(一)情境判断测验的信度研究
内部一致性信度可以是测量测验稳定性的指标,但研究表明,重测信度和平行信度可能更适合SJT测验的信度研究[20]。因为SJT的测量本质导致试题可能包含多向度且异质的构念,而内部一致性的统计原理决定了它会低估了SJT测验的信度[21]。此外,试题数量也同样会影响测验信度。有研究表明,大约需35道题以上,测验信度才容易大于0.7[22]。
(二)情境判断测验的效度研究
国外有三个元分析对SJT测验的效度研究进行了总结[23]。在效标关联效度方面,由于SJT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大量使用,对其效标关联效度的研究主要关注是否能够很好地预测与工作相关的指标。元分析显示,情境判断测验分数与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为0.34。
结构效度方面,SJT测验得分和一般智力之间的相关为0.31,说明它在一定程度上测量的是一般智力,然而,还有一些变异是与一般智力无关的。指导语类型也会对SJT的结构效度造成影响,知识型指导语测量的最佳行为,而行为型指导语测量的则是惯常的行为,必须根据测量目的选择相应的指导语类型。此外,SJT也可根据理论开发专门测量特定构念的测验,如同情心与种族优越感、员工正直、团队合作等。
增益效度方面,McDaniel,Hartman,Whetzd和Grubb[24]Σ庋榈脑鲆嫘Ф冉行了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情境判断测验对认知能力、人格以及这二者共同都具有一定的增益效度。
四、情境判断测验在情绪智力研究中的应用
现有的情绪智力研究中对SJT测验的应用并不多。最早的使用来自于MSCEIT量表中对情绪管理分测验的两个任务的测量。其中情绪管理任务共5题,以具体的情境为题干,下设4个行为反应,要求被试根据情境要求选择最有效的行为反应;情绪关系任务共3个情境,下设3个反应,要求被试判断哪个是对另一个人的情绪进行管理时最有效的行为。该分测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但MSCEIT的其他维度,尤其是情绪感知分测验所采用的面部识别任务与风景图片识别任务更多的是一种投射而非能力任务。此外,采用公众计分对MSCEIT的信效度可能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针对MSCEIT的局限,2006年,MacCann[25]试图在SJT测验的范式下,单纯采用理论计分确定反应项的正确答案,并尝试编制了情绪理解情境测验(STEU)和情绪管理情境测验(STEM)。STEU采用理论计分法,以Rosemen的情绪评价模型为标准,设置工作、个人生活和抽象等三种情境42题测量14种情绪,每道题目有4个反应项,但只有一个被定义为“正确答案”。情绪管理测验共有44个问题,采用了反应选择和等级评定两种计分格式。之后,MacCann 和 Roberts[26]在2008年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情绪智力的SJT 测验能够有效预测考生的测验焦虑与压力临床症状,并提出 SJT 将是情绪智力、智商等认知情绪能力与相关行为测量的重要典范。此后,逐渐有研究者开始往这个方向发展。
2008年,Freudenthaler,Neubauer和Haller[27]以能力模型为基础编制了情绪管理测验。按自身与他人两种对象分为内、外两个分测验。他们研究了指导语类型对测验的影响。结果显示,知识型指导语比行为型指导语更容易得分,说明被试并非总是使用最大化的情绪管理。此外,知识型指导语测验与言语能力相关显著,与人格测验的相关符合以往研究,行为型指导语测验则正好相反。行为型指导语测验在控制了人格和认知能力因素的情况下,对抑郁和生活满意度仍有增益效度。
Smieja,Orzechowski和Stolarski[28]认为情绪智力不是一个单一结构,SJT可能是对于情绪智力最好的测量选择。2013年,他们采用主题专家法收集关键事件,针对印度各行各业的社会角色创设情境,在反应项设置与赋分上采用三级反应(1=最不看好:情况可能变得更糟,2=也许可取/不可取的:情况可能没什么变化,3=最优选:几乎肯定是最能解决问题的)。通过因素分析,最终得到一个46题3因素(对自身情绪、对别人情绪、与环境相关情绪)的情绪智力结构。该量表的研究结果支持了以往对情绪智力情境判断测验的假设。
徐晓燕[14]是国内最早采用能力测验方式测评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她的理论结构虽然是一种综合模型,但为了弥补自陈式量表的不足,在翻译Goleman的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大学生的特点编制了20题的任务完成测验。该测验是将题干设为问题解决情境,要求被试在3个反应项中选出一个他在题干呈现情境下最可能采取的行为。3个选项依照情绪智力的高、中、低水平设置,分别赋值为3分、2分和1分。任务完成测验的拟合程度优于自陈式量表,但对于前者是否比后者更适用以及两者分数如何统合,并未做出说明。
许远理[29]在其情绪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基础上编制了一份视频式量表。该量表从新闻报道节目中截取情绪信息材料,设计两种题型:选择题和判断题,以Likert式5点计分评价自己对每个问题的行为反应倾向。计分标准从“完全不能”到“完全能够”分别得1~5分。该量表信效度验证结果良好。但情境(题干)并非被试群体(大学生)的典型情境,计分键的设置也有待商榷。此外,该量表的题目过长过多,测评方式也不利于推广应用。
范会勇[30]在其博士论文对能力情绪智力的测量进行了多项研究。他对MSCEIT的维度结构与计分方法进行了分析,J为比例一致计分法在个人水平上存在偏差。他对徐晓燕混合取向的模型进行了修订,形成新的情绪智力能力取向的五因子模型,五个因子分别为情绪觉知、情绪评价、情绪适应、情绪调控、情绪表现。他以此模型为基础编制了大学生情绪智力的自陈问卷与情境测验两种量表。研究结果显示,其借鉴传统智力测验采用的0、1计分替代以前常用的公众计分的做法是可靠的。其编制的大学生情绪智力情境测验(UEIST)的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预测效度均得到了数据的支持,但与言语能力的相关并不显著。
王平[31]主要参照了EIS、MSCEIT和徐晓燕的任务完成测验编制了中学生情绪智力能力测验,包括四个分测验,对不同的情绪智力维度采用不同的客观测量方式。其中情绪管理能力采用了SJT测验范式,根据高中生的真实生活、学习情况编制了不同的情境,包括自身情绪困扰情境、同伴交往情境和家庭情境。通过呈现这些情境,要求被试对每项反应的有效性进行5点评定,其计分也采用的公众计分法。但其被试选取上过于有限(只有高一与高三),且题目数量太大,不利于问卷的推广。
综上所述,虽然SJT测验对于情绪智力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范式,但仍有待研究者们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Mayer J D,Salovey P,Caruso D R. Emotional Inte-lligence:New ability or eclectic traits?[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8,63:503-517.
[2]Schutte N S,Malouff J M,Hall L E,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 1998. 25:167-177
[3]Petrides K V,Furnham A. On the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0,(29):313-320.
[4]Matthews G,Zeidner M.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cience and myth Cambridge[M]. Mass:MIT Press,2002.
[5]Farrelly D,Austin E J. Ability EI as an intelligence?Associations of the MSCEIT with performance on emotion processing and social tasks and withcognitive ability[J]. Cognition and Emotion,2007,21(5):1043-1063.
[6]Lopes P N,Salovey P,Straus R. Emotional intelli-gence,personality,and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hip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42:641-659.
[7]Palmer B R,Gignac G,Manocha R,Stough C. A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 version 2.0[J]. Intelligence,2005,33:285-305.
[8]Law k s,Wong C S,Lynda J S. The construct and criterion validity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ts potential utility for management studie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4,89(3):483-496.
[9]Mieja M,Orzechowski J,Stolarski M S. Tie:An ability tes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los One,2014,9(7),1-11.
[10]黄锡慧,吕爱芹,王垒,施俊琦.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效度检验[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6):970-976.
[11]Sharma S,Gangopadhyay M,Austin E,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2013,21(1):57-73.
[12]王平,郭庆科. 情绪智力的客观测量方法介绍[J]. 心理研究,2011,4(6):15-19.
[13]Resurrección D M,Salguero J M,Ruiz-Aranda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psychological maladjustment inadolescence: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4,37:461-472.
[14]徐晓燕.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D]. 西南师范大学,2003.
[15]张俊. 初中生情绪智力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7.
[16]杨晓萍. 中学教师情绪智力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2009.
[17]李子鹏. 武警士兵情绪智力问卷的初步编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Christian M S,Edwards B D,Bradley J C. 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s:constructsassessde and a meta-analysis of theircirterion-related validilies[J]. Personnel Psychology,2010,63:83-117.
[19]邱皓政. 识时务者为俊杰――情境判断测验在心理测验上的发展与应用[J].心理学探新,2012,32(5):439-446.
[20]Lievens F,Sackett P R. 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s in high-stakes settings:issues and strategies with generating alternate form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7,92:1043-1055.
[21]Whetzel D L,McDaniel M A. 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s:An overview of current research[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9,19:188-202.
[22]Clevenger J,Pereira G M,Wiechmann D,et al.. Incremental validity of 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410-417.
[23]凌斌,顾金良,孙丽君,情境判断测验的研究述评[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9:538-548.
[24]Mc Daniel M A,Hartman N S,Whetzd D L,Grubb W L 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s,response instractions,and validity:A Meta-analysis. Personnel Psychology,2007,60:63-91.
[25]MacCann C. New approaches to measu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D]. Sydney:University of Sydney,2006.
[26]MacCann C,Roberts R D. New paradigms for asses-s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theory and data[J]. Emotion,2008,8(4):540-551.
[27]Freudenthaler H H,Neubauer A C,Haller U. Emo-tional intelligence:instruction effects and sex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management abilities[J].Journa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29(2):105-115.
[28]Smieja M,Orzechowski J,Stolarski M S. Tie:an ability tes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los One,2014,9(7):1-11.
[29]S远理. 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与实证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4.
[30]范会勇.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测量学研究[D]. 西南大学,2010.
第7篇
论文摘要:“90后”大学生是一个深受信息时代影响的群体。他们新的特点、新的思维等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所在学校学生情况,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对策。
“90后”大学生已迈入各个大学校园,他们有其独特的、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把握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为大学生健康全面成才搭建良好的平台。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思想活跃,充满自信并勇于展示自我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现自我。如在班干部的选举中,各班均有80%以上的学生走上讲台演讲,参与竞选,他们敢于发表自己很多相关的想法,表现活跃。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自立意识增强
在每一个学校中,都有部分贫困生,这些学生很多时候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但他们对自己家庭的贫困情况能够坦然接受和面对,并不会对社会对家庭 对学校有怨言,相反总是寻找很多机会去兼职工作,因而具有很强的自立意识。
(三)个性张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在家庭中习惯了被关爱和被包容,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去包容和尊重他人,在学习、工作中不擅与同学沟通交流。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集体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这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四)缺少个人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大多数新生不曾考虑过自己大学三年的目标和未来的人生规划。他们强调高标准的物质生活,希望未来从事工作轻松、收入较高、环境好的工作。而且他们身上普遍缺乏责任感,往往只是注重个人物质上的得失,对于道德精神理想层面的认识较为淡薄,这种责任意识的匮乏是需要广大教育者关注的。
(五)适应能力弱,依赖性强,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能力较弱
大多数“90后”面对各种学习、生活、工作、恋爱压力时,会显得无所适从,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如在学生干部选举落选时,很多学生认为很没面子;当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在心理方面表现极为脆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的学生会负气离职,有的学生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等。
(六)现实目标缺失,认知能力不足
有的学生进校后放松了自己;有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和想象中有区别,还有就是进这所学校不是他理想的学校或是因父母强迫来的,心理产生了落差;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没有认真去认识和理解,更没有确立大学学习的目标和详细的规划。
二、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
班级是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环境,而班级文化主要体现在学风、班风、学生文明习惯、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因此应通过班级活动和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建立一支优良的班干部队伍,班级干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使班级工作更加有序。加强学风建设方面,主要是学习态度教育,通过学习经验交流、读书心得交流、学习方法讲座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加强“文明宿舍”建设,营造良好宿舍文化。通过班级主题班会、党团课正面引导大学生重视宿舍文明建设,督促学生讲究宿舍文明,搞好卫生,遵守作息时间,让学生自觉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
(二)以人为本,着眼于“90后”大学生思想实际
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实际,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首先,是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生涯。其次,为了让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激烈的竞争,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如我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三生教育,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办公室和三生教育团队(包括教学团队和实践团队),开展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三生教育讲座,帮助和培养“90后”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提高抗压、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等能力。
(三)发挥高年级学生作用,有效实现既定的目标和任务
很多新生在和教师的交流中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很难寻找到相同的话题和语言,他们更多地喜欢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去寻找如何解决自己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的方法。因此管理中可采用“1+1+1”模式,即“辅导员+班主任+助理班主任”模式,助理班主任由一些较为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主要是指导新生班同学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使新生们正确认识大学,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好所遇到的问题、困难。这种模式对新生教育可起到很好效果。
(四)把握教育工作的时间阶段性
加强职业指导大学生将来的就业、职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因此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加强职业指导是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我校是三年制专科,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阶段,主要内容为:大学生活适应、了解专业、了解自我、认识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二年级的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阶段和职业定向指导阶段,主要内容为:专业学习,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心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创业训练等。如我们学校每年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三年级的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阶段,主要内容为:职业信息收集与处理、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三个阶段有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指导体系。
(五)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心志
90后的学生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受挫能力较弱。在面对困难时,常常表现为退缩或者懦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哪时能够勇往直前,敢于拼搏。
高校可充分利用好寒暑期社会实践这一常规活动,尽量增加“90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自行组团,自拟调查课题,采取旅游、实习、见习、打工、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去接受困难挫折的洗礼,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态度不再消极,不逃避责任,而是积极去克服困难。
参考文献:
1.林焕章、英健文、林良盛,《关于构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探讨》,《时代经贸》
2.张强,《对“8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北京教育》
第8篇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发生心理障碍,并由此引发多种不良后果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采取有力的措施,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作者就此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大学生发生心理障碍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间题,由此引出的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甚至有些事件由于情节恶劣触犯了法律。这些事件的发生给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带来了一定危害,成为高等学校的一种不安定因素。为此,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科学地揭示大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及其规律性,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一些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对于我们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一、心理障碍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受心理支配的。大学生的行为也是如此,其往往受着不良心理的支配。换句话说,每当一名学生作出某些异常行为之前,总是由于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障碍所致。因此,要想避免学生异常行为的发生,并教育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悔改自己的错误,就必须注意和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研究,从而有的放矢,加强多渠道教育、引导,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其达到心理平衡。
(一)意识障碍
意识上的障碍是支配行为发生异常的重要因素。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大学生的这些障碍正是“社会不良的存在”在学生个体上“意识内化”的结果,这种“意识内化”的结果导致了意识障碍的产生。并且由于意识本身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这种意识障碍就会驱使个体实施某些异常行为。
大学生的意识障碍与成年人相比差距较大。究其原因:其一,大学生的意识障碍受他们的阅历、年龄的制约,存在一些片面、直观的特点。其二,大学生的意识障碍是不稳定的,可塑性较强。由此决定了大学生意识障碍的可变系数大,受外界及形势变化的影响也会较大。
大学生在生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少年逐渐步人青年时期,自我意识慢慢增强,其心理也在发生发展着许多变化,这个年龄段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一些弊端,显示出这一阶段的一些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扭曲了的人生观。人生观的畸形是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其与社会主义的人生观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对人的行为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生多数处在18-23岁这个年龄段,由于处在这个特定的年龄段,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某些令人焦虑的意识变态,虽然其仅占很少一部分,但却存在着较大的影响面。如:学习态度上的畸形—企图通过某些不正当的捷径混得毕业文凭;生活态度上的畸形—崇尚金钱和享乐,占有欲;处世态度上的畸形—把满足自己作为唯一目的等。
2.扭曲的道德观。道德是一定的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使人们具有善恶、荣辱等观念,并通过由此逐步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然而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面前,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倾斜。光荣与耻辱、高尚与卑鄙、真与假被颠倒,产生了颠倒了的道德观。
3.扭曲的认识观。正确的认识能够使人们按照事物的本质规律办事,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学习更具合理性。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了变态,由于认识水平、范围等的限制,不善辨别事物的本质特点,有些时候容易受个体的情绪和外界某些因素的影响,出现固执和偏激的变态认识观。
(二)心理需要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分为合理与不合理两种形式,合理的需要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不合理的需要是不合理的意识和不合理的活动的统一。马克思曾指出:“人的需要就是直接属于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不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生异常活动的直接酝酿和实施的过程。学生心理需要的障碍主要表现在:
1.生活上需要。不良的占有欲往往导致学生偷窃、诈骗行为的发生。相当数量的异常事件是与某些学生生活上、生理上的不正常需要是分不开的。 2."需要”的畸形化。合理的需要构成了人需要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处于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之中,高级的需要制约着低级的需要,并且调节和制约着人的行为。而对于心理需要出现障碍的人来说,他的需要系统总是处于畸形的状态。某种不良的需要处于恶性膨胀之中,使各种需要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
3.满足需要手段发生扭曲。一般来说,合理需要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来满足。对于心理需要出现障碍的人来说,需要的不良性质导致其无法通过合理的手段去满足,因此往往是通过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导致异常事件的发生。
(三)不良的情绪
大学生由于处在特殊的发育阶段,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方面新的需要的矛盾增加,使大学生的情绪发展呈现出了一些特点:其一情绪波动大,易受情境气氛的感染,形成激情冲动,易由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其二是情绪的心境。由于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情绪延续性较强、心境化程度较高,情绪外界刺激后,常常会转化为心境。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其余波却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并影响其后一个阶段时间的活动和心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情绪”有过一个定义:“情绪—从可察觉的身体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鉴于学生情绪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这一问题上出现失控,由于情绪冲动视纪律与法不顾,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心理障碍会导致人的心理发生异常,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从上述对心理障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转变期,在此期间,生理方面已基本达到成熟,但心理方面还未完全成熟,极易出现障碍,如果这些障碍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力量,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
二、心理障碍的预防措施
(一)利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修养
目前,学校已开设(心理学》课程,并正在尝试开设心理咨询。不少大学生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自我调谐、自我解脱的能力较差,以致遇到一点挫折就不能自拔。通过心理教育,能使学生更具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通过听取咨询对象的主诉和交谈,给对象以建议、暗示或诱缓解其心理矛盾,扭转其心理偏差,扫除其心理障碍,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尝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举办专题讲座及专题咨询
第9篇
理机制的内涵及突发事件的类型,提出高校应尽快建立完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及其配套制度,以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配套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10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变化,我国社会全方位进入转型期。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碰撞与各种风险和危机并存,而且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日益加剧。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知识传播、科研、发展和创造等多重职能,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校园安全和秩序受到严峻的挑战。频发的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类事件呈现出信息扩散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危害性日益增长的特点。比较典型的事件有: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轰动全国;2004年11月26日晚,四川大学发生了一起因后勤三食堂经理酒后驾车在校园内撞伤一名学生后逃离现场,随后引发学生大规模聚集,进而发生别克轿车被砸事件;2006年6月16日,郑州大学因拒发毕业证书引发学生大规模骚乱;2007年9月20日,新疆司法警官学校两名学生因琐事由个人对骂、推搡而演变成为部分学生的群体斗殴;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大四学生付某因个人感情问题,手持菜刀冲进教室,将正在上课的程春明教授砍杀身亡;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一宿舍因使用“热得快”引发火灾,四名女生慌不择路,跳楼身亡。2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林某杀人是因与黄洋琐事引起不和,投毒舍友。上述这些典型的突发事件给各大高校校园安全敲响了警钟,因此,应尽快建立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及其配套制度,以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据此高校突发事件可以界定为在高等学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不以学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等造成一定程度不良影响、冲击或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这种突发事件在内涵上具有突然性、破坏性、敏感性、不确定性、非预期性、持续性等特征。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学生行为过激发生打架斗殴甚至群殴的事件;学生违反校规私用家用电器酿成的火灾事件;学生因学习、失恋的压力大而自杀的事件;因国内外大事件诱发、学校管理失误引起学生与校方矛盾激化等原因造成的聚众、游行、示威事件等。①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
应急管理机制是指在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应急管理机制是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和应急法制的具体化、动态化与规范化。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的各个管理主体在预防与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防范、化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恢复校园秩序,保障高校师生员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促进高校安全与稳定所采取的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其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应急机制应包括预警、决策、动员保障、心理干预和信息沟通五个方面的内容。它具有协调功能、发展功能、稳定功能与规范功能。②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配套的制度建设
高校应根据频发的突发事件,结合高校发生危机的一些规律、特点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搞好配套的制度建设。
(一)建立思想引导机制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内心世界与精神层面的有效引导,是防范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途径。生命观和法制教育等内容对防范突发事件有重要作用。第一,生命观教育。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调查显示,45.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要减少大学生自杀、他杀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一是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二是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论体现着生命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生命本身的质量,智力和体力状态决定了生命的内在价值;生命对他人和社会意义决定了生命的外在价值。第二,进行法制教育,强化大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特别要培养大学生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合法维权有序维权。
(二)建立危机教育机制,强调“预防为主”
危机具有不确定性、潜在性、突变性和危害性等特点。灌输和培养危机意识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军训的同时,增加危机意识教育,并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进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必要时还可以针对一些经常会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进行模拟演练应对,以此提高师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③
(三)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成长的阶段,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经常会表现出情绪波动比较强烈,偏激、自我调控能力差等不良的心态,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大学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身心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是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因此我们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
1、加强预防性心理干预,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防范素质,培养心理危机防御能力。高校每年要对新生心理状况进行测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同时要密切关注调查中发现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等问题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应涵盖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思想教育、危机识别和应对知识教育等多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通过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团队辅导、社团活动、网络匿名咨询等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并传授大学生调试心理的方法,例如积极地自我暗示、自我安慰以及找同学和老师倾述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法,防止不良情绪的加深。④
其次要控制大学生危机源。可能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机事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五类分别是:课业负担重、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考试失利;恋爱与失恋问题;就业压力大等几个方面。归结起来是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压力主观认知引导,通过培养乐观人格、压力理论教育、体验式活动等增加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减轻大学生压力感。同时引导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客观环境危机源进行控制。
2、加强反应性心理危机干预,削减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
近年来,由大学生自身心理危机而引发的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等突发性事件呈上升趋势。这就要求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必须采取有效的干预,降低引发突发事件的几率。一是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情绪宣泄,适当的情绪表达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倾听是最主要的心理干预方法。二是稳定情绪。通过安慰和开导减缓或消除受害人的痛苦和恐惧,准确而及时地危机信息,在此基础上实现情绪稳定,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事件升级。三是教授学生自我缓解稳定情绪的方法,如把情绪表达出来、与朋友分担痛苦、保证充足的睡眠、调整认知等。四是转移情绪。针对一些暂时难以化解和消除的不良情绪,要设法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转移注意力,进而转移情绪,弱化原有不良情绪。
(四)设立高校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
应急管理机构成员应该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学生工作负责人、各院、系、部负责人。应急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具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意识。2.能预测随时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危机。3.了解具体的突发事件。4.当突发事件出现时,能迅速反应、清晰评估、快速处理和启动学校应急的系统程序。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责,主要是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对危机,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管理计划及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修复与转化机制,及时对外信息等。
除此之外,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队伍,也是快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最直接,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多,他们既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也是学生遇到困难、困惑时的求助对象和倾诉对象。因此全面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安全意识、价值观、信仰和高度责任感,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五)完善日常工作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建立并逐步完善重点关注对象档案,对可能发生情况的学生或事件做到心中有数;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在宿舍、班级层面构建以学生骨干、生活委员为依托的信息采集通道;建立信息通报制度,辅导员之间通报相关信息,沟通相关工作;辅导员应保持全天候信息畅通,保证在第一时间能够接收消息,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应定期研讨当前时政热点,对于热点问题给出及时、正确的官方解释,避免流言蜚语扩散,加重恐慌心理,失去引导师生的主动权;了解社会发展形势,识别可能会诱发学生突发事件的社会因素。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正确决策和指挥的前提。
(六)畅通与外部的沟通渠道。外部沟通指学校与学校之外,包括媒体、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等的沟通。在高校的应急管理中,保持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良好沟通,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尽可能多地获取各种经验或教训,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预防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及时、准确掌握高校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帮助高校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此外,高校还应当保持与公众、学生家长和学校周边社区等与学校相关环境的联系,及时掌握最新状况,从而消除隐患,为高校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设立层层防线。
参考文献
[1] 何国焕,关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08-15.
[2] 何国焕,关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08-15.
[3] 熊雁兵,龙诚果,强化高校应急管理机制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知识经济》,2011年06期.
[4] 马松,闫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新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7期.
作者简介
网址: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范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58738
相关内容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范文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800字(精选3篇),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800字范文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两篇
情绪管理论文范例8篇
大学生如何做好自我调节论文
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论文.doc
中国当代大学生生活情感现状调查分析(论文范文)
积极情绪范文10篇
情绪管理策略范文
压力与情绪管理论文(研究热点10篇),管理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