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书墟 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乐趣# #阅读时光#
广州最冷的冬日拥有关于书的温暖聚会——一个二手书书墟。
繁华的北京路,有一栋漂亮的骑楼,叫歌莉娅225,这里是书墟的集中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手揣着一本书,聚集到这里,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台北、澳门、香港的爱书人,自然少不了“老广们”。
书墟从2009年创办到今天,始终以书为核心,每个来“趁墟”的人都手捧旧书,以此作为“门票”,换取或购买书墟中的其它旧书。“二手书不是没有人要的书,大家可以在这里互相交换,读者们也可以来这里买到文化人、艺术家及作家分享出来的旧书,这种买卖其实并不在于盈利,而是一种分享和社交方式。”书墟发起人彭永坚告诉记者。
两天下来,书墟的门口都排着长龙。另外,书墟除了满满的旧书,演出展览也是一堆堆的,其中的主讲人还有来自北京、香港和台北等各地的文化客人。来来往往之中,尽显“趁墟”的精神。
书墟是什么?
“让看完的书籍流动起来”
香港的牛棚书展是广州书墟的灵感,彭永坚创办书墟的初衷是希望将牛棚书展移植到广州的北京路,让二手书市在广州这个城市出现。
说起为什么着迷于二手书,彭永坚有着热情和理想,他认为二手书甚至更能体现出书物传递、倾听和分享的本意。“很多城市都会谈到从书本的角度去做文化推广,人们往往马上想到和出版社合作推出新版书,通过新书的销售来促进阅读。但是这种推广往往是单向的。”
在彭永坚眼中,实体书籍不断流向市场,进入销售,但书籍在被阅读一次过后往往会搁浅,静止在那。他认为二手书物的阅读态度,能够让书和阅读活起来。4年下来,书墟通过二手书,让阅读成为社交的平台,从第一年的读者、书友的沟通,到今年“阅读我城”,寻找阅读和广州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
四年前,广州书墟就已经受到30多位粤港澳深沪京作家、创意人、艺术家的关注,马家辉、欧阳应霁、张铁志、令狐磊等集体参与,他们都拖着自己的皮箱,载着自己的旧书,在歌莉娅225概念会所“摆阵“。广州,甚至是周边其它城市的爱书人倾巢而出,带着自己的旧书,加入换书活动中。
当书籍、书的主人齐聚一堂,书墟便顺其自然地成为“文化沙龙”,带来旧书的文化名人顺便到此开讲。今年,书墟的讲座有关于书评、城市记忆及文化空间、台北书店风情、香港九龙书节的反思、文学杂志创办经验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既然这些文化人都带着自己的书过来分享,何不也把他们专业领域的东西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呢,文化沙龙的讲座也开始成为书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彭永坚说。
为什么做书墟?
“广州这个城市缺了一种东西,那就是旧书店”
广州书墟的发起人彭永坚还有一个好伙伴,他的名字叫李伟斌,两人各有所长,彭永坚积累人脉,李伟斌作为创意总监,包揽幕后大大小小的工作。现在,书墟在北京、上海、香港和台北有了良好的口碑。
早几年,彭永坚在日本留学、工作,日本街头大大小小的古本店让他印象深刻。“古本店不仅仅是为了卖书赚钱,在那里找到的旧书并非一堆污损严重的残旧读本,你会发现大部分书籍保护得非常好,他们对二手书籍的爱护珍惜态度让我感触很深,我也希望在广州本地能做到这样一件事情,书墟这样的活动更可以把这样的一种态度彰显出去。”
在书墟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作家和文化人在歌莉娅225的楼道中自由穿行,前来的读者很容易便和他们相遇,随性地与之攀谈、沟通。“书墟里我们找来作家和文化人摆摊售书,并非表层地想通过他们扩大书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是依靠他们的榜样效应来改变人们对书的态度,也可以让到来的读者和文化人更加自由地展开关于书的话题。”
今年,彭永坚团队从欧阳山的《三家巷》中找到灵感,将书墟落脚所在城市,让阅读和广州紧密地联系起来。“欧阳山的小说里面描写了广州最具民间生活百态的一条巷子里三户不同阶级的人家所发生的故事,这次书墟我们希望寻路广州文学地图,以此作为切入和线索。”彭永坚说。
这个“寻找”主题,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希望——寻路之旅背后重建的不只是一个城市的本貌,而应该是一代又一代人在心里上、记忆中重重叠影的共鸣共奏。这次书墟,还唱起传统的“南音”。在粤语地区,地水南音是珠三角地区一种仅用广东方言吟唱的独特说唱音乐“凉风有讯,秋月无边……”这些句子一响起,便将老广州的故事和情绪勾起。“不同人眼中,广州的文学地理是不尽相同的。”
书墟的未来?
“坚持不把书墟变成书展,大家是来这里分享的”
2009年是书墟开始的第一年,当时书墟就把时钟调校到9年后——2018年,传统书籍将在那一年消失,书将变成故纸堆,这将是所有爱书者的无奈。因此,书墟的第一年便以“9年之后”作为主题,希望唤醒更多人珍惜还有书的时光。随后3年,书墟在书与时代沟通、书的社交功用这些话题上作出了探索,以不同的主题进行作家交流和读者讲座。
讲座设在歌莉娅225的三、四和五楼,空间小而精致,讲座现场就像一个小工作坊,讲者和听众紧密地围坐在一起。很多想要听讲座的热情读者只能站着旁听。面对场地的限制,彭永坚表示:“有很多人都问我们为什么不把地方设置在另一个开阔的空间,其实我们这个团队目前的工作量已经是非常大了,更多更大可能无法承受,歌莉娅225已经和这个活动交融在一起,大家对这也都有感情了。”
“书墟的活动是随性,我们不会有很大的野心,我们的嘉宾也是随性的,如果兴致来了,甚至现场马上开讲座。一开始我们预计是20几场讲座,大家的随性和灵机一动,最后一共安排了30几场,加了十几场讲座。”
书墟现在已经闻名上海、北京、香港和台北,彭永坚的北京和上海的小伙伴也扬言要让书墟在更多城市形成风尚。对于彭永坚来说,未来他会始终坚持不把书墟变成书展,也不会有作家签名卖新书。作家们来到这里,是要将自身的阅读习惯和读者分享,这才是书墟最大的特质所在。
他也告诉记者一个小小的遗憾,那就是“外援”带来的支持大于本土作家,他希望更多本土作者能加入书墟,为搭起广州城市文化薪火之桥而努力。
策划统筹:李贺 谭亦芳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钟琳 实习生 林泽曼
(原标题:二手书墟 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网址:二手书墟 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60576
相关内容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探访揭阳阅读文化空间
二手书平台:让读书成为一种省钱的方式
特色小书店依赖创意生存:从卖二手书到不打烊
让读书沁入生活并成为一种习惯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阅读附答案
换书,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
阅读越棒 奉里书香——二手书置换,让闲置书籍“活”起来!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