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生命力在于走进生活

发布时间:2024-11-05 10:40

  人们不缺少审美机缘,却匮乏于用美学来解释日常美感。这不仅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显得不合时宜,也使美学失去获得新的生命活力的可贵机遇。因为生活永远是最生动、最丰富的美学宝库,是美学生命力的无尽源泉。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曾说,“人是天生的诗人”。不论克罗齐说这话时基于什么经验,但至少可以知道当时已有条件提出这样一种诗学平等的主张。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也许我们更有条件用“美学平等”来描述这个时代的真实情况,或者预示即将到来的明天。

  在当今日常生活在审美感性的包围之中,说人们不想对审美有专业一些的认识,不想对审美有更恰当的判断力,不想对审美进行美学的谈论,不想在掌握某些美学理论的背景下自觉地设计审美人生,大概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美学走进生活,呼唤生活美学在日常生活中现身,呼唤审美大众人人都成为“美学家”。

  经典美学自觉不自觉地带有某种偏见,以自身的纯粹性傲视日常生活美感,歧视所谓生活美学,轻视审美大众的美学谈论。生活美学则是关注生活感性,尊重审美大众的美学需求,乐于生活感性走向更好的审美品质,愿意有更多的审美大众有兴趣并能够对日常生活美感进行谈论,从而参与到生活美学的言说主体行列之中。

  在推进政治、教育和社会财富分配权利平等的历史进程中,自上世纪90年代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转向自己的文化权利和美学权利,为获得审美享受、美学权利所付出的人力和物力越来越多,其关注度是此前无法比拟的。尽管后现代文化并非存在于当今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那种试图颠覆等级、特权和权威,拆解中心与边缘、专业与非专业等各种界限的主张,并非偶然现象,实际是我们这个时代土壤必然生出的观念,是这个时代生活自然而然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许多人心中存在的思想倾向和人生诉求。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人们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普遍大幅提高;类似于中产阶级的群体已形成规模,他们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城市生活的时尚;人们为美学“做功课”所需的纸介图书、电子书、互联网平台等条件已相当便利;自媒体为个人自由发表美学言论提供了多种空间。凡此种种,已经为审美大众成为日常美感的言说者、成为生活美学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些已有的条件所释放的功能不仅仅是条件本身,它们同时在强烈地激活生活美感的神经,唤醒审美大众谈论美学的热情。这种审美大众主体与时代生活实际汇聚而成的能量,不是谁的意识、观念、主张能够左右的。当此之际,有定力又顺应潮流才是明智的选择。

  一位海德格尔特别看中的诗人荷尔德林有句诗说:美更喜欢/在大地上居住,而且无论何种精灵/都更愿意与人结伴。这诗句每每在我心灵中回响时,都不仅激起我诗学的感动,还给我思想的震撼。美既然在大地上,在日常生活中,美学的生命力难道不是在这里生长、在这里展开吗?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 确)

网址:美学的生命力在于走进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648

相关内容

走向文明中国的“生活美学”——人民政协网
日常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分析
分享几个生活小窍门,走生活捷径,让生活更美好
李渔的生活美学思想
2020年度新书推荐 第三期 生活美学
提升应急能力,如何才能守护生命安全?
什么是东方美学生活?
健康生活小贴士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美学文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