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4-11-11 19:26

作业内容

习惯是自发养成的,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幼儿一般都有做事情混乱、东西随意摆放、没用的东西乱堆、一不顺心就脾气大发哭闹、饭前便后不洗手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习惯是不容易的,在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很多相反的阻碍力量。

一、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概念

习惯在词典中的释义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习惯也是通过实践和经验而适应的。在生活中,习惯是一个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会让人减少思考时间,简化行动步骤,让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同时习惯也会让人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

幼儿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饮食起居等方面由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起居习惯、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习惯等。具体来说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讲卫生,爱干净;自己叠被子、叠衣服、打扫房间、洗自己的袜子、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吃饭不挑菜、不剩饭、多吃蔬菜、吃饭时不讲话等。

二、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一旦形成是比较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可塑性。良好的性格品质包括:上进、自信、勇敢、自理、爱劳动、善交往、关心人、富有同情心等。人在刚出生时都是善良的,在幼儿期认知发展不全面,主观判断意识不强,对接触到的东西来者不拒。因此,幼儿期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而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对幼儿性格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自理是幼儿良好性格品质的一部分。在幼儿期,幼儿身心发育不全面,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生活中还有许多自己的事需要老师和家长帮助完成。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容易让幼儿形成依赖思想,不愿意自己动手。幼儿从小养成穿脱自理,自己洗自己的袜子、内衣裤,早睡早起不赖床,自己吃饭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在规律的饮食作息条件下,为幼儿身体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营养和环境,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在老师和家长适当的引导下,幼儿自理能力得以发展。在幼儿动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时,老师和家长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无形中就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在幼儿帮助他人时,因自己所做的事得到鼓励和肯定后,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骄傲,从而产生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积极想法。幼儿建立了自信,进一步形成活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的性格。为后来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幼儿融入社会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今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社会,人们不再把智力视为成功的唯一因素,事业的成功还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比如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自我激励的本领、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等。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往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学习的技能经过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就。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注意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缩减了处理事情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幼儿时期养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时间的沉淀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及胸襟。

在幼儿期养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表现在行为举止、个人卫生等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让幼儿举止优雅,形象干净卫生,促进了幼儿自信建立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鱼龙混杂的大社会中也能让幼儿习惯性的摒弃不良的行为和风气。在幼儿期反复练习积累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为幼儿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制约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因素

(一)幼儿园教育方面

1、幼儿园教育模式化严重

现阶段幼儿园只有部分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和行为习惯,幼儿园幼儿众多,且年龄阶段不同,教师资源少,导致幼儿园对幼儿的培养方式单一,培养目标模糊,教师照顾不全而忽略生活习惯的培养。部分幼儿园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灌输,忽视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教师只偏向用成绩评定幼儿,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幼儿的学习负担不断加重,从而使原本快乐的幼年、童年生活变质。幼儿自主和创新意识不足,教育的死板和模式化严重,限制了幼儿的开放思维,束缚了幼儿的想象力,越来越依赖老师和家长,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大,严重阻碍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身心健康发展。

2、教师忽略细节培养

幼儿身心发育不健全,缺乏自控能力,不愿意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不愿意分享,抢东西行为比较普遍,甚至不愿意接受幼儿园制定的生活常规并遵守。幼儿园教师对这种行为没有及时引导和矫正,约束了幼儿的思维,造成教育不当的结果。限制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不懂得正常的交往技巧,社会适应能力差。幼儿园的游戏种类单一,重复次数多,不足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充分观察留意孩子的行为,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纠正和引导。

幼儿园中制定的生活常规不科学,没有充分顾及幼儿的情绪和接受能力,日常生活中忽略幼儿交流的欲望。在幼儿园中幼儿人数多,导致教师忽视吃饭讲话、便后不洗手等一些细节问题,影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二)家长忽略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家庭是幼儿出生面对的第一个环境,而现阶段多数家长更注重幼儿的学习成绩和智力水平及知识面的培养,而忽略生活习惯的养成,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带给幼儿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等,造成幼儿卫生习惯、饮食习惯、起居习惯等个人良好生活习惯方面的缺少。

    由于家庭中家长对幼儿的溺爱,许多幼儿在家庭里随心所欲,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家长过于重视知识的学习,认为幼儿学习好就发展得好。甚至有家长要求幼儿园多对幼儿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用学习的成绩来衡量幼儿,除了在幼儿园进行学习以外,还给幼儿报很多辅导班、技能培训班等。给幼儿施加过重的学习压力,这些现象对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有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幼儿园和家庭沟通不足

社会发展、工作性质以及经济情况的不同导致家长所受到的教育也不同,这也就影响了其对下一代的教育观念,家长对幼儿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幼儿生活行为发展的不同。家庭与幼儿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无法达成一致,有些在幼儿园培养的良好生活习惯,回到家后,家长不注意强化和引导就会导致幼儿园学习的好的生活习惯变质。幼儿在家庭中养成的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带到幼儿园中还会影响别的幼儿,把不良的生活习惯带给同伴。长此以往会让幼儿接受的教育偏离制定好的生活常规,影响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策略

(一)幼儿园方面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

幼儿期神经发展不完善,没有独立完善的思维,自我控制能力差,行为意识淡薄,区分好坏的能力较弱,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养成不良习惯。由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教师说教比较苍白乏力,无法引起幼儿的兴趣,效果并不明显。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比较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课程,比如健康领域的生活常规养成活动《幼儿园的一天》,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帮助幼儿理解活动内容,从而养成规范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素质。

2、在游戏活动中强化逐渐成型的良好生活习惯

幼儿期就像一张白纸,没有形成固定难改变的不良行为,可塑性强,良好的习惯是长期坚持养成的。在观察实践中,游戏是最有效也最能调动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培养生活习惯,并且教师要注意细节,加以引导,在游戏活动过程中除了注重生活习惯的培养,还可以培养幼儿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全面发展等。

3、制定有效的生活常规并认真执行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之后,在幼儿园的时间比在家庭的时间更多,幼儿园相当于幼儿的第二个家,在园中他们接触得最多的是小朋友和老师,生活和学习的指导都离不开幼儿园老师,而在日常生活中与小朋友的交流互动更多。在所有的习惯中,生活习惯是最基本的。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制定相应并适合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教师应采用科学的引导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点定量,荤素干稀搭配,不挑食偏食,不抢食,不暴饮暴食,吃饭不讲话,饭前便后洗手,早晚漱口,饭后漱口,饭后主动收拾餐具桌椅等;

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按时午睡,起床不闹脾气,睡前整理外衣,睡姿正确,不蒙头睡等;

良好的衣着习惯。穿脱自理,衣着干净整洁,不在衣服上擦手等。

(二)家庭方面

家庭是人来到这个世界面对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有责任为幼儿创造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学习的环境。和谐、适宜的家庭环境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谐、适宜的家庭教育环境应该具备安全、环境干净、视听觉刺激充分、能自由活动等特点。父母在为幼儿创造环境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意愿和情绪,以满足其生理和心理需要。

1、家长不要对幼儿寄予过高的期望

在幼儿期,幼儿的身心发育不完善,接受能力弱,而如今的家长却过多的注重学习成绩和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幼儿本身的意愿。幼儿期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学习,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并不高,过重的学习压力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每个幼儿的发育是不同的,发育早的不要急于让幼儿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发育迟也不应施加压力。因根据幼儿的个体发展特点,采取适合幼儿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的同时不要忽略幼儿的意愿,在幼儿出现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时及时加以引导并指导幼儿改正。

2、家长要安排好幼儿的一日活动

玩玩具、画画、阅读等合理搭配,严格控制看电视和玩游戏的时间。不要限制幼儿的思维,在幼儿有些天方夜谭的话语出现时不要急于打击和否定幼儿的想法,采用正确和幼儿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和引导,在幼儿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时及时给予鼓励。适时走出家门,融入大自然,不要限制幼儿的思维,不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接受信息、启迪智慧、启发创造。

(三)家园共育

设置专门的幼儿行为记录本,家长和老师都应及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记录,充分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里行为及生活习惯的区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让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同步,提高教育质量,增大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效率。老师和家长共同思考制定幼儿的作息时间表,让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一样遵守执行。幼儿在幼儿园中接受的教育需要在家庭中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而生活习惯不是短期就能养成的,需要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不断的重复锻炼。

总而言之,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和整个幼儿教育都是很重要的,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幼儿园工作的重心。教师在幼儿园中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幼儿的自觉性,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参与到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中,让幼儿从小养成并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儿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网址: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及意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6962

相关内容

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大班教师随笔: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第二十周家教宣传《中班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前儿童生活与卫生习惯养成现状及对策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意义
育儿知识,怎样让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养 成 良 好 的 卫 生 习 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