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宁静致远
茶道中的禅意:品茗悟道,宁静致远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传统文化解读#
前几天收到好友寄来的一幅字画,题字是上海著名的书法家周思言老师的手记“宁静致远”,看着这端庄清俊,笔力遒劲的字体,非常喜爱和高兴。虽曾在朋友那儿,听过关于周思言老师的介绍,但具体的职称和艺术造诣还是不很了解,我赶紧打开电脑,收寻一下。(周思言,上海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艺术进修学院教授,善楷书,尤擅小楷,是一位曾让上海书坛引以为自豪的当代楷书名家。周思言楷书作品九次获得全国书法大赛金奖)得到这么德高望重的书法家的作品,欣喜之余,更感谢朋友厚重的情谊。
书法作品是一种高雅的精神食粮,不但能陶冶爱好者和欣赏者的情操,而且也能增进观赏者的审美鉴赏能力,还是知识面的拓展,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飞动的气韵,墨舞之中精神的淋漓,是美的享受,是文化的熏陶。
“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一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句富含哲理的名句,是倡导保持清心寡欲,塑造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文理念, 是生命的态度,也是文人志士竞相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只有心灵高尚的人,才能反省自己,树立“宁静致远”的人生目标。这是诸葛亮睿智的思索,是一位博思深渊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诲,1700多年前的诸葛亮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在是伟大!难怪世人将他传为智慧的化身。
欣赏诸葛亮的名言,自然会想起诸葛亮的人生。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名门望族。,先祖历代为官,家族名声显赫。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幼年曾跟随叔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少年时的诸葛亮才华横溢,智慧超群,史称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16岁叔父过世,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移居湖北襄樊的古隆中“躬耕陇亩”十余寒暑。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辅佐蜀汉,展现了诸葛亮,多谋善断,长于巧思,高瞻远瞩,军事上的雄才韬略,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空城计》的智谋运用,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
感悟“宁静致远”,也不禁让我想起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一位让我非常敬重和崇拜的杰出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也曾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乡野的道路。陶渊明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信奉老庄哲学,勤劳质朴,在平凡的田园生活中意志得到了磨砺,心境受到了陶冶,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生活气息浓厚,精神境界高远的独物风格的田园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少年时"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是他对原始生活,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纷争"怡然有余乐"理想社会的憧憬。他的《饮酒》名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的情味,何其深永清远!
观今宜鉴古,怀古而知今。哲人的思想理念永远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宁静致远,”还可以给我们心灵的指导。我们如今的社会,是经济高速度发展,生活步伐逐渐加快,人每天风尘仆仆像机器一样的旋转着,奋斗着,这就避免不了一些事的物欲横流,一些人的身心疲惫,生活的繁重压力让人不堪重负,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调整自己的身心,正确认识自我,静心感受生活。生命的美不在于物质的拥有,而在于心灵的平和,生命的动人不在于情怀的激越,而在于思想的平静;南宋大文豪苏轼对“宁静”的诠释“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人在宁静之中,内心光明莹洁,内心空明澄澈,一点觉醒就能容纳万种境界。
“ 宁静致远”是智慧的思想,是心境的调节、是身心平衡的良药。懂得“宁静”的人是高远的,拥有宁静的人是幸福的;感悟“宁静”,就能清空心里的阴霾,心净才能心静,心静才能舒心;“致远”是对人生深层次思考和感悟,这便是“宁静致远”给我的感悟!
图片
网址:感悟宁静致远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71811
相关内容
宁 静 致 远宁静致远造句
宁静致远句子
宁静致远 宁静为何能致远?
宁静致远作文700字
宁静致远的意思是什么
宁静致远的寓意是什么
宁静致远(经典美文)
宁静致远,不争自赢
心境平和,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