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为本论

发布时间:2024-12-05 02:46

《健身教练必修课程》为专业教练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运动锻炼书籍#

  儒家的道德修养主张。儒家重视人的自我道德修养,以为自我道德修养是治人的基础。

  一日三省无终食之间违仁 儒家重视自我修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论语·宪问》载孔子语:“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已初步提出修身是治人的根本的思想,为后来的修身为本论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基础。孔子还提出“正己”才能“正人”的思想,如:“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也是以“修己”为“安人”之本。由于孔子以“修己”为“安人”的基础,因而对“修已”非常重视,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方法,其核心是自省。《论语·学而》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一日三省自身,说明他严格要求自我修养。忠和信都属于仁的品德,而曾参又将温习师传列为三省之一,表明他崇信孔子学说的笃实。后儒发挥曾参重视师传思想,多能将温习师说为增进学问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对于曾参一日三省,朱熹注说:“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论语集注》卷一《学而》)朱熹这一解说甚是确切。修身必须像曾子那样一日三省,有笃实功夫方能生真切的效果。《论语·里仁》还引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终食(一顿饭)之间和造次、颠沛,均指匆忙之间。这是强调时刻都要坚守仁的品德而不容许有暂时丧失。《论语·子路》还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朱熹注说:“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之夷狄不可弃,勉其固守而勿失也。”(《论语集注》卷七《子路》)这表明,孔子重视仁德修养,不仅要人时刻坚守仁,而且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亦必须保持仁德而不变,故说恭敬和忠的品德虽之夷狄亦不能丧失。孔子对于修身注意向外学习和内心自省两个方面,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学习人之善,警惕人之不善,也是加强自省的重要方法。孔子还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这是亲善疾恶的严肃态度,从善如流,疾恶如仇,褒扬善人善事,而对坏人坏事绝不同流合污,绝不妥协。儒家认为,高尚情操便是从这样修养中得来。孔子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德要修,学要讲,说明修养和学问乃是渐进不断的过程,时刻不能放松,而迁善改过亦是修养所要随时坚持的。孔子犹为这四个方面担扰,一般人更应当竞竞业业认真对待了。

  反求诸己的修养方法 孟子提出更为系统的修身为本思想。他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孟子以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奠定了儒家修身为本的学说。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同上)这是强调自天子至于庶人,均要以修身为本,以修养其仁德。孟子强调自我修养,提出“反求诸己”的修养方法。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同上)这样“反求诸己”,从自身检讨做得不足之处,从而做到“身正”而争取天下归心。这是修身为本的意义所在。孟子还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所说“反求诸己”是要人在心性修养上下功夫。射者正己,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意志,发而不中反求诸己,是以心为鹄,正己即是正心。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见尽心知性知天)和“反身而诚”(见万物皆备于我)。孟子认为心为万事之原,心具有天赋的善,各种善端均发源于心。保持心的天赋的善,正心便可以正性,这是符合天赋的,这便是“尽心”“知性”“知天”,又叫“存心”“养性”。为保存天赋善心不丧失,孟子还提出“诚”的概念。他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反身而诚和强恕而行都是强调主观心性修养,由内向外,即保持心固有之善要笃实,而发之外见诸行动则不违礼。

  荀子修身主张亦是强调内省。他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荀子·修身》)向外的学习和向内的自省相结合,而通过自我修养则可成圣成贤,这正为儒家思想传统。

  《大学》《中庸》均强调儒家修身为本的思想。《大学》提出“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等修身方法,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关系到治国平天下。《中庸》强调诚为修身之本,提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而要做到“诚”则又强调“反求诸其身”,提出“君子必慎其独”,以慎独为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

  居敬穷理致良知 孟子和《大学》《中庸》对后儒修身思想影响很大。唐宋以后,孟子和《大学》《中庸》思想特别受到推重,与儒家心性修身思想发展关系密切。宋儒吸收孟子和《中庸》关于“诚”的观念,主张“闲邪则诚存”“主一之谓敬”,提出“主敬”的修养方法。如程颐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主一”即排除杂念(闲邪),保持心境的纯净专一。宋儒将天理、人欲之辨引入道德修养。程颐说:“视听言动,非礼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礼。无人欲即皆天理。”(同上)天理和人欲绝不相容,不是天理,便是人欲,无人欲即皆天理。这样便把道德修养引向一个至善的境界。朱熹发挥二程思想。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朱子语类》卷十三《学七·力行》)可见加强心性修养便是在存天理灭人欲上做功夫。朱熹又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同上)而“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的功夫亦在于“主敬”。朱熹说:“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朱子语类》卷九《学三·论知行》)又说:“主敬、穷理虽二端,其实一本。”(同上)朱熹强调“居敬”和“穷理”并重,既注重内心的修养,又注重对外的践履,然而又以内心之复尽天理为主,因此说“主敬”“穷理”“其实一本”。明儒王守仁则矫正朱熹的格物说,不赞成居敬和穷理为二端,专主内心修养。他说:“至善是心之本体。”因此,“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传习录》上)。王守仁强调只在“此心”上用功,亦是反对朱熹析心与理为二,而主张心即理。他这样主张在心上用功,较之程朱更为严格。他发挥孟子“反求诸己”思想说:“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七《观德亭记》)射箭能否射中鹄的,全靠内志正外体直,如果内心精神不集中,则将偏离射鹄,因此鹄的并非在外,而在心内,以此证明内心修养的重要。王守仁又说:“射也者,射己之鹄也,鹄也者心也。各射己之心也,各得其心而已。”(同上)王守仁这些话也是发挥《中庸》所引孔子说:“射者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宋明儒者所提倡之“格物致知”“致良知”等修养方法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心性修养之鹄的,从人的主观精神方面强化纲常名教,而难免生禁锢思想之流弊,从而引发明末清初学者对理学和心学之反动。如王夫之为矫正理学之弊,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中,他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自注:饮食,货;男女,色)。……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八《梁惠王下篇》)又说:“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同上)王夫之说这些话在于纠正理学家所说天理、人欲绝不相容,反对修身方面的禁欲主义。清初学者戴震说:“理者存乎欲者也。”又说:“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这也是反对朱熹所说“天理人欲不能并立”。戴震甚至指责以理杀人。他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同上)为解除思想禁锢,清初学者强调实学,经世致用,而从空谈心性中解脱出来。

网址:修身为本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79217

相关内容

思想力论坛第46期:古琴与修身——以儒家心性修养论为中心
“尽心”与“养气”:孟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试论儒家以仁为本的乐天乐观的人生哲学
做人的根本其实就是身心修养!
【叶蓬】儒家修养论与基督教修行论的比较研究
华为干部管理方法论【全本
南怀瑾:身心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南怀瑾先生:身心修养,才是教育的根本
学术文摘丨建筑遗产“修复”理论的演变及本土化研究
建筑修复理论(architecture restoration)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