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杨兆波:中正平和的理念其实就是儒释道文化的一种形象表达
诚实守信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 #生活知识# #生活理念# #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外不劳于行,内不苦其心,这种如如不动才能够清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当下,方能做到中正平和。二十多年前,在甘肃开完内参研讨会之后,顺路去了敦煌莫高窟,看了一些壁画。闭馆期间,人员特少,所以,看得特别仔细。各类栩栩如生的画像几乎忘记了,彻底让我难忘的是有一尊佛像里显示的是中正平和的意蕴。我一直都不能忘记中正平和与那尊佛。其实,“中正平和”的理念,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代表,是自上古时期流传至今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是我们一生都应该经常拿出来揣摩、思考、反思的智慧,是我们前行的指明灯。“中正平和”源于上古尧舜大帝,集成于孔圣,记载于中庸,是儒家追求的至高境界。中正平和,是指一个人知进退、懂取舍,同时又能包容、隐忍、有气度。一方面是做事原则,另一面是做人哲学,是一体两面。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中正平和的心态。中正平和与生命有关。是吗?比如,地球生命吧,得益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正好是恰如其分的距离。此话怎讲?如果地球距离太阳再稍微近一点点,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会被高温烧死。如果再远一点点,地球上的生命会被冻死。所以,是一种最适宜或者最舒服的平衡状态,维持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和谐。我就想到了如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既要交往,又要保持距离。任何事适度最好,有些事适可而止。包括帮他人忙也是,太积极主动了,太上杆子爬了,会让他人有其他想法。适度与平衡把握好即可。讲到养生的时候,有些人适度了,比如,他们透支起来没有节制,养护起来也没有原则。王阳明先生也就提到了“致中和”,孔子提到了“慎独”、“中正平和”。那么一个人通过这些事情的历练,如何能够达至身心平衡调整情绪呢?首先肯定是要内观。自己明白自己在哪些事情上过不了情绪这一关,有特别难受的感觉。第二个当然要定目标,目标就是要克服什么,特别是情绪的背后,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是什么?接下来当然要自我鼓励、树立信心。人都是本自具足的,要坚信自己的精神是可以提升,自己可以克服掉这些问题和私欲的。再往下走,就是毅力和坚持了。《孟子·尽心上》:“于己能中正平和,于人可兼济天下”,中庸之道的核心是教育人们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中正平和”之人。其实人一生要逐渐的向前发展,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持续的保持良好的自我激励,是做不到的。因为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自我提升就是这样一个要通过意志力克服和检验自己的过程。做人要找到合适的目标,让它成为生活的向导。找到适宜的前进节奏,充实地生活。还要张弛有度,进退自如,才能更好地体会生活的快乐和人生的意义。 古人有云:“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卑不亢,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中正平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是道德修身境界的原则,是礼仪之道。孔子于《论语》中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宋代学者朱熹认为:“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就是要求人们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选取一个中道,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的礼仪。而《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当人的心处于中正平和时,为人处事就能把握好分寸,知乎礼节,适中、适度、适当。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中正、平和原本也是人人都有的。但是一般人的心会有些昏蔽,他们的本性虽然经常会出现,但始终是断断续续、时隐时现,并非心的全体作用。无时无处不中正,才能称之为“大本”;无时无刻不平和,才能称作“达道”。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确立天下的大本。如今,中正平和理念,深入心里。就拿做人来说吧,如果没有那种惊艳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要有藏拙示弱的聪明与智慧。不要对人生奢求太高了。人生是普普通通的旅行生命轮回的过程。普通的就像喝白开水一样。人生,除去童年时光的快乐,剩下的日子相当于午后到黄昏的那段距离,有可能你喝茶的功夫世界千变万化了无数次了,俗话说茶凉而言尽,很快就会看到了月上柳梢。人间的一切情都不在言语里而是在你的心上呢。有人今天问我生活的意义是啥?说实话不好直接回答。在我看来,生活的意义十分简单,有的时候咸菜就馒头吃一顿饭挺好的。晚上做了一个你想象不到的的美梦,在曾经难忘的旅行里,与朋友愉快地交流,包括一场刻骨铭心的情感,等等,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的表达,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就是生活的魅力。所以,我经常想能够帮大家分担一些快乐、痛苦和疑惑。生活,是旅行生命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要急着就让生活给予你回答所有的那些答案。有时候,我们要拿出耐心等待再等待。其实,在我眼里人生最好的状态是啥?我们一点儿又一点儿向着自己喜欢的东西靠近并且保持热爱,融入自己一点一滴的感受与心血,最终得到心中最想要的那个东西……这样,我们需要独处的安静,就像我远离闹市区住宿在很偏远的社区,这种刻意安排的远离热闹,绝对是为了远离那种世俗里的复杂关系。我们需要淡泊明志,清静无为,在安详里找到一段只属于自己的时光,然后把一些纠结都体谅了。让内心所有的情绪进入中正平和的状态。中正平和讲的就是心念与心态,包括有什么样的言行,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起心动念是特别关键的。不受他人干扰,不受外力左右,人若能活出自我,自然不会与他人攀比,也不会在意他人的评价的。这样就自然会让人变得乐观与坦荡,生命也就变得单纯而喜悦了啊。有了佛心与禅心,人的灵魂就会觉得进入境界,包括每一个夜晚和黎明都是一次生命的重生与升腾。佛性与禅心告诉你每天要欢喜地面对人和事物,这就是对生命最好的无私回报。凡是那些没有佛性与禅心的人,都是用心斤斤计较,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哲理。人生修行,不是让心态中正平和么?关键是生命中许多看似拥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其实还是未必真就有。我们平时看那些似乎正在离去的东西,最后它或许也未必真离去,而是生命的航船正在摆渡之中。人要靠心态去生活,调整心态看生活,处处都会是阳光。当一个人与你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时,就算你说的每一个字都有道理,他也听不进去,装作听不懂的样子,而且你说得越有道理,他就越觉得你很烦,你与他说话再多也几乎等于是废话。面对这些,你的心态平和了,情况就完全不同。我们处理问题时,如果最后事情实在无法实现,那么也要能够接受下来,不至于会失控,而是冷静理智地去想下一步。心态好了,中正平和了,人生有的时候无关乎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大凡那些能够扛起责任的人,都是淡定的。中正平和,告诉你要超脱一些,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宁静,安详,禅定,空色,阴阳,等等,就是中正平和的基本元素。
责任编辑:
网址:智库杨兆波:中正平和的理念其实就是儒释道文化的一种形象表达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81793
相关内容
【李四龙】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论文】杨国荣:论老子之道
【张利明】敬重与逍遥:儒道互补的身体观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五节 心性修养方式方法的吸取容摄
作为哲学话语的“功夫”及其中华文化特性
李景林:儒家心性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从生活儒学看儒学的生长
儒家养生理念
实际生活经验与思想的路标——评张祥龙的儒学研究
杨海文:儒家生活中的小事大孝——以《孟子·尽心下·曾皙嗜羊枣章》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