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哲学论文(共14篇)

发布时间:2024-12-05 14:11

生活哲学短篇:平凡中的非凡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哲学感悟# #生活哲学短篇#

“ken_k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生活中的哲学论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生活中的哲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

篇1:生活中的哲学论文

摘 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物质丰盈的追求冲淡人们对哲学的关注,哲学成为备受冷落的学科,本文从笔者的理解出发,简要说明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之思,其就价值在于能引导人们求真、明善、审美,将哲学精髓融入生活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和精神境界。

关键词求真 明善 审美 融入生活

1 哲学是什么

什么是哲学?哲学有什么用?有人用“深奥”来形容,有人用“无用”来归纳,也有人以“故弄玄虚”来解说,说哲学就是故意把大家都懂的道理用大家都不懂的艰涩的话说出来。

凡此种种,皆是人们对哲学的不解和偏见,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哲学的使命是什么,学习哲学有什么意义呢?

哲学一词是philosophy的音译,由希腊词philo和sophia组成,philo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的意思,因而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的意思。

哲学是一种智慧,但单纯的智慧却不是哲学,哲学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追求的过程,是人类探求真理的能力。

哲学智慧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可以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促进社会观念更新,科技进步,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和发展。

罗素先生说,哲学是对迄今为止无法取得确定知识的事物的思考。

章太炎先生说,所谓哲学,不外乎是对宇宙人生原理之所见而已。

作为智慧之思,哲学源于惊诧和忧患,一方面是对宇宙、自然奥秘的探寻;另一方面是对社会、人生的关切。

魏源在《默觚下·治篇二》里写道“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

”正是这种对宇宙、自然的好奇和追问,对人生、社会的现实关切才使人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哲学虽然不能像具体科学一样给我们提供具体知识,也不能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答案,貌似哲学除了空谈理论,别无它用。

但是哲学的功用又非其他具体科学所能比,哲学是大智慧,其内容涵盖宇宙、社会、人生等等,构筑了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哲学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使其能看得到人们熟知而不知的东西,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远。

正因为其蕴含范围之广,思索问题之深,因而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与超越。

哲学具有一种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式的精神,对思维对象持彻底的批判态度,因而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

哲学的反思以人类精神为对象,哲学批判的不仅是思维的对象,同时还包括思维本身,在批判中通过分析和整理,不断突破思维中的樊篱,获取真理性认识。

任何一种哲学的产生都有其时代前提和背景,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没有任何一种哲学普适古今一切社会,因而哲学始终“在路上”,不会止于某个历史时段,其价值观,思维方式始终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吸引着一代代哲人在这条路上不懈前行。

2 哲学有什么用——求真,明善,审美

“哲学有什么用”似乎是一个难以一下子说清楚的问题。

如果这里所指的“有用”是用途、功利等用处,那么显然,哲学没有任何实际用处:哲学不能当饭吃当衣穿,不能让人马上升官发财,不能送飞船上天,不能缓解贸易逆差,也不能促进就业……总之,无论是个人的利益还是社会的发展,似乎都不能直接从哲学中得到什么。

有人说哲学只是不停地设问,但是从来没有确定答案,其是否具有功用值得怀疑,哲学活动总是由一个问题进入到另一个问题,由一个思想上的矛盾进入到另一思想矛盾,似乎永无终止,很难发现其真正价值在哪里。

其实这种说法,是因为不了解哲学思维的特点。

哲学需要具有不断质疑、否定、批判的态度,在不断思考中越来越临近真理。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不断融贯各种知识,使人们的哲学思想形成系统,逐步丰盈,因而学习哲学能大大提高一个人的思维能力。

人具有求知的本性,在以哲学之思反观世界、社会和自身的时候,哲学能让人学会如何求真,明善,审美,从而在实际生活中以指导人的言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真、善、美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而非事物自身的规定性,而价值本身的判断标准就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因而离开人的对象化活动,事物自身无所谓“真”“善”“美”,它们与人的对象化活动密切相关,是从人的角度看的的“真”、“善”、“美”。

离开人的对象化活动,离开对象与人的内在关联,我们无从断言对象的“真”、“善”、“美”,只有在求真、向善、审美活动中,才有对象的“真”、“善”、“美”,并且对象的“真”、“善”、“美”才能得到理解。

而哲学学习正是教我们如何求真、向善、审美。

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来看,“求真”的功能在西方哲学中表现更为突出。

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关心的是“何为真”,“如何为真”。

这种世界观的延续一方面表现在自然哲学上,“求真”的态度促成了科学精神的诞生,产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形成了一批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巨大的科学发现,也促进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形而上学的思维领域,从思维开始,针对命题的真伪展开论证研究,这里讨论的“真”不是主观反映和客观实在的完全同一,而是一个命题在体系内可否被证伪,此体系和他体系之间是否相容,思维领域的这种“求真”思想促使人们哲学领域的思想成果日益丰富,哲学流派日益增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哲学的“明善”功能在中国哲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哲学以儒、道二家为主体,儒学以伦理为其主要要义,“仁”是其核心思想,主张舍生而取义,实现个人的价值;道家讲究清静修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探讨的都是如何至善的问题。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哲人认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即求善。

真善非二,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准则。

”①在中国哲人思想中,“真”与“善”二者是合一的,“真”即“善”,“善”即“真”,离开“善”而求“真”是不可能的。

“审美”一般包括几个不同方面:认识事物的属性、描述事物的内涵、判断事物的价值、评价事物的品格等。

许多人认为“美”和“善”是不可分的,“美”以“善”为内容,“善”以“美”为形式,二者高度统一,方可成为完美的事物,甚至于有人认为美可直接等同于善。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谓之“五美”。

这里,美本身就是善或德性。

“美”是“善”的外在形式,“仁”和“礼”的道德价值才是实质,才是根本,所以说“美”只是人们实现“善”的手段。

哲学让人懂得何为“真”,何为“善”,何为“美”,在“求真”、“明善”、“审美”的过程中将知行合一,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3 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融入生活

哲学告诉我们仰望头顶的星空,也告诉我们要走好脚下的路。

哲学让我们明白我们要保持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好奇和惊异,不断质疑、探索、创新,更告诉我们要将哲学融入生活,增加自身的修养,精彩地活着当下。

冯友兰先生说,“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哲学需要通过对日常思维的批判,确立一些终极的生活原则,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超脱,不为名利所动,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

日常思维充满了偏见与谬误,囿于眼前,看不到深远的地方,在看待事物的时候总会以一种短浅的目光,以物质性的标准来衡量一切,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看不到事物发展的缘由和趋势,若蒙蔽于日常思维必无法提高自身思想境界。

因而需要改变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以怀疑的态度,批判的精神,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哲学具有终极意义的追求,追问世界的本原,追问生命的真谛,追问人生的价值,追问到生命的意义,睿智的哲人把哲学融入生活,以一种开放的、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不执著于当前所得、所失,以真、善、美为准则塑造自我,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对当下的超越,最终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超脱,我觉得这才是将哲学融入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学习哲学的最高价值。

哲学具有求真、向善、审美的特征,以真、善、美为原则,对我们的生活给予精神上的指导。

以一种哲学的态度生活,就是要懂得怀疑、批判,突破限定而追求自由。

哲学思维的精神是自由的,只有思想自由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用独立的思想思考关于世界、人生的问题,达到精神上的超脱与宁静。

比如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许多人追逐的是物质上获得的多少,薪水多少,房子大小,车子品牌等外在的东西,并把这些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成功”而心甘情愿地成为“房奴”、“车奴”,而完全忽视自己精神世界的建设。

岂知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物质财富的增多,手中权力的扩大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求,因为人不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除了有物质性的需求,还有更高层次上的需求,即精神需求。

以哲学的态度生活,要以出世的态度入世,淡看是非得失,以理性的态度生活,保持对事物的好奇之心,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将心灵超脱于物,不做财富、权力的奴隶,清醒地认识生活的意义,避免陷入世俗泥潭而不能自拔,这样才能保证生活具有生机。

篇2:哲学与生活:校园生活中的哲学论文

哲学与生活:校园生活中的哲学论文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能使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走进课堂,那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活泼,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下面就校园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事谈谈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1、新生选班级--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学校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暑期开学时,有的学生家长就到学校找领导,希望能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较好的班级;在学期中途,有的学生或学生家长因对个别老师的教学或本班级的班风不满意,向学校提出要调换班级的要求。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学生或家长选班、调班,重视了外因的作用。从这一点讲学生和家长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学生的'成长首先或主要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学学习成绩下降或受到批评时,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离开学生的主观努力,再好的条件也无济于事。

2、排座位--量变引起质变。排位置是班主任应当掌握的一门如何优化组合的艺术。班主任在排位置的时候,必须注意学生高矮、性别、性格、成绩好坏、守纪良莠、好动喜静、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组合。通过这些不同的组合,可以使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较为满意的同座,为他们学习创造一个较好的环境。从而促进不同学生的进步。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形式,优化组合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第二种情形的客观要求。不同的组合会导致不同质态的发生,优化组合就是使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达到合理状态,使事物发生有利于人们的质变。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班级排位置,实际上就是力求使构成班级的学生能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进而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3、打扫除--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同的学生对待打扫除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对待打扫除的态度很认真,能一丝不苟、积极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劳动任务;而有的同学在劳动的过程中,拈轻怕重、挑三剔四,甚至逃避劳动,总认为集体的事与己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事有益的活动。

4、课外活动跳高、跳远--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学校开运动会在进行跳高比赛时,总要在地面垫几层海绵垫;在进行跳远比赛时,运动员总是往沙坑里跳。如果问其原因,大家都会说,是为了避免运动员遭到伤害。那为什么这样做,就能保护运动员,使其免受伤害呢?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具有不可抗拒性。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仅能认识规律,更能够利用规律。跳高比赛时,总要在地面垫几层海绵垫;跳远比赛时,运动员总是往沙坑里跳,这正是人们认识和利用动量定理的具体表现。垫海绵垫、挖沙坑,正是为了改变和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限制其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运动员免受其害。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校园生活处处有哲学,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那样,我们的学习会妙趣横生,我们的生活将会更美好、更精彩。

篇3: 生活中的哲学

远与近:看油画,近看模糊一片,远看层次分明。有的事物离得太近便无法认清。

高与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有骄气还会下来,水流低处有压力也能上来。人把自我看低些会被别人看高,人把自我看高了就会被别人看低。

上与下:上山要低着头,下山要昂着头。人生上坡要自谦些,下坡要自信些。

直与弯:再直的筷子,插进水里也是弯的,再弯的水流到水槽也会变直。

硬与软:牙齿很硬早掉,舌头很软长久。干事创业,战胜对手,善于以柔克刚;待人处事贵有宽柔之心。

脚与鞋:鞋只有适应脚,穿着才舒服;而有的人,却让脚去适应鞋,正因别人褒贬的是鞋而不是脚。

抓与放:抓住一件东西不放,就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肯放手,还能选取别的东西。

哭与笑:哭不必须表示痛苦,笑不必须就流露幸福,也有喜极而泣、哀极而笑的时候。

说与做:有些事能说不能做,有些事能做不能说。

帆与桨:帆只能使船在顺风中前进,而桨却能在逆风中最终将船划向理想的彼岸。

前进与后退:方向错了,前进一步等于后退一步,而后退一步,亦等于前进一步。

幸福与不幸: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他不认为自我不幸;一个人最大的不幸,是他不知道自我幸福。

赶路与休息:你要赶路,就不好带得太多;你要休息,就不好想得太多。

真话与谎话:说真话,你会心安一辈子;说谎话,你会心愧一辈子。

得意与失意:得意时,留1条退路;失意时,觅1条出路。

礼品与孝心:咱们常把礼品当成了对老人的孝心,却忘记了,孝心本身才是最好的礼品。

人上与人下: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我当人。

失败与成功:失败不是人生最后的句号,成功往往垂青失败过的人。不断从失败中走出的人要比从成功中走出的人辉煌得多。

兄弟姐妹与敌人:有了兄弟姐妹,你才会“安心”;有了敌人,你才会“留意”。

鲜花与果实:所有的果实,都以前是鲜花,然而,却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够成为果实。

做人与做事: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做人讲过程,做事讲结果;做人一辈子,做官一阵子。

愉悦与烦恼:愉悦不是正因你得到的多,而是正因你计较的少;烦恼不是你得到的太少,而是你奢望的太多。

眼睛与眼光:“眼睛”对人体有多么重要,“眼光”就对自我的生存与发展有多么重要。

大目标与小目标:一些大目标看似难以实现,但把它分割成无数个小目标,实现起来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每一天实现一个小目标,日积月累,你就会实现人生理想的大目标。

篇4: 生活中的哲学

我家的园子里有一棵果树,父亲每到春天的时候就会用剪刀给果树剪枝,我问父亲为什么要给果树剪枝,父亲回答说,如果果树不剪枝,那么它的营养就会分散,营养一分散,果子就长不大,剪掉剩余的树枝,使营养能够集中供应到保留的那几棵树枝上,那么上方的果子就会长得又大又好吃。

许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会为自我定下许多”理想”,同时学习许多种不一样类型的知识,想把自我培养成一个无所不能的通才。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什么都精通,结果是样样通样样松,什么都会一点,却又没有一样精通。学贵专精,把不适合自我的那些理想剪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一两项专业上,那样才能有成就。

篇5: 生活中的哲学

我六岁那年,”父亲”领着我去村外放牛,我高高兴兴地跟着父亲跑,一不留意被脚下的一块石头绊倒了,好在摔得不重,我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继续跟着父亲向村外走去。回来的路上,我只顾着快点回家吃饭,又被那块石头绊倒了。父亲看见后就对我说:“来的时候已经被这块石头给绊倒过一次了,就就应长点记性,哪能又让它绊倒一次呢!”

”成长”的路上,咱们都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人能够犯错误,但不能犯相同的错误,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栽倒两次。

篇6: 生活中的哲学

小外甥在院子里玩,他的面前放着一张桌子,他想跳到桌子上,但跳了几下没能跳上去,他想了想,退后了几步,向前猛跑了几步,一下子就跳到了桌子上。

在前进的路上,有的时候,咱们遇到了阻碍,阻挡了咱们的发展道路,这个时候,如果咱们能够退一步,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退一步,有时是一种务必。

篇7: 生活中的哲学

小的时候经常去打鸟,于是大人就常用这样一道老掉牙的题来考咱们小孩:树上有十个鸟,用枪打掉了一个,还剩几个?答案是一个不剩了,正因另外的九只鸟也给吓跑了。

我家楼下有一个小杂货店,老板娘很不会做生意,有的时候顾客买到了质量有问题的商品,找到她的时候,她就对顾客恶语相向,还谩骂顾客,一点点的,周围的人都知道了她家的服务态度不好,就都不去她家买货了,没过半年,她家只好关门。其实,咱们那里的住户有一百多家,和她吵架的也就五六家,但正因得罪了五六家人,因此坏名声传出去了,其他那些人家也就都不来了。

篇8: 生活中的哲学

去省美术馆参观画展,我走到一幅很大很大的壁画前面,只见上方画了很多五颜六色的东西,究竟画的是什么东西,我看不出来,于是就在那仔细观察,仔细想,但过了一会,还是没有看出来,就不看了,打算先去看别的画。当我走到另一幅画跟前,再回头从远处看刚才那幅壁画的时候,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原来画的是山峰和云雾。刚才之因此没有看出来,是正因我离那幅画太近了的缘故,离远一点就很容易看出来了。

距离就是这样一种个性的东西,因此,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那么就和他持续必须的距离,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他。

篇9: 生活中的哲学

有一天,我和外公去菜园子给菜浇水,外公带了一个水壶,领着我来到离菜园子不远的一个空房子里,空房子里有几个大水缸,上方都盖着盖子,也不知道哪个里面有水。外公走到一个水缸跟前,抬手拍了拍那个水缸,摇了摇头,说这个里面没有水,又继续往前走,一个个地拍,一个个地听,拍到第四个缸的时候,外公说那里面有水,就把缸盖打开,里面果然装满了水。外公灌了满满一壶,往回走的时候,我问外公:为什么拍一拍就能知道里面有没有水呢?外公说:装满水的缸拍的时候不很响,没有水的空缸拍的时候就会很响,因此就能决定出来哪个有水哪个没有水了。

其实人也是这样,真正有水平的人,从来不张扬,总是安安静静的;而那些整日里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才实学。

篇10: 生活中的哲学

姐夫家新买了一辆农用汽车,买回来以后,姐夫每一天开着车满大街转悠,车上什么也不拉,就是在空跑。我有些不解,就问姐夫为什么要开着车空跑,姐夫告诉我说这是在磨合。他说每辆新车出厂以后,由于所有的零件都是新的,因此各部位零件相互之间咬合得不是那么密切,经过一段”时刻”的磨合才能好。

新婚夫妇之间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两个原先各自独立的男女结合在一齐,一开始肯定要有一些不适应,经过一段时刻的磨合,双方增进了了解,适应对方的习惯,才能愉悦的生活在一齐。

篇11: 生活中的哲学

同的学生对待打扫除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对待打扫除的态度很认真,能一丝不苟、积极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劳动任务;而有的同学在劳动的过程中,拈轻怕重、挑三剔四,甚至逃避劳动,总认为集体的事与己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事有益的活动。

篇12: 生活中的哲学

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学校开运动会在进行跳高比赛时,总要在地面垫几层海绵垫;在进行跳远比赛时,运动员总是往沙坑里跳。如果问其原因,大家都会说,是为了避免运动员遭到伤害。那为什么这样做,就能保护运动员,使其免受伤害呢?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具有不可抗拒性。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仅能认识规律,更能够利用规律。跳高比赛时,总要在地面垫几层海绵垫;跳远比赛时,运动员总是往沙坑里跳,这正是人们认识和利用动量定理的具体表现。垫海绵垫、挖沙坑,正是为了改变和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限制其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运动员免受其害。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校园生活处处有哲学,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那样,我们的学习会妙趣横生,我们的生活将会更美好、更精彩。

篇13:哲学与生活论文

哲学与生活论文

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和生活质量。

简单来说“哲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的本质即生性的激活,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在于活得充实,是经营人生的生活理念。人生的真理,在于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从各种目的、条件、因素、力量、可能出发,寻找一条最适合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的道路。而这一切,都需要不断地根据现实的、历史的、未来的条件来作出判断,需要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面对生活,生活的生成性必然使前一个时代的哲学与后一个时代的生活发生断裂,这时就要求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生活是生命体对当下此在状态的感觉,每一个人的生活只能在特定的空间中展开,人之生活的状态往往表现为建立在人客观活动过程上的主观感觉和评价,是一种心理与精神的反映;而人生活的空间构成与人生活的状态构成,皆是在人生活的时间构成中存在并展开的。例如;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人的生活中,去了解生活哲学,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关于我们生活的学问或艺术。

马克思说:“哲学非常懂得生活,它知道,自己的结论无论对天堂的或人间的贪求享受和利己主义,都不会纵容姑息。文化危机主要表现特征为自然科学或者科学理性与人类社会或人类生存意义的分裂。在这次分裂中,人由原初的终极意义而变为手段,工具理性压抑了人文精神,科学遮蔽了人的存在与意义。因此,生活世界是哲学的“一个持久的有效性的基础,一个不言而喻的一劳永逸的源泉。”任何哲学都植根于生活世界中,才能获得与这个世界的持久的意义关联。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联意识却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渐自觉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到了现代,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普遍的呼声,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已经成为共识。所以,生活世界问题与其说是一个局部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哲学的普遍问题。

生活就是人的一个舞台,我们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日常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日常生活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是新知识、新观念、新能力的演练基地,对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常生活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日常生活的惰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要求存在相斥性,正因为如此,日常生活对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日常生活的惰性阻碍人的能力的发展,而狭隘的日常交往阻碍社会关系的发展。现代哲学对生活的特征及结构分析、对主体问性理论的发展、对生活知识问题的阐释,探讨和当代日常生活的建构。

哲学并不是站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来关照人的生活的活动,它就是人的生活本身,人是对象性存在物,这不仅意味着人之外有对象存在,人要依赖于对象才能存在,而且是指人是对象化存在物,人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或对象化自身,就是要成为全面的人。诸如文学、艺术、科学、物质生产劳动,宗教、政治、军事等等一切活动均是人的生活,物质生产劳动,活动也是劳动,是一种精神性劳作,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并无本质不同。生活就是人的存在的全部内容,不同的生活样式就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这样,哲学与生活的本质上就是哲学与人的关系。

哲学的思想指导是为了建设美好的日常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日常生活消费角度,我们应倡导科学消费,防止人的物化;从日常生活观念角度,我们应培养科学的生活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从日常生活活动的角度,我们必须建设和谐社区,提供良好的日常生活空间;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应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境界。所以说哲学的旨是为建设美好的日常生活提出建议和基本框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日常生活这一更有效的现实途径。

1.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2.雾霾论文

3.雾霾的论文

4.化学与生活论文

5.化学与生活小论文

6.关于雾霾的论文

7.毕业论文怎么排版?

8.化学与生活论文3000字

9.网络与生活议论文

10.关于雾霾的议论文

增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趣味性

《生活与哲学》现行教材所涉及的概念繁多、理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兴趣,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则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差。因此作为教师应增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以哲学故事增强授课内容的趣味性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适当穿插哲学小故事并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既能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寓言小故事“蜗牛的婚礼”。有一对蜗牛在公路旁边的草丛里约会,公蜗牛问母蜗牛:“亲爱的,你什么时候嫁给我呢?”母蜗牛思考了半天,说:“听人说,爱情的滋味是浪漫,可我怎么没有品尝到呢?”公蜗牛听了这话,朝前方那条开阔的柏油路凝视了一会儿,然后信心十足地说:“亲爱的,如果你真的浪漫,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做环球旅行结婚吧!”于是,他俩爬上那条柏油路面,一起没白日没黑夜地爬呀爬呀,仍没爬出小镇的中心,两只蜗牛感到很失望,完全没有先前的浪漫念头。之后,他俩就在一棵青草底下举行了结婚仪式。这个故事体现的哲理是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两只蜗牛选择旅行结婚,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只能以失败而告终,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二、以流行歌曲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一般来说,学生对音乐比较喜欢,尤其是对流行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播放流行音乐也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讲授“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时,可播放歌曲《雾里看花》,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进行归纳:事物的变化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把握哲理“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三、以笑话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笑话大都是违背常情令人发笑的生活故事,好的笑话就像一幅出色的漫画、一段风趣的相声,闪耀着机智,幽默的思想光芒,既使人轻松愉快,又给人有益的教训。在教学中,适当引进笑话故事,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学习“具体分析解决不同矛盾”时,可以穿插这样一则笑话故事。据说,平原地区有个医生,自称治驼背百发百中。驼背病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全都闻风而来。(教学论文 )他并没有去了解每个人造成驼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而是让所有的驼背病人都面向地面趴下,然后他用脚往他们背上用劲踩。驼背们痛得哇哇大叫:“你这样不把我们弄死呀?”他回答说:“我管的是把你们的背弄直,没说管你们死不死啊。”学生听后哈哈大笑,通过这则笑话学生既掌握了哲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

四、以名言警句增强哲理说服的趣味性

名言警句是劳动人民从生产实践中得来的,是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且通俗易懂,有着很强的哲理性。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补充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言警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如在讲述量变与质变关系时,穿插名言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万丈高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己能说出相关名言名句,而且还要启发学生去回答,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哲理。

五、以漫画故事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漫画在哲学教材中出现的次数是非常多的,几乎每一个框题都有一幅漫画。漫画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寓哲理于漫画之中,可谓妙趣横生。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漫画故事,使学生在品味漫画故事的趣味中轻松地识记教材内容,把握哲学原理,增强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时,投影一组漫画名字叫“笑一点”。这幅漫画有三幅图构成,分别为“不笑”、“微笑”、“狂笑”,来体现“不美”、“美”、“很丑。”图中那位女士本来笑得很美,但由于笑过了头,物极必反,事物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从而让学生把握哲理“坚持适度原则”。

[关于生活与哲学论文]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相关文章:

1.哲学论文

2.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3.生活与哲学学习方法

4.生活世界理论与当代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趋势论文

5.生活与哲学的体会200

6.感恩生活的哲学句子

7.《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

8.东西方管理思想哲学论文

9.马原哲学小论文

10.蕴含生活哲学的人生谚语

网址:生活中的哲学论文(共14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84891

相关内容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2篇)
哲学生活论文【精选5篇】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1500字大学生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生活中的哲学1000字
生活与哲学论文汇总十篇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1000字范文
生活中的哲学作文(精选21篇)
生活与哲学的体会200(共10篇)
生活与哲学简短论文
哲学与生活论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