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承受亦美,放手亦美
人生无完美,缺陷亦是一种美。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人生道理#
资源简介
承受亦美,放手亦美
【作文导写】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
材料二
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
——米兰·昆德拉
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其中“大家谈”栏目本期讨论主题为“承受”。栏目主编向你约稿,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一:不能承受生命之重。泰戈尔的诗所含人生哲理:以花为喻,“热烈的爱”,让人窒息,过度的爱是一种伤害;以琴为喻,“不能承受的音节”,让琴弦绷断,过重的压力会压垮人。材料一的观点方向:重压之下,能不能承受?不能承受。(更多的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材料二:对米兰·昆德拉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结合原文:
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第一章《轻与重》的第二节)
米兰·昆德拉的观点,不否认重压与负担让人“崩塌了,沉没了”。但是他认为最沉重的负担对我们的人生是具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因为重压与负担的可怕,就此沉沦,我们“可以接受”(注意是“可以”接受)。为什么呢?“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这里就要理解可以接受的两个原因:“坦荡”和“充实”。
坦荡,是一种精神态度。谁的人生没有重担?(成人的世界就没有“容易”二字。)面对生活的重压,坦然面对,认真付出,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无怨无悔,也就自然坦坦荡荡。
“充实”,是一种生活状态。安逸的生活,波澜不惊。面对种种困境,迎接百般挑战,历经一次次磨砺,于困境中奋起,在风雨中成长,成就不一样的精彩,这样的人生是充实的,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材料二引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是相对材料一而言,提出了一个反向观点:重压和负担,是可以承受的。
材料二的观点方向:重压之下,可不可以承受?可以承受。(更多的是从主观情感角度出发)
【理解概念】
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提取材料一和二中的两大概念:
其一:材料一,“热烈的爱”“紧压”“强弹”;材料二,“重压与负担”。材料一是具体的,材料二是抽象的。由此归类为话题的核心概念——“重压”(负担是对重压的进一步说明)。
其二:材料一,“花谢了”“琴弦断了”“不能承受”;材料二,“可以承受”。由此归类为话题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承受”。
不难得出:“重压”是话题,“承受”(能不能,可不可以)是观点。
重压的内涵:简单解读就是“生活沉重的压力”,进一步思考,可以进行生活化解读,如:生存上压力,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困境,人生遭遇逆流,事业遭遇发展瓶颈,成长发展过和中面临的沟沟坎坎、内卷焦虑等现实人生或精神世界的压力。还可以拓展到社会和国家层面,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发展难题等。
“承受”的内涵: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态度和处事方法。①“承受”,就是接受,面对重压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如:不抱怨、不服输,勇于面对,勇敢抗争,奋力拼搏,“我命不由天”。面对风风雨雨,积极向上,有抗争精神,君子当自强不息,这是千百年以来,人类永恒的话题,这样的名言警句太多了,都带有很强的励志意味;②“承受”可以是一种担当,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多的是偏重精神的激励与奋起;③“承受”还可以是一种抗争,不种向上的力量。
“不承受”的内涵:这一点相对于压力太重而言,重压不能超出“承受”阈值,过重的压力只能适得其反,得不偿失,物极必反,所以凡事要量力而行。“不承受”更多的是面对客观现实的冷静和理性思考。
【确定立意】
从题型上来看,题目的以下特点:
一是传统的材料作文,且属观点型材料。两则材料均引用两句名言名句,围绕话题“重压”阐发对“承受”的看法。
二是关系思辨型作文。关系表现为:
①二元对立型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关系,有同有异。同,共同话题“重压”;异,不同观点,“可承受”和“不可承受”。这是对立关系,考生立意时要选取一种作为观点,不可首尾两端。
②“可承受”和“不可承受”的思辨关系。题目明确要求: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作文时,无论是选取那一种观点,都要兼顾对方,可以有偏重,但不能只谈一方。正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谈“强与弱”的思辨关系,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一点要求,“作文要有强与弱的转化关系”。
③压力和重压力的思辨关系。写作时一定要扣住“重压”中的“重”,不能脱离材料语境泛化为“压力”。我们不能否定压力,任何时候都需要压力。探讨的是压力过重,行不行,能不能“承受”。
三是情境化作文。2021年高考作文都“去情境化”,这次T8联考作文有情境任务要求,向校文学社“大家谈”栏目投稿,讨论主题为“承受”。不可忽视此情境要求,理解如下:
①向文学社会投稿,探讨某一个话题,写议论文比较合适;
②向校园文学社投稿,就有写作人的身份和读者的身份,要突出“我”的身份意识,以当代中学生的视角来探讨这一话题。比如探讨“不可承受”,联想当下的“双减”政策,学生课业和经济负担过重的问题,切合了学生身份,应该有话可说;探讨“可承受”,联系当今新时代,表达出青年人在学习压力的磨练和时代使命的驱使下奋力前行的精神状态;
第②点理解非常重要,话题对当代中学生的现实意义要体现出来。考生很可能会忽视这一点。
【立意与构思】
一、选取材料一立意
主立意:人的能力有限,凡事要量力而行,生命有不可承受之重,凡事要量力而行。
思辨性构思示例:
①合理范围内的压力是必要的,人需要压力驱使,有压力才有动力。②压力不能无限制放大,“承受”要考虑对方的承受力。超出极限的“承受”是一种破坏,一种伤害,乃至是一种毁灭,一场悲剧。③为什么会出现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分析原因,功利主义心态,焦虑心态使然,错误评估自己的实际能力等。)
④如何处理好主观意愿与现实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如:每个人的“承受”值有不同,要分类型、分场景对待,既要适度“死磕”,但也不能“走火入魔”!给自己心灵减压,学会调节心态;社会多方努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等。)
二、选取材料二立意
主立意: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浴火重生,凤凰涅磐。一切的重压和负担,都是“试金石”,更是“催化剂”。压力越重,激起的斗志越高,成就的事业越大,人生的过程越充实越精彩。
思辨性构思示例:
①压力是什么?②人生为什么需要重压?(可结合社会现象来论述,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崛起角度,都可以谈“重压”的作用。)③对压力“不可承受”观点的辨证分析。(可以结合“躺平”“佛系”来谈,也可以谈不必承爱不敢要的思想压力等)④当代青年如何面“承受”重压力?如: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个人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面对生活赐予的重压,要乐观和豪迈,自信和自强,坦荡和快乐;在不断追求新目标中,以成长的收获自我激励,自我鞭策;学会心灵减压,拿得起也放得下,有张也有驰,有孜孜以求,有苦苦探索,但不焦虑也不迷茫,磨练心性,耐“挫”抗压,心灵强大;以同时代的英雄楷模为精神坐标,学会克难奋进、一往无前,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逆流而上、逆境翻盘的坚韧态度……(解决问题的办法,联系青年学生的实际,从现实意义角度谈作文话题的理解和思考,落实高考作文“立德树人”考察目标。)
【写作素材】
1.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泰戈尔)
2.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3.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诗人汪国真)
4.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5.人无压力轻飘飘, 井无压力不出油。(王进喜)
6.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7.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浴火重生,凤凰涅磐。
8.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
佳作品读
【佳作点评】
【佳作示例一】
承受亦美,放手亦美
各位文学社的成员们:
大家好!今天我所发言的主题是“承受亦美,放手亦美”。我们所熟知的泰戈尔的吟诵“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正是他在承受磨难之时绽放出的绚丽歌唱。然而在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压下,我们亦要学会脱手而去,不让负重熄灭我们的生命热情。(开篇点明观点,表现出两层关系的思辨证。注意要求是向文学社刊投稿,不是写发言稿。)
蝶蛹承破茧之痛终翱翔蓝天,而人承生活压力亦能远航。生活中的压力与苦难往往不能避免,正如神话中一遍又一遍将生命的石块推上山顶的西西弗斯,永远履行着职责,做着必须完成的事情。生于世间怎么能避免重压的磨砺?简媜在《水问》中畅快地呐喊,“如果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必须亲尝苦液,淬练心灵,那么让刀刃在我身上留下印记,我不要保有羞辱的洁肤。”确实如此,与其像当今某些年轻人逃避生活重压,供出“躺平”、“摆烂”的咸鱼心理,不如主动背起责任走上道路,这样至少还能保有心灵的轻松,不让重压占据主动。(首先论述“承受亦美”观点,人生的美就体现在重压的磨砺上。引用素材典型,能联系当代青年人实际。)
热烈的爱使负重之花凋谢,强弹的音使负重之弦断裂,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又要有摒弃不堪之重压的勇气,视浮云如草芥,换心头之明快。这种负重,是金钱、名利之流,是使人虚荣心膨胀以至不能承受的浮华。如流量明星的坠落,归因于对名利盛宴的贪享而失去了生命本有的质感;如混凝土森林中庸庸碌碌的“社畜”,因不必承负的重压失去了灯塔,形如蚁蝼,蹒跚而活。这些追名逐利的游戏是我们强加于己的重负,是美好生命不能承受的伤痛,我们应当将它们从心灵移去,换得轻松。(接下来论述“放手亦美”观点,立意有创新,提出名利浮华为重当摒弃。话题能联系当今天社会生活实际。“社畜”一例不当,可以作为上一段的反例名为价格不能作为“生命不能承受的伤痛”来论述。)
所以,承受亦美,美在我们面对必经苦难时所体现的那种无畏精神,美在血液里的不屈精神;放手亦美,美在我们摘除紧系心灵之翼之的重重累赘,轻盈地飞向净土。我们需要的是一颗强健的心灵和一双明亮的眼睛,“以血泊醇我敬仰过的天和地”,挥洒汗水,向命运展示生命活力。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同时,敏锐地观察到何为所求,而削除道路上不必要之荆棘,以免杂念纷然,换来沉沉暮色。”(既承接上文,综合表达,总结“承受亦美,放手亦美”二者的辨证关系。语言表达富有逻辑层次感和表现力。)
承受亦美,放手亦美。“世界是如此富艳难踪,而我是那个在一瞥间得以窥伺大千的人。”我们看这人间疾苦,只需笑对,勇敢地推开心窗,承受必需的重负,也清除了纷扰的累赘,走向心灵最终去向。(引用名言,总结全文。语言隽永,富有哲理。)
【佳作示例二】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曾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以为,这正是因为人所承受的可以重于泰山,也可以轻于鸿毛。
一切重压和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只有这一生承受了些什么,我们才可获得充实与坦荡。
我常常感叹《活着》中福贵的坚强与开朗。母亲、妻女、孙子一个个离世,陷于孤独与贫困的他却不因此绝望、麻木。或许正如罗曼罗兰所言,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福贵承受了生命的苦难与生命的重量,他的一生因此而传奇、伟大。
不知是谁最先提出,压垮一个人的,恰是“生命无法承受之轻”。因为在他承受之轻当中,他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责任与权利是共存的,苦难与幸福是一体的。一个人承受的太轻、太轻,他就逃避了生活赋予的苦难,也因此失去了人生的幸福和美好。
所以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理应承受些什么,在为自己加压时,也为自己的人生加一份价值。
可是承受却不能以意志强求,正像花儿受不住热爱而凋谢,琴弦受不住强音而折断,承受不是盲目地为自己施压,而是在意识到自己所承受的意义后才勇敢决定的智慧。
自诩为硬汉的海明威选择开枪自杀,化身成太阳的尼采终究成了疯子。太宰治在人间失格后入海而死,海子面朝大海——换来的却是飞驰的车轮,而不是春暖花开。
他们有错吗?我想是没错。但他们为了自己的追求,不惜承受了过多的痛苦,殊不知事情不为意愿而改变。他们希望看到花儿的盛放,却以自己的行为招致了花儿的凋零。我认为,承受不是一时的忍耐或强烈的坚守,是贝多芬于失聪的痛苦中铸就的命运交响曲,是莎士比亚在一生的磨难中创造的文学史诗,是在意识到自己为什么后的主动承受,而不是为了自己拥有什么而盲目承受。
所以在想要承受一切前,请认识到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承受,不要一味强求,而应是顺应与坚守。
承受固然有轻有重,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然而只有知晓了意义后的承受,才能共获得真正的坦荡与充实。于人如此,于国亦然。恰像中国承受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责,在这样一份中国人的信念之中,大国的担当得以体现,中华的气节震撼世界,华夏的胸襟与格局有目共睹,中国的决心与毅力势不可当。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便是我对本期主题“承受”的思考。
为人处世
中年宜读杜甫
中年也许是人生中压力最大的阶段:中年人不管是从时间上、体力上,还是荷尔蒙分泌上,都不如年轻人,但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却要求他们必须比年轻人更耐扛。
中年人是疲倦的,中年人也很容易疲倦。从某种意义上讲,年轻时越出色的人中年时越容易疲倦,因为卓尔不群的年轻人多数是理想主义者,理想的尺寸太大,现实的尺寸太小,两者之間的不服帖,往往在中年阶段最为明显。这个时候绝望感就会涌现出来——他们不再是站在世界前排的人了,也不再想站到前排中去。
在我身边,有很多中年人开始把杜甫视为知音。
杜甫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爱家庭的诗人。他的诗歌里面,频频出现他的家事。
忧伤的时候,他最牵挂的事物是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最快乐的时候,他仍不忘写写他的妻儿:“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写过对孩子的期望,写过因贫困对女儿的亏欠,还写过他在成都如何建房子、装修、借物、娱乐……各种日常。
杜甫为什么那么重视家庭?我想,这就是中年心态。受挫的中年人,从年轻时的壮志满怀和博爱情怀中抽身出来,转而看重生命里那个小小的共同体。杜甫的诗,得到了很多中年人的共鸣,我以为原因也在于此。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这首写的是杜甫在成都时的生活。彼时,他虽然家贫、妻老、子稚、身病,快愁死了,但是他借助某种圆融的哲学取得了平衡。
这是种什么状态?就是在他的小共同体里,他获得了圆满。咱们不是不能远行壮游吗?没关系,咱们家门前有清江,堂上有飞燕,水上有鸥鸟。咱们没有玩具?不要紧,老妻会画棋局,孩子会做鱼钩,都是用天然的材料。咱们还有故人送米。再说,清风明月也不需要买。最要紧的是一家人齐齐整整,那么此生还有何求?
杜甫用平凡生活的水滴石穿成全自己,把最平凡的事物逐一归位,让它们在无趣的序列中呈现有趣的秩序之美。
与杜甫相比,李白则是属于青春的。李白推崇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他说“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典型的青春症候群的人说的话。千金散尽可以说,还复来可能吗?不说别的,如果儿幼母老,妻又无业,中年人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吗?
但中年人是否就注定了这沉重的命运?这沉重里面是否全是悲催?
窃以为,这个懂得老妻画棋取乐的杜甫,与那个写出“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杜甫,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可以看到杜甫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写过:“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他对种种人生况味,似乎有着异于常人的兴趣。他深入地感受这些况味,把它们变成诗,这就是他为什么即使写家庭生活,后面也有对这世界上万千人士的悲悯。
诗人车前子说,热读李白,冷读杜甫。这种心理,正好跟我所说的“年轻读李白,年老读杜甫”相宜。
车前子还说,汉语之美,是有不同面目的。打个比方,李白就如丝绸。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看似接近,却大有不同。杜甫的这个句子,总有些扭结、不平整——总有些褶皱。与李白的丝绸感一比较,杜甫就是土布之感。我爱土布,土布质地较厚,是不如丝绸凉快。看来杜甫的诗的确适合于寒夜朗读。
抛开土布与丝绸的比喻,抛开文学与美学的理论,杜甫的诗作之所以适合在冷天里吟读,只是因为,他更能抚慰失意人的心。
小说阅读
土地上的庄稼
刘立勤
老张人在城里挤来挤去,他的魂却在乡下游荡。
他喜欢乡下长满树木的大山,喜欢那清凌凌的河水,喜欢那撒下一把种子就有一份收获的土地。
乡下多好呀,不说女人在世时的好日子了,就是女人死后的那段日子,他拥有了土地,那段日子也是不错的日子呢。
那段日子里虽是一个人,老张却把那一片冷清的土地种得赤橙黄绿热热闹闹,把一个人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让人好生羡慕。
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一个人的日子终是有一点儿孤单。儿子孝顺,琢磨给他找一个老伴儿。媒婆子给他介绍了好几个老太太,有的条件真的很好呢,他愣是不答应。后来儿子还亲自给他说媒,他更是不答应。他想,我可不能给儿子丢脸。老张是个老农民,觉得再婚是件给儿子丢脸的事。
那么老农民的荣耀是什么呢?老张说是种地,种一地的好庄稼。
老张把那冷清的土地种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他不仅不要儿子照料,卖了粮食蔬菜,还能补贴儿子的家用。儿子负担重,能帮持一点儿就帮持一点儿吧。谁想一夜之间,老张的土地被征了,老张的房子被征了,孤单的老张不得不挤进城里,和儿子生活在一起。
那段日子真是难为了老张。
在乡下,老张喜欢吃大叶子旱烟,在农村老家吃得满屋子生香。可在儿子家,吃得儿媳妇咳嗽,小孙子流泪,老张只好咬着牙把烟戒了。在乡下,老张习惯了端着饭碗进东家去西家,可看见对门严实的铁门,老张也学会了关紧自家的大门。在乡下,老张喜欢喊上几个人一起吆喝着吃肉喝酒,如今他也学会了一个人一杯一杯地慢慢品尝。
老张努力习惯城里的生活,尽力想做一个城里人,可总有些习惯他改不了。老张不糟蹋粮食,剩下的饭即便坏了,也要热一热自己吃了。老张讲卫生,喜欢到外面的公厕,因为城郊的菜农定期会把公厕的粪便运送到郊外的菜地里,肥了那一片土地。
老张改不了的,还是对土地的热爱。
老张不明白公园平展展的土地为什么不种庄稼,而是种满了草。他就偷偷把自己从农村带来的种子撒在空地上,谁想到遭到园丁的责罚。老张又偷偷地把种子埋在小区的花间,却把保安招进儿子的家。老张有说不尽的委屈,满肚子的不高兴,老张没有说理的地方。
老张闲得慌,儿子担心他有什么事,想给老张找一点儿事情干。儿子是个小领导了,找件事情真不是难事。可老张说,我是农民,能干什么?就是能种地,你能找一块地让我种我就去。儿子说找什么工作都行,就是不干工作拿一份工资都可以,就是种地办不到。
老张说,我只想种地。
儿子找不来土地,老张自己找了几块地。老张买了几个花盆放在阳台上,再到乡下背回来几袋子土,老张就有了几块地。老张在那几块地里撒上辣椒籽,撒上黄瓜籽,撒上番茄籽,一天几十遍地守着花盆催促种子发芽。种子发了芽,他又催促小芽快快长大。可是土太瘦了,那些小苗瘦弱不堪,跟不上老张的期盼。
老张弄回来一些肥料,那些小苗立马变了样,根儿壮了,叶儿绿了,花儿也红了。老张计划再弄几盆地呢,谁想那肥料的气味招来了蚊子。蚊子飞进了客厅,飞进了厨房,让人不得安闲。更可气的是那些蚊子不仅喜欢臭气香气,也喜欢女人的内衣,把儿媳妇白色的内衣弄得斑斑点点。儿媳妇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老张羞得恨不能钻进花盆里。
老张的地又没了。老张也曾想回到乡下找一块地,又怕伤了儿子的脸面,只好圪蹴在城里,心思却在遥远的乡下。
后来呢,我就认识了老张。
那时,老张已经忙活起来了。吃饭都没有心思,放下碗就心急火燎跑得不见了踪影,弄得儿子儿媳以为他有了相好的。
其实,老张是找了一个活儿。
老张的活儿就是照料我家旁边的一位瘫痪老人。那老人的事情很多,吃喝拉撒睡,样样都得老张操心,极难伺候,把老张指挥得忙忙乎乎。老张不怕苦,依然是急急火火地忙。
我问他一月挣多少钱。我知道以前老人的雇工工资都很高,抵得上老张一年种地的收入。
老张说,没有钱。
老张还说,连饭都不管。
我一怔,那你——为了啥?
老张愣怔了一下,极不好意思地说,为了地,他家的院子有一块地,我可以种庄稼。
老张还说,只要有地种,让我做啥我都干。
说着,老张把我领到那块地里。那是一块荒芜多年的土地,在老张的照料下,如今是葳蕤茂盛一片葱茏,看在眼里让人满心欢喜。
(选自《土地上的庄稼》,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围绕老张和他热爱的土地展开,娓娓道来,讲述了老张由农村走向城市,又想方设法回归“土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老张这一代农民的同情。
B.“孤单的老张不得不挤进城里”“老张人在城里挤来挤去”,是老张的生活状态,一方面暗示城市住房环境拥挤,另一方面交代了老张不愿在城里居住的心理。
C.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写老张在乡下和城市不同的生活状态,突出了老张在乡下生活的惬意和自由,凸显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D.儿子给老张找事情干,什么工作都行,“就是种地办不到”,并非儿子担心老张种地丢人,而是城市化过程中无地可种。
2.小说用大量笔墨写老张对土地的“迷恋”,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迷恋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3.这篇小说选自刘立勤的小小说集《土地上的庄稼》,但在转载时有的刊物改为“老张”,也有的刊物改为“老张的土地”,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一方面暗示城市住房环境拥挤”不正确,小说的主旨是表现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老张对土地的眷恋喜爱之情,文中并未提及“城市住房环境拥挤”。故选B。
2.①公园、小区花丛里种地。②阳台花盆里种地。③为能种上地,不要工资照顾瘫痪老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概括重要情节的能力。老张对土地的“迷恋”在其进城后愈发明显,“老张改不了的,还是对土地的热爱”在文中起了提示性作用,根据“老张不明白公园平展展的土地为什么不种庄稼,而是种满了草。他就偷偷把自己从农村带来的种子撒在空地上,谁想到遭到园丁的责罚。老张又偷偷地把种子埋在小区的花间,却把保安招进儿子的家”,可概括出“在公园、小区花丛里种地”;
根据“老张买了几个花盆放在阳台上,再到乡下背回来几袋子土,老张就有了几块地。老张在那几块地里撒上辣椒籽,撒上黄瓜籽,撒上番茄籽,一天几十遍地守着花盆催促种子发芽”可概括出“在自家阳台花盆里种地”;
根据“老张的活儿就是照料我家旁边的一位瘫痪老人……老张不怕苦,依然是急急火火地忙”“ 老张愣怔了一下,极不好意思地说,为了地,他家的院子有一块地,我可以种庄稼”,可以概括出“为种地,免费照顾瘫痪病人”。
3.第一种:以“老张”为标题好。“老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以“老张”为题,吸引读者,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他对土地的热爱。
第二种:以“老张的土地”为标题好,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土地”是关键词,以“土地”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更好地表达老张对土地的热爱。
第三种:以“土地上的庄稼”为标题好,“庄稼”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离不开土地,这样更能表达农民对土地的依恋,揭示文章主题。以上三种答案都可以。
展开更多......
收起↑
网址: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承受亦美,放手亦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86384
相关内容
冰美人刘亦菲美容护肤秘笈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024届高考科技主题人工智能话题作文写作素材+典题回顾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长辈们的生活经验”导写及范文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生命的本义与生活的底色”导写及范文
书亦烧仙草三星堆联名款上线 创意设计让文物“活”起来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找到适合节奏,终能迎来花期(含解析)
非遗+时尚,“鹊说新语”绽放浪漫东方美学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美颜”or“反美颜”现象类材料作文讲评(课件2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