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健康:从中国当代艺术窥视国人的心理健康
运动与健康艺术:太极拳,中国传统的健身与内省艺术。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日常生活艺术# #运动与健康艺术#
什么是健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包括身体健康(physical health)和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强健体魄固然重要,健全心理更是核心。人如此,艺术亦如此。在那些著名的艺术与疯狂的故事里,无论中国的狂放贵族画家朱耷,还是西方的癫狂画家凡高,游弋和挣扎在非凡创造力的伊甸园与漫无边际的狂想海洋中,终其一生在艺术与健康的命题下呈现了人类精神的极致探索。而如今,当代艺术从笔端去描绘人的情绪、欲望、和梦想,就如同中医用把脉、西医用透视影像探讨人的健康一样,透过艺术的官能体验探索人的心理健康,艺术与健康的结合是大变迁时代的必然趋向。当代艺术家尤其注重反思社会现象,注重从社会的“背面”去观察和理解生活,以普遍化、符号化和情绪化的当代艺术反映当下的精神和心理。与传统审美观相对立,这种“冲突性”的表现语境一方面让人神经刺激、血脉膨胀,一方面感官却沉溺在懦弱的“病态”体验中。
什么是“健康的艺术”?不同的时代给出的答案截然不同。自古以来中国的艺术传承推崇“画如其人”,画出怎样的画就反映出画家怎样的思想、涵养及绘画的基本功力。因此,不同年代的艺术反映不同朝代的心理特征:如汉代的雕像雄伟整饬、简洁大方,如“霸王别姬”般悲怆感人;南北朝时期的壁画色彩凝重,满满的苍凉之美,折射出鲜卑族统治下中原人的心态;唐代人物往往体态肥美、色彩华丽,体现当时人们富足与开朗的心态。这种艺术创作的宗旨流传千年,并与中国人的“具象”思维息息相关。
到了新中国时期,更加重视艺术的“健康”,把艺术叫做“美术”,称画家为“美术家”,还专门设立美术家协会,使艺术家的思想高度统一,形成审美单一化的格局。那个年代,英雄主义的高大上为美,“红光亮”为标准。家家拥有艺术品,人人都是收藏家,主席像家家悬挂高墙,红像章人人佩带在胸前,“同一化”的行为表达人们对偶像的绝对崇拜,也是心理“绝对认同”的结果。崇拜不是病态,但绝对的崇拜令人疯狂。文革期间“心理洗礼”最大程度的去人性化,其对心理健康的损毁达到登峰造极。
七十年代末期,神坛倒塌、偶像破碎,整个社会陷入反思与哀伤、困惑与迷茫的纵横交错。艺术家抓住这样的机会大力渲泄,于是出现了特定的“伤痕美术”现象。艺术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的描绘。以程丛林的“1966年X月X日雪”代表性地渲染了这种悲痛,和高小华的“为什么”,或者说“哀伤”的力量。
程丛林《1968 年×月×日雪》
陈丹青“西藏组画”
中国当代艺术产生的环境离不开八十年代中期的改革开放。国门轰然打开,天变宽了,艺术的太阳终于从西边升起。那时的艺术家们如饥似渴地翻开西方画册,就象吸血鬼一般吮吸着西方的营养。然而在西方玲琅满目的艺术产品面前堆积着大量困惑与徬徨,于是临摹、复制和仿造西方绘画变成当时唯一的出路。这一群体心理的标志性事件是“八五新潮”文化运动,从中可以看出对人性的呼唤是全社会的。中国似乎一夜之间就被赋予了某种苏醒的承诺。神性在消失,“全盘否定与全盘西化”在兴起,有人说“中国传统艺术腐朽落后”,有人说“中国画穷途末路”,种种新鲜的艺术宣言一夜开花,开辟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爬山之路。今天看来,当代艺术的仿制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偶像认同”。
而仿制的时代往往也埋藏着变革的契机。九十年代初期沿海地区遍地生出加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烙上“中国制造”的标鉴,这种赚外汇的方式以消耗大量自然环境资源为沉重代价。艺术家面对时代变革都是敏感的,他们纷纷弃职北上,问鼎首都,在那片“封建王朝精神废墟的圆明园村落”中扎堆旅居,与民工一起变成都市“盲流”。自食其力、自生自灭是那个年代艺术家的生存状态,理想与现实残忍地胶着,周围观群怪异的眼神和内心的孤独折磨着独行者的意志,在炼狱中他们渲泄愤青的感受,描绘着接近病态的画面,一幅幅惊世的作品问世,痞子光头、疯子大笑至今成为时尚的宠儿。
中国当代艺术流行“病态式”的映像,这与社会快速变迁息息相关。改革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席卷着中华大地,平民在物质享受中尝到了快感,追求权力与金钱渐渐变成生活的唯一目标,如果说现实社会中没有钱无法生存,那么有了钱以后对奢糜状态的极度渴求就是乱象的滋生地,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2000年后,随着“大光头”反射出新世纪阳光照亮古老的东方,“油画中国化”洒下甘甜雨露,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春天,当代艺术家从玩世不恭、波普嘲弄渐渐转为不同观念的追求,行为艺术的普遍表演与新媒体的出现,让艺术的万花筒瞬息万变。时代的审美观随着经济发展迅速转向艳俗,人们不再以土里土气为美,也不以丑态变态为美,我们迎来了平庸化的时代。
1980-2015,过去的30余年,是当代艺术启蒙发展波澜壮阔的年代,也是当代艺术“弱肉强食”的年代。我们遴选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十种形象,以此概括最具有广泛性的十种社会心理现象。
一、“痞子”玩世:现实主义的躁狂(mania)
继续阅读
{ ">
网址:艺术与健康:从中国当代艺术窥视国人的心理健康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87997
相关内容
世界首份关注艺术与健康关联的报告:从事艺术活动有益身心健康艺术疗愈:如何利用艺术治愈你的身心健康
艺术创作与心理健康
从艺术为人生到人生艺术化——中国现代美育价值追求的内在转型
艺术疗愈在中国悄然兴起:用艺术点亮心灵
日常化、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可能
如何在艺术与健康的交融中找到灵感?
亚健康管理之艺术疗法
“艺术康养”开创中国养老新模式
心理健康,压力管理与情绪平衡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