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让数字“指挥”日常生活吗

发布时间:2024-12-06 03:38

数字化生活指的是通过数字技术影响和改变日常生活的状态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改变生活# #数字化生活#

我们日常生活中,数据的获取已越来越便捷。这些年出现了一个被称为“量化青年”的群体,他们热衷于用科学方式记录自己生活中的各种数据,作为优化生活的依据。原本“毛估估”的行为变得精准确切,许多“选择困难症患者”自此有了出路。而临床心理学专家反映,现实中也存在不少把握不当、本末倒置的例子,他们过度依赖“量化”,生活反倒被数字牵着鼻子走。

他们的生活离不开“量化”

“重头戏”落在减肥领域

一开始仅仅是出于对数据的好奇,市民小姚在朋友的建议下给手机安装了计步器软件,之后每天都会开着上下班,回家再看看到底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卡路里,不知不觉却对这种数据产生了依赖。

“举个例子,这东西有排名,我希望自己能排第一,登上封面,到后面就开始强迫自己多走路了。”小姚说,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睡觉环节,因为安装了一款健康软件,他可以每天查看睡眠质量,几次下来他为了刻意追求“好质量”,反倒经常失眠,“一旦到了软件要求的睡眠时间点还没睡着,我就有些焦虑,催促赶紧睡着,无奈适得其反。”目前,他打算通过提前卧床的时间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借此改掉晚睡的习惯。

实际上,这种用数据管理生活的行为在网络上被称为“量化生活”,小姚则是典型的“量化青年”。一些青年把自己的“量化”生活晒到网上:出门前必看空气质量和温度,PM2.5超标就戴口罩;叫外卖通常只吃包装盒上有卡路里标识的鸡胸肉藜麦沙拉,边吃边记账和记卡路里;依赖各种订阅式配送服务;相比较外观和价格,买东西前更愿分析产品的各项参数来决定。

记者调查身边的朋友发现,“量化减肥”是最普遍的一种“量化生活”。

“为保证减肥效率,我特地请了健身方面的朋友帮忙计算每天应该吃多少食物,开展多少运动等。”市民沈小姐说,“通过计算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卡路里量,以及每天的消耗量,基本能够按照计划来塑形减重,感觉效果不错。”

沈小姐告诉记者:“拿早餐来说,面包的热量约为每100克312大卡;熟鸡蛋的热量约为每100克151大卡,其中蛋白要比蛋黄低得多;而牛奶约仅为每100毫升54大卡,所以早上如果喝一杯牛奶(250毫升)、一只鸡蛋(50克)和两片面包(60克),总共能够获取大概400大卡的能量。”像这样,通过一系列量化的数据计算,沈小姐每天都会给自己精心准备三餐,尽可能避免油炸、避免甜品和肥肉,坚持2个月后成功减重5千克。

“本来我对减肥一直没有方向也缺少坚持的毅力,但自从对食物量化分析后,马上树立了自信心,”她说,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实践下来也和量化后的结果接近,“我还因此学会了制作各种低卡的美食,并且规范了三餐时间,‘量化’已经彻底改善了我的生活。”

“有数可依”的感觉真好

“选择困难症”有了解药

记者了解到,“量化生活(Quantified Self)”这个词最早于2007年出现在美国杂志上,核心是“通过自我追踪进行自我认知”,他们描述的这部分人热衷于用科学方式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数据,作为优化生活的依据。随着数据应用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民生化,“量化青年”群体不断壮大,使生活工作中许多原本“毛估估”的行为,都有了更确切的定义。

苏州市心理卫生中心、市广济医院心理督导吴正言对这个群体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这种“量化”的生活方式是目前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趋势,也是与我们的需求相互契合所产生的结果。这帮助人们科学合理地解决了生活中的某些难题,促进生活井然有序。

吴正言表示,在过去,每个人都在相对固定的模式下生活,可供大家选择的物资相对贫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资的丰富,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选择也让人应接不暇。“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纠结过买衣服该挑哪一件、周末聚会去哪里玩、中午该吃什么这一系列左右为难的问题,这些问题所堆积出来的便是我们所说的‘选择困难症’,也耗费了我们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如果能有一个自己信赖的并且效果也不错的量化方式,通过如今层出不穷的便捷的信息手段,给出一个相对直观的建议去简化我们要面对的选择,便会对生活带来很大帮助。

其次,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人们对数据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对数据的利用也愈加精细。

“买的笔记本电脑厚度是多少毫米,三明治的热量是多少卡,此时的心率是每分钟多少次……这些早些年不被在意的数据,如今却深入人心,就好像生活中的一切尽在掌握。”吴正言说,人们有意识地对数据越来越敏感,这也会帮助我们更加系统科学化地安排日常生活。

“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我们所做的行为能有一个及时的反馈。就好比在玩游戏,升级、血量、经验等等,都会在每一个时段通过数据及时反馈在玩家的面前,玩家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去更改自己的操作和计划。”相比之下,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很少能得到直观反馈,今天用功学习会增长多少分数、努力健身会获得什么成果,都不会在第一时间显现出来。吴正言表示,“量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生活趋向于游戏,能及时“看见”自身变化,满足了我们渴望获取反馈的心理需求。

和数字死磕忘了内心体验

别让“量化”成为生活的坑

然而,“量化”的生活方式也需要一个“量”的控制,否则会产生不利影响,违背了行为的本来意义。

许多市民都知道,这些年关于健身软件应用不当的例子不在少数。由于好胜心强,看到量化软件中显示的数据之后,为了击败那“90%的用户”,而忽视了自身的合理阈值,强迫自己加大运动量,最终对身体造成了损伤。

过度相信数据,从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体验,也是“量化生活”不当带来的弊端。过于迷信数据,相信可以靠这些数据的分析来掌控自己的生活,甚至掌控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吴正言曾遇到过这样一名来访者,从事软件行业的他设计了一款与人际交往相关的量化分析软件,以“好感度”为单位,通过量化分析来管理自己的人际圈。“他单纯地套用量化思维,过分依赖这些数据,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也忽略了人类情感瞬息万变,是没有办法靠程序来代替和分析的。”

同时,由于“量化生活”方式软件的体贴深入,使得许多原本就疏于社交的“宅男宅女”们更趋于独处。久而久之“人机对话”形成习惯,对“量化生活”的依赖使他们加倍沉默寡言——这已成为日常社会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因此,对“量化生活”的过分依赖有必要避免。

那该如何判断我们是否已然处于“过度量化”的生活状态,又该如何去避免呢?吴正言指出,是利是弊因人而异,判断关键在于这些量化手段是否对自己内心情绪及生活产生影响。“当你长期处在‘量化生活’环境中,若感受不到内心情绪的波动影响,感到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越来越孤立的时候,就应警示自己可能处于一种过度量化的生活状态了,需试着让自己作出调整。”

吴正言说,如果以往你是一个生活无序的人,不妨使自己“量化”起来,去感受井然有序的美好。如果你是一个过度依赖“量化”而让生活一成不变、缺少与他人交流的人,那就不妨让自己“走出去”,减少对条条框框的依赖,去享受与他人相处所带来的最真实的快乐。

网址:你会让数字“指挥”日常生活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91088

相关内容

数字里的新质生产力|“数字大脑”如何指挥三万多机器人?
指挥平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数字:你不知道的常识
一台“数字大脑”如何“指挥”30000多个机器人?
从数字生活到数字社会
数字生活指南
生活中的数字 生活中的数字活动心得体会(大全8篇)
数字金融如何蜕变你的日常生活?
数字生活你真的了解吗?
数字人加速入侵,我们的生活会被颠覆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