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的网络化学习生活
学习SEO优化,提升网络推广和网络营销技巧 #生活技巧# #工作学习技巧# #职业技能认证#
文丨田会芝
前言
年轻人永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现在的年轻人无疑是“00后”。从小学高年级到大学低年级,他们代表的是新生的力量,也是互联网的主力群体之一。那么,他们的触网行为究竟有何特点,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如何?我们通过大量的访谈,确定了“00后”中“学习榜样”“影音控”“游戏王者”“二次元群体”“文学少年”和“追星族”这六类细分群体,走进他们的互联网生活。
本文为本期封面主题文章的第二篇,从“00后”最主要的“学生”身份出发,介绍了其网络化的学习生活。
融合化:互联网是“00后”学习体系的重要阵地
工具化:互联网是“00后”探索世界的必备品
社交化:互联网是“00后”学习交流的大空间
学习,是“00后”现阶段的生活重心,“学生”也是“00后”目前最主要身份,而互联网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CNNIC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显示,未成年网民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达到89.6%,在所有上网活动中位列第一。
CNNIC《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2019.12)
变革的社会生活与媒介环境,让当代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呈现出兴趣导向、自主性强的特点。“00后”在互联网中游刃有余地游走,通过丰富的学习工具提升学习效率,同时向往着更为愉悦、社交性更强的学习氛围。
融合化
互联网是“00后”学习体系的重要阵地
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相伴,共同改变了“00后”的学习状态。现阶段,“00后”的学习内容大抵可以划分为三类: 以学校知识体系内容为主的学科类学习,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素质类学习,以及自主性更强、相对小众的兴趣类学习。这三类学习内容各有侧重但也会彼此交叉,共同构成了“00后”的学习生活,也是他们所进入的广阔在线学习世界。
1
课内属性的延伸,
“00后”进入在线学习世界
对于“00后”来说,学校的教学体系正逐渐转变为线下、线上相融合的状态——疫情期间则是完全的线上状态。CNNIC《报告》显示,在线作业(45.5%)、答疑(40%)、复习(44.4%)是“00后”常态网上学习中占比最多的几项活动,可以视之为课堂教育的在线延伸。受访者吴同学(18岁,男,准大一,贵州贵阳)近日刚高考完,在回顾自己高中阶段在网上的学习活动时说:“查题目应该是我平时用得最多的,由于这次疫情我们高三复课也比较晚,那之前每天会在钉钉上6个小时左右的课程。”
作为课堂教育的另一方,各大中小学校也在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教育类应用进行辅助教学,这也使得“00后”的学习状态更加互联网化。例如,有些学校会要求同学们下载天学网、3e口语、E听说等App练习口语和听力,同时也鼓励老师们利用一起学、一起作业等App布置作业。2020年新冠疫情给整个教育行业带来的改变之一,就是在线教育从原本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了老师和同学们在特殊时期下必须要适应的教学模式,而这也很有可能持续影响疫情之后的学校教学状态与模式。
采访中普遍被提到的教育类应用有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和Classin等。受访者陈同学(16岁,男,高一,广东深圳)表示,钉钉用来接收学校的学习资料,Classin是补习班的工具,学校上课用的腾讯课堂,而这些都是疫情期间才开始用的,之前没有尝试过。但谈及使用体验如何,同学们也多少存在不满。
电脑版钉钉不能调声音,而且毛病一大堆吐槽不完,不然也不会那么多人“五星好评分期付款”。比如那个点赞功能就完全没有用,我们上40分钟的课,3个班给1个老师点了400万个赞,但是从应用的角度来看,“赞”完之后没有任何后续。
吴同学
受访者提供的在网课期间给老师“点赞”数据
相比学校的课堂教学,不少专业辅导与培训机构在疫情之前就已经是网络授课的方式。中考、高考的制度,客观存在的升学压力,使得“00后”学生及其家长将“提高成绩”作为课外辅导的核心目标。 相比传统的线下辅导班,价格是线上课程的一个主要优势——在由家长主导“报班”的模式中,价格优惠是许多“00后”接触网课的起点。
受访者汤同学(12岁,女,六年级,湖北武汉)曾在作业帮平台上过作文课,她表示:“妈妈之前在微信群看到了作业帮的推广,14节课只要几块钱,觉得不妨一试,所以下载了它。我觉得老师讲得挺好的,也有跟我们互动,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另一位陈同学(20岁,女,大二,上海)也向我们分享道:“我高中时曾经花了26元听了作业帮上的几节生物考点课,这是真便宜啊!后来又陆续买了数学、历史的课程,一门199元,还有代金券,对比起线下的补习班真的很有吸引力。”
总体而言,“网生一代”的“00后”对于网络学习的接受度显然还是较高的。从整体学习效果来看,他们对于网络学习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
2
课外属性的拓展,
“00后”青睐垂直学习平台
对于“00后”来说,“学习”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应试类内容范畴。他们学习的动机更加多样,想要学习的内容也非常丰富,而互联网无疑给了他们具体的实现方式。那些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素质类学习,以及自主性更强、相对小众的兴趣类学习正是“00后”们学习内容逐渐泛化的表现。
素质类在线教育机构最近年来迅速崛起,既有传统类别,如乐器、美术等培训市场转战线上,也有原生于互联网的新兴科目,如编程学习、3D打印等特色课程。据腾讯教育统计,2020年7月在教育行业发生了15起融资事件,其中素质教育融资金额占据各细分领域榜首,涉及少儿编程、美术、书籍和记忆力等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为美术宝教育获得的4000万美元C+轮融资。
这些素质教育课程通常面向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年级越高,学生的课外辅导会逐渐转向学科学习。汤同学爱好唱歌和绘画,目前在线下报了绘画班,当询问她是否会对线上美术教育感兴趣时,她表示妈妈曾经在手机上收到过一对一的美术课广告,但还没有尝试过,“还没有想过(画画)也能在网上学。”可见素质类在线教育的市场还有待开发。
相较于体系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00后”们可能更多的是去主动搜索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比起以往“80后”“90后”小时候翻阅的百科全书,互联网无疑提供了更丰富的渠道。事实上,“00后”对“实用型”内容的关注度,远比我们想象的高。
一方面,他们通过互联网对个人兴趣爱好进行深度挖掘。凌同学(15岁,男,准高一,北京)向我们表示:“因为我对历史、航空方面很感兴趣,所以会关注一些‘大佬’的个人网站。最近也会比较多关注开学即将要去的学校里学长、学姐们做的公众号。”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引导——生物科学班、艺术班等的设置,提升了“00后”对个人发展方向的理解。他们的互联网生活并不只是为了“娱乐”,还会花许多时间关注具有专业性、实用性的内容与内容平台。 哔哩哔哩(下文简称B站)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内容社区。
B站首页新一级分区“知识区”
2020年6月,B站首页上线了“知识区”。这个全新的一级分区由原有的科技区整合升级而来,下设科学科普、社科人文、财经、校园学习、职业职场、野生技术协会6个二级分区,涉及站内所有的泛知识类内容。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B站学习类UP主(站内内容上传和运营者)数量同比增长151%,学习视频播放量也同比增长274%。泛知识学习类内容的观看用户数则突破5000万,相当于2019年高考人数的5倍。由此可见,在社交平台或者内容社区,学习相关的内容也是吸引“00后”的一大类型。
我最近在B站学高数,之前初中的时候因为想当UP主,就天天用B站搜Premiere(视频剪辑软件)的教程,像翻工具书一样。
吴同学
陈同学
学校老师不会教的东西上面基本都有,特别是我现在要走传媒艺考这条路,B站刚好有很多博主会分享艺考的学习经验,也有Photoshop、Lightroom等图片编辑软件的教程,非常实用。
相对于传统的基于书本等文字符号的学习方式而言,B站这样 “视频+弹幕+评论”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更直接、易理解、更刺激的视听符号,可以减轻“00后”学习时的心理负担。越来越多的“00后”意识到学习其实是一种路径、一种工具,而不仅仅是被强迫去做的事情。
在凌同学看来,在学校拿着课本念书的模式不是很符合他对“学习”的定义,他说:“那些只能叫作课程、功课,我觉得学习是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加入一个字幕组,翻译一些东西来学习语言之类的,是更为主动、有价值的事情。” 在这样信念感的支持下,他们也会花更多时间探索自主学习和提升效率的方式。
工具化
互联网是“00后”探索世界的必备品
“学习”是人类探索世界的重要步骤,而互联网无疑是我们完成这个步骤的必备品。这一点其实也是B站出圈视频《后浪》所要传递的主要信息点之一。当“00后”的学习活动不可避免地网络化之后,被动地适应这样的学习环境已经远远不够了。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如何利用互联网产品获得更好的线上学习体验,如何利用在线学习工具探索这个广阔世界,就成为了他们的重要课题。
1
多终端多应用,
“00后”的在线学习方法不断升级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00后”比“90后”更早地接触丰富的网络世界,也接触了更多终端设备。其中,手机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平板、电脑,甚至还有电视。
大多数“00后”在小学阶段就拥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前文提到的宋同学甚至在这个暑假换成了5G手机,她在访谈中说:“因为考试成绩不错,所以妈妈答应给我买新手机,我挑了易烊千玺代言的nova7,拍照和录视频挺不错。” 跨屏协同已经逐渐成为了现在“00后”们学习时的常态,因此能否同步数据也成了他们在选择应用软件时的一个重要考量标准。
受访者提及会使用的学习类App
00后具体都会选择哪些学习类App作为趁手的工具?综合下来主要有三类:语言学习类、题目应用类效率工具类。此外,他们还会充分利用综合内容平台上的相关内容,达到升级学习方法的目的。语言学习类包括单词App、字典App和听力口语App,例如,百词斩、anki和有道词典。部分同学因为学习托福和雅思,也会经常使用相关的App。
受访者大多都会在网上查题目或者做题型归纳,普遍被提到的应用是小猿搜题、作业帮,以及“万能的”百度,还有同学会使用橙果错题本,或者是直接用iPad拍下错题进行整理,省了不少抄题的时间。
同时,如番茄ToDo、Forest和Timing这类进行时间管理的App也出现在了00后的视野中。汤同学对我们说:“我主要使用Timing学习计时,要不然老喜欢开小差。会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学习,然后再休息。”
令我们意外的是,他们还会用B站、知乎等App来刷题。在争分夺秒的高三生活里,吴同学会在吃饭排队的时候打开知乎上面的“高中生物易错提问”板块来复习。小陈同学在积累作文素材时,除了使用专门的App作文纸条之外,认为知乎其实也很不错。
吴同学
都是自己主动使用的,我妈都不怎么管这个,学校老师明令禁止带手机,又怎么可能让你用手机来搞这些东西呢。一般在学习过程中某个方面出现问题了,我就会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搜索到了这些App的关键词,就开始尝试了。
他们使用这些学习类App并不仅是因为方便,也很看重一些附加功能。例如,一些工具类App会有强大的数据能力,可以计算用户学习时长,又或者背单词的App会使用遗忘曲线等进行辅助,能够大幅提升学习效率。
和平台型的应用不同,学习工具类应用因其功能的难以替代性成为“00后”们的“硬需求”,有不少都是需要付费下载或是内购的。对此受访者大多表示愿意为优质产品付费。
陈同学
Forest、Notability、Procreate这些软件都是付费买的,比如,Notability这款笔记软件要68元,但是用它来刷题特别方便。我还在背单词的软件里付钱买过单词书,觉得都挺值的。
使用一些学习类App时需要开通会员功能,我就买过,其实也不贵,有一些才1元、6元,或者最多20元,买了就能解锁所有功能,不会因此降低体验了。
宋同学
在利用互联网自行探索世界、自主学习的时候,00后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甄别意识也成为了保护罩,使他们在面对无效信息甚至有害信息时表现出了更多的审慎。
凌同学
知乎和文库之类的知识付费我几乎都不看的,因为觉得那上面的信息质量不高,尤其在我喜欢的那个领域,有很多人会发布一些与事实不符或是没有材料依据的言论,就很假。
买过罗翔老师关于读书的理解,我觉得知识付费应该是为那种个人思考后做出的总结才有价值,而不是利用信息不对等隐藏了渠道,直接下载某些免费网站上有的内容“恰烂钱”(指赚黑心钱),对于这种我觉得有些是交智商税,就不会乱花钱了。
吴同学
2
多需求多体验,
“00后”的在线学习市场有待满足
访谈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无论是大众化课程学习或者小众化的课外兴趣,“00后”正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完成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然而总体来看,现在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探索也才刚刚起步, 不少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受限于诸多条件,仍不能很好地满足“00后”的学习需求。
以应用最为普遍的在线课程教育为例,我们让受访者对比了分别在线上和线下的学习体验和效果,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网络课程可重复观看这一优势,可以帮助他们消化课程难点,更好地完成笔记。此外,网课的优点还有时间更灵活、内容呈现方式更多样等。 但如果一定要做出选择,线上课程仍远远不及线下课程在“00后”们心目中的重要性。
首先是线上学习自制力不足的问题。自律的重要性确实会在线上学习过程中被放大体现,它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效果。网课学习的自由度虽然是其一大亮点,但对于学习动力不足、自觉性稍差的群体而言则变成了一个显著的弊端。
宋同学
疫情期间上网课那段时间我比较煎熬,因为爸爸妈妈仍然要上班,家里没有人管我,上课时我老控制不住玩手机,还好后来复课了。
我其实不太适合线上学习,转到线上只能说是心血来潮时的一种补充,我很容易被各种推送分散精力,只有在补习班或是学校这种地方才会学得进去。
吴同学
其次便是线上学习的互动性效果的问题。虽然互动性往往是在线应用的一大卖点,但是对于教育这件事来说却未必如此。不少在线教育平台或者课程软件都在宣传中勾勒出一幅人机交互和谐、互动形式多样的图景,但实际上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凌同学
线上学习一点优势都没有,我觉得线上根本没法专注,也没法和老师直接互动,因为你的麦克风是被关着的,老师想问你的时候才打开,不想问你的时候你根本没法说话。
比如线上提问和答疑,很多时候是需要拍照上传的,一两道题目还好,但是如果有很多,还分别在不同的页码、不同的书册上,这就很浪费时间。尤其答疑课,听老师讲题特别不方便。
陈同学
而对于老师在线上课程为了活跃气氛而时常采用的互动方式,在不同年级的受访者中出现了评价分化。 其中,小学、初中的同学更喜欢轻松活泼的上课氛围,而高中阶段的同学更注重效率。即将要六年级的汤同学认为有互动学起来更轻松。,而对于刚刚经历了高三的吴同学来说,课堂效率才是第一位的。
汤同学
学校的老师在学而思网校上课时没有那么多互动,氛围有点死气沉沉的,但是作业帮的老师有很多互动大招,比如,连麦学习、小游戏互动题等,有时还会开摄像头,我觉得这样学起来比较轻松。
别人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我觉得单纯的老师上课会好一点,互动模式下的课堂效率挺低的,比如课程直播的时候发弹幕什么的,我认为大可不必。
吴同学
小花老师是某在线教育机构的一名讲师,对于平衡课堂趣味和效率的问题她谈到:“我们上网课也不会全程都是在互动,尽量会控制课堂内容的‘干湿比例’为9:1,因为现在小朋友也不会一直愿意听你说笑话,还是想听干货的。”对于有些同学们更偏爱线下学习这一点,她也有自己的看法。
小花老师
我也去了解过一些不报线上班的学生。他们主要是觉得线下学习有同桌可以讨论题目,会比线上自己一个人上课要有氛围一点。但是我现在带的班是初三升高一,有的同学已经比较适应这种网课模式了,就不会觉得有太大问题,可能还是因为网课还没有太普及吧。
由此看来,通过互联网串联老师、学生、家长三方的方式固然给教育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问题同样存在。对于参与线上教的各方力量和角色而言,更加合理的线上学习模式仍需摸索与实践,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仍然巨大。
社交化
互联网是“00后”学习交流的大空间
相对来说,“00后”对传统单向输出式的“填鸭”教学反感程度更高,当拥有可选项时, 他们的目光更容易被愉悦度高、社交性强的学习氛围所吸引。于是我们看到,“云学霸”出没在互联网的各大平台,实时直播自习、分享学习笔记、安利学习神器等,热衷于将自己的学习记录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分享在社交平台上。
1
打卡式学习,
“00后”乐于分享和学习有关的一切
在“00后”眼里,学习这项活动已非单纯的习得知识,更是成为了他们丰富的生活素材,被分享在各个平台上。Study Account(学习记录)和Study with me(和我一起学习)正成为最吸引年轻人的学习打卡形式之一。Study Account这种线上共同学习的模式,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亚文化圈,简称“SA圈”,活跃于其中的成员自称“SAer”。当我们打开微博,输入关键词“SA”进行搜索,一个热闹纷呈的学习社区将呈现在眼前。
微博超级话题“studyaccount”常年在微博教育榜排行第一,阅读量达到70.6亿,发帖量92.8万,粉丝114.9万。同样的内容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也获得追捧。抖音的“studyaccount”话题下共有18.3万个视频,总播放量23亿次,快手上也有相关的11万个作品。
不同平台上的“studyaccount”话题
这些话题和帖子的内容除了学科笔记、学习方法、读书观影之外,还包括教辅推荐、文具推荐、软件安利等。除了单向发布学习日记,也有很多交流讨论的内容,比如,分科的烦恼、成绩上升的喜悦和下滑的苦恼等。在这里,晒录取通知书和成绩单是最有用力的通行证,“时间”成了货币,大家仿佛都拥有计时器或者计时软件,一个个量化的数字背后是看得到的努力。
我们的受访者中也不乏这样热爱分享的同学。前文提及的Timing App是一个以学习为主题的社区平台,前文提到的“学习计时”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在这里用户可以分享和学习有关的一切内容。划过首页,会发现视频类型的学习日记占比很多,这也和平台的引导有关,用户的主页会有一列专门的栏目叫作“汤视频”。
汤同学
我会在Timing上分享自己的学习记录和一些延时视频,比如用白板背单词、背古诗,之前去图书馆的时候也录了视频回来发学习日记。我在学习的时候打开摄像头录视频,这样就不会再去动手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小陈同学也喜欢在Timing或是微博的SA圈分享学习记录,他最近还开通了小红书账号,他说:“在社交平台分享这些可能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吧,就好像写日记写手账一样,记录下来以后回顾就很棒。”
除此外,基于个人兴趣而展开的学习过程,也会促使“00后”进一步输出内容,并且分享出来。凌同学很喜欢的《战争雷霆》是一款以二战历史为背景的专业载具类战争网游。
我正在做把游戏和历史结合的讲解视频,一开始只是想自己做,后来群友鼓励我发出来,我想着可能也有人想要知道这方面的内容,最后就决定上传到B站上。刚做了第一个自己还不是很满意,以后应该会进步一些吧。
凌同学
“00后”在公众平台上分享学习记录等内容时,他人的关注会形成一种外在的监督力,这种“被注视”的压力会督促他们保持认真的姿态,由此,学习的持续性得以保持。
2
陪伴式学习,
“00后”需要学习中的互动与社交
在说到学习这件事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学习是一个人的事”, 但是“00后”们更加看重陪伴感,哪怕自己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屏幕的另一端还有一个甚至一群“云同桌”一起学习,学习过程的愉悦度得到提升。所以,除了以打卡为主的SA圈,网络自习室里也聚集着大量“沉迷学习”的“00后”。
B站的“学习”直播区,开设了许多“网络自习室”般的直播间。这些直播间里不会有人说话,背景音大多是轻柔的乐器声或者白噪音,进入直播间的群体是为了彼此陪伴、共同学习。
Timing也有自习室的功能,汤同学便经常去这里自习,偶尔遇到了和自己同样是小升初的网友,还会一起探讨功课。但是Timing在最近的更新中,取消掉了用户自创自习室的权限,目前免费区的自习室只有平台认证的用户可以作为值日班长创建。
由于这样的门槛有些高,一些“00后”会在QQ群里直接打开语音电话进行自习,群里平时也会讨论各科题目,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总是会倾情解答。
汤同学在Timing自习室讨论题目
有趣的是,大多数热爱分享学习记录或是经常驻扎网络自习室的“00后”,都不会将这些内容发布在QQ空间或者朋友圈等较为私人的圈子,区隔与界限非常清晰。
无论是创群一起连麦学习,还是在热门学习博主的视频下寻找一起学习的学友,“00后”们对这种在线学习中的互动和社交是很认真的——如果学友没有好好打卡学习,他们甚至会直接删掉对方。“本来找学友就是想要互相监督的,效果不好的话就换个人呗,我不想要花太多精力维系无效的社交。”宋同学向我们解释道。
3
榜样式学习,
“00后”认可“学习类网红”带来的激励感
在分享内容的同时,“00后”们也在追逐着热门的学习红人。此前有报告统计,“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中“主播/网红”以54%的绝对优势荣登榜首。而成为学习网红,似乎正在成为“00后”们通往网红路上的另一条突围之路。 SA圈的大热、线上自习室的出现,都给了“云学霸”们出现在大众眼前的机会,打破了学霸都在闷头学习的刻板印象。
在受访者推荐的B站学习红人里,有以分享学习方法为主的干货型UP主,例如,湖北的@辋川集、英国的@RubyGranger;有实时学习型的直播UP主,例如,初三的@ _二晗_和刚高考完的@六六在这里;还有以Vlog为主要形式记录学习日常的UP主,例如,17岁的@居赤ccc-July和准高三生@瓜哥Melon。
一般来说,学习型的博主在生产、分享内容的时候,往往会充满仪式感,在他们上传的学习视频中,空白的笔记本逐渐丰满、计时的时钟走了一轮又一轮,再加上博主们倾情分享的学习感受、学习方法等,原本琐碎、单调的学习过程就变得有趣,由此吸引了不少粉丝长期关注。
舒同学(19岁,女,大一,辽宁本溪)告诉我们:“我之前尝试过进SA圈,但是坚持不下来天天打卡,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个圈子的氛围,有些博主的整理笔记特别厉害,写的字也十分好看,有时候光看看就能受到鼓励,所以我也一直关注着(SA圈)。”
当然,如果能够成为学习类网红,也会带来相应的激励感。受访者小陈同学就在Timing上拥有着不少粉丝,他曾发布过一篇中考逆袭的帖子,被平台推荐上了首页,后续连着3个帖子的热度都很高,随后开始暴涨粉丝。
被问及如何看待“学习红人”这个身份,小陈同学的态度也很淡然:“我不会很看重粉丝数,因为内容大多是给自己看、用来记录生活的,所以我总是会在凌晨没有人看的时候发日记帖,顺其自然吧。”而关于未来的规划,他也坦言道:“虽然有点无心插柳的意思,但是我好像做得还不错。因为自己本身也是想往传媒方向发展,现在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博主,算是为以后从事这类工作做个铺垫吧。”
本期《逐浪观潮“00后”》主题文章预告
已推送
欢迎订阅!
编辑:田会芝
责任编辑:
网址:“00后”的网络化学习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91777
相关内容
“00后”的冲浪生活学生网络学习心得体会
网络学习的好处
网络学习
谈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技巧
网络学习总结
网络研修学习活动的收获
学习生活中的网络安全教育.docx
关于网络学习的总结
网络学习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