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生活,那样工作?读《习惯的力量》,全方位探讨习惯运作的方式
为什么鱼不会走开?因为它们习惯了水,不会像人类那样离开自己的家。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日常生活爆笑#
明白习惯养成的道理,然后行动吧
什么是习惯?
1. 每个习惯有三个组成部分:一个触机(cue),让你的行动开展;一个跟该触机直接相关联的“奖励”(reward);一个惯性行为(routine),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习惯性行为——触机下我们想起了那个难以抵抗的诱惑,于是习惯性的行为就出现了。
2. 习惯是自动展开的。你以为你是在为自己做决定(“嗯我现在想吃冰淇淋了”),其实只是你的习惯在某个触机下自动展开了(下午三点,一个工作刚好阶段性的结束,你处在了每天都有的忙碌和无聊间歇状态,这一切触发了你每天下午去买个甜筒获取满足感的习惯。)
3. 所以,好的习惯是这样展开的,别人觉得你特牛逼,你想想又觉得自己没做什么。但悲剧的是,坏习惯同样会catch you off guard。也许你根本就没机会没力量fight back!
怎样培养一个我们想要的好习惯?
1. 第一步,确定自己想培养的习惯后,为完成这个行为找到自己的“奖励”。这个奖励要大到使自己产生某种“渴望”(craving),否则没效。
2. 第二步,给自己设立一个触机,要简单易行。触机产生,就要开始行动。
3. 第三步,坚持在触机和奖励之间,建立某种行为习惯。重复、重复、重复。不仅仅要重复行为本身,还要一次一次强化自己的“渴望”感,最终让触机不仅触发行动,更触发对奖励的渴望感。
3. 第三步,获取坚持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获取有很多办法,一是形成某个小团体,互相加油打气,知道在这条路上自己不是一个人。当看到别人能坚持时,也能增强自己做到的信心;二是从信仰获取力量。如果能将自己的信仰和行为结合起来,那力量是非常大的。
怎样改变一个坏习惯?
1. 第一条规则,推倒旧习惯再建立新习惯的难度,大于在原有习惯上进行调整。
2. 第二条规则,保留原来的“触机”和“奖励”,但调整你的“惯性行为”。
3. 第三条规则:真正的习惯改变,不能缺少信念。在遇到比一般情况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时,坏习惯可能一夜之间卷土重来。但别认为自己已经输掉这场仗而自怨自艾。我们还是有办法的,那就是获取信念。可能需要一个团体的支持、可能需要宗教的帮助、可能自己闭门沉思也足够。总之,我们可以预见这种考验的产生,并提前为此做准备,让信念之力注入你的习惯建立中。(这一点都不需,书中给了一个戒酒俱乐部的例子,该俱乐部最大的特点是用上帝的信仰帮助人们戒酒,效果极为显著)
怎样识别自己的习惯?
很多时候的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习惯是什么,就那么”习惯性“地做了。或者,知道了自己有某个习惯,但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给出了一个四步建议,帮助我们识别习惯。
第一步:了解自己的习惯性行为(Identify the routine)。这是比较显而易见的。比如,我每天下午都想喝杯咖啡。
第二步:通过不同尝试了解自己这个习惯后面的”奖励“是什么。没有奖励,我们是不可能坚持去做的,但因为这个奖励可能很隐晦,所以难以发现。于是,我们就需要通过尝试来发现。比如我可以试试下午不喝咖啡而是买块蛋糕,或者上10分钟网,或者看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书,又或者跟朋友聊聊。之后快速写下自己最直接的三个感受,如”感到放松“”不饿了“等等。15分钟后,再看看自己是否有想买咖啡的欲望。如果有的话,表明刚才做的一切都不是真正的奖励。如果没有,那恭喜你,你已经锁定奖励的范围了,只需要进一步明确。
第三步:找到触机(Isolate the cue)。到底是什么触发了我下午对一杯咖啡的渴望呢?一般来说,触机会有时间(time)、地点(location)、情绪状态(emotional state)、人物(other people)、前一步行为(immediately preceding action)。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在每次行为产生时记录当时的情况,来辨别触机。比如连续记录三天后,我发现我每次喝咖啡前都是下午的工作要开始前。
第四步:制定详实的计划。就像前面说的,保留触及和奖励、改变习惯性行为比较容易。所以计划可以是针对行为的。比如,我计划在每天下午工作开始前都。。。
然后就按照培养好习惯的办法做下去吧——以信念为支持、建立新的渴望!
我有太多好习惯想建立,太多坏习惯要改掉,应该从哪里开始?
从“关键习惯”(keynote habit)开始。"关键习惯“并不需要跟你的直接目标相关,但却能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自己整体的改变。找出一件事,好好坚持,不停地通过”小胜“获得信心,比列出一大堆要改变的而无从着手难以坚持,效果要好太多。我们总是容易高估短期行为的效果,而低估产期行为的作用。
很多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够在各种打击下依然坚持不懈的能力,比打鸡血的战斗力,更能让这个人成长进步。我们说,这就是“意志力"。 但问题是,我意志力太薄弱了,怎么办?!!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识意志力的两个特点,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为什么难以坚持,以及,应该怎么做。
第一,意志力不是什么“技能”。所谓技能是指,今天我会做这道菜,明天我也肯定能做。但上周我可能每天下班后都能坚持去健身房,但今天我就无论如何都鼓不起这个劲儿了。意志力更像“肌肉”。如果用力过猛,第二天就会酸疼。但同时,长期坚持锻炼,肌肉会变得更结实(反过来,长期不锻炼,肌肉也会变肥肉)。总结:意志力不是什么一气呵成就学得会的,你怎么练肌肉,怎么练意志力。
第二,意志力跟自我感觉有太密切的关系。如果今天我状态很好,心情倍儿棒,下班了也很high,那么我去锻炼的可能性,就比我今天一天愁云惨淡下班累得半死时要大。此外,当感觉到自己有主动权时,更容易坚持。而当感觉是被外在压力要求坚持,不得不做时,人更容易放弃。
所以,培养意志力的办法可能有这么一些:
1.保持愉悦的心灵。真正的愉悦,其实是内生的。有这种品质,不管今天被老板臭骂了,还是被捧到天上了,内心都是喜悦的。
2.自己为自己定目标,打心眼儿里想这么做。这就是主动性,控制权,内生激励。如果需要持续做一件自己不那么情愿的事儿怎么办?create meaning。总是能找到意义的。
3.前面两点是重要准备工作,最具实操性的建议在这里:从keynote habit开始,先坚持做一件事。因为我们的意志力将在坚持这一件事上被考验,我们需要对此提前做好防御工作。先尽可能地把这件事想清楚,越细节越好(参考目标制定SMART法则:specific, measurable, attainable, realistic, time-based),并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会怎么解决进行详细地设想,在脑海里想象自己运用所设定方法解决了困难的过程和场景。在一次又一次视觉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增强自己坚持的信心(这事儿也一点不悬,菲尔普斯从练习游泳开始就建立了这个习惯)
一句话,意志力是可培养的,只是需要我们精心计划!
企业如何利用习惯的知识?
1.利用消费者的“渴望”感创造使用习惯:每个好产品都一定是解决某个用户问题的。但热门产品和冷门产品的区别在于,用户是否有这个渴望去解决企业所界定的问题,是否形成了使用习惯。哪怕是需要通过激发用户的消极情绪来获得售卖的产品,也应该找得到这个“渴望点”,甚至说当用户规避风险的情绪占主导时,这种习惯性的依赖会更强。
2.利用”关键习惯“(keynote habit)撬动企业文化:美铝CEO Paul O' Neil的故事太震撼太回味无穷了。在面临公司业绩明显下滑的情况下,走马上任的新CEO Paul O'Neil在第一次与投资者见面时,没有宣布什么提升利润的计划,而是宣布”我们要提供美铝的企业安全,坐到0事故。“ 所有人都震惊了,然后赶紧告诉股票客户抛出美铝股票,因为这个新CEO脑子坏掉了。然后这些人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犯了多么愚蠢的错误。Paul O'Neil所做的,就是用一个关键习惯撬动企业的文化。对于美铝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宣布一系列革新措施并得到成功贯彻的难度太大了。这时候的企业行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指令+行动“了,而是在这个”生态圈“中每个员工行为的碰撞和汇总。当Paul O'Neil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先集中在一个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时,人们更容易明白重点并贯彻落实,而为了培养这一个习惯,企业需要在沟通、制度等方方面面进行调整,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keynote habit引发了连锁效应,”大象“也开始跳舞了。
3.利用”愉悦感“和”主动权“为员工意志力提升做准备,用详细的行动手册帮助员工建立良好的习惯。如果企业期望一个本来意志力就不是很强的员工坚持参加一个增强意志力的培训,那是不是有点好笑?哪怕这个员工真心想要提升自己的意志力,很多时候还是容易被自己的坏习惯不知不觉打败。星巴克在尝试了各种失败的意志力提升计划后,明白了让一个员工在面对顾客发飙时能有意志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首先让员工感到愉悦、有对咖啡店的”主人翁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实操手册而不是抽象的课程,让员工在面临顾客情绪时能有好的习惯反应——帮助员工详细地列出自己准备怎么做,并预想可能的困难以及自己准备怎么应对,然后进行多次角色扮演,直到员工形成了坚持这个行为的习惯。
个人感悟:写下上面的内容,主要是想把书中的精华以自己的语言再整理一次,强化印象。在培养好习惯方面,我还没有好的track record,但现在感觉比较有法可依了。准备用上面的方法论实践实践,我的keynote habit将是:每天早上起床后进行祈祷和沉思,写下当天一定要做好的三件事,然后当天一定要把这三件事做好(整个过程有很详细的步骤,具体很多,此处不赘述)。我的cue是”起床“,我的reward是”获得灵性的进步“,因为“strive that your actions day by day may be beautiful prayers. Turn towards God and seek always to do that which is right and noble"。希望一年后再看这篇笔记,我真的做到了。
前言:习惯疗法
她是科学家最中意的实验参与者。
丽莎?艾伦是一位三十四岁的女士,她十六岁就开始吸烟喝酒,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和肥胖作斗争。有一次,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讨债公司追着她索要一万美元的债务。一份旧简历显示她干的最长的工作持续时间还不到一年。
不过今天站在研究人员面前的这位女士苗条而充满活力,有着两条长跑运动员的腿。她看上去比表格中的自己要年轻十岁,比房间里其他人都要健壮。根据她最近的情况报告,丽莎不再欠着大量外债,也不再喝酒,而且已经在一架图形设计公司连续干了三十九个月。
丽莎每次去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实验室时,都要回答的问题清单上的问题“你上次吸烟是什么时候?”一位医生顺着清单往下问。
“几乎是四年前了”她回答道,“从那时起,我减掉了六十磅的体重,跑起了马拉松。”她还开始攻读硕士学位,并买了房,这可是个不小的转变。
房间里的科学家有神经学家、心理学家、遗传学家和社会学家。在过去的三年里,依靠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的资金,他们研究测试了包括丽莎在内的二十四人,有吸烟上瘾的,暴饮暴食的,酗酒成性的,购物成疯的以及拥有其他破坏性习惯的人。所有这些研究参与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生活都在较短的时间内焕然一新。研究人员想弄清楚这是怎么发生的。所以他们测量了所有被试者的主要征兆,在他们家中安装摄像头,观察被试者的日常活动,研究他们的DNA序列。在科技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可以实时地观察人类大脑。当受试者接触到诸如吸烟和美食的时候,研究人员能观测到他们大脑中血液和电脉冲的情况。研究人员的目标是从神经层面上弄清楚人类习惯的运作机理,同时还有如何才能改变习惯。
医生对丽莎说:“我知道你已经把这事说了很多遍了,但我有些同事是听别人转述的,你不介意再介绍一遍你是如何戒烟的吧?”
丽莎说:“没问题啊,这事得从开罗说起。”她解释说那次旅行是匆匆决定的。几个月前,她的丈夫下班回家说自己要跟她离婚,因为他有了另一个女人。丽莎愣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然后意识到自己的婚姻完蛋了。她先是难受了一段时间,后来开始着了魔似的调查他,跟踪她的新女友走遍全城,还在午夜的时候打她的电话,然后挂机。有一天晚上,丽莎喝得醉醺醺地出现在这个女人的家门口,她用力敲打着大门,尖叫着说要放火把房子烧掉。
丽莎说:“那段时间我过得不太好,也一直想去亲眼看看金字塔,我的信用卡还没刷爆,所以就去了。”
抵达开罗后的第一个早晨,丽莎在附近清真寺召唤祈祷者的声音中醒来。酒店房间里一片漆黑。她因为看不见,加上时差没倒过来,于是起身找烟抽。
她脑子太晕了,直到闻到塑料的焦糊味时才意识到自己把钢笔当万宝路香烟点了起来。在过去的四个月中,哭泣、暴饮暴食、失眠、无助、抑郁、愤怒填满了她的生活,伴随的还有被羞辱的感觉。丽莎躺在床上,感觉崩溃了,她说:“当时感到一阵难受,我觉得我想要的一切都变得支离破碎,连抽个烟都抽不好。然后我开始想我的前夫,还有回去之后找新工作会有多难,我又会有多讨厌那个工作。此外,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的健康状况很差。我从床上起来,结果打翻了水罐,它掉在地板上摔得粉碎,我哭得更厉害了。心里满是绝望,好像我不得不有所改变,至少改变一样我可以控制的东西。"
丽莎后来洗了个澡,离开了酒店。她上了一辆出租车,穿过开罗拥挤的街道,走上通往狮身人面像和吉萨金字塔的土路,前往那边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此刻,她心中的郁闷和怨气消失了一会儿。她想自己得有个生活的目标,一个努力的对象。
她坐在车里,决定还要来一次埃及,并且要穿越沙漠。
丽莎知道这想法很疯狂。她当时身体状况不好,又胖,银行也没有存款。她连自己眼前的这片沙漠叫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知道穿越沙漠能否成行。不过,这都不重要。她只需要一件能集中精神的事。丽莎下了决心,要花一年的时间来准备这次穿越。要想活着完成这次远行,她就必定要做些牺牲。具体来说,她得戒烟。
十一个月后,丽莎成功穿越沙漠,不过她是和其他六个人一起,另外是坐在空调车里穿越的。车里装满了水、食品、帐篷、地图和定位系统,还有一台双向电台,戒不戒烟变得并不重要了。
但坐出租车那时,丽莎并不知道这样。对实验室的科学家来说,她这趟出行的细节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刚刚才明白,那天在开罗,丽莎下定决心戒烟以实现她的目标,这种思想的细微变化触发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影响到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接下来的六个月,她用跑步代替了吸烟,这也改变了她的饮食习惯、工作习惯、睡眠习惯、储蓄习惯、工作日的安排、未来的计划等等。她会先开始跑半程马拉松,然后是全程马拉松,重新回学校读书,买套房子,并且订婚。最后她受邀参与科学家的研究,当研究人员开始检查她大脑的图像时,他们发现旧习惯在大脑中形成的神经模式完全被新模式取代。研究人员依然能看见以前行为引发的神经活动,但这些神经脉冲在大量的新脉冲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丽莎的习惯变了,她的大脑也发生了变化。
科学家确信导致这种变化的不是丽莎的开罗之旅,也不是离婚或那次沙漠之旅。而是因为丽莎集中精神,一开始只想改掉吸烟这个习惯。所有被试者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通过集中在一个模式上,即所谓的“关键习惯“,丽莎也学会了如何改变生活中的其他习惯不仅是个人能有这种改变,当公司聚焦习惯的改变时,整间公司都会发生变化。比如宝洁、星巴克、镁铝公司与塔吉特公司就抓住了这个要点,进而影响到整间公司的运作,员工之间的交流,甚至在客户未察觉的情况下影响到了人们的购物方式。
一位研究人员在测试接近尾声时跟丽莎说:“我想让你看看最近的扫瞄结果。“说着她就在电脑屏幕上打开了一张照片,然后继续说道:”你看到食物的时候,“他一边说一边指这大脑中心附近的一块地方,”大脑与欲望和饥饿有关的区域依然活跃。大脑依然在制造让你暴饮暴食的冲动,但是,这个区域有新活动“研究人员指着离她前额最近的区域说到”我们相信大脑的这部分开始抑制你的行为,让自律行为开始了,这里的活动随着你过来的次数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明显。
丽萨是科学家们最喜欢的受试者,因为她的大脑扫描图非常有趣,在制作行为模式,也就是习惯在我们大脑内所在位置的图时非常有用。医生告诉她:“你在帮助我们弄清楚决定是如何变成自动行为的。”
房间里的所有科研人员都觉得他们即将有大发现,事实的确如此。
你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是去洗澡、查邮件或是从厨房灶台那抓个甜甜圈?你是洗脸前刷牙还是洗脸后刷牙?是先系左脚的鞋带还是右脚的鞋带?你在出门的时候会跟孩子们说什么?你开车走哪条路上班?你坐到办公室时,是先看邮件,还是和同事聊天,又或者直接写备忘录?中午吃沙拉还是汉堡包?回家时,你是穿上跑鞋跑步?还是倒杯酒,在电视机前吃晚餐?威廉?詹姆斯在1982年写到过:“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固定的形态,但却是习惯的集合体。”
我们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选择似乎精心考虑的决策结果,其实不然。这些选择都是习惯的结果。虽然每种习惯的影响相对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吃饭时点的菜,每天晚上对孩子们说的话,还有不管你是储蓄还是消费,锻炼的频率,以及人的思维组织与工作日常安排都会对人的健康、工作效率、经济保障以及幸福都会有巨大的影响。杜克大学在200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非真正是由决定促成的,而都是出于习惯。
从亚里士多德到奥普拉,威廉?詹姆斯和他们一样,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为什么会存在习惯。但直到20年前,科学家和商人们才真正开始理解习惯的运作机理,更重要的是,还发现了习惯是如何改变的。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焦点是习惯如何从个人生活中产生。这部分探讨了与习惯形成有关的神经学,如何养成新习惯,改掉老习惯和老方法,比如,某位广告人以前是如何将刷牙从一项鲜有的做法变成了全国性的习惯。保洁集团如何利用消费者的习惯性欲望把一种叫纺必适的喷雾剂变成了一桩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生意。戒酒无名会是怎样在成瘾的症结上纠正人的习惯,改变人生活的,还有托尼?邓吉是怎样让球员自动对场上暗示做出反应,扭转了全国橄榄球联盟中最差球队的命运。
第二部分研究了成功公司和组织的习惯,详细介绍了名为保罗?亨利?奥尼尔的高管在当上财政部长之前,是如何通过聚焦关键习惯,让一家在生死存亡边缘挣扎的铝业公司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拔得头筹,还有星巴克是怎样将旨在增强意志的习惯灌输入一位高中的辍学生,使其变成顶级经理人的。这部分讲述了为什么当医院的组织习惯偏离正轨时,最有才华的外科医生都会犯下大错。
第三部分探讨的则是社会习惯。介绍了小马丁?路德?金和民权运动的成功之道,一部分原因就是改变了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根深蒂固的社会习惯,也解析了同样的做法帮助名为瑞克?沃伦的年轻牧师在加州的鞍峰谷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教堂。最后,该部分还探讨了棘手的伦理问题,比如英国的一位谋杀犯如果能令人信服地证明是自己的习惯导致了杀戮,那么是否应该让他获释。
本书的每一章都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如果弄清楚习惯运作的原理,是可以改变他们的。
本书参考了上百项学术研究,采访了超过三百位科学家和高管,并且参考了许多公司做的研究全书集中研究了严格意义上的习惯:有时我们刻意做出的所有选择会在自己停止有关思考后持续,往往日复一日地持续。在某一刻,我们都有意识地去决定应该吃多少,想安排自己何时去办公室,多久喝一次酒,或者什么时候去慢跑,然后就不再做选择,行为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这是人神经系统的自然结果。通过弄清楚背后的原理,你可以重新构建你选择的模式。
多少,想安排自己何时去办公室,多久喝一次酒,或者什么时候去慢跑,然后就不再做选择,行为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这是人神经系统的自然结果。通过弄清楚背后的原理,你可以重新构建你选择的模式。
网址: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生活,那样工作?读《习惯的力量》,全方位探讨习惯运作的方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05716
相关内容
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那样工作?我们的工作习惯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何这样生活,那样工作?
高效的工作习惯
优化我们的工作习惯
工作后如何保持读书的习惯?
高效工作的50个小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什么
高效的秘密+习惯的力量(套装2册)
我的好习惯作文(精选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