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节日的特色食品

发布时间:2024-12-08 10:00

品尝特色美食是感受民俗风情的好方式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旅行生活攻略# #当地民俗风情#

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人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社会实践,积累探索并不断总结其规律,创立了廿四节气。并在一年的不同时期确立了敬畏自然,感恩、祭拜天地和祖先的传统节日;在敬天地、感恩先人的同时,也犒赏自己,在不同的节日创造出具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及传说,流传至今。

传统节日的灵魂就是其文化内涵,多数传统节日都与古老祭祀仪式有关,比如春节祭神,清明节祭祖,端午节祭屈原等,节日食品献祭形成了众多相关的饮食文化。

饺子就是一种代表北方文化和饮食特色的符号,老家有一句土话,叫做:舒服不过倒着,好吃不过饺子。由此可见饺子这一传统吃食在人心中的地位。在民间,不管什么节都要吃饺子,现在越来越觉着没有一顿饺子解决不了的事儿。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已有新麦,故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入伏的习俗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单饼卷鸡蛋。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主题与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寄托着中华儿女特有的家国情怀。

立春:立春尽管不是节日,但它是节气之首,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立春这一天,各地都有“咬春”和“尝春”的习惯。“咬春”就是在立春这一天吃生萝卜,并且以脆嫩多水的青萝卜为上品。俗传立春时咬一口生萝卜可使人一年有精神。当地人人争先抢咬萝卜,据说先咬到者能交好运。“尝春”是吃盛在盘子里的五种辛辣生菜,旧时称“五辛盘”,据史料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民间广为流行,又称为“春盘”。宁津一带用葱、蒜苗、椒、姜、芥等菜制成春盘。即墨一带用蒜黄、韭黄、葱芽、萝卜丝、姜芽等制成春盘。现在多吃春卷和饺子、面条等。春卷据传是由五辛盘演变而来的,用薄饼将数种蔬菜卷而食之,故有“春到人间一卷之”的诗句;民间有“迎春饺子打春面”的习俗。

春节:也叫过大年,年夜饭吃水饺、年糕、团圆饼等,种类丰富。北方人家包饺子多为荤馅,或荤素搭配。饺子里面还要包进硬币、花生仁、栗子、大枣、糖块之类的吉祥物,数量为偶数。另外,还有吃年糕和“十全菜”的习俗。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吃十全菜(用10种菜蔬熬制而成的菜)则寓十全十美、万事如意之意。也有的习惯吃素馅水饺,馅用豆腐、粉丝、炒鸡蛋、白菜调制;素馅取素净之意,喻一年无麻烦事。

为过好大年,民间在腊月廿七八开始把面发。蒸制各类面食,式样繁多,各有讲究。常见的有半球形,还有元宝、圣鸡、刺猬、圣件、鲤鱼形状及掺有红豆、豌豆等包馅的饽饽、豆包及年糕,还要包白菜萝卜肉馅和素馅的菜包子。平时食用的饽饽上面有一乳头状凸起,似桃形,含有喜庆之意,祭祀用的则是平头。节日用的大饽饽中间有裂口的为吉祥,称为“笑了”,多为精品,用来作礼品。而祭品饽饽则不能开口或开花,如果用开花“笑”的饽饽祭祖是有罪的,用来供神就是对神灵的亵渎。除夕夜祭不同的神用不同形状的饽饽,如祭财神用“元宝”,祭天神用“圣鸡”,祭土地神则用“圣件”,祭谷神用“刺猬”,祭祖先则用大饽饽。

还要做一条圣虫(龙或蛇)、几个小“刺猬”和“枣饽饽”。把圣虫蒸好后初一放在存粮食缸瓮里,据说不仅有吃不完的米面,还可防止生虫子;小刺猬背上驮着个大元宝,是敛财的。摆放刺猬也很讲究,在年三十晚上,把成对的刺猬头向外放在大门口,房门口两边;大年初一早上,再去把刺猬方向调转下,头向内,意思是刺猬一晚上出去敛的财早上背着回来了;“枣饽饽”用于上供和五更头压锅。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又称元宵节,俗称“灯节”。元宵节吃元宵,民间多于此日忙着“滚元宵”,将做好的元宵馅分成指顶大的小丸,蘸水,放于盛有糯米面的簸箕中反复摇滚沾成元宵。煮好的元宵,不仅自己吃,还赠送邻里,互相品尝各自的手艺,充满了融洽祥和的食风乡情。

二月二:农历二月二,俗谓“龙抬头日”。这一天,农家盛行吃炒糖豆、炒面棋子、烙单饼和下面条等。糖豆用黄豆炒制,有的地方还在黄豆上粘糖面炒至香酥脆甜;烙单饼虽是农家常食,但此日食单饼有补天补地之意。所食单饼需新摊制,一般用白面,又圆又大又薄。炒面棋子是用糖水和面,擀成饼后用刀切成指头大的菱形块,放锅内炒熟,和糖豆一起食用;吃面条习俗,面条谓之“龙须面”或“吃龙鳞”,寓意生活长远,多子多孙。

寒食节与清明节:寒食节在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两日。在胶东地区有吃煮鸡蛋和“蒸饽饽”的习俗。吃鸡蛋俗谓使人眼睛清明不花。此日的饽饽又叫“春燕”,是用白面制成燕子状蒸而食之。蒸春燕形式多样,有立式,有单飞式,有老燕背雏,有双燕齐飞等,生动形象,栩栩如生。除了吃面燕,还有做单饼的习俗。所谓单饼,就是一张用面做成的薄薄的小饼,上面放些大葱、煮鸡蛋等,卷起来吃。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用糯米或黄米包粽子。各家除包粽子之外,还有煮鸡蛋的习俗。一般是在头天晚上,将包好的粽子与鸡蛋放进锅里用火慢煮,到下半夜停火,端午节早晨从锅里拾出尚热的粽子和鸡蛋,邻里相互赠送品尝,别有一番情趣。

当地还有蒸荷叶的习俗,把白面用发面引子和好,待面发起来后,再次揉成光滑面团,搓成长圆条,捽成一个个均匀的面剂子,揉圆,按扁,稍擀成圆形,然后再刷上一层薄薄的食用油,撒上面粉掺杂的红糖对折起来,用牙签或者干净梳,先对着中间稍许用点力压一刀,再压两边,借助刮板向里压、有点弧度更加像荷叶,放在锅里蒸熟。早晨吃粽子与鸡蛋,中午吃面荷叶。

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山东各地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也是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有谚曰“夏至当日还”,此后,白昼一天比一天短。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以消夏避伏。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面也叫“入伏面”。此时当年的小麦已收完,人们在这一天用新小麦面粉包水饺,上坟祭祀祖先,叫“吃新麦子包子”。

七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巧节,又叫乞巧节。当地民间在前一日用面粉,鸡蛋和糖发好面,然后塞进各种形状的木模(俗称磕子)里,用锅炒烙而食,叫“巧果”、“卡饽花”或“巧饽饽”。这种小饼精巧别致,有花卉、虫鸟、鱼兽等图案。常见的有小元宝、金鱼、金蝉、莲子、石榴、寿桃、如意、金鸡、小篓子等。烙熟后,人们用细线间半寸长的麦秆把它们穿成一串串,七月七当日分给儿童,挂在胸前。孩子们得此佳食,高兴地满街串跑,以炫耀自己巧果的漂亮。许多女孩子舍不得吃,于第二天挂之墙壁,用来玩赏。现在都把七月七当成情人节过了,卡饽花已经成为过去,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忆了。

中元节: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又称为鬼节。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以祭品面食为主,当地人都蒸一些小饽饽也叫“小供样”,有人为了辟邪而吃,有人为了祈福而吃。也有吃鸭子的,“鸭”谐音“压”,寓意压住鬼魂,所以有中元节吃鸭子的习俗。鸭子也是非常适合秋天食用的,因为秋天天气非常干燥,而鸭肉好吃滋补不上火,很适合这个时候食用。

还有中元节吃花馍的习俗,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年年有余。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各地盛行赠送月饼和吃月饼的习俗。月饼从店铺或集市购买,也有许多村民自己动手制作。除了月饼外,当地民间还蒸一种叫“月光”的面食。把发好面塞进一种刻有月宫、兔子和嫦娥的圆形木模(俗称磕子)里压平后磕出,蒸或烙熟。中秋夜赏月举宴,各地均有此俗,而且早餐、午餐也有改善。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盛行吃花糕、饮菊酒的习俗。花糕一般用面做成,上下两层,中间夹有大枣、栗子、瓜仁之类。也有单层的,将枣、栗嵌于面饼上。另有用五彩花纸旗子插饼上者,名曰“花糕旗”,起点缀作用。重阳节酿菊酒、饮菊酒几乎各地都有。

冬至:冬至日,民间盛行吃水饺的习俗,各地皆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有的地区还有饮酒习惯,邻里数人聚而作长夜之饮,谓之消寒会。据说,喝酒是为了暖身体消寒,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故有“冬至吃饺子安耳朵”的说法。这天是“鬼节”,摆供祭祖,吃水饺。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又叫“腊八节”,各地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以糯米、黍米、杂豆、麦、枣、栗等煮粥,以备早餐之用,谓之腊八粥。现在,无论城市、农村,所熬制的腊八粥越来越讲究,除精米之外,还要搭配黑糯、莲子、核桃仁、葡萄干之类滋补佳品,不仅味美醇香,而且更益于身体健康。

祭灶日:腊月二十三为祭灶日,又称过“小年”。旧俗于此日吃糖瓜、年糕、水饺之类,先用食物祭灶,然后分食。当地民间则多于此日晚餐吃水饺,因此日谓之过“小年”,故吃饺子有“交子更年”之意。

传统节日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风貌,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想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十里不同俗,各有各的过法,也各有各的节日食俗,不能以偏概全。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是通过民俗活动表现出来的,民俗活动越丰富,越有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告别了苦难,物质不再匮乏,任何物品不再稀奇。过去的很多节庆仪式因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淘汰的,也有因工作繁忙顾不过来的,很多传统饮食也就越来越少了。同时,过去吃的是味道,而今吃的是情调,尤其是当下衣食无忧,人们的味蕾长期处在饱和中,甚至营养过剩。节日的特色饮食在人们的心目中,已逐渐失去往日的魅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节日的民俗食品是一种美好的传承,无论社会多进步,科技多发达,传统民俗始终是无法替代的。

作者/樊泽宝

简介:新区六汪人,中国作家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

主编:静秋

责编:王礼明

排版:姜蕴青

校稿:李守玺

发布:裴珊

“ 家在黄岛”主编

点击阅读樊泽宝更多作品

有声读物 | 恩师肖秀芳

有声读物 | 存储在书信里的时光

有声读物 | 春雨、老人和井

有声读物丨经纪人

有声读物 | 儿时苦菜香

有声读物丨喝酒的小盅

有声读物 | 正月待客

有声读物 | 儿时的棉衣

有声读物 | 野菊花

有声读物 | 秋日赏云

有声读物丨老家的旧宅

组建黄岛区物价局——长篇散文“我来黄岛区工作”节选

有声读物丨农村的苫子

毕业分配来黄岛——长篇散文“我来黄岛区工作”节选

在供销社的日子——长篇散文“我来黄岛区工作”节选

有声读物 | 六汪烩饼传承人于洪卫

有声读物 | 至味香椿

有声读物 | 儿时的百蒜与野韭菜

有声读物 | 大哥扎笤帚

有声读物 | 土鸡蛋

有声读物 | 冬日的火炉

有声读物 | 磨刀人与锢炉子

有声读物 | 蛛丝马迹话灶马

有声读物 | 狗尾巴草

有声读物 | 老家的旱烟

有声读物 | 苘、麻和苘麻

有声读物 | 宁子、燎壶和暖瓶

有声读物 | 曾为邮票狂

有声读物 | 消失的蓖麻

黄岛民俗 | 童年的寒食节

辛丑话牛

童年的寒食节

年画的传说

挂历流行的季节

日历伴我度时光

老宅里的旧相框

醋蛾子

荞麦

村前的小河

端午节吃鸡蛋

孽 债

尖 锥z

柳 哨 依 旧

枇杷破冰花自开

板 栗 虫

掳瞎游闯子

红色传家宝的记忆

二月二吃糖豆

鲜 见 炊 烟

樊四爷的竹箱

吝 啬 鬼

白 菜 饼 子

复 收

憨 叔 囧 事

奇人怪事

神奇的大海

新编聊斋之四

新编聊斋之三

新编聊斋之三

新 编 聊 斋

毒蛇酒成就姻缘

中秋节的月饼

蝈 蝈 乐

蝉 如 夏 花

老山(人)参之和尚成仙

老山(人)参故事之人参娃娃

夏 天 记 忆

日寇铁蹄踏六汪

人狐鬼情未了

五色线、粽香和艾香

隐珠(猪)宝地

变异的死猪子肉

即将失传的镩磨手艺

老娘正月初一请狗

六汪村民抗匪记

宝山的传说

春来野菜香

拜 年

二哥给我吧瞎话

年味.国粹

有声读物丨雪季再来

推脚夫诳语获良缘

孙思邈医母

酒鬼与姐妹的姻缘

乡村的况味

一粒葫秫种(上)

一粒葫秫种(下)

老山参率神灵普度众生

使 言 凉

雷公、猎人共诛刺猬精

屠夫智斗黄大仙

美 哉 乡 秋

二郎神、太阳、蚂蚱菜与蚯蚓的恩怨情仇

害人的三精

七 夕 遐 思

石屋和龙湾的故事

童年趣事-偷西瓜

狐狸精嫁人的传说

当家的小媳妇与白龙马的传说

难忘的乡村夏夜

神奇的像龟山

喝酒的记忆

胡子岭风水与龙湾借碗的传说

难忘麦收的日子

掐算、捧蜘蛛子疮与叫魂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投稿须知

责任编辑:

网址:民俗节日的特色食品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11409

相关内容

春节饮食民俗? 春节饮食特色?
芬兰特色节日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饮食民俗文化特点与表现.ppt
传统节日食俗
中国民俗节日
少数民族节日与饮食民俗文化解析.ppt
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作文节日习俗,或者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的作文?文艺作品服饰饮食文化==
端午节节日习俗,端午节传统美食有哪些?
老少“巧手”做花灯 朝阳社区特色民俗活动迎“双节”
中秋节特色美食都有什么?吃货民族的传统美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