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健康咨询平台乱象丛生
健康生活平台上的营养师在线咨询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健康生活贴士# #健康生活平台#
冒用身份提供咨询 回复敷衍退款困难 先药后方泄露隐私
“眼部干涩、有异物感、经常流泪。”前段时间,北京市民翁虹因眼睛不适,到某健康咨询服务平台线上咨询,输入上述症状后,平台称其患上了“干燥综合征”,服用蜂胶可以大幅缓解症状。平台显示,接受咨询并提供此方案的,是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知名医生。
翁虹心想,“专家推荐的产品肯定没问题”,便花300多元购买了一盒蜂胶软胶囊,可服用一阵后并没有效果。最近,她看到有媒体报道称该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冒用医生名义在线提供健康咨询,才意识到自己被坑了。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在线上寻求健康咨询问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同比增长21.7%,成为去年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应用。
记者调查发现,互联网健康咨询问诊服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部分回复内容过于随意、回复内容包含虚假信息、冒用他人身份提供健康咨询、打着“健康科普”的名义进行广告宣传等现象。此外,医生误诊、先药后方、AI开处方药、泄露患者个人信息等问题也屡见不鲜。
移花接木开展咨询 回复内容僭越红线
李医生系某北京某三甲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日常接诊过程中,有患者向他反映,一家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的平台上,发布了大量以他名义为用户提供的健康类回答。李医生说,平台冒用其名义进行健康咨询内容发布,甚至宣传保健品,“无论是从医德还是专业角度来说,医生都不会给出此类反馈”,于是将该平台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平台未经原告授权使用其姓名、照片及单位职称在网站上发布问诊答复内容,侵害了原告的姓名权及名誉权,判决该平台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据了解,近期,北京互联网法院新增多起健康咨询服务平台的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这些纠纷的原告均系北京各大三甲医院医生,他们偶然发现上述平台有大量以自己名义提供的健康类回答,且这些回答中含有明显超出正常寻医问诊答复范围的内容。
“互联网健康咨询和诊疗是有区别的。对于互联网诊疗,国家卫健委有明确规定,从事的机构和医生都要满足特定要求,可以从事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复诊,可以开具诊疗方案。而健康咨询则无明确规定,但有一条红线不能突破,即不能出具具体的诊疗方案。”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法官郭晟对记者说。
作为上述系列案件的主审法官,郭晟注意到,其他法院也有患者诉健康咨询平台健康权的案件,“网上健康咨询平台乱象丛生,只是目前进入司法领域的案件数量还相对较少”。
他认为,缺乏有效监管,加上平台为了流量主动配合侵权,导致健康咨询问诊乱象多发,比如有以健康咨询为名替医疗机构打广告的,有卖药的,还有为不具医疗诊疗资质的机构引流的等。
没有接诊却不退款 问诊价格缺乏标准
“等了半天,医生一直没有回复,等我看见回复时,服务已经结束了。我要求退款,平台不退。花了60元,就得到一个不到20字的回复,还是我已经知晓的结果,根本没有达到咨询的目的。”来自湖南常德的郭明吐槽道。
前不久,郭明的嘴里出现不少溃疡,喝水都疼,他想先在网上咨询一下病因,便在某健康平台注册账号,花钱购买了服务,结果买来一场闹心。
郭明的经历并非孤例。“医生答非所问,不回复提问,平台不退款”“不是医生本人接诊”……记者梳理发现,截至6月5日,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上针对健康咨询问诊的投诉达2000多条。从这些投诉来看,不少消费者认为健康平台医生回复敷衍、退款比较困难,甚至还出现未接诊却不退款的情况。
此外,问诊价格没有统一标准也是很多消费者的“槽点”。北京某高校大四年级学生张兴泽体虚多病,有段时间他经常用健康咨询问诊平台,使用感受是:方便但不太靠谱,尤其是定价很混乱。
以某健康平台为例,同医院同科室同为副主任医师级别的医生,在该平台的图文咨询价格分别为99元、200元,相差近100元。张兴泽还注意到,线上问诊价格较高的医生,线下问诊价格仅10多元,而线上问诊价格较低的医生却查无此人。
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刘姓医生告诉记者,医生回复敷衍、不专业,价格混乱,再加上用户付费却得不到相应的服务等一系列情况,都表明目前对健康平台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缺失。
开处方药不开处方 审核环节形同虚设
除了咨询问诊,购买处方药是“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的另一个特色。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却采用“先选购药品,再因药配方,甚至由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处方”的操作方式。
北京市民杨木也有过类似经历,他怀疑屏幕背后接诊的不是真的执业医师:“在××平台购买处方药时,感觉对方跟机器人没有差别,只要打字过去,对方就会在几秒钟内迅速同意,根本没有给出任何专业意见。”有一次,他故意描述一些不是欲购药品适应病症的情况,结果对方仍然很快开了处方。
多名业内人士认为,“隔空”诊疗并不适合所有患者,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是较长时间以来互联网诊疗的定位。不过,对于何为复诊,业内一直缺少具体标准,导致出现一些监管真空。
“假如是正规互联网医院,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开具的电子处方,应该有医生的签名、互联网医院电子章。不排除有些小型互联网医疗平台存在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工具自动生成处方,一些大平台会用AI等来辅助医生问诊,比如问病人几岁、哪里不舒服等,但是处方必须要求医生来开。”前述北京某三甲医院刘医生说。
他还注意到,不少平台为谋取利益,采用“AI开处方,客户直接取药”的模式,处方开具、审核环节形同虚设,要么直接跳过开具处方这一流程,要么对用户上传的处方并不实际审核,这类行为严重违反了我国药品管理制度,也给患者用药安全埋下风险隐患。
网址:网上健康咨询平台乱象丛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13950
相关内容
高价低效,线上心理咨询暗藏乱象心理咨询平台用“心”防疫(网上中国)
jsp大学生心理健康检测咨询平台gps17
心理咨询平台用“心”防疫
健康咨询平台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一下
网络心理咨询平台有哪些
心理健康咨询平台系统开发功能
心理医院咨询平台
心理咨询有什么好的网站平台
十大专业情感咨询网站 情感挽回网站哪个好 情感咨询平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