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生活=用户需求?

发布时间:2024-12-09 01:59

社会需求导向:关注用户需求推动创新 #生活乐趣# #创新乐趣# #创新实践#

2015年最热门的话题无疑是“互联网+”,互联网经济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过作为普通一员可能更关心的,是“互联网+”能够给我们实际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纵观互联网...

2015年最热门的话题无疑是“互联网+”,互联网经济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过作为普通一员可能更关心的,是“互联网+”能够给我们实际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纵观互联网短短数十年的发展,已经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其发展速度之快和所产生的效益,已远远超过人类过去几千年发展之总和。中国是较早进入农业化的国家之一,成就了璀璨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欧美等西方是较早走向工业革命的国家,引领着现代文明的发展。随着新的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互联网+”也正是顺应这一历史趋势提出构建的。通俗点理解就是互联网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与现有实体进行有效的结合,让经济发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脱离现实生活谈互联网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变成无本之源和空中楼阁。

 

就目前而言我国互联网发展还是紧跟世界步伐的。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加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有个矛盾点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就以目前社交应用中的龙头<微信&gt;来说,其核心是熟人圈经济,但熟人圈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相悖现象,即始终无法与商业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说到这里,就要先理清一下“生活”的定义:生活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总和,广义来讲包含日常活动、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本文主要指相对侠义的概念,即基本的衣食住行等,及围绕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商业活动)。通过关注好友的动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朋友间的交往得以扩展和延伸。然而问题来了,在中国传统的理念中,哪怕再亲再熟之人还是要有所顾忌,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在网络世界,都不可能完全展示“真我”,在朋友圈里漫天的鸡汤、养生或各种秀晒,无非是透过其中来含蓄表达自己。看起来牢不可破的朋友圈,一旦参入利益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貌似紧密的关系却因微商等瞬间变得尴尬。多年来<淘宝>和<微信>两大阵营,双方都在想方设法想渗透到对方领域,但好像到目前为止都不太成功,终究是生意归生意,交情归交情。

如果说是熟人的原因,那么再来看看最大的陌生人社交<微博>。<微博>有着较强的资讯基因,使人们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降低了信息获取和分享的门槛,社会上各种三教九流皆可登场,有较大的影响面。相对于熟人社交,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可随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各种见地。但陌生人社交有分散化的问题,资讯广泛且支离破碎,人们在获取时需要甄别过滤,貌似容易其实更大的获取成本,导致必然慢慢的呼唤权威声音,因此<微博>不可避免地逐渐变成公众人物或官方的舞台,表面看似大众平台实则相距甚远。公众聚焦所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不接地气,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渐行渐远,在商业上无法注入新的元素,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同样不理想。

就在<微博><微信>开启移动社交的新篇章之时,以<陌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陌生人社交应用也随后喷涌而出,极大丰富和扩展了移动社交,并延伸到各个细分领域。不过热闹一阵子后人们发现,其中大多数应用都被贴上了约炮的标签(虽然<陌陌>已在极力洗白),其他的有些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如密聊、视频、图片、阅后即焚、直播等,但都脱离不了陌生人社交“非约即聊”的模式。当然这和社交刚需不无关系,从马斯诺需求层次来看,人的最基本需求是生理需求,相对高一层次的是情感需求,<微信>抓住的主要是熟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而当还处于陌生人阶段时,约炮好像变得顺理成章。虽说是抓住了用户的痛点,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粘度问题,因为一旦成功约后回头再继续使用的几率较低(除非某些特殊需求,各位懂的),而在继续发展关系后又会慢慢过度到熟人社交。在以约为主轴的陌生人社交中,有其天生的局限性,很难在商业上能产生共鸣。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58同城>、<美团>、<滴滴>和各种“电商”等各种较为贴近生活的应用,及方兴未艾的“O2O”,可以说“网络+生活”还是做得比较风生水起的,但这些应用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社交基因都比较弱。那么社交和生活就真的是无法融合?或者说“社交+生活”根本是一个伪命题?……小编不敢在这里轻易断言,以小编有限之理解,首先是要确认基本需求问题(毋庸置疑社交和生活都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显然需求本身是存在的),其次才是二者是否结合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以实际的基本经验常识来看,二者并不存在矛盾对立或相互排斥,应该说是相互紧密交融在一起的。由此推断应该是二者在移植到互联网领域时,可能是结合的方式或方法出了问题,或者说过于简单化了,并没有适应互联网自身的特性而是简单复制,没有找到更适合优的结合点,这也就不难理解目前的现状了。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小编认为应该是以否定的思维去做变革,不能用过去经验简单复制,换个角度思维或许会有另一片天空。小编最近看到已经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或许能带来一些启示:如<乐酷吧>移动应用是从陌生人互助入手,只关注当地的生活交流和信息分享,把聊天、约、交友等社交功能刻意淡化,也不追求名人和粉丝效应,最独特之处是任何人通过建立自己的独立空间,既是自己的自留地,又可是线下实体的展示窗口,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体无缝链接,并且又不会觉得很突兀,是一种新型的社交+生活结合体,这也是一种突破思路。当然其他还有一些新的应用(如<有我>等)就不再赘述了。只要有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相信在这样一个时代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网址:社交+生活=用户需求?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19669

下一篇: 现场互动

相关内容

“互联网+”给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社交+生活=用户需求?
如何高效搭建社区团购平台,解决用户痛点与需求?
【用户洞察】校园生活=兴趣速成+圈层社交
聚焦退休人群的文娱社交需求,打造中老年第四社交空间
社区生活类APP开发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为居民提供智能高效服务
户外智能“健身房”满足社区运动需求
老年人同样需要社交需求!在线老年教育或迎掘金期
人究竟需不需要社交?能否完全不需要社交而活着?
把握家庭全场景需求 助力用户新智慧生活
让社群生活圈满足青年的“即时需求”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