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无毒? 警惕四种常见中药使用误区

发布时间:2024-12-09 05:56

中药讲究四气五味,寒凉类药物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生活常识# #养生常识# #中药养生#

随着中医药的普及与发展,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接触。但小编发现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误以为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可以有病治病,“无病健身”。殊不知盲目用药,超量用药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今天,小编就根据中医药使用中容易出现的误区,给大家好好科普一下。

1.中药剂量越大、疗效就越好?

许多中药在不同的剂量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川芎在小剂量时能收缩子宫,大剂量时反而能使子宫麻痹、停止收缩。

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来讲,每次以服用100毫升为宜,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些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1/5,1~3岁用成人药量的1/4;4~7岁用成人药量的1/3;8~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药量了

同化学药品一样,中药也规定有适宜的使用剂量。如使用剂量过大,也会引起有害反应。

2.消除炎症药物选用时

一定是寒凉性中药或中成药

受中医”热症寒消“、”寒症热祛“的思维限制,治疗湿热为主的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时,经常性的会用到三金片、清淋颗粒这些寒凉药物。

患者若长期或多次服用寒凉药,会导致肾虚气伤,因之病势缠绵不愈。其实,消炎药物不一定是寒凉药,温、热性药物也可消炎,如当归被首选血管炎症用药,黄芪也可消炎;因此在选用消炎解毒类中成药时,不可执着于寒凉性药物,如同具寒凉性和温性中药的清浊祛毒丸,消炎解毒功效普遍强于同类中成药,且久服无害。

3.古方肯定靠谱

不可否认,许多传承千年的经典古方,正是中药最宝贵的价值所在。但其实每朝每代的名医都会对这些验方进行改良,从扁鹊到华佗,从张仲景到孙思邈,从吴又可再到李时珍,他们的千古名气,并非在于对古方沿用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创新和补充。

如,源自宋朝的苏合香丸,今人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分析出药方中的有效、有害成分,并将含有汞元素的朱砂剔除掉了,改造为麝香保心丸,让其效果更好的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毒性。此外,相比古方苏合香丸偏重综合保健的药用价值,由人工麝香、人参提取物、人工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冰片7种药材配伍组成的麝香保心丸,对心血管疾病症状的改善更具有针对性。

4.滋补作用的中药

可以随便吃,随便补

中药进补是用来综合调理身体的,但是,中药也是药,不能乱吃,即便是用做食疗用的中药,或是补益药,如一般人常吃的西洋参、当归等,也不应随意食用。因为补益类药并不是万灵药,必须因应不同的体质、不同的虚损程度、年龄、生活环境等因素及条件施治,用得恰当,可以治病防病;用得不当,则容易引起反作用。

大家在决定进补前,一定要咨询医生,让医师依据个人体质,状态,健康程度,开立处方,并调整药材的剂量。同时,滋补中药不是越名贵越好,符合自己身体状态的才是最好的。补药不能盲目去用,准医嘱最为稳妥。

5.中药没有毒副作用

可以放心大胆的服用

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是药,只要是药本身都有一定的药效,作用人体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只是作为中药而言,其本身的毒副作用相对西药小、少,但并非不存在。

中药从诞生起就具有识毒、用毒的意识。《神农本草经》就是按照安全性进行药物分类的,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例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中品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例如当归、黄连、麻黄、黄芩等;“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

大家日常选用中药时要注意,对于偏性很强的中药,应该用于特定病情的患者,切忌出于保健或治未病的目的去服药,在选择使用时还是应寻求专业的帮助,中医药讲究辨证论治,对症下药,切不可盲目使用。

网址:中药=无毒? 警惕四种常见中药使用误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21222

相关内容

带您了解中药使用中常见的四个误区
家庭生活中用药的11种误区
日常保健中的常见中药误区
保健品是食品不是药!三大误区需警惕!
警惕中医养生8误区
【友谊科普】日常中药使用的常见误区
诱发便秘的常见原因 夏季警惕便秘饮食六大误区
“十大用药误区”你中招了吗?
常见的几个养生误区 需要警惕
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用药小误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