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避坑指南来了,中消协揭秘常见套路:小心买到“全年最贵”!
购买旅游地图和指南书,最好在官方书店或者旅游服务中心购买。 #生活常识# #购物消费技巧# #旅游购物避坑技巧#
双十一还没有到来,但是大家已经操碎了心,付定金减、直播红包、跨店叠加满减……一长串的玩法让人眼花缭乱,看起来好像很优惠,结果却套路满满,一通操作猛如虎,结果优惠两块五。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结合近几年“双十一”消费维权舆情及消费者的投诉情况,梳理出以下六点事项,提请广大消费者注意。同时,我们整理了近年来网购中常见的骗局和陷阱,希望大家在消费的时候多加小心。
中消协提示:“双十一”“低价”不可迷信
1、“低价”不可迷信,得实惠要多对比
中消协表示,消协组织多年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显示,一些商家“双十一”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涨后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设置各种花式“买赠”,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并无差别,甚至还可能会是全年最贵。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不可迷信“双十一”的所谓“价格优势”,千万不要单纯相信低价宣传而盲目跟风下单。
2、促销规则套路复杂,下单前需看清楚
当前,很多商家纷纷推出各种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下单。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要留心商家的促销规则,了解各种优惠措施是否有“门槛”限制、适用的产品品类和范围、能否叠加使用以及售后服务措施等。对于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标识不清以及明显存在不公平格式条款的,建议慎重选择,以免事后产生纠纷。消费者购买预售产品的,还要明确预付款和尾款的支付时间及金额、商家的发货时间、双方的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
3、限期商品谨慎囤货,“剁手”前要巧规划
面对“双十一”全年最强的打折促销宣传,很多消费者喜欢下单囤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中消协提醒喜欢囤货的消费者要保持理智,按需规划囤货数量,避免一次囤货过多造成浪费。建议消费者在“剁手”前先清理家里的“存货”,按需补货。
4、面对促销短信骚扰,留证据且可举报
近年来,“双十一”促销期间营销类垃圾短信呈现集中爆发的态势,使消费者烦不胜烦,中消协提醒消费者面对经营者非法推送促销信息,可保存证据并拨打1232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热线电话进行投诉、举报。
5、直播带货良莠不齐,围观时保持冷静
当前,直播带货火热,但一桩桩带货主播“翻车”事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吐槽。对此,中消协建议消费者面对主播的极力推销,保持冷静,克制冲动,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的直播带货商家进行交易,不要脱离平台进行私下交易。
6、关注商家售后服务,有纠纷及时维权
消费者在购物时要提前了解商家发货及退换货政策,保存好相关购物凭证,并向商家索要发票或者收据。同时,消费者还应仔细阅读退换货政策,了解所购产品是否享受七日无理由退货以及退货运费由谁承担等问题,收到货后尽量当场验货,确认无误后再签收。发生消费纠纷时,要及时联系商家或者电商平台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经营者所在地的消协组织或者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此外,中消协也敦促各类电商经营者要多一些诚意,少一些套路,制定简单的促销规则和优惠措施,并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实惠。
“双十一”野性消费之时
这些问题需要注意
1、“定金”“订金”要分清,退还细则有规定
“双十一”预售中,不少商品都参与了支付定金享优惠的活动。《民法典》明确,定金具有担保合同履行之意。
江苏斐多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甲恩指出,定金是一种带有预定性质的合同,如果买方违约,定金不会退还;如果卖方违约,卖方需要两倍退还。订金我们可以认为它只是一种意向金。
律师提醒,如果支付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定金后,买家如果后悔了,也可以先付清尾款,再申请“七天无理由退货”进行全额退款。
2、“明降暗涨”可索赔,特价商品≠“概不退换”
先涨价、再降价,折扣商品比打折前还贵……这些价格上的小把戏一直饱受诟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以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的三倍金额,赔偿消费者的损失。
对此,律师表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一定要保存好证据,包括付款、下单,甚至可以提前把商品的价格进行截图。消费者如果发现商家存在明降暗涨的问题,可以先与厂家、平台进行联系,若还不能解决问题,可以向消保委(消费者协会)等部门反映,也可以直接采用起诉等法律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律师提示,商家不能以商品打折为由,拒绝消费者正当的退换货需求。“如果商家附送的赠品质量不合格,也要承担相关责任。”
3、快递签收前,商家承担货物损坏、丢失风险
“双十一”期间快递量激增,如果购买的商品在运输中不慎损坏或丢失,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
律师说,消费者通过各个网络平台购买的产品,实际上都与厂家建立了一个电子合同。
“《民法典》里面特别规定了电子合同的风险转移,消费者在签收货物时,货物灭失的风险才会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也就是说只要消费者没有签收,这个货物如果灭失,风险就不需要消费者承担,而全部由厂家来承担。”
网购过程中如果与商家发生纠纷,协商不成,有哪些途径可维权?
消费者可以向购物平台申请维权,也可以向消保委组织投诉或者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遇到电信网络诈骗等可以向公安机关报警。
网购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和保存好相关购物证据,如:聊天记录、购物记录、商品页面截图、购物发票、快递单、发货单等,以备需要时使用。
@尾款人,网上付尾款要注意!
已经有人这样被骗
1、“假客服”骗局
骗子通过冒充商家或者网络服务商客服,并准确说出受害人此前购买的产品信息或者消费记录,接着以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快递丢失为借口,声称可以退款理赔骗取受害人登录钓鱼网站或者诱骗受害人进行网贷转账。
2、预售骗局
很多商家通过短信将新品预售信息发给老顾客,而这一环节刚好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方便。不法分子以“预售”“提前购”为诱饵向用户发送网站订购链接,其实这些链接已被植入了木马,或为虚假的钓鱼网站,一旦点开,木马病毒就会植入手机窃取用户信息。
3、伪红包骗局
双十一前各大电商平台会以派发红包的形式,为促销活动预热。不法分子借机派发虚假双十一红包,散布钓鱼链接,诱骗大家点击,套取用户个人信息、盗取银行卡账号等。
4、货到付款骗局
不法分子会从非法渠道获得客户信息、假快递单等,随后冒充快递员提前联系消费者,把假货送到消费者手中,称“货到付款”以骗取钱财。
5、“信用提额”骗局
“双十一”期间,因现阶段资金无法支撑其暴增的购买力,不少人想方设法提升花呗或信用卡额度,而这正给了不法分子可趁之机。不法分子通常会冒充花呗或银行客服,谎称可以提升信用额度,继而以支付“服务费”为由,诱导网友扫其二维码支付,从而实施诈骗。
6、“中奖免单”骗局
虽说“中奖”骗术已经老套过时,但每当它重出江湖时,总有人上当受骗。不法分子正利用网友的这一心理,在“双十一”期间冒充网店,声称回馈客户搞“中奖免单”,把老骗局翻翻新,继续诈骗。
潇湘晨报综合报道
网址:“双11”避坑指南来了,中消协揭秘常见套路:小心买到“全年最贵”!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30364
相关内容
马来西亚亚航留学生指南:省钱出行,避坑指南,畅享留学生活!◆旅游避“坑”指南之六:购物消费要理性
家具购买避坑指南
网购燕麦避坑指南 | 如何买到一款真·燕麦
干货来了!二手车避坑指南
权威、专业的消费指南来了!中消协3C家电网上消费教育基地入驻京东
家居装修中电路改造避坑秘籍
二手交易“避坑”指南
装过3套房,帮你们总结出17条避坑指南!装修小白大概能用得上
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报告:直播带货、优惠套路等成吐槽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