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风云录——寒星说汉史(连载中)(1)
《汉书》由东汉班固编撰,是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官方史书。 #生活常识# #历史文化常识#
《大汉风云录——寒星说汉史》由文化漫谈首页加精推荐
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一个平日被人们认为是流氓地痞的人乘势而起,只用了八年的时间就荡平天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他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一个伟大的民族也以他建立的王朝名字命名。
这是命运,还是天意?
这期间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中间又发生了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现在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个传奇人物:
姓名:刘邦(其实一开始父母起的名字是刘季)
性别:男
民族:汉(他建立的王朝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名称,当然他自己也应该属于这个民族)
籍贯: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中阳里
学历:没读过什么书,而且很讨厌读书人,不过能给他带来利益的人例外。
职业:平民——亭长——土匪——沛公——汉王——皇帝
生卒:公元前256——前195年
主要经历: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17年:
平民
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有点好酒和好色。
公元前216年到——公元前210年:
先做一段时间亭长,后来犯了错误,只能占山为王,在芒砀山躲了很长一段时间。
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6年:
沛公
参加反秦起义军,并且带领军队抢先入关破秦。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汉王
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虽然多次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但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皇帝
故事应该从公元前256年的二月初八日的某一个时候开始。
在这一天,在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中阳里的村民刘太公家有一件喜事。其实应该叫他刘大爷,因为他们并不是什么富贵之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百姓家庭。
发生在他们家的喜事就是刘大娘给又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当然对于刘大爷来说,因为他已经有了两个儿子,这个孩子的出生并没有给他带来那种打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窘迫的喜悦。
可是中国千百年来都广为流传着“添丁发财”这样的话,所谓的“添丁”就是生男孩,把生男孩摆在了发财之前,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于生男孩的重视。
虽然对于刘大爷这样的贫下中农的家庭来说,多一个人就意味着多一份开支,多一张嘴吃饭。但是,“添丁”总是一件喜事,还是要请父老乡亲们来吃个饭庆祝一下的。
更何况这个孩子的来历似乎有点不简单。
相传,有一天他母亲刘大娘在地里耕作,累了就在大湖边的堤岸上休息,迷迷糊糊间梦见自己和天神相遇,并且和天神做了男女之间最原始最本能的事情。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了一场性梦,只不过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天神!
刚好这个时候天空雷电交加,天色阴暗下来。刘太公正好去寻找刘大娘,看见了有一条蛟龙趴在刘大娘的身上。此后刘大娘就怀了孕,就生下了这个儿子。
这和周朝的始祖后稷的出生一样离奇。
传说后稷的母亲有一天到野外去,看到地上有巨人的脚印,心里忽然有一种兴奋的喜悦想去踩它,踩下之后,觉得身子里受到感应,就这样怀了孕。十月怀胎之后,她生下了一个儿子。
后稷的母亲觉得这不是在正常情况下怀的孩子,认为不吉祥,就想办法把这个野种丢掉!
后稷的母亲先将他抛弃到狭窄的路上,但是经过那儿的牛马,却都避开而不踩到他!
又把他丢到结了冰的沟渠上,但却有鸟儿飞来张开翅膀盖着他垫着他!
后稷的母亲觉得很神奇,才把后稷留下来抚养。
也许刘邦和他的子孙,为了表示自己的不凡身世,就借用了后稷的身世来改编。这样来说明自己是真龙天子。无论怎样,我们就当一个故事来听吧。
令人们感到惊奇的是,刘大爷的好朋友卢大爷家也在同一天生了一个男孩。
乡亲们抬着羊酒去两家祝贺,等到这两个孩子长大了,在一块读书,又非常要好。乡亲们见这两家父辈非常要好,儿子同日出生,长大后又很要好,再次抬着羊酒前去祝贺。
刘家的小孩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卢家的小孩就是后来刘邦的宠臣燕王卢绾。
当然在这个时候,他们都只是一个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的普通婴儿,秦王嬴政也正在进行着兼并六国的战争,为历史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而努力奋斗。
但谁又能想到,这个刚刚出生在刘家的小孩竟然会在日后成为大秦王朝的掘墓人,并且建立了一个他自己的伟大王朝,而这个王朝的名称竟然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名称。
因为这个刘家的小孩,是那么的不起眼,那么的不出众,这个时候乃至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连一个像样的名字也没有。
刘大爷应该是个文盲,即使不是文盲,他的文化水平也不高,这从他给孩子们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
在古代,每个季度的月份就用“孟、仲、季”来排行,而兄弟间的排行就用“伯、仲、叔、季”来排行。
刘大爷就用兄弟排行的字来给他的孩子们起名字,大儿子就叫刘伯,二儿子就叫刘仲。但是到第三个儿子的时候,奇怪的是,他没有按顺序排下去,给他取名为刘叔,而是叫刘季。
大概是觉得刘叔这个名字不好听,还是觉得有三个儿子已经足够了,不想再生了,再生的话,按他们家的情况也很难养得起。
不过刘邦还是有一个弟弟的,名叫交,字叫游。这个名字明显比他的哥哥们文雅多了。
可是,刘季这个名字也不好听,就好像刘三一样,太没有创意了。
这让我想起了《水浒传》里的阮氏三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他们的父母直接用数字来给儿子命名。搞不好他们就是父母就是第二胎、第五胎、第七胎生的,古代的医学不发达,婴儿的存活率很低,所以很多小孩还没有长大成人就夭折了。
所以刘季可能不是刘大爷的第三个小孩,可能他还有一个哥哥,只不过已经夭折了。
到后来刘季的事业越做越大,觉得“季”实在是不好听,就用了代表国家的“邦”字做了名字。在这里,我们就用“邦”做他的名字吧,尽管一开始他不是这样叫的。
刘邦就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一天天的长大成人,在他到他成年的这段时间,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过多的记载,估计是太过于平淡,应该是没有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没有什么可以吹嘘的东西。
可是刘邦有一个特点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那就是:不喜欢劳动。家里的农活,他从来都不去关心,也不肯下地干活。
当然,如果刘邦出生在一个有钱人的家里,不干活那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还有人专门来侍候。后人也把这种行为说成他天生就不是干农活的,是要干大事的。
但是,在当时,在他生长的那个村里,无论是在刘太公还是在村里人的眼里,刘邦的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是在浪费国家的粮食(应该是刘家)。
刘大爷见刘邦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对他很有意见,经常训斥他为“无赖”。而刘邦就挡住没有听见一样,依然我行我素,整天和一群朋友混在一起。
刘大爷生气的时候,就拿刘邦的二哥刘仲来跟他比,说刘仲会经营,能够攒下产业。
可能是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孩子多的时候,拿自家的孩子来比;现在只有一个孩子了,就拿来和别人的孩子比。却不知道这样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多大的压力和伤害。
不知道刘邦当时是怎么想的,据记载刘太公对他是无可奈何的。但从后来的一件事中,可以知道刘邦其实心里面还一直记得父亲是怎么骂他的。
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在未央宫建成后大摆宴席宴请群臣。刘太公也参加了,当时他已经被封为太上皇了。
刘邦在向他敬酒时,说:“早年,太上皇经常指责我是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二哥刘仲殷勤用力。现在我成就的产业,和二哥相比,是谁的多?”当时大家是一笑而过。
现在的人讲到这一段的时候,都批判刘邦把天下当自己的产业。没有谁知道,他说这话时虽然有炫耀的意思,但也有当年被训斥时留下的心里阴影。我们现在的许多家长,从中又应该学到点什么。在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就不会那样的自以为是了。
因为不喜欢劳动,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刘邦就是一个无赖,一个流氓。
其实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刘邦鱼肉百姓的不良记录。
相反,刘邦是一个非常慷慨大方的人。
写在后面的话:
前段时间受到高人指点,深受启发,就对所写汉史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所以很长时间没有更新汉史,请各位读我写的汉史的各位博友原谅。现在将我修改后的第一篇汉史发上来,希望读到此文的朋友批评指正。
寒星自认不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只是一个努力的人。对汉史的喜爱,源于小时候生活在比较边远偏僻的农村。记得那时村子里还没有通上电,一到晚上大人小孩就聚在一起聊天。我的七叔虽然没有念过几年书,但读书很多,特别是历史书。他就经常给我们这一帮兄弟姐妹讲历史故事。可能那时他正在读《白话史记》,他给我们讲的故事都是史记上记载的故事,很多关于汉史的故事,我就是从他的故事里首先知道的。
后来稍大一点,因为那时候家乡虽然通了电,但经常停电,电视节目也没有现在那么丰富多彩。于是,读书就成了我最大的休闲活动。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几乎把家里的书横扫一遍。其中《前后汉故事新编》、《张良护汉》、《韩信挂帅》、《中国一百个军事家》、《白话史记》等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很多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到了高中阶段,五叔家的书柜就成了我在假期时休闲的最好去处。其中有很多历史书,包括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的传记,世界名人的传记等等。因为读了很多的名人传记,所以我的历史成绩是相当出色的。当时很多同学都很不解,为什么我在课堂上好像没有很努力的去学历史,但历史成绩却那么好。其实我已经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读这些名人的传记,历史课本上的东西早已经烂熟于胸了。记得高三时我的书桌里就有两本课外书,一本《白话史记》,一本《李敖全集》,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常拿出来翻翻,权当消遣。
大一大二的时候经常去图书馆借书看,有时候晚上还挑灯夜读。那时候宿舍的电灯到了晚上11点就要被管理员关了的,所以经常点着蜡烛读书,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对宿舍的兄弟们抱有歉意,因为我点蜡烛多多少少还是影响了他们的休息。大三大四时为了英语四级而奋斗,上专业课也在记单词,节假日都不敢和其他同学那样疯玩,也乖乖的跑到教室苦攻英语,终于在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次考试通过四级考试,到现在几乎全部忘记。
目前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好像都是中学和小学阶段的积累,大学之后看的东西就像水淋鸭背一样,看过就忘。所以读书还是要趁少年时。
工作之后常看的书是《史记》、《容斋随笔》、《世说新语》、《李白诗选》等等。有时为了教学需要,就读读《红楼梦》,还常看《百家讲坛》。
在落魄的时候重读诸子百家,《史记》等等,还花了一些时间去研究《周易》,然后在开博,闲暇之余就写写文章,所写都是随心所想,没有什么条理。写汉史只是为了解闷,由于才疏学浅,很多地方写得很粗糙。幸运的是,这些粗糙的文字居然也能得到好些网友的肯定,是以数次想放弃,但都能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写故我在,有你的支持,我就能继续。
网址:大汉风云录——寒星说汉史(连载中)(1)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30582
相关内容
汉代“美食风尚”——烧烤姚伟钧:汉唐节日饮食礼俗的形成与特征
汉代厕所
第三节 汉唐时期
汉中两日游最佳路线 汉中二日游经典路线及攻略 汉中两天怎么玩
【像素互动SLG/汉化】OL生活模拟:人生压力 云翻汉化正式版【PC/600M】
汉代人的幸福生活
十大好吃的广汉特色菜肴排名 到广汉必吃的10道特色菜品推荐
汉之方2024官方下载
把古风穿进日常 汉服圈再刮新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