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孩子饮食起居生活干预教导方法
教育孩子爱干净,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生活技巧# #亲子教育建议# #儿童营养饮食指导#
原标题:【必读】孩子饮食起居生活干预教导方法
说到居家,在家庭环境里,我们能想到做哪些事呢?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吃、喝、拉、撒”。也可能会说“做饭、打扫卫生、整理家务”。我们可以列举更多,孩子和我们在一起,孩子每天要干这些事儿,我们也要干这些事儿。孩子的各种行为是需要在管理下学习成长的。
比如我们在家洗衣服,是看见衣服哪里脏,单独洗哪里好呢,还是整个扔进洗衣机里洗好呢?应该不会有人只洗衣服的某一个角落吧?我们都是整件衣服一起洗。
居家干预也是这样,需要一个一整套的干预方案,而不是看见啥教啥。我们着重的来说一说如何教导孩子居家的饮食起居。
可以给孩子评估一下,在饮食起居这方面,我们的孩子大概能力到什么程度?
第一个层次——自理卫生。
自理卫生包括什么内容呢?就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起床要干嘛?刷牙、洗脸、上厕所。孩子会不会呢?在什么情况下会呢?会的状态是什么样?
有的家长说:“我们孩子会做这个。”
怎么个会法?每天早晨你有没有督促孩子去洗脸?你有没有拽着他去刷牙?刷牙的时候你有没有帮他把牙膏、牙刷准备好?你有没有拿着他的手去刷?
所有这些过程其实都不能够称为“孩子会独立刷牙洗脸”。
为什么?因为我们可以考量一下我们自己,有人督促我们去刷牙洗脸吗?没有!是我们起来就自觉的干这件事。
所以,自理卫生,我们最终的标准是什么?是没有任何言语的提示,更别说身体的辅助了。他能够自觉地完成这件事情,这才叫孩子实现了这个功能。
实际上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会,往往都是在家长提醒孩子的时候。“赶紧去刷牙。”然后孩子跑去刷牙,不用家长辅助了。这时你问她:“孩子会刷牙吗?”她肯定说:“会!”但实际上距离完全自理卫生还差一步。
有些家长甚至已经习惯于给孩子这样的提示,而她自己都不觉得。所以她会认为,我的孩子已经会了。但是哪一天如果她自己忘了说,或是她不在家的时候,这个孩子起来刷牙吗?可能不刷,他自己没有刷牙的意识。所有的刷牙行为,都是发生在妈妈给了这句话之后。
这叫“辅助依赖”,实际上是孩子后期学习成长的一种障碍。就是我们太习惯于给与孩子太多的辅助,让孩子过度的依赖于这种辅助,离开这种辅助之后,我们之前认为他会的那些能力,其实都不会发生了。
当然,这是我们希望完成的最终标准。在完成的过程当中,孩子需要这些辅助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的给他这些必要的辅助。还以刷牙为例,有些家长会过多的使用语言的辅助:“快去刷牙,听见没有,赶快去!要迟到了,赶快去......”说了十几遍,孩子仍然没有动。这个时候是因为孩子不会做刷牙这个动作呢?还是孩子完全的“听而不闻”?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有些时候我们在给孩子辅助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给他语言辅助的时候不管用,你就不要再一遍一遍的重复这个指令了。“重复指令”是ABA里比较忌讳的一个错误。这时候你就需要给他一些身体上的辅助,给他一些更高及的,比方说“指一指”这样提示的辅助。如果还不行就要升级为手把手的“肢体辅助”,帮助他去完成这件事情。
由此可见,辅助并不是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辅助是一个成体系的帮助孩子的系统。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们要能够评估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辅助,在他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要给他及时到位。无论是语言提示,还是手势、肢体的。
这叫“辅助淡入”——如果我不给他这个辅助,孩子的这个行为就会很晚出现,或是永不出现。但如果我们及时给了这个辅助,这种行为就会在当下出现,这就是“辅助淡入”。
但给他辅助后这种行为出现了,经过一定的练习,我们要及时的把这些额外的辅助撤出去,这叫“辅助淡出”。
学以致用,那些东西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孩子的时候需要的,我们就要去学。你看这个自理卫生,它就暴露了我们在管理孩子的过程当中很多自身的不足。有的不足是:孩子需要的时候你没有及时的帮到。有的不足是:孩子不需要的时候,我们还过度的给与。还有一些就是,我们如何泛化孩子所学的这些技能。
所以,所谓的自理卫生,就是在没有家长提示的情况下,可以自己刷牙、洗脸、上厕所。
再举个例子,问有的家长孩子会不会上厕所。家长说会。但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每次孩子上厕所家长都需要提醒,而且有的家长还要跟着孩子进到厕所。甚至分步提示指令:“脱裤子、撒尿、提裤子、冲水”,你少说一步孩子就会站在那不动了。这怎么能叫会呢?!
真正的会,就是跟我们自身比较。我们怎么从发现动机,到完成如厕,到善后处理。比如说有时候不小心尿道了外面,你还得拿拖布擦一擦。或者说,当场合不允许时,比如有客人,或是上课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憋一会儿再去,这才叫真正的会。
不是说,孩子会做这个动作技能就叫做会。这是很多家长经常混淆的概念:只是关注这个行为技能的本身,而忽略了行为发生的背景。这个“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一切行为技能,脱离开背景,都毫无意义!
所以我们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教他的任何行为技能,都要联系这个行为技能所发生的背景。而且要让孩子能意识到,在这种背景下出现这种行为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强化的。反过来,这种背景下不需要,或是不应该出现的行为,就要逐渐的消退它。
第二个层次——自理生活。
生活包括什么?拿吃饭来说,孩子会吃吗?
绝大多数家长觉得孩子会吃,但实际上在餐桌上我们观察,什么叫会吃?我们自己在吃饭的时候,有没有另外一个人操心我们的吃饭呢?没有吧。可是我们会不会不自主的就会操心孩子的吃饭呢?
有的孩子都7岁了我们还是操心他的吃饭,我觉得在自理生活的这个方向,可能是给孩子过多的辅助了。我们需要明确的写下我们的目标,然后评估孩子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多远。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做到自理卫生、自理生活,真正的在吃饭和卫生方面不需要别人操心,那么我们就可以追求下一个层次了。
第三个层次——参与生活。
参与分两个部分:参与家务和参与社区。
首先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参与我们的家庭生活,参与我们的饮食起居。想想我们每天自己在家都干嘛?我们除了刷牙、洗脸、穿衣、吃饭,我们还要干嘛呢?
我们起床后把个人卫生收拾好之后,我们还要整理床铺。我们有没有意识,在自己铺床叠被的时候,想着把孩子叫过来,让他参与参与?拉着他的小手来把这个被子叠好。也许你做这样事情的时候,叠出来的被子可能不如你自己独立叠被子叠的那么好,但是这是让孩子参与的第一个步骤。
如果我们每天都有这样的意识,让孩子跟着我们把床铺叠好。我相信,如果从2、3岁开始,那么3、5年之后,我们绝大多数的居家劳动孩子应该都会习得。而且这些技能的习得,一点都没有耽误孩子学其他东西的时间。
所以说,参与家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每天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脑子里都要想着把孩子拉进来,让孩子参与一把。而不是今天想起来叫着孩子一起弄弄,孩子干的好了,还能多坚持两三天。孩子干的不好,明天又自己干了。
所以,要想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家务成为他的习惯,就必须我们每天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把他拉进来。
我们再拿打扫卫生来举例。很多家庭打扫卫生不是因为家里乱了,而是习惯于每天定时,或是每周定时打扫一次。很多家庭是周末打扫,不是因为周末乱了,其实周五也乱,为啥不打扫呢?也就是说这个行为的触发前提是固定的时间,而不是看见那里乱了。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让孩子参与打扫卫生是这样的:你扫地的时候,教孩子帮你拿笤帚,或是让孩子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认为这样就是让孩子参与了家务劳动,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受控于你给出的指令,而不是他主动自发的。
我们需要在触发时就要提醒孩子:“今天是周末,我们要打扫卫生了。”让他养成和我们一样的行为触发前提。我们一干这件事的时候,就要想到让孩子从头到尾的参与,而不是局部的帮我们做一点点。
这比打扫卫生更能体现“行为触发点”的重要性,很多类似的行为都是由时间来作为SD(前事刺激)的。
所有离开“触发行为的前提条件”的参与,都是“一过式”的参与,没有多大意义的。最多就是让孩子练会某个动作,而不是让他自发的生活。有一天我们不在了,孩子依旧不能自己生存。
让孩子“局部的,一过式的”参与劳动,几乎每个家长都做过。但是能系统的让孩子全程参与的家长却是少之又少。这就是为什么自闭症孩子的预后,到了大龄并不乐观的原因。
能够全程的参与家务之后,我们再引导孩子参与社区活动。
什么是社区活动?购物、买菜、找锁王修锁头、房顶漏水了找物业来维修。这些都是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比如买菜,今晚我想做番茄炒蛋。这个行为从哪里开始的?除了“想做这道菜”的意愿之外,我们是先从“检查冰箱”开始的。
打开冰箱一看,番茄没有,但是鸡蛋还有很多。那么我就知道我要买番茄,而不用买鸡蛋。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孩子来和我们一起做这个事。
“宝贝儿,我们晚上吃番茄炒蛋好不好?我们来看看冰箱里都有什么?哎呀,鸡蛋还有这么多呢,你看看。但是番茄没有了,所以我们要买番茄对不对?那我们还用买鸡蛋吗?不用对不对?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有这么多呢。”
要从这个点就让孩子参与进来,而不是等你在超市装完一袋子番茄之后,到收款台了,才用让孩子付款的方式来参与。
假如我们的孩子能力越来越强,参与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是系统的、全过程的让孩子参与,我们就会对孩子越来越放手。等到有一天我们不在了,他也会顺利的生活下去。
如果我们4、5岁就有意识的培养,到了14、5岁的时候所有的孩子,智商只要在50以上的,基本上都可以实现生活自理。(摘自郭延庆《常春藤论坛》)
那么自闭症孩子中智商50以上的有多少呢?至少75%!
对于生活自理的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他是免费的,而且不用额外花时间。并且这样的技能一旦学会,受用一生。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要舍本逐末的过度追求孩子的学业技能。孩子认知再好,他即便能心算三位数乘除法了,会背100首唐诗了,可他离开家长,独自能活下去吗?
一定养成让孩子系统的,全程参与家务的习惯。而且,越早越好!
所有的干预训练始于评估终于评估!评估结果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整个治疗过程。如果评估出现偏差,或者遗漏其他信息,定制出来的治疗方案不会解决问题,严重的还会加重病情。同样的病情,一百人有一百种表现,有一百种原因。如需帮助欢迎带孩子至石家庄乐心儿童康复中心,我们将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评估,给出适当的指导建议和治疗方案!【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果您愿意奉献一份爱心请加入我们;如果您身边有脑瘫脑病儿童(自闭症、智力、运动、语言发育落后)还未得到精准康复救助,请联系我们!
1、精准康复咨询电话:0311-66692659、13343237956(同微信号)
2、微信、QQ咨询:2192093866
3、官网:http://www.ntjz.org/
4、地址:石家庄市南二环西路31号(中华南大街与南二环交叉口西行300米路北)
5、乘车路线:
(1)、市内乘各路公交车到新火车站下车,沿南二环大桥西行300米路北。
(2)、北国商城乘70路,新百广场乘13路,二环1路、2路到南二环大桥西口站下车
网址:【必读】孩子饮食起居生活干预教导方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31705
相关内容
李光伟教授解读: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的“500111”法则肥胖儿童之生活方式干预——饮食篇
家长必读:如何让孩子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干预重度自闭症儿子16年,凯爸总结的19个居家干预秘籍
暑假引导孩子们阅读的八个方法
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 如何搭配孩子的饮食?
家长必读: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孩子挑食、偏食?这些实用家庭干预技巧转给家长
【怎样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
儿童健康生活,儿童饮食习惯“7要7不要”,关注幼儿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4个简单方法培养孩子健康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