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孤独症儿童”生活技能学习小组操作指南(案例版)| 社工课

发布时间:2024-12-10 09:51

社交技能训练课程和夏令营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健康生活技巧# #孤独症#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酒霞

单位|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一、背景介绍

随着孤独症患者数量的逐年增长,围绕患者进行的教育康复正在受到更多关注。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脑发育障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主要特征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重复刻板行为,并伴有感知觉异常。

据中华慈善总会专家委员会近日发布的《中国孤独症行业蓝皮书V》显示,按1%的发生率保守估计,中国14亿人口中,约有超1000万的孤独症人群、200多万的孤独症儿童,后者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孤独症的成因尚无定论,目前其治疗手段主要以教育训练康复为主。据《央视财经》援引专家观点,多分为一对一或一对多课程,主要训练孤独症患儿的社交、沟通、认知、游戏等领域技能。

社工通过走访正在康复机构中接受训练的50多位星星孩子的家长和10多名特教老师,了解到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欠缺,基本生活依赖家长照顾,导致家长的照顾压力很大,同时发现接受访谈的星家长中超过半数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重视程度不够,以致造成服务对象生活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严重不足,生活自理能力较弱。

二、分析预估

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服务对象生活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严重不足基本生活依赖家长照顾,导致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欠缺。

2.家长对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和训练重视程度不够。相对于孩子生活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家长更重视对孩子社交、语言、沟通、认知等方面能力的训练,对服务对象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重视程度不够,以致造成服务对象生活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严重不足。

3.家庭照顾压力大。服务对象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基本生活长期依赖照顾,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照顾压力。

三、服务计划

(一)小组理念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在“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及认知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班杜拉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并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替代强化,替代强化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的强化。

本小组通过设置“奖励通关法”,在服务对象展示出社会工作者期待出现的行为时,向其施加一个刺激使其行为得到正面的强化,如为小组中表现积极及出色的服务对象获得“奖励贴”,得到通关卡奖励;

在服务对象出现违反约定的行为时,向其施加一个厌恶刺激使其行为得到弱化,如教室设置冷静角,当服务对象难以约束自身行为扰乱活动秩序时惩罚其在冷静角反省五分钟;同时充分发挥榜样的替代强化作用,引导其他服务对象向榜样看齐,以此形式促进服务对象行为的改变和保持。

(二)小组目标

1.目的

促进星宝贝生活技能的学习,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家长对星宝贝生活自理能力学习的重视程度;减轻心智障碍儿童家长面临的长期照顾压力。

2.具体目标

(1)80%以上的服务对象学会3种以上的生活技能;

(2)提高家长及家庭对孩子自理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

(3)为家长提供喘息和减压的机会。

(三)小组性质

教育小组

(四)服务对象

本小组以某社区9名5-10岁孤独症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其中8名男孩,1名女孩。

(五)时间地点

2022年3月12日-2022年4月16日 某康复机构融合教室

(六)小组程序

1.洗刷刷 洗刷刷

目的:带领服务对象学会独自洗手脸;观察记录服务对象的行为表现。

内容: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相互认识,共同制定小组规范;引导服务对象观看宝宝巴士洗手脸视频,事先备好水盆和毛巾并发到服务对象手中,在特教老师的协助下,教会服务对象掌握洗手脸的基本步骤;协助社工注意观察记录服务对象的行为表现;在本节小组结束时根据学习内容布置家庭打卡作业。

2.换装小达人

目的:服务对象学会自己穿衣服;通过施加影响方式改善服务对象出现的行为问题。

内容:重温上节小组内容,汇总家庭作业打卡情况,社会工作者对完成家庭打卡作业中表现较好的服务对象给予奖品奖励;协助社工需重点观察、记录服务对象所学生活技能掌握情况;组织服务对象观看宝宝巴士穿衣视频,在特教老师的协助下,教会服务对象学会自己正确穿衣,系扣子、拉拉链等技能。对学会此项技能的服务对象发放奖励贴,并获得通关卡。

本节小组结束时根据学习内容布置家庭打卡作业。

3.给丫丫找个家

目的:服务对象学会自己穿鞋;继续奖励奖励贴保持服务对象作出的正向改变。

内容:重温上节小组内容,回顾小组约定,汇总家庭作业打卡情况,社会工作者对完成家庭打卡作业中表现较好的服务对象给予奖品奖励;组织服务对象观看宝宝巴士穿鞋视频,在特教老师的协助下,教会服务对象如何穿鞋、系鞋带等技能。学会此项技能的服务对象得到奖励贴,并获得通关卡。

本节小组结束时根据学习内容布置家庭打卡作业。

4.养成如厕好习惯

目的:引导服务对象认识到学习生活技能的重要性;教会服务对象学会自己上厕所;通过减少奖励的使用观察服务对象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小组成果和收获。

内容:重温上节小组内容,汇总家庭作业打卡情况;组织服务对象观看宝宝巴士如厕视频,在特教老师的协助下,教会组员独立上厕所的技能。

社会工作者在本节小组中减少使用奖励贴和奖品的机会,增加口头表扬的频率,协助社工观察服务对象行为表现的差异。本节小组结束时根据学习内容布置家庭打卡作业。

5.我是环境小卫士

目的:服务对象学会扫地;强化小组成果,保持服务对象已发生的积极改变。

内容:重温上节小组内容,汇总家庭作业打卡情况;组织服务对象观看宝宝巴士扫地视频,在特教老师的协助下,教会服务对象掌握扫地的技能;学会此项技能的服务对象获得通关卡。本节小组结束时根据学习内容布置家庭打卡作业。

6.我是生活全能手

目的:小组工作总结,评估小组目标达成情况。

内容:社会工作者带领服务对象复习巩固前5节所学生活技能,评估组员技能掌握情况及小组目标达成情况,制作播放小组学习过程精彩视频记录,为坚持学习的服务对象发放奖状和奖品,结束小组。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建立关系

前期,社会工作者通过走访服务对象的家长和家庭、特教老师,与她们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对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前期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及家长之间已经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二)服务初期

第一节:洗刷刷 洗刷刷(2022年3月12日上午9:00-10:30)

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进行自我介绍,澄清本次生活技能学习小组的目的、目标、内容,共同制定小组契约。

社会工作者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宝宝巴士生活技能学习视频引入,讲解生活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引起服务对象家长对孩子生活技能学习和训练的重视,认识生活技能学习对孩子康复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小组社会工作者听取资深特教老师的分组建议,根据组员能力设定分层目标,即由在家长辅助下完成洗手脸的动作—基本独立完成洗手脸过程—掌握规范的“七步洗手法”动作,事实证明小组分层目标设定很有必要,对小组工作也很有帮助;同时特教老师作为本小组的志愿者,很好地协助社会工作者维护和掌控现场秩序,使小组工作开展更顺畅;然而,面对心智障碍儿童这个特殊服务群体,小组进行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组员不听指令、组员注意力难以集中、家长过分代替等等。

(三)服务中期

第二节:换装小达人(2022年3月19日上午9:00-10:30)

在第一节小组作为参考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进一步与家长和特教老师进行沟通,分析服务对象出现不听指令、小组规范约束无效、组员学习缺乏动力等行为的原因,并根据第二节小组内容,准备设置“奖励贴”奖励及“冷静角”规则。

首先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进行上节小组的内容回顾,了解上节小组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汇总家庭作业打卡情况,对完成家庭打卡作业中表现较好的服务对象给予奖品奖励,

其次,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强调,本节小组按组员学习情况和完成家庭作业情况,设置“奖励贴积分法”和通关环节,每学会一项生活技能获得一次通关机会,获得奖励贴和通关机会较多的组员可获得奖品,若扰乱活动秩序导致无法正常进行则需要在“冷静角”反省。

在设置“奖励贴”奖励后,服务对象表现明显比之前积极,大部分组员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只有一位服务对象因难以控制自身行为被邀请至冷静角反省五分钟后返回现场,之后有所改变,并对其他组员起到了警示作用。服务对象活动全程参与度很高,情绪饱满,小组学习效果较好。

第三节:给丫丫找个家(2022年3月26日上午9:00-10:30)

本节依然采用“奖励贴积分法”和通关环节,同时取消“冷静角”的规则设置,因为社会工作者发现相较惩罚来说服务对象更在意奖励。服务对象在活动中仍有超常表现,积极参与生活技能学习活动,遵守活动纪律。

(四)服务转折期

第四节:养成如厕好习惯(2022年4月9日上午9:00-10:30)

由于二、三节小组的铺垫和学习过程,服务对象对小组学习规则和内容安排已非常熟悉;本节小组重点引导服务对象家长认识到孩子学习生活技能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在本节小组中减少使用奖励贴和奖品的机会,增加口头表扬的频率,同时观察服务对象行为表现的差异,巩固小组成果和收获。

大多数服务对象都进入了学习状态,本节小组在较多环节均未对小组进行“奖励贴”奖励,但组员学习的积极性、对规则的遵守等情况仍保持了一定水平,没有因“奖励贴”的减少而使不良行为反复。

(五)服务末期

第五节:我是生活全能手(2022年4月16日上午9:00-10:30)

社会工作者带领服务对象回顾前四节小组内容,与服务对象共同评估大家活动中的表现,90%的服务对象认为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投入感、参与感较强,达到了学会3种及以上生活技能的小组目标,并回顾自身表现,均表示满意。

由于这是本次小组的最后一节,社会工作者告知服务对象小组即将结束,并告诉服务对象有各种困惑或者需要可以及时到社工部寻求帮助。

“我是生活全能手”心智障碍儿童生活技能大赛举行(2022年6月1日下午2:30-4:30)

为进一步检验本次小组学习成果,促进心智障碍儿童生活技能知识的学习,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减轻家庭的负担,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由某慈善总会、某社会工作协会主办,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某康复教育中心承办的“我是生活全能手”心智障碍儿童生活技能大赛隆重举行,20多个心智障碍儿童家庭参与了此次活动。

媒体报道链接:

https://wap.zzrbnews.com/govnews/33324

五、总结评估

(一)过程评估

1.服务对象表现

通过将第一节小组与后四节小组中服务对象的表现进行记录及对比,发现在第一节小组中出现的“不听指令、乱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违反小组纪律的现象较多,在施加影响后逐渐减少。

2.社会工作者应对

社会工作者在第一节未施加影响时发现服务对象小组学习活动的参与性较弱,存在违反纪律问题,结束后积极与家长和志愿者沟通反馈出现的问题,在二、三节设置“奖励贴积分法”和“冷静角”后服务对象出现上述表现的情况减少,在第四节将奖励减少后服务对象仍能够约束自身行为,不良行为得到了有效的矫治。

(二)结果评估

1.服务对象自评

在小组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发放《小组参加者意见反馈表》,以便服务对象进行反馈,改进社工服务。社会工作者共发放9份《小组参加者意见反馈表》,回收9份,每个评估项满分5分。

在小组的时间安排、内容设计、社会工作者的表现、学会三种生活技能、愿意加强生活技能的学习几个方面,9位服务对象均评了满分。

本次小组时间安排事先已征求服务对象建议,选在每周六上午,和大多数服务对象的上课和康复时间不冲突,因此在时间安排方面服务对象均给予了较高评价;由评估结果说明小组的内容设计获得了多数服务对象的认可,通关奖励让服务对象参与积极性更高,社会工作者选取具有代入感的宝宝巴士生活技能学习视频,并将理论讲解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服务对象对小组的内容设计较为满意。

在“是否满意自己在小组中的表现”方面,9位服务对象评分均分为4.7分,有6位为自己评分满分,3位服务对象评分4分,个别组员由于前期注意力不集中,扰乱活动秩序,但在后面的奖励与惩罚措施的设定,能够较为专心地投入到小组的学习过程中。整体上来说,服务对象在本次小组中的参与感较强,收获较多。

在小组整体满意度方面,9位服务对象评分均分为4.9分,其中8位评分满分,1位评分4分,一方面说明本次小组得到了大多数服务对象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说明小组工作仍有改进的空间,社会工作者需要反思在小组工作中的问题。

2.社会工作者评价

目标一:80%以上的服务对象学会3种及以上的生活技能。

社会工作者通过前后测对比的方法,在第一节小组中没有施加影响,只凭借口头的批评与表扬,没有团体的互相约束,服务对象的不良行为表现基本与平时一致,不听指令、乱动、注意力分散等,在二、三节小组的设计中,设置“奖励贴积分法”和通关环节,80%以上的小组参加者能够在小组中学会3种及以上的生活技能,目标达到。

目标二:提高家长及家庭对孩子自理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

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内容设计时将生活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放在小组的第二、三、四节,服务对象的参与度更高,各服务对象能够积极与其他成员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各自遵守纪律,积极争取获得奖励,目标后期达成率较高。

目标三:为家长提供喘息和减压的机会。

通过小组最后一节家长的反馈来看,大多数家长认为本次小组给自己提供了喘息机会,服务对象学习到生活技能,自理能力得到提升,家长的照顾压力得到缓解,目标达成。

3.特教老师志愿者评价

特教老师志愿者全程参与了小组的实施过程。

在第一节小组结束后,特教老师志愿者表示服务对象平时康复课基本就是这样(纪律性较差、注意力不集中、乱动)的状态,学习困难和课程中的不良行为明显,并与社会工作者讨论强化影响的实施条件,在第二、三节设置奖励贴奖励和冷静惩罚后,特教老师对服务对象的表现进行了肯定,通过观察发现服务对象不听指令现象有所减少,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参与性提高,纪律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小组第四节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对奖励进行相应的减少,服务对象依旧能够约束自身行为、纪律方面得到较大的改善;在小组结束后,社会工作者积极与特教老师进行理论运用的讨论获得了特教老师的认可。

六、专业反思

(一)对小组内容设置的反思

本小组的开展包含两条主线,一是主导社工需要带领服务对象开展生活技能学习小组,二是协助社工需要观察正强化和负强化对服务对象不良行为矫治的效果,因此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分工较为重要,主导社工、协助社工需密切配合并在每次小组后及时进行讨论和总结。

(二)对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反思

理论指导方面,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更注重实务的开展,着重各项指标性活动,但对于使用何种理论常会力不从心,本次小组是社会工作者全程运用社会学习理论指导完成的,在理论指导下,发现小组过程中组员前后巨大的差异表现,更加坚信专业价值,在今后的服务中更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伦理困境方面,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问题,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日常接触过程中,常会因为服务对象的表现而在内心给予其相应的判断,主观性思维判断会影响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态度,从而制约对个别服务对象的服务。

(三)对服务群体的反思

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障碍,主要特征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重复刻板行为,并伴有感知觉异常。面对这样的特殊群体,行为习惯养成,生活技能的提升面临更大困难和障碍,而服务对象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对其均具有一定的标签化,感叹其难教化、难改变,社会工作者更应无条件接纳服务对象,采用优势视角发现服务对象的潜能,陪伴其成长与改变。

如何成为带领游戏的高手?

对近 200游戏的梳理

满足了一线社会工作者服务需要

点小程序即可购买阅读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欢迎分享你的社工服务案例。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

责任编辑:

网址:开展“孤独症儿童”生活技能学习小组操作指南(案例版)| 社工课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33153

相关内容

孤独症儿童居家融合教育的若干小技巧
“乐学习,趣成长”儿童生活技能提升小组 | 社工案例计划
图解孤独症儿童游戏、(生活技能卷 社交卷)
关注孤独症儿童:如何让“星星的孩子”融入普通幼儿园教育?
孤独症儿童:生活里需要有更多色彩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管理及策略.ppt
儿童孤独症综合康复训练方法
儿童友好空间十佳案例
孤独症儿童:教育和行为训练是康复关键
学习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心得体会(精选16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