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文物修复师,十年如一日,修复脆弱文物,让文物重新“活起来”
文物修复:通过修复破损的文物,感受历史与艺术的融合。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慢生活艺术# #日常手作#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320位真人故事
我叫赵钰,是一个95后文物修复师,从事这份工作已经十年了。
从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古玩市场淘货开始,文物与我注定缘分匪浅。
我觉得自己一直挺幸运的,因喜爱古代器物与文化而选择了文物修复专业,也因此结识了同样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爱人。
入行十年,我发现国内外的文物修复师都十分稀缺,而我国的文物修复师本身数量稀少,同时也存在年龄断层严重,传承困难等问题。
(我是文物修复师赵钰)
1995年,我出生在内蒙古包头市,家中还有一个小自己10岁的妹妹,大学在读,学习中国画专业。
不同于同龄孩子的活泼,我从小就很文静。因为父母都热爱艺术,所以他们对我艺术方面的培养十分重视。
从小母亲就送我去学习各种才艺,比如武术、舞蹈、古筝和小提琴等等。学习方面,父母似乎也可以容忍我的不足,给予我充足的自由时间,因此我甚少参加课后补习班。关于这点我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
他们总说:“孩子有正确的三观且快乐就可以了”。
(幼年才艺表演留影)
我过于文静的性格,估计跟父母的生活习惯有关,因为他们基本上无暇顾及手机内容,所有的时间都来充实自己,写字、画画是他们的爱好。
我每天学着他们的样子,照顾花、照顾小动物、写字画画、弹琴,让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
何况我有一个爱好收藏文物的父亲,我们家附近有几个古玩市场,在我小的时候,每到周末父亲就会带我一起去“淘货”。
(文物修复作品)
从我记事起,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记得我上大学时,有一个周末父亲又带着我去古玩市场。走到一个摊位,他突然停下脚步,对摊位上的瓷板画左看右看,观察良久后,转头对着我神秘一笑:“走吧!”
虽然不明所以,但我也没有追问,待我们走远后,父亲才说:“刚才那块瓷板画,是我多年以前画的,上面还有我的印章呢。”我惊讶地看向父亲,难怪他当时笑得如此神秘。
说起古玩,家里瓷器字画不少都是我和父亲一起淘回来的。父亲尤其喜爱瓷器,我从小就听他跟我讲解瓷器怎么分辨真伪,是什么年代的,哪些是印花,哪些是手绘。
(我喜欢养小动物)
或许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我对文物特别感兴趣。
2013年,我高考。报考志愿时,一门心思认准了当时还十分冷门的文物修复专业,当时刚好是第一年面向内蒙招生,我们家一致同意,就坚定的选择了。
去到学校之后才发现,这个专业真的太适合我了,越学越喜欢。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正式接触文物,进行修复学习了。
那一年,学校选择了一批优秀学生到海南省博物馆完成一个瓷器修复项目,我作为一年级的代表参与其中。
(一旦开始工作就很难停下来)
当我到达博物馆,亲手接触到文物的时候,内心很开心和激动。但文物不比普通器物,具有非常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损坏具有不可逆转性,所以当时十分小心翼翼。
每年文物修复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碰壁,薪资待遇的不足也会劝退一些人,能真正坚持到最后的少之又少,剩下的人是依靠着热爱不断坚持。
文物修复入门困难,工作枯燥,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沉下心去认真的学习这项技艺,就业形式也比较艰巨,要求严格,高学历和高技艺需同时兼备。
想想这么多年的学习却看不到出路,有多少个人愿意坚持下去?这是导致人才缺稀的一个原因。
(器物厚度两毫米,彩绘经不起任何外力摩擦,加大了工作难度)
大学期间,学的修复技艺比较有限。毕业之后,我找到修复老师继续学艺。
还是在上海,我找到全国很有名望的于爱平老师,跟着老师又学了三年。不同于学校的教学模式,老师教我们的都是实操。三年里我跟着老师学到很多,也去了很多博物馆进行修复。
记忆最深刻的,还数2018年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那次,当时我们跟着老师去修复一批官窑瓷器。
本次修复的官窑瓷器有两个特点:一是历史价值高,二是破碎程度比较严重。有很多碎成几十片,有些不止破碎还缺失,补缺缺失部分的纹饰就是一个难点。我们需要查找资料,根据它有的纹饰去连接,然后把缺失的位置补绘出来。
(应邀到湖北文物信息交流中心教学)
而有些缺口太大找不到参考资料的,我们就只能放弃绘图,这些都很可惜。
我们修复人员,既是修复一件文物,也是修复一段历史。每修复完一件瓷器都非常有成就感,如同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虽然修复过程很辛苦,但每当触碰到这些埋藏数百年的瓷器碎片,仿佛在与当时的工匠对话,与他们共同创作一件作品。
2019年我考入海南省博物馆,宣告着异地生活也该结束了。
(写字能安抚我的情绪)
幸运的是两件事情都很顺利,来到这里工作的同年,我和男朋友也领证了,成了海南唯一的文物修复夫妻。
海南省博物馆的修复工作主要是针对出水瓷器的修复,出水瓷器修复要比出土瓷器修复更加复杂。
出水瓷顾名思义,是海洋考古发掘出水的瓷器。
从海里出水的文物与出土的文物有着很大的区别。海洋出水瓷器中的可溶性盐在环境因素的改变下,会发生溶解重结晶现象,从而造成釉面剥落、返盐、疏松等病害。
同时,海洋出水瓷器表面往往附着有各种形态的凝结物,这些凝结物主要是石灰质、石膏质、硅质或海泥沉积物,亦或有如珊瑚、藤壶、盘管虫等海洋生物附着。
(现场教学)
出水瓷器的修复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一件出水瓷器从出水到陈列,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修复一件出水瓷器首先需要清洗,然后脱盐对文物进行保护,完成脱盐后,建立修复方案,才能对破损的瓷器进行拼接补配。
最后经过随底色以及补绘纹饰之后,方能达到陈列展览需求。
对于文物修复师而言,文物修复是个“手艺活”,需要时常保持修复“手感”。为此,在空闲的时候,我会常常练习毛笔字。楷书、行书、草书……熟练地在纸上切换不同字体,保持用笔的“触感”。
(业精于勤,荒于嬉)
由于工作原因,一旦开始修复,就很难停下来,我个人一般吃午饭才会站起来走动一下,其余工作时间都是坐着。
长时间久坐,对腰肌和颈椎以及肩膀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并且,与纸质文物修复所采用的传统材料不同,陶瓷修复会用到各种化学材料,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加上文物修复师的薪资不高,这也是很多人学成之后转行的原因。
2021年,我又考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我们国家的文物修复师本来就缺稀,上一辈的老师傅已经快到退休年龄了,我们这一辈才30岁,年龄断层非常严重,而且后面的传承也很难。
(代表海南省参赛并获奖)
入行以来,截至目前我已经修复了几百件器物。通过一双巧手,帮助许多破损陶瓷文物重回“颜值巅峰”,让世人得以一窥千百年前这些文物的精致模样。
还记得修复宋龙泉碗时,共碎成9片,清洗之后它的断面干净无杂质。然而当我把它们拼接好后,发现共有大小四处缺失,断口处有人为打磨的痕迹,这就代表有人曾试图修复过。
因为修得不太平就打磨了,这样不仅增加了修复的难度,更是对瓷器的一种破坏。
很多修复人员在修复时会破坏瓷器,打磨就是其中一种,对于这种行为,我是很反对、也很遗憾的。
古瓷器能留存下来实属不易,文物是用来保护的,一定要将文物安全放在第一位。
(入行第十年,才拿到这一个奖项)
今年3月底,我代表海南省参加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陶瓷文物修复项目,获得了二等奖。学到第十年才拿到这一奖项,实属不易。前期的十年,都是在铺垫及学习。
这几年陆续有朋友介绍亲人过来让我带着学习,但我白天要上班,晚上又要加班修复,时间并不多。
2023年,我从博物馆离职,全身心的投入到古陶瓷修复中去。
现在我选择辞职出来,除了不愿荒废手艺,也是想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培养人才上面。如果遇到真的很热爱这行的人才,我很愿意教授。
只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行业,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那么我们肯定能把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下去!
【口述:赵钰】
【编辑:清风】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网址:我文物修复师,十年如一日,修复脆弱文物,让文物重新“活起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34655
相关内容
千年文物,在他指间重现神采——一位书画修复师与他的六十年“我是小小文物修复师”
“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稀缺”何解?
“文物医生”匠心修复时光碎片
文物重生记:青少年沉浸式文物修复体验
文物修复与历史文化传承
文物艺术品修复师 妙手匠心“复活”名作
“我在山城修文物” 重庆小学生沉浸式体验“文物修复”
看古陶瓷修复师,演绎涅槃之美|文物修复
重庆瀚聚文化修复各种文物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