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巷的慢生活
慢生活理念融入城市慢行文化,鼓励人们放慢步调,体验街头巷尾的悠闲时光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慢生活理念# #城市慢行文化#
▲擦鞋老人总会找第一个位置坐下,那样,擦鞋的人就多了。▲这是出了南充到哪都吃不上的川北凉粉。
☆家乡地点:四川省南充市
成人后,大家都四散开去,我们成长的地方,总是牵着一根线,拽着我们在外奔波一年后,千辛万苦地回去过几天踏踏实实没有工作没有牵挂只有亲情的美好日子。
市井小巷
回家过年川北凉粉擦鞋老人
老家是嘉陵江畔的小城南充,也被称为果城,家门口的那条小巷叫文化巷。
文化巷在小城的中心,其位置约等于南池子之于北京城,最喧嚣繁华之处的一段闲适。巷子的一头,是一家书店,正对着小城最好的中学,每年大约能送几十个学生上清华北大;巷子的另一头,是市里唯一的一家报社和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小巷尽头,面对着外面一条喧嚣的大街。
文化巷很短,不到十分钟就可以从巷头走到巷尾。但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菜市、花市、面馆、粉馆、蒸馍店、水果店、火锅店……各种色香味在小巷里招摇。
这些年,小巷经过整治,蔬菜瓜果已进了店铺和新建的大型农贸市场,火了几年的火锅馆不见了踪影,倒有了份本该属于小巷的平和,从羊肉粉馆、凉粉铺子,到时装店、理发店,还有了瑜伽馆,甚至还有麻将铺子、药房、冥币火烛店……不出小巷,就是市井人生。
我们家是上个世纪搬进小巷的,一住十几年,老房已经旧了,母亲也坐上了轮椅,上下楼梯委实艰难,大姐就想着给父母换房。这些年,南充的房地产也红火起来,嘉陵江畔的房子更是建得让人眼馋,可住久了小巷,父母和二姐一家,竟然都舍不得离开。无奈,只好在小巷一头建起的电梯公寓买了套高层居室。母亲照旧每天坐着轮椅,在小巷里来回,不时和熟人寒暄上几句。
回家过年
和北方的团圆饭不一样,老家的团年是流水宴一般。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家里忙忙碌碌热热闹闹挤挤挨挨地吃喝,而都是改到了饭馆摆宴席。
在我记忆中,在家吃喝才是最浓的年味。家里漫着菜籽油的特殊味道,还有各种食物的香气,父亲守在油锅前,炸着各种油饼酥肉和吃食,我们姐妹总是时不时地在灶台前转上一圈,顺手找来些东西解馋,而父亲也总忘不了让我们闻闻他那香气四溢的袖口……
除了二姐,我们都远远地离开了家,虽然实现了大姐的愿望——这样大家就可以四处走动了,可是大家整年都在忙碌,尤其是母亲离不开轮椅后,他们更不愿意四处走动。
每年一到腊月,家里就会开始忙碌起来,香肠腊肉总是自己家里做得好吃,厨房阳台上挂得满满的,等着我们春节回家。一到腊月,母亲就开始念叨起来,点兵点将地问起谁谁回不回,啥时候回,农历春节,就像吸铁石一样,把我们天南地北地吸回老家。
然而,妈妈惦记着我们回家,却并不会黏在家里,这个当年的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和小巷里的其他老人一样,每天都离不开麻将。
每天上午,保姆到家,打仗一样地忙碌完清洁,弄好午饭,准点吃喝收拾完毕,下午1点整,就推着母亲下楼,两人一起到楼下开在居民家里的麻将馆子。一张座位,收五元费用,还会有茶水伺候,四个老人就可以玩上四个半小时,五点半准时“下班”回家。
川北凉粉
在京城,几乎所有的川菜馆里都有一道凉菜——川北凉粉,可照我这川北人看来,没有一家川菜馆的川北凉粉不是野路子出生。
正宗的川北凉粉当然在川北重镇的南充。南充人好吃会吃,而最让南充人惦记的就是凉粉和米粉了。尤其是好吃又爱美的南充姑娘,几乎没有谁没有过站在路旁,守着凉粉摊子吃碗凉粉的经历。
小巷里就有一家凉粉小馆,小小的铺面,几张桌椅,招牌叫“李凉粉”。“李凉粉”是一家庭作坊式的小吃,兄弟姐妹几个人合伙做起来的。最初,李凉粉还只是一个路边游动摊贩,午后时光,在小巷里卖上几个小时。生意虽小,但口味一流,据说仅仅是辣椒油就有添加十几种料制作而成,我们远在异乡的姐妹每次回家看父母,还没进家门,二姐就会提前买上几碗,让我们进了家门先解馋。
接下来每次再去守着小摊,李老爹或是李老妈都会端着小碗,利索地添加着各种调料,“红油的?还是清油?”人少时,还忘不了问上句“又回来看老人了?”
几年下来,凉粉的价格从1.5元到两元也涨到了现在的4元一碗,凉粉摊子也一生二二生三的,有了固定的店面。这次回家,竟然发现“李凉粉”已然离开了转战多年发迹的小巷,把小店开到了百年老店“川北凉粉”的隔壁。那里是繁华的大街,可是门口仍旧是不少忠实的“粉丝”。大家仍是端着碗凉粉,继续着一副守着摊子大快朵颐的吃相。
擦鞋老人
初三有了阳光,便推着轮椅,陪妈妈穿过小巷,去逛市中心的北湖公园。在报社后墙外的林荫下,常年有几个擦鞋的男女,守着小凳椅子给过往的人们擦皮鞋,以前是一元一双,现在是两元。妈妈的鞋有点脏,我就把她推到第一个擦皮鞋人的面前,擦鞋人没有让妈妈上界面,直接就移了小凳,把擦鞋的家当挪到了母亲面前。这才发现,擦鞋人已然年龄不小。
老人家,高寿啊?
八十四了?
为什么还出来擦鞋啊?
你要听啊,这说来话长。
在短暂的交流中,老人告诉我,他1993年就和儿女们分家自己过了,当时给孩子们撂下话,不用他们一分钱。1995年开始,老人就在文化巷擦皮鞋谋生,擦鞋的日子里,他总是在对面医学院里花上一元多钱买饭菜。我问老人家,儿女们呢,老人说,这涉及到承诺啊,既然当年说了,不要儿女们的钱,自己就……
回来后,问及在老家报社工作的同学,看见过那个老人吗?她一听,说知道啊,是个有个性的老人,说只要他要来巷口摆摊擦鞋,一定是第一个位置,否则他就不擦鞋了。原来同学经常到巷口去擦皮鞋,每次都不忍心让老人家给自己服务,就找旁边的人,旁边的擦鞋人中,居然有老人的女儿,聊起儿女怎么忍心让这样年龄的老人家来擦皮鞋。女儿说,这已经是他的生活习惯,不来还真不行了。
这样的日子
■记者手记
这几年,父亲走了,母亲也老了。
每年,都惦记能多回几趟家。回了家,也尽量不出门,尽管老妈还是一下午一下午地到老人活动空间去打麻将。
其实,妈妈很要强,没有人帮助,她居然也能推着轮椅乘电梯下楼,可是我知道,老人都免不了虚荣,总喜欢在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如何孝顺。而一年里,我们真的难有几次机会让老人有这种虚荣的享受。
推着轮椅过小巷,母亲总不断会碰上熟人,然后就挥手、招呼、寒暄,很有范儿,我尽量配合。感觉很好。大家都是那么亲切。
有个小摊,是一个老人在卖红糖汤圆,现场搓汤圆。来了一名聋哑人,比比划划非要老人搓比正常汤圆大一倍的汤圆,老人答应了,一边搓着汤圆,一边乐呵呵地回答着过路人的疑问,“他要那么大”。这名聋哑人拎了一大堆硕大的汤圆,心满意足地走了,汤圆摊子对面卖菜的农妇隔着路面,和老人闲话着,也一起乐呵呵地笑。
离开家多年,这样的日子,已经不属于我们了,但是,真好!
文/图 本报记者 任红雨
网址:文化巷的慢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38838
相关内容
慢活祝屋——慢城理念下的惠州祝屋巷规划设计慢生活的哲学散文随笔
慢生活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作文
用骑行文化,构建城市「慢」生活
【文化中国行】修缮蜀山老街 传承紫砂文化:为当地留住紫砂情,给游客提供慢生活
关于慢生活的优美散文(精选21篇)
巷遇·河岭巷:高甲丑王、木偶大师都曾生活在这里
PL族:快文化下的慢生活
福州精细化治理背街小巷环境
慢生活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