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征求社会各界对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12-11 03:29

政策制定通常需要经过立法程序,由政府部门起草、征求意见、审议通过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公共政策理解#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征求社会各界
对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节水工作,引导节水技术进步,我委会同科技部共同组织编写了《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包括总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生活节水、保障措施等五部分内容。《大纲》起草过程中,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专家以及企业的意见,目前形成了《大纲》征求意见稿,并已发文征求各地方、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意见。

  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大纲》(征求意见稿)的意见,现将《大纲》(征求意见稿)上网公布,欢迎关心节水工作的各界人士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于2004年12月20日前反馈我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

  《大纲》编写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高红  电话:82032335 传真:82032295

      E-mail: gh@secidc.org.cn 
gyjsh@sohu.com

  附件:《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征求意见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
二○○四年十二月六日

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
(征求意见稿)
(2005--2010)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而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更加重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为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特制订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导节水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缓解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总论
1.1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200m3,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由于各地区处于不同的水文带及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水资源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和工农业用水结构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量的激增,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污染型缺水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1.2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约400亿m3,水危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地区工业与城市生活、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争水矛盾突出;部分地区江河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草原退化、沙化,天然绿洲萎缩,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城市缺水形势严峻,缺水性质从以工程型缺水为主向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为主转变,城市缺水有从地区性问题演化为全国性问题的趋势,一些城市的缺水甚至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活秩序,城市发展面临挑战。
1.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持续增长,用水结构不断调整。1980年以来的20年,农业用水占总用水的比例己由85%下降到68%。工业用水比例由10%提高到21%。城镇生活用水比例由2%提高到6%。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条件不同,用水结构差异显著。城乡生活及工业用水的增加,用水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对供水水质和保障率的要求更高。
1.4 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节约用水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我国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3%,为世界先进水平的二分之一,节水潜力很大。
1.5 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节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1.6 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节水工作。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工程等切实可行的综合措施,节水工作实现“三个相结合”,即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强制节水与效益引导相结合。
1.7 《大纲》具有较强的技术导向作用。《大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等法律法规作为编制依据,阐明我国节水技术选择的原则、实施的途径、发展的方向、推动的手段和鼓励的政策。《大纲》可以用于指导各行业、各地区编制水资源和节水发展规划,指导节水投资项目的重点方向,引导节水技术研究、产业发展,推动节水技术的应用,限制和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1.8 《大纲》所称节水技术是指在社会使用中与同类技术或完成相同功能的技术相比,具备可提高水利用效率、防止水损失、能替代常规水资源等特性的技术,包括直接节水技术和间接节水技术。《大纲》所提倡的节水技术,有些也是很好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
1.9 《大纲》编制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大纲》按照“实用性”原则,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节水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本和节水潜力,采用“研究”、“开发”、“推广”、 “限制”、“淘汰”、“禁止”等用语指导其发展。重点强调对那些用水效率高、效益好、影响面大的先进适用节水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1.10 《大纲》为实现节水目标提供技术政策支撑。通过《大纲》的引导,努力争取在2005-2010年间实现工业取水量“微增长”,农业用水量“零增长”、城市生活人均取水量实现逐步下降,到2010年全国总取水量控制在6000亿m3左右。
2. 农业节水
农业用水量的90%用于种植业灌溉,其余用于林业、牧业以及农村人畜饮水等,目前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仅66升/日。尽管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近年来明显下降,农业仍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是国家的基本战略。
2.1 农业用水优化配置技术
农业用水水源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以及经过处理符合水质标准的回归水、微咸水、再生水等。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优化配置多种水源,是实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基本要求。
2.1.1 积极发展多水源联合调度技术。大力推广各种农业用水工程设施控制与调度方法,高效使用地面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分配与使用水资源,使有限的用水量取得最大效益;发展“长藤结瓜”灌溉系统及其灌溉水管理技术,实现“大、中、小,蓄、引、提”联合调度,提高灌区内的调蓄能力和反调节能力;加强地面水、地下水、天然降水以及土壤水转化关系研究。
2.1.2 建立农业用水计量体系,为推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创造条件。加速制定各地区不同水文年份农业用水总量指标和不同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合理调整农、林、牧、副、渔各业比例。
2.1.3 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节水高效农作制度。提倡发展和应用适水种植技术,根据当地水、土、光、热资源条件,以高效、节水为原则,以水定作物,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以及灌溉规模,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规律进行作物合理搭配,错开用水高峰;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的种植面积。
2.1.4 发展井渠结合灌溉技术。推广和应用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控技术;提倡井渠双灌、渠水补源、井水保丰;重视地下水采补平衡技术研究。
2.1.5 发展土壤墒情、旱情监测预测技术。加强大尺度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研究和土壤墒情与旱情指标体系研究;积极研究和开发土壤墒情、旱情监测仪器设备。
2.2 高效输配水技术
农业用水输配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所占比重最大,提高输水效率是农业节水的最主要内容。
2.2.1 因地制宜应用渠道防渗技术。对输水损失大、输水效率低的支渠及其以上渠道优先防渗;提倡井灌区无回灌补源任务的固定渠道全部防渗;鼓励提水灌区推广渠道防渗。
2.2.2 鼓励发展管道输水技术。改造较小流量渠道时优先采用低压管道输配水技术;在高扬程提水灌区和有发展自压管道输水条件的灌区,优先发展自压式管道输水系统。
2.2.3 推广采用经济适用的防渗材料。提倡使用灰土、水泥土、砌石等当地材料;推广使用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塑料薄膜等成熟的渠道防渗工程常用材料;鼓励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复合土工膜、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土工膜料以及聚合物纤维混凝土、土壤固化剂和土工合成材料膨润土垫等防渗材料;加强不同气候和土质条件下渠道防渗新材料、新工艺、新施工设备的研究;加强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
2.2.4 发展防渗渠道断面尺寸和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大、中型防渗渠道宜采用坡脚或底面为弧形的非标准形断面,小型渠道宜采用U形断面;中小型渠道采用混凝土防渗衬砌石,提倡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现场装配技术。
2.2.5 积极发展渠系动态配水技术。发展和应用实时灌溉预报技术;加强灌区用水管理技术的研究与运用,提倡动态计划用水管理。
2.2.6 加快发展灌区量测水技术。鼓励研究、开发与推广精度高、造价低、适用性强、操作简便、便于管理和维护的小型量水设备。
2.2.7 发展输水建筑物老化防治技术。积极研究输水建筑物老化防治技术、病害诊断技术和防腐蚀、修复、堵漏技术;加速发展输水建筑物加固技术和产品的开发。
2.3 田间灌水技术
田间灌水既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最后环节,又是引水、输水和配水的基础,改进田间灌水技术是农业节水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2.3.1 改进地面灌水技术。推广小畦灌溉、细流沟灌、波涌灌溉;合理确定沟畦规格和地面自然坡降,缩小地块;推广高精度平整土地技术,鼓励使用激光平整土地;科学控制入畦(沟)流量、水头、灌水定额、改水成数等灌水要素。淘汰无畦漫灌。
2.3.2 大力推广以水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为主的稻田水管理技术。提倡水稻灌区格田化和采用水稻浅湿控制灌溉技术;推广水稻泡田与耕作结合技术;发展水稻“三旱”耕作与旱育稀植抛秧技术;淘汰水稻长期淹灌技术;杜绝稻田串灌串排技术;积极研究稻田适宜水层标准、土壤水分控制指标、晒田技术及相应的灌溉制度。
2.3.3 因地制宜发展和应用喷灌技术。积极鼓励在经济作物种植区、城郊农业区、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地区应用喷灌技术;优先推广轻小型成套喷灌技术与设备;在山丘区或有自压条件的地区,鼓励发展自压喷灌技术;积极研究和开发低成本、低能耗、使用方便的喷灌设备。
2.3.4 鼓励发展微灌技术。在果树种植、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创汇农业中大力推广微喷灌与滴灌技术;提倡微灌技术与地膜覆盖、水肥同步供给等农艺技术有机结合;鼓励在山丘区利用地面自然坡降发展自压微喷灌、滴灌、小管出流等微灌技术;鼓励结合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发展和应用低水头重力式微灌技术;积极研究和开发低成本、低能耗、多用途的微灌设备。
2.3.5 在春旱严重、后期天然降水基本可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地区,大力推广坐水种技术。鼓励研究和开发造价低、性能好、效率高的复式联合补水种植机具。
2.3.6 鼓励应用精准控制灌溉技术。提倡适时适量灌溉;加强农作物水分生理特性和需水规律研究;积极研究作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空气湿度、大气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2.3.7 缺水地区大力发展各种非充分灌溉技术,提倡在作物需水临界期及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灌“关键水”。鼓励试验研究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研究作物的经济灌溉定额和最优灌溉制度;加强非充分灌溉和调亏灌溉节水增产机理研究;研究和运用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技术。
2.4 生物节水与农艺节水技术
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节约灌溉用水量,是农业节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2.4.1 鼓励研究和应用水肥耦合技术。提倡灌溉与施肥在时间、数量和使用方式上合理配合,以水调肥、水肥共济,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率。
2.4.2 推广生物养地技术。适当提高豆科作物种植比例,积极发展绿肥;应用合理轮作技术;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
2.4.3 大力提倡深耕、深松等蓄水保墒技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供水能力,增加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降低灌溉用水量;重视深耕机具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
2.4.4 在土质较轻、地面坡度较大或降水量较少的地区,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秸秆残茬覆盖处理、机械化生物耕作、化学除草剂施用三个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强适用于不同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研制与产业化。
2.4.5 推广田间增水技术。发展“W型”覆膜、双垄全覆膜集雨、行间覆膜和沟播技术等;加强低成本、完全可降解地膜研究;加强土壤表面保墒增温剂的研究与开发。
2.4.6 发展和应用蒸腾蒸发抑制技术。提倡在作物需水高峰期对作物叶面喷施黄腐酸类抗旱剂;倡导在水稻育秧中使用水面蒸发抑制剂;鼓励具有代谢、成膜和反射作用的抗旱节水技术产品的研究和产业化。
2.4.7 大力推广抗(耐)旱、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加速发展抗(耐)旱节水农作物品种选育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选育抗旱、耐旱、水分高效利用型新品种。
2.4.8 鼓励使用种衣剂和保水剂进行拌种。加强低成本、多功能保水拌种剂、经济作物和草场专用保水剂产品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2.5 降水和回归水利用技术
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回归水重复利用率可直接减少灌溉用水量,是农业节水的最基本内容。
2.5.1 推广降水滞蓄利用技术。积极发展不同作物、不同降水条件下田间水管理技术,推广协调作物耗水和天然降水的灌溉制度与灌水技术;在旱作农业区,推广以滞蓄天然降水为主要目的的土地平整技术和改进耕作技术;在水稻种植区,积极推广水稻浅灌深蓄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保水能力差的山丘区,推广鱼鳞坑、水平沟等集雨保水技术。
2.5.2 推广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积极发展灌排统一管理技术;在无盐碱威胁地区,杜绝无效退泄和低效排水的灌溉水管理技术;在灌溉回归水水质不符合灌溉水质要求的地区,积极发展“咸淡混浇”等简单易行的灌溉回归水安全利用技术。
2.5.3 大力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推广设施农业和庭院集雨技术;推广工程设施标准化;研究和应用雨水集蓄利用中水质保护技术;积极开发环保型、高效低价雨水汇集、保存、防渗新材料。
2.6 非常规水利用技术
在研究试验的基础上,安全使用部分再生水、微咸水和淡化后的海水等非常规水以及通过人工增雨技术等非常规手段增加农业水资源,是缓解农业用水压力的途径之一。
2.6.1 发展劣质水资源化技术。发展一水多用和分质用水技术;发展劣质水与淡水混合使用或交替使用技术;建立污水灌溉量化指标体系和咸水灌溉控制指标体系;发展劣质水利用时地下水质、地面水质、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土壤理化性状等影响监测与评价技术;加强生活污水、微咸水等劣质水排泄与处理技术的研究;积极研究与开发经济有效的非常规水处理设备与水质监测仪器。
2.6.2 重视发展人工增雨技术。在层状冷云及对流云人工增雨潜力区,采用人工增雨催化作业技术;建立人工增雨综合决策技术系统。
2.6.3 适度发展海水利用技术。鼓励在养殖业或其他农副业中合理利用海水资源;加强天然淡水稀释海水浇灌耐盐作物的技术研究。
2.7 畜牧业节水技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快速发展使牧草灌溉、畜禽饮水、畜禽养殖场舍冲洗、畜禽降温等畜牧业用水量显著增加,但畜牧业用水效率低。大力发展畜牧业节水技术,是农业节水的重要内容。
2.7.1 加速发展抗(耐)旱节水优良牧草品种选育技术。提倡选育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野生牧草或驯化栽培的人工牧草优良品种;鼓励选育深根系、直立小面积叶片、对干旱缺水的环境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抵抗能力的优质耐旱牧草。
2.7.2 发展和推广适合天然草地和旱作人工草地的节水抗旱型优良牧草栽培技术。建立与光照资源、水资源特别是降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合理搭配豆科、禾本科等不同牧草种类,发展和推广禾本科—豆科、牧草—饲料立体种植或草田轮作技术。
2.7.3 大力推广人工草场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草地节水灌溉制度;因地制宜发展草地灌溉渠道防渗衬砌和管道输水灌溉技术;鼓励在适宜条件下发展草地喷灌技术;改进草地地面灌水技术;发展草地灌溉用水管理技术;加强牧草需水规律、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与技术试验研究。淘汰草地无畦漫灌技术。
2.7.4 发展草原节水耕作技术。提倡应用草原免耕直播技术;发展人工补播和人工种植技术;重视增强草地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大力发展牧区灌溉饲草料基地和家庭灌溉草库伦。
2.7.5 发展集约化家畜养殖技术。提倡家畜集中供水与综合利用;推广“新型”环保畜禽舍、节水型降温技术和饮水设备;科学设置牲畜饮水点,有效保护水源地或给水点;对水源缺乏、饮水极度困难的草原区,可通过铺设供水管道供水;推广具有防渗和净化效果的砼结构、砖石结构等集雨技术设施;鼓励研制节水型、多种动力、构造简单、使用方便、供水保证率高的自动给水设备。逐步淘汰水槽长流供水技术。
2.7.6 推广养殖废水处理及重复利用技术。推广养殖废水厌氧处理后的再利用技术及深度处理和消毒后用于圈舍冲洗的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提倡分质供水和多级利用;改变传统水冲清粪和水泡粪为干清粪方式;发展低耗、高效的养殖废水处理设施。
2.7.7 发展畜产品加工节水技术。鼓励研究和开发多功能、低成本、节水、环保型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
2.8 村镇节水技术
针对农村居民用水分散、农产品加工工艺简单、村镇用水效率低、村镇供水设施简陋、安全饮用水源不足等特点,发展村镇节水技术是农业节水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2.8.1 发展和推广村镇集中供水技术。积极推行有偿、有计划用水。发展饮用水源开采、利用与保护技术,地下水资源匮乏地区的生活用水井,不宜兼顾农业灌溉;开采地下水应封闭不良含水层,防控苦咸水、污废水等劣质水侵入水源;鼓励水源保护林草地建设。积极发展村镇供水管网优化设计技术。
2.8.2 鼓励研究开发并推广农村家庭用水计量设备和节水型用水设施,逐步开展农村家庭用水分户计量。
2.8.3 发展农村饮用水水质处理与监测技术。推行分质供水;水质不达标地区提倡饮用水源集中处理,建立水质检测制度;鼓励开发并推广适宜村镇管理条件的简易监测设备和便携式监测设备。
3. 工业节水
工业用水主要包括冷却用水、热力和工艺用水、洗涤用水三部分。工业冷却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的80%左右,取水量占工业取水总量的30-40%;其次是热力和工艺用水、洗涤用水等。火力发电、钢铁、石油、石化、化工、造纸、纺织、有色金属、食品与发酵等八个行业取水量占全国工业总取水量的60%(含火力发电直流冷却用水)。工业节水的重点是火力发电等高用水工业。
3.1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
大力发展和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首要途径。
3.1.1 大力发展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2008年前淘汰一次用水系统(火电直流冷却水除外)。推进企业用水网络集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优化企业用水网络系统。鼓励在新建、扩建和老企业改造中采用水网络集成技术。
3.1.2 发展和推广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技术。优化企业蒸汽冷凝水回收网络,发展闭式回收系统。推广蒸汽冷凝水的回收设备和装置,推广漏汽率小、背压度大的节水型疏水器。优化蒸汽冷凝水除铁、除油技术。
3.1.3 发展外排废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外排废(污)水处理后回用,大力推广外排废(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技术。在缺水以及生态环境要求高的地区,鼓励企业应用“零排放”技术。
3.2 冷却节水技术
发展高效冷却节水技术是工业节约用水的重点。
3.2.1 发展高效换热技术和设备。推广物料换热节水技术,优化换热流程和换热器组合,发展新型高效换热器。
3.2.2 鼓励发展高效环保节水型冷却塔和其他冷却构筑物。优化循环冷却水系统,2010年前淘汰冷却效率低、用水量大的冷却池、喷水池等冷却构筑物。推广高效新型旁滤器,淘汰低效反冲洗水量大的旁滤设施。
3.2.3 发展高效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在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推广浓缩倍数大于4.0的水处理运行技术;2006年淘汰浓缩倍数小于3的水处理运行技术;限制使用高磷锌水处理技术;开发应用环保型水处理药剂和配方。
3.2.4 发展空气冷却技术。在缺水以及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推广空气冷却技术。鼓励研究开发新型高效、经济的空气冷却技术和设备。
3.2.5 在加热炉等高温设备推广应用汽化冷却技术。汽、水分离后,汽应被引出充分利用。
3.3 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技术
工业生产的热力和工艺系统用水分为锅炉给水、蒸汽、热水、纯水、软化水、脱盐水、去离子水等,其用水量居工业用水量的第二位,仅次于冷却用水。节约热力和工艺系统用水是节约工业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3.3.1 推广生产工艺(装置内、装置间、工序间、工序内)的热联合技术。
3.3.2 推广中压产汽设备的给水使用除盐水、低压产汽设备的给水使用软化水。推广使用闭式循环水汽取样装置。研究开发能够实现“零排放”的热水锅炉和蒸汽锅炉水处理技术、锅炉气力排灰渣技术和“零排放”无堵塞湿法脱硫技术。
3.3.3 发展干式蒸馏、干式汽提、无蒸汽除氧等少用或不用蒸汽的技术。优化蒸汽自动调节系统。
3.3.4 优化锅炉给水、工艺用水的制备工艺。鼓励采用逆流再生、双层床、清洗水回收等技术降低自用水量。研究开发锅炉给水、工艺用水制备新技术、新设备,逐步推广电去离子净水技术。
3.4 洗涤节水技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洗涤用水分为产品洗涤、装备清洗、环境洗涤用水三类。
3.4.1 推广逆流漂洗、喷淋洗涤、汽水冲洗、气雾喷洗、高压水洗、振荡水洗、高效转盘等节水技术和设备。
3.4.2 发展装备清洗技术。推广可再循环再利用的清洗剂或多步合一的清洗剂及清洗技术;推广干冰清洗、微生物清洗、喷淋清洗、水汽脉冲清洗、不停车在线清洗等技术。
3.4.3 发展环境洗涤技术。推广使用再生水和具有光催化或空气催化的自清洁涂膜技术。
3.4.4 推广可以减少用水的各类水洗助剂和相关化学品;开发各类高效环保型清洗剂、微生物清洗剂和高效水洗机。开发研究环保型溶剂、干洗机、离子体清洗等无水洗涤技术和设备。
3.5 工业给水和废水处理节水技术
3.5.1 推广使用新型滤料高精度过滤技术、汽水反冲洗等降低反洗用水量技术。推广回收利用反洗排水和沉淀池排泥水的技术。鼓励废水处理集中化,产生规模效益。
3.5.2 鼓励在废水处理中应用臭氧、紫外线等无二次污染消毒技术。开发和推广超临界水处理、光化学处理、新型生物法、活性炭吸附法、膜法等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和再利用中的应用。
3.6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技术
3.6.1 发展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在沿海地区工业企业大力推广海水直流冷却和海水循环冷却技术。
3.6.2积极发展海水和苦咸水淡化处理技术。实施以海水淡化为主,兼顾卤水制盐以及提取其他有用成分相结合的产业链技术,提高海水淡化综合效益。通过扩大装置规模、实施能量回收等技术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发展淡化设备的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制造技术。
3.6.3 发展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应用城市污水再生水。
3.6.4 发展采煤、采油、采矿等矿井水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注水开发的油田,推广先进适用的提高采油污水回注率的采油污水处理回注技术;注蒸汽开采的稠油油田,推广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回用热采注汽给水技术。
3.7 工业输用水管网、设备防漏和快速堵漏修复技术
治理输水管网、用水管网、用水设备(器具)的漏损,是工业节水的一个重要途径。
3.7.1 发展新型输用水管材。限制并逐步淘汰传统的铸铁管和镀锌管,加速发展机械强度高、刚性好、安装方便的水管。发展不泄漏、便于操作和监控、寿命长的阀门和管件。
3.7.2 优化工业供水压力、液面、水量控制技术。发展便捷、实用的工业水管网和设备(器具)的检漏设备、仪器和技术。
3.7.3 研究开发管网和设备(器具)的快速堵漏修复技术。
3.8 工业用水计量管理技术
工业用水的计量、控制是水量的统计、管理和节水技术进步的基础工作。
3.8.1 重点用水系统和设备应配置计量水表和控制仪表。完善和修订有关的各类设计规范,明确水计量和监控仪表的设计安装。重点用水系统和设备应逐步完善计算机和自动监控系统。
3.8.2 鼓励和推广企业建立用水和节水计算机管理系统和数据库。
3.8.3 鼓励开发生产新型工业水量计量仪表、限量水表和限时控制、水压控制、水位控制、水位传感控制等控制仪表。
3.9 重点节水工艺
节水工艺是指通过改变生产原料、工艺和设备或用水方式,实现少用水或不用水。它是更高层次(节水、节能、提高产品质量等)的源头节水技术。
3.9.1 大力发展和推广火力发电、钢铁、电石等工业干式除灰与干式输灰(渣)、高浓度灰渣输送、冲灰水回收利用等节水输灰排渣技术和设备及冶炼厂干法收尘净化技术。
3.9.2 推广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洁净煤燃烧发电技术等。研究开发使用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发电等少用水的发电工艺和技术。
3.9.3 推广钢铁工业融熔还原等非高炉炼铁工艺,开发薄带连铸工艺。推广炼焦生产中的干熄焦或低水分熄焦工艺。
3.9.4 鼓励加氢精制工艺,淘汰油品精制中的酸碱洗涤工艺。
3.9.5 发展合成氨生产节水工艺。采用低能耗的脱碳工艺替代水洗脱除二氧化碳、低热耗苯菲尔工艺和MDEA脱碳工艺;推广全低变工艺、NHD脱硫、脱碳的气体净化工艺;加大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制氨的比重;推广醇烃化精制及低压低能耗氨合成系统;以重油为原料生产合成氨,采用干法回收炭黑。
3.9.6 发展尿素生产节水工艺。在新建装置推广采用CO2和NH3汽提工艺。推广水溶液全循环尿素节能节水增产工艺。中、小型尿素装置推广尿素废液深度水解解吸工艺。
3.9.7 推广甲醇生产低压合成工艺。
3.9.8 发展烧碱生产节水工艺。推广离子膜法烧碱,采用三效逆流蒸发改造传统的顺流蒸发。推广万吨级三效逆流蒸发装置和高效自然强制循环蒸发器。
3.9.9 发展纯碱生产节水工艺。氨碱法工厂推广真空蒸馏、干法加灰技术。
3.9.10 发展印染生产节水工艺。推广棉织机印染产品前处理冷轧堆一步法工艺、低水位逆流漂洗工艺和高温高压小浴比液流染色工艺及设备;研究开发高温高压气流染色、微悬浮体染色工艺及设备。
3.9.11 鼓励纺织印染加工企业采用天然彩棉等节水型生产原料,推广天然彩棉纺织工艺。
3.9.12 发展造纸生产节水工艺。推广化学浆低卡伯值蒸煮、漂前氧脱木素处理等深度脱木素工艺。推广粗浆洗涤和筛选过程中的逆流洗涤与压力筛选相结合的封闭式洗筛系统。淘汰或改造洗筛独立传统工艺。推广制浆中浓技术和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
3.9.13 发展造纸生产节水漂白工艺。大型木(竹)浆厂,推广以二氧化氯为漂剂的无元素氯漂白,低二氧化氯漂白或全无氯漂白。限制和逐步淘汰使用氯气和次氯酸盐的三段漂或四段漂;研究开发适合草浆特点的低氯漂白和全无氯漂白。
3.9.14 发展食品与发酵工业节水工艺。发展湿法制备淀粉取水闭环流程工艺。推广脱胚玉米粉生产酒精、淀粉生产味精和柠檬酸等发酵产品的取水闭环流程工艺。推广高浓糖化醪发酵(酒精、啤酒、酵母、柠檬酸等)和高浓母液(味精等)提取工艺。推广采用双效以上蒸发器的浓缩工艺。淘汰淀粉质原料高温蒸煮糊化、低浓度糖液发酵、低浓度母液提取等工艺。研究开发啤酒麦汁一段冷却、酒精差压蒸馏装置等。
3.9.15 发展煤炭生产节水工艺。发展采掘过程对围岩破坏少、水流失少的先进采掘工艺和设备。发展动筛跳汰机排矸、螺旋分选机分选细粒度煤炭、复合干法分选机排矸等节水的选煤工艺和设备。鼓励制造和应用大型沉降过滤式离心机和大型筛分机等先进选煤设备。
3.9.16 推广水泥窑外分解新型干法生产新工艺,淘汰湿法生产工艺。
4. 城市生活节水
城市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居民、商贸、机关院校、旅游、社会服务、园林景观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目前已占城市用水的约60%,并将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进一步增加;城市生活用水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目前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212升/日(其中城市为228升/日),低于发达国家和同等发展中国家的用水水平。城市生活节水对于促进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1 节水型器具
节水型用水器具的推广应用,是生活节水的重要技术保障。
4.1.1 推广节水型水龙头。推广非接触自动控制式、延时自闭、停水自闭、脚踏式、陶瓷磨片密封式等节水型水龙头。2006年前淘汰铸铁螺旋升降式水龙头、铸铁螺旋升降式截止阀。
4.1.2 推广节水型便器。推广使用两档式、最大冲洗用水量少于9升的便器。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必须使用6升水以下的便器和非接触式控制开关装置。立即淘汰进水口低于水面的卫生洁具水箱配件、上导向直落式便器水箱配件和冲洗水量大于9升的便器及水箱。

网址:【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征求社会各界对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39658

相关内容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征求《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关于公开征求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现场监督检查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环办标征函〔2022〕28号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中
关于征求《杭州市民政局 杭州市财政局关于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标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意见建议的公告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商务部 教育部 农业农村部 全国总工会 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家政服务职业化建设的意见
发改委公布电子产品回收条例征求意见稿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二手服装分类分级》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草案)专家征求意见会线上成功举行
关于《温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公开征求稿)征求公众意见的公告
《生活垃圾处理 产业园区技术要求(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部门征集】关于征求《洛河镇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区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