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交融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自然哲学' —— 自然与生活哲学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哲学感悟# #日常哲理小故事#
当前位置: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在线
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交融
2014-06-12
自然哲学早在古代就已产生,但究竟什么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的性质、特征何在?其内容、任务和意义又是什么?人们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给自然哲学定位。
本文通过自然哲学史的反思,揭示了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应当把自然哲学理解为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互相渗透的交叉学科,是追思自然的哲学理论。根据这一定位来审视当代自然哲学或建构新的自然哲学,就会发现它与以往自然哲学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特点。并论述了自然哲学在哲学科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1 对自然哲学史的反思许多有关自然哲学史的论著都把视野局限于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的考察,力图证明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科学的划时代成就为基础的,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由于自然哲学所观察思考的不是直接面对的自然界,而是间接地通过自然科学的折光来看待自然,所以任何自然哲学首先要受到它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然而,要评价自然科学在人们提出并形成科学的宇宙图景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就不能只限于考察自然科学发展给我们周围的世界所添加的某些重要特征。自然哲学史表明,自然哲学不仅与自然科学,而且与形而上学十分紧密地、甚至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公元前4世纪中叶,亚里士多德撰写的一部自然哲学著作《物理学》,它不但探究自然界的普遍原理,论述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总规律,而且还包括天文学、地学、化学、生物学等在内,涉及整个自然科学。
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另一部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著作“第一哲学”,在公元前1世纪时被人编纂,放在他的“物理学”之后,冠名为“翎戾翎翎鲺箝赆”即“形而上学”〔1〕。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其所以为“第一”,乃在于它研究那可以分开来(独立)的“不动者”,这些独立的不动者在“自然”、“生长”的“背后”、“后面”,作为“自然”、“生长”的“根据”。追寻宇宙万物的本根或本原,正是自然哲学的最高使命。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自然哲学)同形而上学是密切纠缠在一起的。
17世纪中叶,笛卡尔在其出版的《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著名的“哲学之树”:“全部哲学就象一棵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在树干上长出的枝叉则是全部其他科学”。〔2〕意思是说哲学之树的树根对应于形而上学,树干对应于物理学(自然哲学),树枝和果实对应于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各门科学。在他看来,包括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等在内的全部知识的确定性和稳定性都是以形而上学为根基的。
18世纪80年代初,康德在其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把自然哲学看作他的以“纯粹理性”为研究对象的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所谓“自然形而上学”。自然形而上学是讨论一切存在的学问,它研究“纯粹理性的思辨使用”〔3〕,从而研究经验世界的形而上学法则。因此,“自然科学以形而上学为先决条件”。〔4〕他还在1786年出版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对牛顿物理学作出了形而上学的说明。
但是,自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界也受到了一股反形而上学思潮的深刻影响。由于这种影响,似乎产1生了一种致命的对形而上学的恐惧。牛顿虽然将他的经典力学著作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但却发出“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的警告。他发现了万有引力,但他没有去追究引力现象的终极原因,也没有宣称引力有任何形而上学的基础,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越界。他只关注引力现象;他力图表述这些现象,不是用纯概念的抽象定义,而是用一个综合的数学公式,这个公式将这些现象作为具体的个别事例暗含于自身中,并且完善地描述了这些现象。在他看来,物理学的理论既不妄想也不应该冒昧地超出只对自然现象进行描述的范围。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许多自然科学家都不忘牛顿这一警告,在他们的工作中反映出经验主义的倾向,认为所有那些不能从感觉材料中推出的概念和命题,因为它们有形而上学的特征,都要从思维中清除掉。
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认为知识只能直接来自经验,不能直接经验到的都是不存在的,都属于无意义的“形而上学”。1886年,他提出了意义的经验主义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就得把那些没有经验基础的、其术语中包含不可观察的客体或事件的命题都逐出科学的殿堂。例如,在他看来,“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并不代表物理世界中可观察的客体或事件,因此决不能允许“绝对时间”、“绝对空间”作为科学的概念。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也因物质由原子构成的观点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理论,为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窠臼而根本否认原子的存在。作为一个起存在作用的假说,原子的存在应该而且是必须在实验上可检验的。他收集许多实验上的反例,以证明原子假说是经不起实验检验的,从而原子假说是不能成立的。既然形而上学的思辨是无益的,那么以此为基础的自然哲学也是不能成立的。
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将自然哲学蜕变为以探索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为主要目标的科学哲学。德国科学哲学家石里克被认为在这方面是“重建”自然哲学的先驱。“重建”
表现为否定了原来自然哲学“为获得自然图景而综合,为科学基础而辩护”的使命,而把自然哲学的使命确定为“考察自然律的意义”。他在其著作《自然哲学》中强调指出:“自然哲学的任务就是解释自然科学命题的意义”,“自然哲学本身并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一种致力于考察自然律的意义活动”〔5〕。实际上,他割断了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的联系,把自然哲学变成了围绕自然科学转动的、对自然科学的假设前提、原理和法则的反思和质疑。这种意义上的自然哲学,事实上已超出了原来自然哲学的研究范围。
上述考察与反思,大体上展现了那些导致自然哲学的兴起和规定了它的演变道路和方向的思想线索。它表明,尽管不同的学派对于什么是自然哲学以及自然哲学的性质、特征、任务和意义等问题有着多么不同的看法,但从整体和宏观上几乎都涉及如何看待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以及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2 作为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互相交叉融合的自然哲学笔者认为,应该把自然哲学理解为连接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纽带,看成一门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互相渗透的交叉学科,是追思自然的哲学理论。
我们可以形象地将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看作是联结在一根思想链条上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根思想链条的一端是自然科学,它以具体的自然事物(存在者或存在的特殊领域)为研究对象,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结构和规律。它从事实验,进行观察和测量,建立起解释事物的方式和原因的各种理论,作出科学发现;它提出种种有关自然界的问题并对它们作出回答;它作出假设、猜测,并进行检验,予以反驳、否证和确证。
自然科学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属都与经验事实密切相关,它所提供的是经验确证的知识即实证的知识。它在认识和方法上具有经验性、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等基本特点。
思想链条的另一端,是被誉为“一切科学的女王”的形而上学。它以“存在”(“有”,“本体”、“实体”)为研究对象,探究存在者之所以成为“存在”的根据的原则,是关于“存在”的科学。其核心问题,是追究“存在的意义”。“形而上学就是超出存在者之上的追问,以求返回来对这样的存在者整体获得理解”。〔6〕不论是古典形式还是现代形式的形而上学,都企图把各种事物综合成一个整体,提供出一种统一的图景或框架,使人们经验中的各式各样的事物能够在某些普遍原理的基础上得到解释,或可以被2第15卷 第6期 自然辩证法研究解释为某种普遍本质或过程的各种表现。形而上学研究既然以追究“存在的意义”为核心问题,那么它的研究对象便与自然科学不同。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存在,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这种或那种具体的存在形式。“在一切科学中,当我们探索其最根本的旨趣的时候,我们是和存在者本身打交道”。〔7〕而作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的“存在”,是超出具体存在(者)之上的存在本身,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这种或那种具体的存在形式是相对的、变化的、有始有终的;而存在本身即作为存在者的存在,则是绝对的、不变化、恒常永存的。存在只是存在者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存在在逻辑上先于一切存在者,具有本原、本根的含义。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这种超验性,决定了它所表述的问题,只有通过纯粹的思辨才能得到回答,而不能依靠具体的、经验的、科学的探究的证据来证实和确认,它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确定性。因此,形而上学在认识和方法上具有思辨性、不可检验性和不确定性等基本特点。
介于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而略微偏向形而上学一边的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以自然本体为研究对象,是对“自然”的存在这一个问题的哲学思考,是关于“自然”的哲学理论。它研究自然本体的一般性质和人类的自然图景,提供人们对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观点即自然观。虽然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一样所面对和讨论的都是“自然”,但有两点原则上的区别:一是在各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领域,而在自然哲学中,“自然”作为对象,系指整体的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它将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而从其总的方面来考察;二是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被给定的、现成的,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自明的,无需对它提出追究,“自然”已不在追问之列,而在自然哲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自然”本身,对于被给定的自然物,需要对它进行追问,正如形而上学追问“存在”那样,追思本真的“自然”,“自然”必须澄明,必须寻根究底,追问“自然”的根据或始基,而不能本能地接受它的先在性和外在性。自然哲学必须“透过”现象而达到实在,必须凭借人的理性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超越”呈现于感官的现象界去寻求答案。另一方面,自然哲学虽然以超验的自然本体为研究对象,但它不可能不关涉现象界。它要超越经验、超越现象,这本身就表明它不能避免现象问题。
因此,自然哲学必须把思辨的形而上学与实证的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在认识和方法上既具有思辨性又具有实证性,是思辨与实证的统一。
我们注意到古人没有把自然哲学同自然科学区别开来,自然哲学曾一度被看成是包括并取代自然科学的一种研究。自然科学的进步告诫我们,必须重视这两门科学之间的区别,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过分夸大它们的区别。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形而上学之间,既有确定的区分,又有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①自然哲学追思自然,描给自然图景并标出人在其中的位置,使人的行为与自然规律相融合。而自然和人总是从属于存在的,任何这样或那样对自然和人的本质的规定都是形而上学的,所以“无论人在什么时候试图描绘宇宙并标绘自己在图上的位置,这个时候就有形而上学”〔8〕。②自然科学的经验事实的客观来源以及依据经验事实进行思维加工所揭示的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自然界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即规律,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它们也是自然哲学思考的内容,是构成自然哲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比如,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它们既是与自然科学理论紧密相连的科学基本概念,又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信念。③自然科学中还包含着无法用经验直接说明、也无法从科学理论本身推导出来的基本假设,这些基本假设是超验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充当了科学理论得以在其中得到阐述的最一般的概念框架。“诸如自然界是均匀的,科学定律是非地方性的,它适用于宇宙的一切部分,无中不能生有(所谓守恒的原理的最早表述方式),或无事不有因———所有这些观念虽然它们本身不是其真理性可用实验检验的那种事物,却都是科学中的基本的调节性、启发性的观念。这就是说,它们形成了科学家的基本世界观、他的思想方式的深刻结构,构成了他的(可能未加以表述)关于事物本性的信念”。〔9〕④形而上学要追究的是存在,而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倘若没有把握有形实在的领域,那它就不可能达到无形实在的领域,所以形而上学需要借助于研究有形实在的自然科学通达无形实在。形而上学可以不断从科学理论的发展中吸取养料,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例如,20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的诞生,不仅建立了一种关于微观世界的基本理论,而且也改变了传统的因果决定论的的形而上学思想。⑤形而上学不仅可以从自然科学中吸取养料而获得自身发3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交融 展,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实证的自然科学理论。列如,古希腊阿里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认为“存在”充斥空间,不存在虚空)、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开始时纯粹是形而上学的猜测,后来逐渐得到经验验证,先后发展成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⑦自然哲学以某种首尾一贯的方式将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彼此联系起来。即一方面,要建立一种健全的自然的哲学理论,形而上学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只有在以自然科学为重要基础的自然哲学的帮助下,科学的形而上学才能建立起来。
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马利坦所指出的:“没有自然科学从属于它,而它本身又从属于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没有在哲学思想和科学世界之间保持联系的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就会失去同事物的联系。”“如果没有可以说是把规则从更高领域带到现象科学领域的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就不再能对现象科学发挥自己导向科学的职能。”〔10〕3 崭新的特点与内容以上,我们分析阐发了自然哲学是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互相渗透的交叉学科的基本思想。根据这一基本思想来审视当代自然哲学或建构的新的自然科学,那么就会发现这种新的自然哲学与传统的自然哲学相比,有着鲜明的不同特征。其一,传统的自然哲学,无论是建立在古典自然科学之上,还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之上,都把自然物当作了“自然”。
这恰如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与传统本体论的关系一样〔11〕:存在哲学要追究存在,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也一直研究存在,而且专门有一个门类叫做本体论,可是传统本体论实际上专注的是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或者说,把存在者错当作存在来追问,忘记了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区别。传统的自然哲学也研究自然,但它一直面对的是对象化的自然界,是作为自然物之总和或聚集的自然界,把自然物当作了自然,而新的自然哲学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把自然作为先在的东西加以接受,它是超出自然物整体的追问,要追思存在于自然物背后的本真的“自然”,追问“自然”的根据或始基。追问自然如何出现、如何显现,甚至更直接地问如何关切自然?在新的自然哲学中,“自然”指的不仅是一个集合而且是一种原则,是叙述自然界中的事物为何象它所表现的那样行为的原则。它认为如果只是把自然看作各种自然物的总和,如果只考虑自然事件在空间中的广泛或它们的时间顺序,人们就不可能理解自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学术界有些自然哲学著作或者专注于自然物,或者根本不提“自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自然”的科学描述取代了对“自然”的哲学反思,使“自然”长期处于反思的视野之外。其二,自然哲学追寻自然本体的目的,不仅要从理论上、逻辑上将它作为具体自然物的产生的根据,通过它来说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而且要通过它与宇宙整体和永恒建立联系,为人生寻求“安身立命”之地,使人在精神上获得解放,达到理想的境界。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存在伦理关系,只有对人才有必要讲道德,在人与自然之间没有道德可言,而新的自然哲学则把人的道德责任范围延伸与拓宽到整个自然,认为人对自然并不是像主人对奴隶一样可以任意宰割,人与自然之间也有道德要求,即要求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地履行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
唯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得到自我拯救。其三,新的自然哲学不再是传统的自然哲学那样借助于纯粹思辨而获得对自然的终极认识、一种高居于自然科学之上的自然理论,而是一个贯通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的桥梁。它并不越俎代庖,代替自然科学对所研究的对象作判断或下结论。它从自然科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形而上学的思辨方式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所提供的世界图景,对其中的基本概念作出哲学上的辩护。它既有哲学上的高度又有科学上的深度。当代自然哲学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混沌与分形理论、分子生物学及生物进化论等一大批自然科学理论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与上述特点相联系,新自然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应予包括:①“自然存在论”,它追问“存在”,回答“什么是自然”、“万物由什么构成”、“如何存在”等问题,研究自然存在的普遍方式和自然系统的层次结构;②“自然演化论”,它探索宇宙万物由什么生成?
如何演化,涉及自然系统形成的方式和自组织机制;③“自然人化论”,它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在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即人化自然,提出人按照美的原则来塑造对象性的自然界,阐发人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思想;④“自然价值论”,它突破传统伦理学的界限,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扩展到整个自然,强调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系统的价值,作为组成自然整体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价值。人类的价值从属于自然整体的价值,承认人类与其它物种和整个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类应对自然保持永恒的尊重和保护。
4 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按照R.罗蒂的梳理,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哲学有两大根本的关怀;第一,是对一种“绝对的真实”的执着追求;第二是所谓“表象”的问题,即人作为知者,如何才能准确地再现人的大脑外在的世界,人的大脑如何才能构建这样的再现。西方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始于笛卡尔的所谓“认识论的转向”,哲学探索的重点从此由第一个关怀移向第二个关怀;第二次则由英美分析哲学开始的所谓“语言学的转向”,哲学的探索于是从此转向哲学命题自身的语言和逻辑。西方哲学的这两次转向,固然开拓了认识论和语言论研究的新领域,却都不是致力于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它表明西方哲学从近代向现代发展,本体论研究变得相对削弱。史蒂芬·霍金就为此感叹道:“以寻根究底为已任的哲学家不能跟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纪,哲学家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初的问题。然而,在19世纪和20世纪,科学变得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过于技术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的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12〕本体论问题,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或者说,是一切哲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鉴于本体论客观上越来越不成为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或者说鉴于本体论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作为研究自然存在论或自然本体论的自然哲学,也就显示了它的特殊的理论价值。自然哲学的研究,对于坚持本体原则,坚持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的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中,自然哲学是科学哲学、技术哲学、STS研究的重要基础。科学哲学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或把自然科学作为哲学的对象来分析,主要研究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涉及那些带有根本性、本源性的问题,必然逻辑地导向对自然科学进行前提的反思。而自然哲学就是从事自然科学的前提其中包括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前提的探究。目前,我国学者已注意到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之间的这种联系,将研究本体论的科学本体论即自然哲学(它追究科学的存在论基础)看作是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科学哲学之外的“第二科学哲学”。〔13〕技术哲学对技术作哲学思考,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工自然的角度研究技术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而技术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即是“引导、促成自然的显露”———“揭去”“遮蔽”某物之“纱罩”,“令(让)某物”“显现”出来,使其“出现”。因此,技术哲学的研究也是以自然本体论为前提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机制与政策建议,实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人们意识到要使STS研究深入开展下去,除了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还得基于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研究成果。
开展自然哲学的研究,还是现时代的呼声和要求。20世纪中叶以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展开。这场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引起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变化,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但与此同时,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发展。究其实质在于人类一直把地球和自然看成利用、征服和主宰的对象,大肆地掠夺和索取,破坏和毁灭了地球和自然,导致人被连根拔起和存在的丧失,导致日益加刷的存在遗弃和存在遗忘。
因此,重新确立存在的根基,成为哲学的一项紧迫任务。而自然哲学所要表达的正是现时代人类渴望回归家园的呼声和要求。它强调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而是存在者的看护者;人类只有彻底消除自己对自然的支配欲、索取欲、榨取欲和虐待欲等根深蒂固的意识,人道地对待自然,并把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联系起来,使人对自然的统治走向对自然的解放,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克服当前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参考文献及注释〔1〕“翎戾翎翎鲺箝赆”,意思是“超出存在者”,拉丁文写作“ta meta ta physica”,英文为“Metaphisics”。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据此,严复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2〕笛卡尔著:《哲学原理》“序言”,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ⅩⅦ页。〔3〕康德著:《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571页。〔4〕康德著:《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5〕莫里茨·石里克著:《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页。〔6〕〔7〕海德格尔著:《形而上学是什么?》,转引自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49、136页。〔8〕James Richmond, Theology and Metaphysics, NewYork,1971,P92.〔9〕M·W·瓦托夫斯基著:《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10〕J.Maritain,Science and Wisdom,N.W 10 for Geof-frey Bles, Ltd, London,1954.〔11〕吴国盛:“追思自然”,《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2期,第66页。〔12〕史蒂芬·霍金著:《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页。〔13〕吴国盛:“第二种科学哲学”,《自然哲学》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页。
作者:陈其荣,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6期。
附件:
上一篇:唐纳德·麦肯齐:爱丁堡学派访谈录
下一篇:《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网址: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交融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41247
相关内容
《周易》自然哲学与生命实践黑格尔:自然哲学
深度探讨:自然与社会现象背后的科学与哲学
从哲学层面看“人与自然和谐”
大自然与我们生活互动的哲学
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
茶道与自然哲学:探索茶道中的自然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哲学解读.doc
屋檐风水:生活哲学与自然和谐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