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态美学观及其现代意义
现代美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对美学进行了挑战和反思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美学理论#

中国的生态美学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兴起的,随后引起美学界的研究兴趣。尽管这一新的学术方向并不被所有的美学研究者认可,不时还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是,对现实与环境的生态学的反思,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谈论的话题。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生态美学面临双重任务,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现代化的发展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出现了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现代社会是利弊同在。从工业化的“异化”,到令人恐惧的核威胁;从目前人类遭遇的环境危机,到当前世界性的经济与文化的剧烈冲突。人类生存状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在这样的现实下,生态美学应运而生。
我注意到在社会不断现代化的时候,总有一批理论家企图从远古社会的状态中找到理想的缩影,以便于现代社会形成对比,对现代社会吃一种批判态度。从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到孔子克己复礼的仁义;从西方文艺复兴对古希腊罗马的理想构建,到后现代主义对现实的否定对“原始”状态的痴迷。虽然我们已经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但是,人生、自然、社会、道德的诸多问题不是少了,而是越来越多。我们不得不对此进行反思。我们从中国传统的经典《老子》中看到一种根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系统思想,它对今天的社会也许是有启示意义的。
一、 生态美学与传统社会
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
人本来就是个生物体,人类的生存与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状态下,人类与环境有不同的关系。一旦破坏了这种关系的和谐,人类就面临灾难。中国在传统上是个农业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所以在思想观念上便产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历史智慧。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我们从传统社会产生的观念上,可以对比出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以便找到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态美学它主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精神的和谐关系。人类生态意识的萌芽具有悠远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就包含有极其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其中老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思想的经典表达,而且具有丰富的审美意味,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
老子的著作有时称为《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代表作,最能表达道家的思想观念。从《道德经》的分类看,生态美学也应该有两个方面,“道”的生态美学与“德”的生态美学。
《老子》认为万物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万物从自然环境中产生,又复归于自然环境。《老子》强调谦卑地对待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其与生态美学思想相似的哲学基础。两者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基本态度、行为准则比较接近。两者都反对人类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破坏生态平衡。《老子》等古代著述所包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于建设真正意义的现代美学非常重要,因为新的理论创造,不能离开中国的传统美学根基。
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实现了自然科学实征研究与人文科学世界观的探索的结合,形成生态存在论哲学。这种新哲学理论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我们在《老子》一书中,发现有类似的观念。它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倡导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以黑格尔和鲍桑葵为代表,西方出于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美学与艺术是持否定态度的。例如,鲍桑葵就认为,中国和日本等东方艺术与美学,“审美意识还没有达到上升为思辨理论的地步”。正是这种没有受到西方“思辨理论”侵蚀的生态美学则在中国传统美学之中,发掘出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主要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都对当代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产生过重要启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我们通过中西会通建设当代生态美学的丰富资源。
二、《 老子》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
《老子》博大精深,其内容涉及广泛。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由于老子思想是一个概念丰富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因此,它获得了某种特殊的理论品质,蕴藏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不同思想体系。老子的生态学是一种宏观的思维观念体系和广义视野,它是老子将人类的行为纳入到整个自然运行之中整体考察后得出的结论。
近些年来鉴于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最紧迫的问题是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问题,生态思想和生态观念的深入人心,不仅与学术领域、思想界推动的生态思潮有关,而且从学术领域走向社会生活,走向大众,又反过来推动学术研究进一步结合实际,并走向深入。
在我看来,生态美学应该是突破了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模式的,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它应该是高于生态实践的精神理念,在哲学层面上它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文学艺术层面上,它是艺术哲学,归根结底,生态美学研究的仍然是人的生存问题。我们出一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表现了老子的“自然生态观”。
《老子》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是强调自然、天地万物( 包括人类) 作为统一整体的自然存在性,其生态智慧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整体境界。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基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道”被看做生态自然系统运动变化的法则、规律,“道”的基本法则是“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一种在功能与过程中存在的法则。
生态系统,按照“道”的原理生成的人也是宇宙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老子以“道”为开端的生态自然思想,奠定了《老子》中的生态美学的基础。恐怕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化的基本理论基础就是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上建立起来的。而“人类中心主义”在被生态文化树立为反思对象之前,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恰恰是近现代社会的思想支柱——西方的价值观与哲学体系的核心所在。因为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不是别的,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化了的哲学和实证主义的科学。它比起人文主义和智能更加追求所谓的“合理”,把人类行为的“唯我性”和“胜利法则”论述成天经地义。因此,生态主义所主张的与“人类中心主义”分庭抗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内核,从哲学上恰恰是在回归老子的“道”,是一种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敬畏。
“道法自然”暗合者“无为而治”的存在立场与“自患”意识。“自然无为”是由“道”推演出来的老子生态智慧的基本立场。《老子》告诫我们,“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该遵从天道,顺应自然,方能“无为而无不为”。这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不作为,而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无为”即不妄为、不做违反自然的事,“人为”则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至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为无为”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为”。老子思想充分地表达了天地自然无为状态与和谐本质,对人类无限膨胀的工具理性的邪恶智慧做出无情的揭露。
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而生态危机的诞生和全球普及正是在一种与“无为”针锋对立的近似“乱作为”的思想体系下实现的。正是这种诞生于西方的工业化、商业化的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的指导思想,在哲学上大肆违背客观规律,任性歪曲“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乐此不疲地讲求先破坏环境以发展经济,而等经济发展了再治理环境。
天、地、人浑然一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受到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纯”任自然、顺其本性。性真如此,自然之道才能臻至理想的境界,具有最大的“纯”美性。这种自然主义的审美观表明了“纯”自然的即是最美的,最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就是要合乎自然之道,体现自然无为生态“纯”。
庄子更是以自然主义的观点对老子的生态自然美作了如下解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得一和合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到生态自然的本来状态。“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大”“逝”“远”“返”是生态系统演化的主要
(二)“天人合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长期以来是农业文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达到“天人合一”。《老子》是较早提出并阐释“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之一。《老子》曰:“天之道,其忧张弓舆?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益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现代生态学理论认为,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再生能力与自我调节机能的“生命网络”。自然界是以其靠许多年代里不间断地实验而获得的惊人的智慧,发展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成为一切生命有机体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的一种调节装置。“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中贵“天道”而轻“人道”的思想,是生态自然自身整体性、均衡性与自然和谐美的体现,体现了老子对大自然通过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本身和谐与完整之特征的充分认识。而人生于自然并溶于自然,同时,又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生存,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这是《老子》生态美学思想理解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人在生态的演化过程中成为其中之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老子》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并作了阐释。《老子》既讲了“道”运行的基本规律, 又讲了“道”的美学精神和美学原则:“道”遵照的是“自然而然”的原则,“自然而然”就是美。在道家看来,“人为”、背道之为是与自然无为之为完全相反的,所以自然无为就是循道而行的无为之为,是顺应自然,顺物之性。反之,如果不“顺物之性”,违背自然规律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万物纷纷芸芸,都要回复到自身的根,返回本根就叫做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知常”,即认识自然界;不知常,即违背自然的常道,则是逆天行事,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老子》是一门生存哲学,是关乎人的存在的基本意义的智慧学说。“无为”首先是一种内在的行为约束系统,讲究清心寡欲,要合理控制人的邪恶心理,如欲望、野心、虚荣。而世界性的环境污染,究其源头,哪一个不是与人类的贪婪和占有欲息息相关,资本原始积累、海外殖民、战争,这些在历史长河中波澜起伏的大事件,无不是带来毁灭森林、荒废土地、荼毒海洋、污染大气,造成生灵涂炭。同样,“无为”还讲求一种外在的德行约束机制,也就是不竞争、不对抗、不抢夺、不占有。而上述人类的自以为是的行为,全部是在背离这种“无为”的外在形式,以一种“征服的快感”的态度对待自然,并以此为“现代化”的荣耀,实在值得当代人深思。
(三)“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表现了老子的人生生态观。
对于人的问题《老子》除了讲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还讨论了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即人自身的内在和谐。他首先阐释了生态人的内涵。人之生态首先是:“无乐”、“至乐无乐”。“无乐”即是不为身外的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一种平常心,是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安适、恬静、自然,“无乐”才是人的自然常态。《老子》还为人的生态设计了一条审美之路:虚己。在《老子》中老子提出了“涤除玄鉴”的观点。即要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保持内心的虚静,保持心灵深处明澈如镜,保持心灵的深邃灵妙,从而实现对“道”的观照。只有保持虚静,“致虚极,守静笃”,才能达到“虽有荣华,燕处超然”的审美境界。《老子》还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所以其生命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返璞归真”。人应恬然淡泊、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诗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节俭生活方式,“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4] 。提倡个人要与社会无害亦无争,从而在个人与宇宙自然的大范围内实现和谐交互。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如果都知道美好的东西之所以是美好的原因,这就是丑了;如果都知道善良的东西之所以是善良的原因,这就是不善良了。为什么知道了美就有了丑呢?为什么知道了善就有了恶呢?在老子看来,美与丑、善与恶,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的,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美就没有丑了,没有善就没有恶了。更重要的是相互对立的东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美可以变丑、善可以变恶。我们知道什么是“美”了,人们都去追求美的东西,美就变成了一个功利的存在,失去自然的天性,变成人为的“伪”作,就变得不美了。老子从对立的事物中看出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和西方人的传统是有区别的。西方人在对立中看出的是斗争,所以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老子在对立中看出的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相转化,进而形成“阴阳和谐”的思维方式。
既然人世间的一切概念,如美与丑、善与恶,都是人为设定的,都是后来有了价值判断、道德伦理之后才形成的,那么在老子看来就应该要打破这种人为的、执著的设定,打破这种后天的价值判断。
(四)“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表现了老子的社会生态观。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理想的社会是一个无剥削、无压迫,按着自然规律发展的和谐社会,民众不受干扰,人间无猜忌,无矛盾,无冲突,自由平等,人民各尽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泰和美,其乐融融。这是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在社会领域的体现。《老子》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安民,关键在于安静无扰,顺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元德”。《老子》认为在社会生活领域,提倡对百姓和国家也要采取心平气和、无为而治的态度,以使社会达到祥和的理想境界;最后又把范围扩展到整个宇宙自然,认为这种无欲柔和的自然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最高深的“玄德”,是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协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最根本的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造成当代世界面临的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往人类对自然的错误认识。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凭借自认为先进的“高科技”试图主宰、征服自然,这种严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虽然带来了经济的飞跃,但造成的环境问题却是不可弥补的。人类是生物界中的一分子,因此必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三、《老子》生态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后现代文化形态为生态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如果考虑经济因素和其他条件,可以认为,后现代信息经济社会超越了以科技理性为主导的工业时代社会,这是走向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的生态精神时代。
美学在新时代的这种“文化转向”恰恰是后现代美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命运问题的探讨必然进入美学研究领域,成为其重要课题,从而为生态美学产生提供必要条件
生态危机已成为现代性危机中影响最深远也是最致命的危机。《老子》启发我们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不要为了人类利益而对自然肆意妄为。人类只有尊重自然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类自身的自由。《老子》强调“无为”,而现代生态学理论中有一条“最小化原则”,认为事物的自然状态往往是最佳的、最合理的状态。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因此,人类应该尊重生物自身的生存权力,把宇宙万物都看做充满灵性的生命来崇尚和热爱,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道家坚决反对人的破坏行径,一再强调人类要处理好物质欲望和外在自然的关系。“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之所以能够长生,因为他们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天长地久!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具有前瞻性的告诫,对于我们维护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老子》把世风淳朴、精神恬适、安泰和美的社会看做是人类追求的美景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保证,这是道家对理想生态社会的审美建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冲气”、“和气”或“中和之气”,即是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
在道家看来,“返璞归真”是生命个体的审美境界。恬适自然、洒脱率真的生态人是人格完美的归宿。只要做到心中无己,人心又有何忧? 正如老子所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强调虚静观道正是把人生化为自然无为的生态过程,是对人生生态过程的审美。强调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平常心是探讨人生态美的前提。《老子》体现道家哲学中深邃的美学意义。《老子》以其符合宇宙规律,显示出其独有的生命力和科学性。
生态美学是后现代的概念,我们所说的“后”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它是对现代的反思与深入,其标志有两个:一个是,美国某生态学家她经过大量的调查,用科学家的精神和文学家的激情,来反思农药对大地对地球的危害,她是当代生态理论的开创者;另一个是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环境宣言》 ,这标志着人类跨入了生态文明时代,我们国家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从此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问题。而中国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是十分紧迫的。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哲学文化面临着很大的转型,从主客二分,人做中心到人和自然相互影响。法国哲学家德里达(Derrida,1930—2004)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去中心”的概念,他认为:中心可以在结构里面,也可以在结构外面,所以中心就不存在了。福柯提出了“人的终结”即人的死亡。美学的文学学科在20世纪面临转型新的生态哲学观必然引发新的美学观念。当代的生态美学就是基于生态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思考。它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来探究美的本质,从自然生命循环系统和自组织形态着眼来确认美的价值,其宗旨是对生态环境问题予以审美观照,重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亲和关系。
生态哲学主张的自然界的有机性、整体性与综合性反映了生态美学的和谐性与关联性。生态哲学认为,自然界所有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有着网络式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是由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的。有机联系使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彼此共生共存。同样人也是有机联系之网中的一个要素,人与其他物种也处于极其复杂、动态的有机联系之中。
生态哲学还强调自然界整体上的动态平衡。任何自然界实体都处于动态的进化过程中,每一事物的进化过程或许出现不平衡,但整个系统应该是趋于平衡的。所有的系统都具有自组织进化的功能,自组织进化趋向熵最小的秩序。具体说,相对于整个生命系统而言,“生”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个体生命的保存,在更大意义上在于生命系统的有生有灭与不断更新。生态平衡的动态性正是这样一个通过个体生命的有生有灭而达到生命系统生生不息的上升、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尽管自古以来人们对美与美学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美”所特具的和谐性、亲和性恰恰同现代生态学系统整体性的基本观点相吻合。法国社会学家J-M•费里就乐观预言:“未来环境整体化不能靠应用科学或政治知识来实现,能靠用美学知识来实现”,“我们周围的环境可能有一天会由于‘美学革命’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态学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预言着一种受美学理论支配的现代化新浪潮的出现”。在这里,费里将环境整体化十分自然地同美学相结合,并对美学在生态学中的作用给予极高评价。生态美学将和谐看作最高的美学形态。这种和谐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所说的精神上的和谐,而首先是现实的和谐。这种和谐核心是生命的存在与延续,是生命的网络系统和整体特性所决定的。
生态美的另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强调生命的关联性。生态美学看生命,不是从个体或物种的存在方式来看待生命,而是超越了生命理解的局限与狭隘,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系来看待生命,重在生命的关联。美无疑是肯定生命的,但是与以往的美学根本不同,生态美学说的生命不只是人的生命,而是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这个人所生存的世界的活力,且生态美即在生命自诞生到消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展现。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著名的“绿色原则”。
当然,生态美学目前尚在形成过程中,只是一种发展中的美学理论形态,还不具备一个学科的特点。面对西方当代的生态存在论哲学也需进一步清理批判。特别是某些理论家将“存在”引向神秘的“上帝”的倾向,以及“世界的返魅”问题、自然的“内在精神”与独立的审美价值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现代化与现代科技问题都需慎重对待。
参考书目:
[1].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陈鼓应:《老庄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4].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5].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诊释与重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6].徐恒醇:《生态美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7].袁鼎生:《生态美学探索》,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8].曾繁仁:《转型期的中国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9].张松辉:《老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 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陈望衡:《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陕西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
[12]. 曾繁仁:《老庄道家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新说》,《文史哲》,2003年第6期。
(原载于《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录入编辑:莫得里奇)

网址:《老子》生态美学观及其现代意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45801
相关内容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刘笑敢】庄子之苦乐观及其现代启示
浅谈佛教的人生观及其积极意义
生活美学思想的溯源及其现代表现
中华美学精神及其当代使命
生活美学的价值取向及其现实意义析论(论文范文)
李刚:道教人生哲学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新人文主义美学观
论孔子积极“入世”人生观及其对青年学生的启示
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生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