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到底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也许很多人都认为成长是顺其自然的,由时间堆积而成,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长大,变得成熟。
但其实,生命中每个阶段的你都是不一样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塑造了你,改变着你。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人们是怎样成长的呢。
两个发展心理学理论帮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
弗洛伊德,一个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永远围绕着本能的心理学家,他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当一个孩子呱呱坠地时,他们可什么都不懂,全身心的关注自己,用哇哇大哭来提醒父母满足一切需求,来保证自己的舒适,所以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强有力的初始内驱力,目的是为了取得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这大概就是婴儿难照顾的原因吧,他们不愿意勉强自己,会为了一点点不顺心大声啼哭,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满足他。
在长大的过程中,儿童开始接触现实世界,他们发现自己得听从父母的命令,不能随心所欲。于是自我慢慢出现了,儿童开始考虑现实和后果。
“我真的很想看电视,但是看了会被打屁股,还是算了吧。”你年幼时,有过这样的想法吗?
自我使我们能够思考过去,计划未来。它是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一边尽量满足本我,一边协调现实的要求。
超我则是良心和自我理想,成长过程中我们有了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于是它诞生了。
良心使我们克制,学会无私,学会善良。
理想使我们奋斗,克服惰性,保持自律。
当我们只有本我时,我们会不择手段的满足自己。当我们发展出超我时,我们学会了与本能对抗。
而人的一生确实是在和自己斗争。
如果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我们在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任务,是否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对人格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你的成长中,是否完成了这些发展任务呢?
0~2岁时,任务是满足生理需要,在身体的舒适和安宁中,孩子对环境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这是一切美好的起源。
从对母亲的信任感,发展成为了对朋友、对恋人的信任感,未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便在于此。
2~4岁时,你在做什么,刚刚学会说话,踉踉跄跄的行走,夜里还会尿床,家人告诉你不能再尿床了,他们开始培养你的大小便习惯。
你也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这就是自主感。
孩子需要知道自己可以控制自己,而当孩子做到时,家人的赞赏会让他感受到无比的快乐,自信就是在这些小事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以此为基础,为未来生活打下基础,
4~7岁时,发展主动感,这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你在做什么呢?玩泥巴还是过家家。
孩子们将大部分时间用在游戏上,玩耍不是毫无意义的,它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与思维能力,以及如何结交朋友,早期孩童同伴关系为友谊打下基础。
在游戏中,孩子面临各种小矛盾,在解决矛盾中,他们学会和同伴相处,学会自我教育,表现出的包容与创造力,是未来生活必不可少的。
孩子们未来在社会上的成就与这个阶段息息相关。
7~12岁时,开始接触一个新环境——学校,学习使我们发现差异,原来自己和别的小朋友并不一样。
在学习中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向别人展现出自己的能力。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习惯都能追溯这个阶段。
你是否在这时塑造了良好的勤奋感呢?
12~18岁时,复杂的青春期,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并对未来做出规划。
接受自己,是指接受自己的一切,很多人会嫌弃过去的自己,刻意的不去回忆以前的自己,仿佛只要与过去一刀两断,那么未来就会无比光鲜亮丽,自己就是完美的。
这种逃避行为,真的会让你变得更好吗?
它只会让你失去直面自己的勇气,也失去了解自己的机会,自然也就不能正确的对未来做出规划。
18~25岁时,我们孤身进入新的环境,害怕孤身生活的寂寞感,渴望着爱情,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结。
25~50岁时,人们会在逐渐衰老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停滞感,人们需要避免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关注新生的一代可以避免这种消极情感。
当男女建立家庭后,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任务便是获得繁殖感,这里的繁殖感是指关心和指导下一代的需要。
50岁以后,回顾自己的人生是否有遗憾,是否觉得此生无憾,这便是人的最后一个任务了。
若是有遗憾,就会不可避免的对死亡产生恐惧,认为自己还未曾好好活过。若是心满意足,就会产生完善感,包含一生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
值得一提的是,很少有人能完成所有的发展任务,人生难得十全十美。
心理学不曾对人生有定义,我们赞扬一切积极的、乐观的,也接受所有遗憾的、欠缺的。
我们只需不遗余力地去成长、去活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是贯穿一生的宝物。
公众号:派心理
用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生活,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