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奖章获得者]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卢子怡:点亮希望 托起未来(配图)

发布时间:2024-12-12 14:39

教育储蓄适合有稳定收入来源,且希望为子女未来教育做长远规划的家庭。 #生活常识# #理财规划建议# #教育储蓄#

1170上网.jpg

卢子怡在辅导学生学习。记者   何万常   摄

据《今日儋州》消息    已多次获得殊荣,今年又摘得第二十五届“海南青年五四奖章”,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卢子怡在市特殊教育学校这三尺讲台上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用真诚和爱心浇灌着每一颗幼苗茁壮成长。

用爱心点亮学生希望

卢子怡于2013年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后,便到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一到该校迎面而来的问题就是班级里有一名盲聋多重障碍学生——符榕。为此他不仅重拾多年未用的盲文,更是翻阅国内外资料,研究这类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借鉴外国的触摸手语形式探索适合这名学生的触摸式手势语。根据学生的听力与视力为其营造适合她的学习环境,并积极在班级内构建融洽和谐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还与该学生家长保持良好沟通。经过长期的努力,学生不仅在语文学习上有长足进步,在生活上获得了很多朋友。

2014年,卢子怡接手了学校新调整的班级——八年级,这个班级绝大多数是从普通学校“回流”的听障生,这批听障生年龄也都在16至18周岁左右,学业基础太差,厌学现象明显,甚至个别听障生有辍学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他采用了课堂上分层教学,课后个别辅导的教学模式,还要随时鼓励,担心听障生们有学业压力。经过近一年的融合,以前经常想辍学的听障生生活得很快乐,从前基础薄弱的听障生学业也有了进步。就在2016年6月这个班有9位听障生通过单招考试,考入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中职部就读,其中有5位更是考进高中班学习。

“也许有人会以为特教老师只要有爱心、耐心就行了,其实爱心、耐心只是一个起点,除爱心、耐心外,特教老师需要的是更多的细心。”说到工作中的“难处”,卢子怡显为坦然。

2013年9月刚刚建校时,不少听障生是首次住校就读,长时间在家庭内散养惯了,很难适应学校的相对严格管理。为此他每晚都在学生宿舍里和听障生交流、看电视、玩游戏、学手语……与听障生拉近距离,为他(她)们打发无聊的课余时间。并且他向学校提出增加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设文体活动时间和聋人课外辅导教师,让新入学的听障生更快适应校园生活。经过几年来的管理,听障生们不仅能生活自理,还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让特殊孩子变“普通”

作为一名教学一线上的教师,在教学上卢子怡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

同学们都视他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2016年他接手的四年级,这个班级有一名多重残疾学生洪有亮,因为智力因素,学习、生活基础非常差,几乎什么手语都看不懂,什么课程都听不懂!怎么办?放弃吗?于是在他的语文课堂上,他会每节课抽出5到10分钟时间单独辅导。现在洪有亮已经能用简单的手语与同学们沟通了。教学中他讲究技巧,注意分层教学,启发学生语言的灵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学得高兴是他的教育教学基调。

他努力钻研教材,大胆改革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教学骨干。撰写的《中年级盲聋学生语文教学策略的个案研究》论文获2016年全国第六届现代特殊教育论文评选三等奖,并刊登在2016年第八期《现代特殊教育》。作为第二参与人参与完成的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特殊教育学校有效教学个案研究》,也以优秀的等级结题,并荣获2018年海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但这不能让他停止追求的脚步,他还在不断的发现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解决方案,为儋州市的特殊教育发展,为聋人群体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贡献自己的才智。

卢子怡就是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为特殊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填上了一块坚实的基石。(记者何万常    编辑熊铁辉

网址:[五四奖章获得者]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卢子怡:点亮希望 托起未来(配图)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53599

相关内容

特殊教育学校生活老师工作总结(通用8篇)
“捐一缕书香·献一片真情” 市图书馆走进市特殊教育学校
融合教育突围:让特殊儿童看得见曙光,摸得着未来
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辅具配置的探究
2024教师节活动创意金点子
家校合力育未来:行知职校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点亮育儿智慧火花
教师作品丨安慧蕾:劳动励心智,实践促康复 ——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自闭症学生劳动教育案例
全纳教育 让特殊儿童不特殊
浙江教育观察:如何培养新时代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
卢梭《爱弥儿》中“自然教育观”的解读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Education in Rousseau’s Emile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