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生活小能手”留守儿童成长小组

发布时间:2024-12-12 19:20

儿童手印画:简单艺术,留下成长印记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亲子生活艺术# #儿童创意#

 单位 | 南阳市馨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背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严重,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家庭教育缺失、生活技能缺乏等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他们在生活技能、学习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

项目社工通过走访观察,了解了一些生活习惯较差的儿童,针对于他们的问题,设计了相应的小组活动计划。

本文以一场名为“我是生活小能手”的留守儿童成长小组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社工服务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提升生活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基本信息

(一)基本资料

1.小组名称:我是生活小能手”留守儿童成长小组

2.小组性质:成长小组

3.工作对象及人数:6-12岁辖区留守儿童12名

4.小组周期:2023年8月8日-28日,每周开展一节

5.小组节数:4节次

6.小组地点:卧龙区蒲山镇姚亮小学

(二)理论依据

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都难以得到很好的照顾,所以在生活中他们更需要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是日常生活中缺乏父母的指导和教育,也没有人督促他们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行为的习得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和受后天经验环境的交织影响。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和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两种不同的过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注意过程、保持、转换、行为结果等四个阶段构成。人们能通过观察学习到别人的行为,并在生活中学习转变自己的行为。

在一定的强化作用下,将示范行为完全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重大的,小组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察学习和强化环境,通过小组的交流沟通也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扩大了人际交流网。

(三)小组目标

1.总目标


通过在小组活动中来提升留守儿童的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激发其潜能,促进其健康成长;加强留守儿童与监护人、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提高其家庭关爱水平。

2.具体目标

(1)80%及以上的参加者在活动中学会2条以上的个人卫生良好习惯。

(2)80%及以上的参加者在活动中学习3种以上的日常生活技能,并能完成。

(3)在活动中,70%的参加者与3人以上的同伴有良好的交流沟通。

(四)小组内容

节次

节名称

本节目标

本节核心内容

具体环节

1

相聚初相识

使组员相互认识,让小组组员快速融入小组

制定小组规范,介绍小组主题和内容安排

01-破冰游戏

本次小组活动共招募12名组员。在活动开始,社工引导组员们积极参与游戏--萝卜蹲。将组员们分成三组,让组员们先大声介绍自己,记住名字后,社工引导组员们开始游戏。经过三轮游戏,组员们能够互相叫出对方的名字,并且能够勇敢举手发言,整体气氛热情高涨,为接下来的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02-制定契约--共同遵守

社工向组员们介绍了小组的名称以及内容,引导组员们思考在小组中应遵守哪些规则。通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共同制定了六条小组契约,最后组员们共同在背后签名,并表示将会严格遵守规则。

本节小结:使参加者了解活动目标、活动安排;使参加者互相认识,活跃活动气氛,了解彼此的生活习惯。

2

爱卫生从自身做起

讲解个人卫生常识,提升孩子们在这方面的技能和意识

个人卫生常识小讲堂

01-重申契约再次破冰

社工首先带领各位儿童进行活动回顾,重申小组契约,并简要介绍本节活动的内容、目标、流程等;随后,社工通过“大风吹”游戏再次破冰,从而活跃活动气氛,促进组员之间的相互观察。

02-共同讨论卫生习惯

接着,社工通过引导各位儿童讨论分享自己日常的生活习惯引出要讲解的重点——个人卫生,通过视频、图文等,向各位儿童讲解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洗手、刷牙、护耳、护鼻等卫生小知识,帮助各位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收获生活技巧,助力其健康成长。

本节小结:活跃活动气氛,促进组员之间的相互观察,使参加者对个人卫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清楚的认识,并总结自己的个人卫生习惯。

3

我的衣物自己整理

让儿童们学会洗衣服和整理衣服

洗衣技巧和衣物整理技巧小学堂

01-一起分享整理习惯

首先,社工重申小组契约,激发大家参与热情,表明本节小组活动的主题;其次,社工通过提问的方式,掌握小组成员在家的衣物整理习惯。

02-手工参与互动

然后社工结合PPT以及视频的方式,让成员学习T恤,袜子的洗护技巧,并拿出实物进行现场展示,挑选组员上台互动。

03-预告小组结束

最后,社工总结本次活动内容,预告下次小组活动并告知大家小组即将结束,发放礼品,合影留念。

本节小结:了解大家平时在整理和洗衣物的情况,让参与者了解学习洗护衣物、整理衣物的技巧,预告小组结束。

4

整理房间so easy!

提升儿童整理房间的技巧和能力

房间整理方法视频放映

01-讨论平时整理房间的情况

社工首先带领儿童进行上节活动回顾,并介绍本节内容、目标、流程;随后,社工引导儿童讨论自己在家中整理房间的情况,关于平时有没有经常整理房间、都是怎样整理房间等问题来讨论整理房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后面传授技巧做准备。

02-观看视频传授技巧

接着社工引导儿童观看整理房间的视频,梳理整理房间的步骤和方法,运用废旧纸盒向各位儿童传授收纳技巧,让儿童自己上手操作,提升儿童整理房间的能力;

03-整体回顾,处理离别情绪

最后,社工带领参加者做成果展示并分享经验、交流心得,社工对小组整体回顾,对大家的进步成长做出肯定,做活动小结,布置家庭作业——让每个小朋友回家整理自己的房间,分发礼物,告知小组结束。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三、小组过程分析

(一)第一节

本节的目标是让小组成员初次相识,建立初步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为后续的小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背景是小组的初步形成,成员之间可能存在陌生感与不确定性,因此需要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来促进成员间的交流。

随后社工开展互动游戏,经过三轮游戏,组员们能够互相叫出对方的名字,并且能够勇敢举手发言,整体气氛热情高涨;为了让小组活动顺利开展,社工组织组员们一起明确小组目标和任务,制定小组规则,讨论小组契约;在组员共同努力下小组契约达成共识,组员一一签字并保证严格遵守契约。

此阶段社工引导组员进行小组契约制定,流程比较顺利。随后社工向组员们分组讨论,有哪些日常行为是不卫生的以及有哪些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值得肯定的。

本节作为小组的初次相识,目的基本达到。

成员间的陌生感有所减少,交流更为自然。但仍需改进的是某些话题的深度讨论不够,需要在后续活动中加强。

(二)第二节

本节主要通过视频、图文为主,学习内容直观有效,画面和视频比较吸引组员,卫生知识学习目标达成。

社工向各位组员讲解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洗手、刷牙、护耳、护鼻等卫生小知识,帮助各位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收获生活技巧,助力其健康成长。

本节通过引导小组成员认识到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同时,成员间的互动和分享也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在未来的活动中,应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习惯的持续培养和落实,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三)第三节

本小组活动的目标是为儿童传授洗衣技巧和衣物整理技巧,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家庭生活技能,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活动开始时,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为什么要学会洗衣服和整理衣物,以及这些技能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这样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社工观察到一开始儿童的积极性不是很强,但经过几个活泼的组员踊跃发言之后,渐渐带动起小组氛围,性格内向的组员也开始举手发言。

社工详细讲解洗衣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包括如何分类衣物、如何使用洗衣机、如何选择合适的洗涤剂、如何晾晒衣物等。

讲解过程中结合实物或图片,让儿童更直观地理解洗衣的过程。

开始时小组成员都比较认真,但时间一长,组员们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开始与周围组员窃窃私语,嬉笑打闹,社工重复小组契约,及时维持纪律。

随后让组员上台展示互动的时候,由于有一些组员过于热情,导致出现争抢的冲突现象,社工化解矛盾,引导小组成员情绪。

(四)第四节

本节社工通过儿童感兴趣的“游戏”话题入手,来引导参与者讨论自己在家中整理房间的情况,比如经常做家务吗、整理房间的流程、平时在整理房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为后面传授技巧做准备。

引导参与者观看整理房间的视频,运用废旧纸盒向大家传授收纳技巧,随后社工把纸盒发给每个参与者,让参与者自己上手操作演示,提升儿童整理房间的能力。

成员比较热情,能够踊跃发言,但因为视频时间有些长,部分组员注意力下降,开始随意走动,做扰乱秩序的动作,社工不断地和组员进行互动,给予组员一定的引导和说明。

最后处理小组的离别情绪和保持小组经验,社工做活动小结,给组员布置家庭作业——让每个小朋友回家整理自己的房间,鼓励大家平时多参与家务。

四、小组工作评估

(一)小组目的及目标达成情况

组员对照目标的达成给了较高的分值,12位组员反映通过小组活动很开心,组员们都学会了洗手、刷牙、整理衣物等生活小技巧。

同时组员对卫生意识有明显的提升。小组活动目标基本达成,但后续效果还需社会工作者继续跟进。

(二)招募及宣传

小组的招募是通过社工与学校领导沟通,挑选出的留守儿童。

(三)小组结构

1.组员结构:组员的年纪相仿,都是同年级的学生。

2.小组时间:每两天一次活动,基本符合小组活动要求。组员也很满意。

3.小组长度:40分钟。社工利用学生的午休时间,不影响学生的上课时间。

4.地点:学校会议室。方便组织学生。组员对于场地的安排比较满意。

(四)小组互动

1.沟通模式:评估表反馈12位组员表示完全投入小组。

2.小组气氛:第一次活动时,组员有些拘束;第二次大家互相认识多些,感觉大家放松、开心些;第三次大家开始自信、主动与人交往;第四次明显大家放得开很多。

3.小组规范:组员比较能遵守小组规范。

4.小组凝聚力:小组凝聚力逐渐得到提升。

(五)小组发展的阶段及方式

小组初期,小组成员互不认识,要破冰、建立关系、互相认识、形成团队的阶段,中期组员积极参与,逐渐开放自己,开始增强与其他组员的互动;后期组员之间互动增强,组员积极参与,更开放自己。

(六)社工角色

小组初期社工扮演一个指导者、协调者、观察者,中期扮演指导者、气氛调动者和调停者,后期扮演协助者、引导者和支持者。

(七)社工的专业态度及所运用的知识和技巧

社会工作者在小组不同阶段注意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技巧应对小组工作中的问题。

五、反思总结

网址:“我是生活小能手”留守儿童成长小组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55867

相关内容

“守护温暖,益童前行”留守儿童图书捐赠活动
暑假,谁来守护农村留守儿童安全
新兴镇妇联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生活调查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留守儿童,“留守的力量”来自哪
这个暑期,小米电视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保护儿童安全 携手共同成长——2020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综述
“乐学习,趣成长”儿童生活技能提升小组 | 社工案例计划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生活环境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