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活美学展及论坛”举行

发布时间:2024-12-13 00:14

通过社区论坛讨论,共同解决城市生活问题。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城市社区互动#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为助力“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作为世界先进设计思想交流的高地,以成渝双城的生活美学实践助推西南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9月27日,以“共振”为主题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活美学展及论坛”在北京光科技馆开幕。展览及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联合主办。 

  本次展览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策展理念,立足双城经济圈战略,立足城乡融合视野,以“造物”“参与”“美育”为关键词,探寻以创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艺术赋能城乡社区营造,以学术传播双城高质量发展故事,期待以成渝双城的探索,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贡献“双城经验”。两所高校同频共振,整合艺术资源与学术力量,让不同空间的展场,在时间叙事的展陈逻辑中,发生能量的时空共振。在展览语境下,探讨成渝双城的生活美学实践如何塑造城市人文、活力与创造性,同时展现艺术乡建的建设成果,宣传和推广社区美育的发展理念,打造非遗融创的品牌活动,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生活发展与艺术互促共融的巴蜀新样本。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教授指出,重庆和成都双核相向发展、联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本次展览聚焦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以学术发言交流联系成渝同根同源的人文历史,指向对人民美好生活面貌的表达,展示注入生活美学意识与现代艺术设计意趣的文化实践走进日常生活,凸显了当代艺术研究学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副院长李俊涛教授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式发展需要用文化艺术手段激活生活空间,用艺术赋能多元空间是成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实践。我们将以展览为契机,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更广泛、更有效地发挥其对生活品质提升的作用。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表示,成渝双城在全国文化产业与艺术领域一直走在前沿,为行业发展、文化建设与传播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研究多学科互动、采用和拓展多形式与新路径,使艺术服务社会,服务区域文化建设。 

  北京光科技馆副馆长王燕宣布“共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活美学展及论坛”启幕。 

  展览及论坛下设艺术乡建、社区美育、非遗融创三大板块,共同诠释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与艺术视野、本土文化与美育涵养融入成渝生活样式,打造巴蜀生活美学。在艺术乡建单元,由成渝率先行动扎根深的柳荫计划、类型多的成渝艺术乡建案例与辐射全国的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三部分组成。美好生活,要把美和好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艺术乡建推动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实现乡土与现代的接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次展览展出成渝地区的艺术乡建探索,期待能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双城经验”。 

  社区美育单元通过在场、深描、联动三个关键词进行建构,将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持续开展的虎溪计划与不同社群的参与实践进行展示。强调参与者以艺术为媒介,通过走进现场、深度调研、发现问题、在地创作、获得反馈等方式,与公众共创与共享艺术。参与者通过项目实践,对社会艺术需求、公众艺术观念等问题获得了具有时代感和在地性的答案。  

  非遗融创单元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元素,博物馆文创衍生在传统工艺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扎根西南本土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现代设计对传统造物样式与机制进行迭代,运用现代设计智慧赋能传统工艺多维转换,将竹编、刺绣、陶瓷与髹漆等传统工艺通过文化创意合作与跨界进行融合衍生,使多元化知识与经验在成渝双城进行碰撞与实验,呈现出一幕幕具有“国际范”的“慢生活”造物图景。 

  本次展览通过艺术与生活空间对话,探索艺术作品与不同城市空间碰撞的多义性,通过与各种能量的共振来营造多元场景下不同的美学气质,使艺术成为一种触达经济文化、自然生态、社会人群的媒介,催生生活美学,实现空间与艺术的双向赋能。 

  展览开幕式结束后,还举办了主题为“共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活美学”的学术论坛。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黄宗贤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与会嘉宾学者围绕艺术乡建、社区美育与传统再造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探讨艺术的边界转化,共同探究艺术与生活美学发展的新路径。 

  论坛第一单元议题“艺术乡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以四川达州白马花田STEAM课堂诗歌写作课为切入点,从人文经济学的动力机制、乡村共同体的内涵结构与美学共同体的价值立场三个方面还原出乡村美学共同体的理念,通过空间、文化、关系、产品四条路径重构美学共同体的地方感,并给出未来美学共同体乡村营造的五点策略。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教授作了“中国公共艺术的三个界面”为主题的演讲。分析中国式公共艺术总是以“自上而下”“参与”和“自下而上”三种界面形态和力量进行博弈、交织、融合以及妥协,作为立足于底层和乡村个体的自我表达,更强调“参与”具有“出演”特征的自发公共艺术形态,要体现出今天的文化语境中的创造性价值。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首席教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教授以“后农业文明语境中艺术乡建的价值与意义”为题进行分享。她对今天社会“危”与“机”的时代语境进行分析,提出“后农业文明”的概念并完成学术梳理,认为应该重估农业文明的生物与文化价值。同时,以贵州榕江县蓝染与云南南华县刺绣两个返乡从艺的案例为视角介入对艺术乡建的理论探讨,关注艺术乡建中的审美与身体体验,并对未来人类乡村的发展前景进行畅想。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王天祥教授从田野调查、艺术本位研究和行动研究三个维度建构中国艺术乡建三位一体的方法论体系,强调对于乡村现状的实地田野调查,突出以艺术为媒介的本位研究,最后从实践行动的参与和反思,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交关系的重建。中国艺术乡建应以营造乡村场景,重建乡村关系,激活乡村意义生产为指向,最终走向城乡融合、艺术创生、价值链接的美好生活。 

  随后进行的第二单元议题“社区美育”,该单元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侯晓蕾教授的发言“微花园生活美学营造-从社区设计到乡村设计”,从小微空间定义、内涵以及外延切入,结合自身实践案例,讲述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小微空间系统化渐进式景观更新成为存量背景下的新机遇与挑战,强调“微花园”作为一种绿色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能够有效改善提升环境,塑造具有人情味的公共空间。 

  中国艺术研究副研究员、《美术观察》编辑部主任缑梦媛的发言主题是“手工艺与社区美育-关于北京胡同手工坊的调研”。她在对北京老城胡同手工坊抽样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她谈到,就如今的社会现状而言,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和文化情怀发展手工坊或是社区美育可能是不够的,更需要以市场手段介入,以市场逻辑思考。把市场模式在地性地融入胡同、融入此地特定的历史文脉中。 

  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屈波教授在主题发言“社区美育:人、艺术、社区的相遇”中以“在场”、“深描”、“联动”作为关键词,对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持续开展的虎溪计划与不同社群的参与实践进行介绍,通过搭建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平台,深度、持续开展虎溪计划,并与全国不同地区展开联动,形成一批高质量创作成果,为探索社区美育发展模式与创作方法提供案例与经验。 

  在第三单元议题“传统再造”的学术讨论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冬宁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技艺分类保护研究为载体,通过分享已完成的国家级非遗手工艺项目成果分享了他的治学之路及匠心精神,为实现传统文化价值提供了重要的传承与传播路径,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活美学的研究提供了非遗的资源和视角并产生共振。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王海燕以“乡村本是香村”为题,从记录者的角度对乡村美学进行挖掘、赋新、设计和再造,强调乡村是更广阔的生存和美学空间,也是更多元的生产资料。他认为在城乡二元割裂的社会背景下乡建是广阔的生存悲剧环境,并希望有更多的乡贤将在城市获得资源带入乡村,把文化的桂冠放在桌上,文化的腿插入泥土,重新振兴更广阔的一片天地。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副院长李俊涛教授的从机遇创新、发展激活、探索破壁、应用破浪四个方面对数字化时代场域下博物馆的数智融创趋势进行分析。他认为博物馆文创设计需要创新文创品类、展示方式和传播方式,提供更加互动、丰富的体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文化传承和教育中来。期望以艺科融合与产学研联合为突破口,追求培养设计实践成果的社会意义、经济价值和创新价值。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吴朋波副教授的报告“生活美学视域下巴蜀长物再生产的现实路径”,从“生活美学”概念的生成,成渝生活美学的面相与特征,巴蜀长物再生产的现实路径三个方面分享了从民艺到生活美学与巴蜀非遗融创建设的思考。同时,介绍了传统工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在创新中激发活力的相关案例。 

  在随后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专业领域的相关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展开热烈探讨,分享了自己在实践中所积累的观点与经验。 

  学术主持黄宗贤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进行了学术总结。他从发言者学术视野的广阔性、话语结构的多样性、审视与反思的精神、回应现实需求的责任担当等方面,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 

网址:“共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活美学展及论坛”举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57781

相关内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发布
生活美学与创新设计——2020第六届东方设计论坛举行
2024年世界城市日城市环境主题论坛暨2024上海国际城市家具论坛在我校举行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来川调研 推动成渝地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 — 家庭与生活报
首届当代中国生活美学论坛举行 7位专家共话美学
第二届“中国美好生活城市论坛”举行 专家学者解析成都“幸福密码”
2020亚洲设计管理论坛暨生活创新展举办
聚焦“变废为宝”,共谋“绿色发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论坛举行
“市井生活圈”雏形初现 展示成都生活美学 一环路正华丽“变身”
“全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论坛(第二届)”在京举办:聚焦银行理财 共话投资顾问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