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下的社区营造

发布时间:2024-12-13 14:47

社区绿化设计应考虑季节变化,营造四季景观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城市生活艺术# #社区绿化设计#

1. 引言

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生活的居民所组成的地区性社会共同体便是社区,它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生活交集的重要场所。近些年社区面貌随时代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基本的“人情味”核心逐渐遗失,社区不再是从前的“熟人社会”,而是由许多异地住户组成的“陌生人”社会,邻里之间的关系极其淡化,曾经房前大树下邻里间的欢声笑语、小孩的追逐打闹、日常的“礼尚往来”都不见了踪影。现在人们日常精神的高度紧绷,需要在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寻找慰藉,而一个充满温情与爱意的社区既可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又能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滋养。因此,当下对社区的邻里关系进行营造形成和谐幸福的邻里生活进而促进社区正向积极的发展成为重要焦点。

情感化设计是一种特殊的物化设计,以情感作为设计的发力点贯穿设计全过程,以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达到设计的社会性意义。上海天平社区将情感治理融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再造,依托社区名家效应,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各类文化活动中增加他们的互动与情感交流,从而使他们在消除陌生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情感联结和社区认同 [1] 。上海的创智农场以儿童的种植体验与自然教育为切入点,设计一个以使用者为本的公共空间景观,重建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重构居民间善意和信任的关系,从而重建人们的社区归属感 [2] 。

那么情感化设计理论下的社区营造的实践逻辑是什么?如何立足情感化理论用艺术设计推进健康、和谐和幸福的社区营造?本文立足良渚文化村的社区营造,具体分析情感化设计在良渚文化村社区营造中的层次应用逻辑,探索情感化设计在社区营造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2. 理论视角和研究框架

2.1. 基本概念

谈到情感化设计便要先解析“情感”,何为情感?情感是人在接收外界的刺激后在心理产生的评价和体验。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存在价值的内在感受,而这种感受可能是正向的或负向的,会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景之间的关系上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3] 。唐纳德·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从直觉心理学的角度将人们对设计的认知分为三个层次: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功效与乐趣;反思水平的设计——个人的满意度、记忆与情感 [4] 。

2.1.1. 本能水平的设计

本能水平的设计与人们最基本的条件反射——感官的直观反映有关,讲究即刻的情感效果。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这些感官,在面对设计实体时,最先做出直观的反应和评价,留下最初的第一印象,在设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诺曼在书中谈到“本能水平的设计是大自然所做的事情”,没有其它因素的干预,单纯靠设计的外形,如造型、色彩、材质等,对人的感官做出刺激,从而完成基础设计。这个水平的设计较为常见,如公园中色彩艳丽的花朵、道路上的红绿灯、路边的广告牌等,他们用明亮的色彩、夸张的造型、诱人的味道做出本能水平的设计,置于人们面前,静待人们的反应,不同的人们对此会产生不同的感官体验,生出无意识的情感,引导他们与设计产生后续关系变化。

2.1.2. 行为水平的设计

设计的使用乐趣与功效是行为水平设计的出发点,诺曼指出在这一层次上的设计首要关注设计的效用。当设计的趣味性吸引到人们并以其效能与人们产生交互,并且这种交互是有用的、流畅的、符合预期的,人们会从设计的效用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如若设计仅是有华丽或是奇异的外形而不具备实际可用功效,只能得到即刻性的关注,而无法激发人们想要长期体验以及拥有它的欲望,人们自然也很难在行为的过程中强化情感。所以成功的设计离开不行为水平的设计,关注人们的真正需要,从设计的功能、可操作性、易懂性以及物理感受(人们的身心感受)这四个方面完善行为水平的设计 [5] ,在本能水平的设计基础上加强人与设计的关系,在进一步的使用体验中感受设计的乐趣与效能,强化情感。

2.1.3. 反思水平的设计

设计的意义——是否可以引起人们的记忆和情感是反思水平设计的重要关注点。本能水平的外形设计和行为水平的效用设计是较为物质化的概念,相较于这两者,反思水平的设计就要抽象的多,它从前两者的实际物能上升到了思维层反思,在这一层次设计上非常注重人们的意识、思维和情感,同时也只有在反思层上才会产生情感认知的最高水平。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层次的设计是基于前两者的设计,通过设计的外形记忆起过去的快乐瞬间,或者在使用设计的过程中产生了愉快满足的情感,带来精神的慰藉,产生正向情感认知,这是设计对人们情感思维的影响,前两层设计的情感反馈累积在反思水平这一思维层上迸发出情感的潜在影响力。

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的设计是合作并列的关系,也是逐渐递增的关系,他们都以使大众感到舒心与轻松为最终目的。社区作为现代人生活的基本场所,情感化设计赋予社区情感导向,从而促进居民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社区生活与活动中,自觉为建设健康和谐的社区做出努力。

2.2. 分析框架

面对社区营造的种种困难,情感联结能起到调节和润滑的作用。在社区营造中通过融入情感化设计——根据居民的需求层次来重构室内外空间,用对不同层次情感需求满足的递进来促进社区认同感,实现社区情感的内生发展,从而形成拥有强凝聚力自治健康和谐的社区。

本文主要根据上面的情感设计的三层次理论,首先是本能层感官的直接刺激,用最具特色的外显设计吸引人做出先天的条件反射,从而使人与地产生情感体验;行为层通过交互行为的设计,如共享厨房、无动力设施乐园、共治花园等,人们聚集在这些能给人们带来行为价值的活动中交流合作,产生情感交融;反思层强调通过前期人们需求层次满足的递升,给人们带来共同的记忆,唤醒心底最柔软的回忆,在社区中有真正的“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由此社区中共同生活的居民组成一个“大家”的熟人社会,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自治友爱的社区(具体分析框架见图1)。

Figure 1. Analysis framework diagram

图1. 分析框架图

3. 情感化设计在良渚文化村社区营造中的层次应用逻辑

良渚文化村社区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良渚街道,毗邻良渚古城遗址,良渚文化、名人故事都在讲述着这个社区的文脉记忆,揭示这个社区的前世今生传奇。然而,近年来随着居民思想观念、交流方式、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和流动人员不断增加,良渚文化村这样一个新型城市化的社区中出现社区治理上对行政命令的依赖、居民关系上交往和交流缺乏等的问题。事实上,社区治理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关系协调和积极社群的达成 [6] ,良渚文化村的新型社区营造正是从这一点介入,针对不同阶段的社群关系,做出不同情感水平的设计,从而实现了社区的居民关系从“消极陌生人”到“积极共同体”的正向演变,达成了一个基于情感联结的和谐自治社会共同体。

3.1. “陌生人”共识:从本能设计层面实现居民情感体验

良渚文化村,它通过开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直接对话,吸引了一批批人定居于此。初始阶段居民间充满陌生与距离,急需有特色的外形设计吸引居民产生人景互动行为与人群集聚。良渚文化村深挖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给这个地方设计了独特的外衣,以良渚文化为主题,整体景观以山水为特色,打造诸多休闲滨水空间,开阔的水景、新鲜的空气,樱花香味等,多感官享受吸引人们驻足于此。在社区的景观打造上,融入独特的“精神地标”,征集100句居民的心声、制作100块居民声音的地砖,把居民们对良渚的美好愿景以金属砖的形式植入到村民大道中,使居民听到、看到发扬社区文化。这些外在的基础设计,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感觉全方位刺激居民,在本能无意识的情况下对社区留下正向的情感体验。

人们在好奇心与新鲜感的驱动下碰触设计,从感官的本能行为再到感知的顺序体验设计,或触或嗅,或躺或坐。不同的人群在这其中产生不同的情感,或满足、或快乐、或轻松、或不安,这些无意识的感知是人们内心最直观的想法,也是最浅显的一层即刻情感体验。

3.2. “半熟人”共生:从行为设计层面实现居民情感交融

良渚文化村随着社区营造的进一步拓展,物理场域的持续发力,开始着眼于把宅在家里的居民聚集在一起,依托“良渚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开发设计多种活动空间,聚集居民参与到活动中。室内公共空间有良渚食街居民食堂、影音室、共享书房等,室外空间设计研学农田景观、无动力互动设施、社区中心多功能广场等。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参与为主要目的,用这些既有美感又有使用功能的空间为居民搭建互动平台,使他们在活动中自然地拉近交往距离。社区的共享农园,利用共治景观和可食地景的设计,提高居民参与度,改变大家对于社区花园的既定印象。大部分种植果树、香草、蔬菜和乡土植物,旨在还原田园乡村的自然风貌,收获瓜果蔬菜,吸引很多的家庭参与,并由此为纽带联结彼此。社区的“村民学堂”有10大版块、共计60门课程,涵盖人文艺术、户外运动、家庭亲子、手工实践等课程。因为志趣相投,很多居民在一起学习交流,久而久之邻里关系更亲密了。

这个阶段是调研分析社区居民的需求,分成不同社群,再针对这些不同社群,设计其需要的功能空间,使他们共生在这个限定空间里,产生这个空间所引导的行为进而延伸到居民的情感交流。行为水平的设计重点是设计的乐趣和效能,以此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并传递情感,在不经意间牵引使用者,通过行为的延伸达到居民间情感的传递。

3.3. “熟人”共治:从反思设计层面实现居民情感延续

随着社区邻里之间关系的亲密和谐,社区联结越来越紧密,“陌生人社会”正演进为一个“熟人社会”。长久的活动中社区文化悄然生长,居民对社区形成的认同和归属感,常年以来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使他们自发地共治这个大家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刻在社区客厅——玉鸟流苏广场上的《村民公约》,这个由居民自发制定的公约板,不仅是公共景观,也是社区的文化宣言与身份标识。居民们还自办杂志《万科家书》,自发成立了三十多个社团、书店、“村民学堂”,提升社区文化素养。此外还有一些具有领导力的“社区能人”活跃出来,大家在这些“社区能人”的组织下按照共同制定的社区精神共治社区,共同更好地为社区建设服务。一系列由“社区能人”发起的活动让邻里关系回归温度、味道和色彩,也让社区既有乡土式熟人社会的特点,又有现代化公共自治的理念。

在这个“熟人”共治的阶段里,需要反思水平的设计推动。反思水平的设计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用人的思维对设计的效力,将抽象的认知情感用具象化设计表现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是人们思维和情感的交融 [7] 。反思水平设计常发生在本能水平设计的观察与行为水平设计的使用体验后,对设计消化后所做出的联想,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追溯到以往的回忆并进行重新评估,在人的内心引发自我认知和情感共鸣。邻里集市、邻里晚宴、邻里年夜饭,这些具有浓厚家庭情感色彩的生活场景在现在的社区中再现出来,更加热闹的氛围,与过往的记忆重叠,实现居民情感的延续。

4. 论情感化设计在社区营造中具体应用策略

4.1. 以形式设计传递社区文化价值

“精神的缺失,千篇一律的大建筑、高地标、宽柏油路使现在的社区没有自己的特色,难以使居民对其产生归属感,社区的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媒介来营造社区价值 [8] 。”通过在社区中建立具有地域精神文化的艺术设计,提高居民关注社区历史文化的自发性,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一个社区的精神文化不仅可以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上体现,也可以通过独特的具象化设计表现,人们可以从这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具象化设计的解读中感知社区形象 [9] 。《情感与形式》中描述:“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在邻里关系处于陌生阶段的社区,通过对社区所处环境和历史人文的提炼与抽象形成形式感,给与居民感官上的刺激,本能的对空间形式结构做出直接感受,提取到社区核心价值。

良渚文化村充分利用其优良的地理环境,用“竹林”、“闲径”、“烟云”、“幽山”设计元素打造极具归隐意境的社区景观,宣扬良渚文化村的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宜人的社区环境。台湾桃米社区以特有的青蛙资源打造自己名片,青蛙的形象设计出现在村中的各个角落,形成生态传播符号 [9]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的彩虹廊道,由刘海粟美术馆和江苏路街道共同设计,取刘海粟之“粟”与塑造之“塑”谐音,色彩鲜艳的彩虹织线缠绕在室外走廊的轮廓上,会有声音和光影的变化,创造出轻松愉快有趣味的氛围。通过本能感官的吸引,形成社区极具特色的记忆点,人们在这样一种互动的氛围中慢慢聚集,产生交流。依托社区文化从听、嗅、触、摸以及感觉的外在形式进行创作与表达,传递社区文化价值,更容易在情感上激起居民的共鸣,产生基本的情感体验。

4.2. 以互动设计促进社区人际交往

日本社区营造专家山崎亮在谈到社区营造时这样表示,“比设计空间更重要的,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0] 。在人与地之间建立起基本的情感体验后,应该转而像在这块地上共生的人——居民了。艺术设计要通过对空间的设计与改造,转变到与人连接的探寻,这正是行为层的情感设计引导行为拓展到情感交融的应用。人们可以参与的互动设计正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它为居民的日常交往开拓了可能性,也加强了人与人的联系,促进彼此间的认同。良渚文化社区的共享农园正是互动设计促进居民日常交往的例子,还有刘悦以及他的四叶草堂团队的创智农场也是典范。创智农场将荒废了13年的建筑工棚改造设计成社区“一米菜园”,还加入了互动园艺区和公共农事区,吸引了很多社区家庭的参与,共同设计这个花园的后续成长。现在通过不定期举办趣味讲座、手作工坊、夏令营活动,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联结,以及人与人的互动。在居民参与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邻里之间交往的快乐,看到了社区和谐健康发展的价值,意识到居民间紧密联系的重要性。创智农场从起初的废弃荒野之地到现在欣欣向荣的模范社区,凝聚着社区邻里间的力量。这种互动参与式景观设计体现了互动设计作用于社区的力量。

4.3. 以人文设计激发社区情感共鸣

社区作为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园,不仅仅是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共享空间,更是居民在记忆与情感上的联结。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的设计使社区邻里间熟悉起来,建立一定的邻里友谊,但是还欠缺着最后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人文情感的牵绊。这种人文情感通过反思层次的思维过程化为脑海中的记忆——“记忆不仅是一种个体认知现象,它同时是连接个体与家庭、群体、宗教、文化的主要因素” [11] 。人们之间紧密稳固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就是靠彼此间的共同记忆,同一地区的居民既对过往历史有共同的记忆,也可以通过特殊事件创造共同记忆,由这些共同记忆形成情感共鸣,组建社会网。

良渚社区将百句居民声音刻在地砖上,有人经过便会触动声音播放,这些真挚自然的原声赋予社区温馨的人文记忆。阿涅斯·瓦尔达与JR所做的公共艺术《脸庞村庄》也是以人文设计激发社区情感共鸣的典范。两位艺术家走进社区,拍下他们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印有每位居民生活状态的照片被张贴在社区中,从辛苦劳作的社区送奶工、邮递员等到房前屋后的牧羊人、土地劳作者,每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这样组成了社区的人文记忆。每当居民看到这些作品,就会想起社区的人文历史和居民间的联系与牵绊。社区便从物质空间变成了有情感的人化空间,人们的共同记忆在这个场所下被一遍遍加强,彼此间的情感共鸣也被强化,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一遍遍被加深。

人人既是参与者也是创作者,这种人文设计牢牢的组织好社区这个“熟人”社会人情网,在这种对社区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驱使下自发共同治理好和谐健康的社区大家庭。

5. 总结

在现在的社区营造中,重点不应该仅是对居住环境的改善,更要关注社区主体——居民之间的情感关系。情感化设计从设计情感的三个层次方面步步推进生活在社区这个地域的居民的情感构建,从本能层的形式设计到行为层的交互设计,再到反思层的人文设计,先使居民对社区空间外显的设计产生即刻情感体验,再到人与设计的交互过程中由设计效能的激发居民满足感、幸福感等有意义的价值的产生促进彼此间情感的交融,最后在前两者基础上打造共同记忆形成抽象的思维上情感的累计,达到社区居民间的情感延续。情感化设计视角下的社区营造既要立足于现实情况,满足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更要关注人文情感上的营造,最大程度的形成和谐幸福的邻里生活进而促进社区正向积极的发展,从而使社区更加具有活力和凝聚力。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网址: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下的社区营造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64846

相关内容

基于儿童友好型理论下的燕山社区公园——儿童娱乐园区设计
基于情感化设计下体验式商业室内空间设计探讨
基于node.js+vue基于Android的社区生活废品回收APP(开题+程序+论文)计算机毕业设计
基于儿童情感需求的居住区亲子互动空间设计研究
包容性设计理念下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
node.js毕设基于的社区互助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论文+程序
基于环保节能理念下的建筑设计探讨论文
西善桥街道推出社区文化营造计划
基于环保理念的家居设计研究论文(设计)..doc
基于节能理论下城市道路照明设计的分析.pdf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