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新教材中“综合活动”教学建议
课程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 #生活技巧# #育儿建议# #育儿课程#
【课程与教学】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新教材中“综合活动”教学建议
高鹏凌
2017年以来,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适应》(以下简称生活适应新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并陆续出版发行。截至目前,基本完成了低年级段和中年级段12册教材的编写、送审、试教试用工作,已出版至五年级上册。比较已出版的9册教材,可以发现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多出了一个新的课程类型——综合活动。
综合活动就是综合性的主题活动。它不从属于任何生活领域,编排体例也有别于教材中的其他课型(见表1)。其设置主旨是以具体实践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行为规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与巩固,切实提高生活适应能力。这也是综合活动位于每册最后一课的缘由,更是对生活适应课程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彰显。从整体架构看,生活适应新教材中的综合活动有别于普通教育中广为熟知的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它在本学科内部;也不同于本学科其他课型练习部分中的“综合实践”,“综合实践”以每课所学内容的练习实践为主。综合活动以明确的活动主题为线索,将学生已学的多项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等统整在一起,以项目化学习方式呈现若干活动任务,以活动促关联、促运用、促内化。那么,如何开展综合活动教学呢?
一、把握教材编写理念,心中“有”综合
(一)“综合”是所学知识技能的综合
综合活动均位于每册教材最后一课,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每课活动任务单上的项目一般为六到七项,可见综合活动需要复习巩固多项内容。以五年级上册《快乐的秋游》为例,6项任务关联多课所学,如表2所示。因此,综合活动是所学多项知识技能的“综合”。需要注意的是,综合活动关联的知识技能以同一册的内容居多,但并不总是拘泥于此。比如四年级下册第10课《家庭聚会》中的任务二“干净整洁出门去”,关联的有一年级上册第6课《洗手》、第7课《洗脸》,四年级上册第1课《学穿外套》,四年级下册第1课《学洗头》、第2课《学洗澡》,涉及一、四年级三册教材中的5课内容,本册的有2课。
(二)“综合”是相关组织人员的综合
从已出版的生活适应新教材中,可发现三个综合活动,即《参观科技馆》《家庭聚会》《快乐的秋游》。活动的主题场景涉及生活适应的多个领域,比如:参观科技馆需要劳烦场馆工作人员讲解、指引;家庭聚会需要家长创造机会、照管看护;快乐的秋游需要家长协助、学校教师带领、公共设施管理人员支持等等。与平日的课堂教学不同,活动组织开展不再是任课教师独自担当,而是需要更多人员的支持参与。在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经历者、学习者,家长是支持者、观察者,社区人员是协助者和资源提供者。所以,综合活动需要相关人员参与,这样一方面能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这些参与的人员作为相关领域更高水平者也能够给予学生适时的辅助和恰当的评价。
(三)“综合”是教学时间空间的综合
一般说来,综合活动不以学校为主要场所,完成一课活动大概需要5—6节课的时间。依照《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生活适应课时数中年级段为每周2—3课时,高年级段为每周1课时。显然,这样的时间规定,活动空间又是开放的,组织起来较为困难。因此需要教师依照主题内容,综合考虑时间和空间后合理安排。比如《家庭聚会》,主体活动是节假日家长带着孩子走亲访友。教师可在放假前利用1—2课时带领学生复习回顾相关内容,制作便携的任务单,并利用家校平台与家长沟通活动要求及需要家长反馈的内容形式等。节假日后,则再利用1—2课时,结合家长反馈的活动完成情况,带领全班学生进行总结回顾,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综合”是不同活动方式的综合
为了将知识技能有机整合在一起,综合活动的呈现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既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外出参观活动,也有日常生活事件的经历,之后还会有更多不同的活动方式,比如会采取主题班会形式让学生展示德育方面的学习成果——六年级上册第11课《谁不说咱家乡好》,以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身心变化——六年级下册第11课《我的成长纪念册》,等等。总之,综合活动不拘泥于某种套路,而是依照学生身心特点和相关内容的表达需要设计不同的呈现方式。
二、遵循综合活动主题,做到“真”综合
(一)熟悉教材,做好活动准备
综合活动开展前,教师需要做好几项准备工作。第一,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迈过“生疏”的门槛,准确理解和熟知教材内容。继而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确定具体的活动方案。比如,《参观科技馆》示例活动方案中包括了“活动目的、参与人员、时间及地点(参观、集合)”,还依照该地实际情况,规划了“乘车路线、参观准备、参观流程及注意事项”等。第二,通知联络相关人员,获得支持与帮助。综合活动的开展需要多方联动,教师可通过家校沟通平台让家长了解活动的相关要求,并联系公共场馆、公共设施管理者落实相关事宜。第三,根据活动形式,准备相关材料。包括课件(活动主题、任务清单、需要复习的内容等)、学生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
(二)开设先导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前期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利用一到两节课做活动准备教学,主要带领学生完成三项工作:第一,利用教材篇章页创设活动情境,吸引学生注意,使其了解活动主题,激发参与活动的热情。第二,引导学生了解任务单上的各个项目,并指导他们复制下来制成任务卡片。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活动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同时方便学生外出活动时随身携带。当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能力给予辅助和项目微调。第三,帮助学生复习回顾活动所需的部分知识和技能。考虑到时间和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的复习安排会更加合理有效。
(三)进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逐项完成任务
综合活动不同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其活动形式因需而设,丰富多样。即便是同一个活动,根据不同任务要求,活动方式也会有所变化。不过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比如《参观科技馆》中,“准备食品与饮料”“按照要求来着装”“指定地点来集合”是活动前期任务,要求学生在家长协助下完成,地点分别在超市、家庭、街区;“参观时要守规则”“安全乘梯我能行”“使用公厕讲文明”“交流互动收获多”则是活动中、后期任务,学生由教师组织集体在科技馆体验完成。所以,要使综合活动能够真正落实,首先需要根据活动项目对接好指导者、观察者。其次,充分利用任务卡片。先导课上学生根据任务卡片初步了解任务数量和要求,明确自己的任务清单。任务卡片是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综合活动的路线图。活动开展中,学生根据任务卡片完成各项任务,并打钩标记。任务卡片还是“桥梁”,让参与指导的相关人员在不同时期都能完整把握活动的内容和进程以方便指导。
以五年级上册第11课《快乐的秋游》为例,任务一是出游准备,教师在校指导学生完成“秋游物品清单”的填写,家长在家协助孩子依照清单做准备,完成任务勾选;任务二是文明出游,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在公园游览中使用公共设施的情况,适时强调“文明出游”的言行表现;任务三是团结合作,教师组织学生玩一些集体游戏,如教材示例的“老鹰捉小鸡”;任务四是快乐分享,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有重点地安排分享任务,让学生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任务五是互帮互助,让学生试着帮助同学做件事,教师要提醒学生及时完成,并打钩记录;任务六是美景共赏,让学生拍拍画画秋天美景,与大家分享。最后的这个任务既与任务四相呼应,也是对整个活动的“点题”,更是为学生创造的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现平台,不可或缺。整个活动中,家长和教师是不同时期不同任务的指导者、观察者,任务卡片则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意识、热情。
(四)集中评价反馈,促使学生扬长补短
实践活动结束后,需要安排一节课进行“评价与反馈”,主要用于回顾总结综合活动开展的情况。其评价表沿袭了其他课型的格式,也是由评价内容、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家长反馈几个部分组成的。“评价内容”主要呈现的是分项任务目标和要求,但在最后增加了一项“综合表现”,用于提示评价者以整体观念看待学生活动中的表现,再一次传递了综合活动的设计初衷。
总结课上,教师可根据实践过程中学生完成的任务单、交流的活动感受、家长的反馈意见以及自己参与观察收集来的过程性资料(图片、视频)等带领学生自评、互评。适时放大学生优势表现,跟进短板的训练指导,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泛化运用。
三、密切联系生活需要,创造“新”综合
综合活动的教材,紧扣生活适应课标,编写时虽也充分考虑到普适性,以尽量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培智学校的教学需要,但我国幅员辽阔,难以面面俱到,还需要基层教师依据实际生活需要,创造“新”综合。一般说来,创造的途径有三种。
一是调整。比如有些地区没有“科技馆”,那么教师可以调整参观地点,从当地已有的公共文化场馆中进行选择,但是选择不能随意盲目,应尽量选择室内场馆,可以参观听讲解,也有电梯、公厕等,以对应完成《参观科技馆》的活动项目,实现教材设计意图。
二是丰富。考虑到学生能力差异比较大,教师在设计综合活动方案时应做到丰富而多样。可以为能力强的学生增加活动项目,并提高要求;对于能力弱的学生,可以设计更多的表达呈现方式,比如用体态动作表现、用符号示意、用影像记录等。此外,对于在活动中生成的新需要,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差异,适当进行取舍。
三是延展。生活适应所涉内容丰富,有知识技能,有习惯培养,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以综合活动促进所学内容转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一课活动所涉知识技能再多,也不可能囊括学生所学。因此就需要教师有活动的延展意识,平时教学训练中多创造一些活动给予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
另外,对于一些不能即时展现的内容,比如习惯养成、情感态度等,则应当利用学校文化氛围营造、班级常规评比、定期检查等进行活动延展,而不必拘囿于一定的框架程式。
综合活动是生活适应新教材中的新板块,它以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统整,更为集中地体现了生活适应学科的课程性质,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技能、基本行为规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师应认识它、理解它,真正地用好它,从而更好地促进培智学校学生学会生活、融入社会。
网址:【课程与教学】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新教材中“综合活动”教学建议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64933
相关内容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教学法:教学过程的优化【课标解读】《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深度解读
关于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思考及建议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生活数学.docx
全日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PPT课件.pptx
培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建议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54页)
生活适应新教材教学体会及反思探讨
巧用生活教育理论,提高培智课程教学成效
培智生活适应教学计划范文(通用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