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能救命!这些逃生干货,别等地震时才知道

发布时间:2024-12-13 19:24

学习一些急救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健康生活贴士# #身心健康贴士#

科学指南

地震来了怎么办?

减轻地震伤害 守护美好生命

地震突发

过程短暂

只有掌握正确科学的避震方法

才能尽可能

将损失和伤害降至最低

“震时就地避险,震后迅速撤离”

是应急避震的基本准则

那么在不同场景中

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联勤保障部队所属医院

结合多次救援实践经历

为大家整理了一份指南

希望能帮助到

正为地震而揪心的你

地震发生时

地震发生时,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一旦被压埋,要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寻找和开辟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救援。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或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

在寒冷条件下

被困人员有可能失温,失温是严重的急性伤害事件,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在转移被救伤员时,救援人员要尽量为伤者进行全身保温转运至专业医疗救治场所。任何情况下一定要尽可能避免暴露在低温环境下,防止感冒或冻伤。

避难人员应尽快采取增添衣服、室外拾柴取暖等保暖措施,寻找有保暖条件的庇护所,进入温暖的房间或避难所。如衣服湿润,在取暖前脱掉所穿的湿衣服,用干燥的毯子、衣服、毛巾或床单披于身上。使用电热毯、电吹风、烤火炉时应首先温暖身体的胸部、颈部、头部和腹股沟核心部位,使之快速复温。

冻伤容易发生在身体暴露部位,手、足、耳、鼻、面部最多。首先脱离低温环境和冰冻物体进行复温,然后用38~40℃温水浸泡伤肢或浸浴全身,水温要稳定,使局部在20分钟、全身在半小时内复温,到肢体红润,皮温达36℃左右为宜

在庇护场所内

受灾人员到达庇护所或安全区域后,应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寻找个人用品、饮用水及食物,防止饥饿劳累和寒风袭击

不盲目返回房屋救治亲属朋友,有组织地科学营救,避免次生伤亡。如在地震中受伤,立即寻找医护人员的帮助,给予伤口包扎、加压止血、骨折临时固定、补充血容量等处理。

如果出现气喘、胸闷、心悸、口唇紫绀、头涨痛、四肢沉重等不适,需考虑是否患有急性高原反应,可以测量氧饱和度予以诊断。

医护人员对于重伤者,比如呼吸、心跳停止及大出血、头痛、内脏受伤者一定要优先抢救。对于骨折、软组织损伤和挤压综合症等伤情,现场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救护方法,减轻伤害。

这些容易被忽略

受灾群众聚集在帐篷取暖时要注意取暖安全,严防火灾和一氧化碳中毒,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做好保暖取暖,防止感冒和冻伤。

大多数人存在地震带来的恐惧、焦虑、心慌、睡眠不好等不适,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对紧张、焦虑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尽量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

做一些让自己放松的活动,比如听音乐、看小说等,让自己的内心从痛苦的经历中走出来,恢复身心健康,灾后重建信心。

西部战区总医院 供稿

因战而生、为战先行

保障三军、服务人民

关注我

关注专业、权威、海量资讯

↓↓↓

(温馨提示:转载内容请附上“联勤集结号”二维码,并注明“联勤保障部队官方微信公众号”。)

总 监 制:卢海波

总 编 辑:袁百舸

值班编辑:宣子

作者:赵芝洪谢美明

校对:王健张宜海

刊  期:第 4009 期

来  源:本号原创

投稿邮箱:lqjjhwx@163.com

责任编辑:

网址:关键时刻能救命!这些逃生干货,别等地震时才知道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67072

相关内容

地震自救手册,关键时刻能救命!
关键时刻能救命!这份地震自救指南请收好
最全逃生自救指南,关键时刻能救你一命
牢记这些自救“秘诀” 关键时刻能救命
牢记这5条逃生技巧,关键时刻能救命!
关键时刻如何自救?掌握这几条救命知识!
学会这些消防小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
【转载】逃生经验,关键时刻的自救
大客车逃生技巧一定要会!关键时刻能救命
这些家庭急救常识,关键时刻能救命②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