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精华摘录

发布时间:2024-12-14 03:12

生活艺术并非奢华,而是对生活有深度理解和热爱。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慢生活艺术# #精致生活方式#

2023-10-02 16:13:45 已编辑 江西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在一个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

★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fallinginlove和beinginlove)这两者的区别。人们往往把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人们常把爱和坠入情网时的强烈感受相混淆。但实际上这种突然的亲密感从性质上说是短暂的。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要认识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一样的行动。

★成熟的爱情指得的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什么是“给”?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我觉得我写一些投教的文章,就是在创造价值,创造价值也是一种给,我不断的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让我也感受到了自己强劲的生命力。或者我用正能量和积极的心态影响了其他人,也是生命力的一种体现。这些给予都是不求回报的、都是主动的,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爱情中我可以给什么呢?我觉得我的知识、我平和的心态、我良好的习惯、我的乐观、我的思想,我的兴趣(运动、旅游、宠物等),还有我的温暖、我的保护、我的赞美,等等。在爱情中我也唤醒了对方照顾我、喂养我的那种给予的愿望。

★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

★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励他人的人。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呢?这种能力是不是只有在爱的过程中才能判断呢?

★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责任心意思是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的和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与回答。

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这个词的出处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因此尊重绝无剥削之意。如果我爱另一个人,我感到与他很融洽,只许作为他自己的他,而不是我所需要的他。很明显只有我独立了,尊重他才是有可能的。

人们只有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

★爱不是同一个特殊的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说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自私。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就是对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有能力爱别人的人也必定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含了关怀、尊重和责任心。

★对他人的爱与对自身的爱,并非只能两者择其一。真正的爱意味着产生爱的能力,他蕴含着爱护,尊重,责任和了解,他并不是被某人所感动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所做的积极奋斗,它来源于爱的能力。有些人只爱自己的家庭,对陌生人没有感情,其实这种现象是根本没有爱的能力的标志。

★我自身必定是与他人一样是我爱的对象,倘若一个人能够足有成效的爱,他也会爱自己,倘若他仅能爱其他人,他便根本不会爱。

★自私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己,对给予不感兴趣,只热衷于索取。在他的眼里只有自己,别无他物。自私与自爱远不是一回事,实际上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物。自私者不能爱他人,因而也不能爱他们自己。

★有的人由于内心极度的不安或者孤独而狂热的工作,有的人则是为了升官发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就是一种狂热、一种热情的奴隶,而他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性”,因为他是受外力的驱使。他是一个受苦的人,而不是一个“行动”的人。另一方面人们往往会把一个坐在椅子上沉思默想、观察和体验自己以及自己同世界关系的人看作是“消极的”,因为他什么也不干。实际上这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禅坐是最高的积极性,是灵魂的积极性,只有那些内心自由和独立的人才能做到这点。如果一个人是在积极的情绪支配下行动,他就是自由的,是情绪的主人。如果他是被一种消极的情绪所支配,那他就是受外力驱使者,是他自己都不了解的动机的对象。

★灌输给孩子爱生命的态度,使孩子感到活着是美好的,要灌输给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着的愿望。

我们不只是教育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要教育孩子怎么享受生活。当孩子感到开心快乐的时候,要告诉孩子,这就是生活的美好。孩子学习时间特别多,节假日就应该尽量让孩子享受一些美好的事情,仪式感在亲子时间也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感到痛苦时,也应该帮孩子看到希望。

★一个母亲不仅必须是个好母亲,还必须是个愉快的人,许多人达不到这一目标,这对孩子的作用绝非夸张,母亲对生活的爱就像忧虑一样,都会感染孩子,这两种态度对孩子的整个性格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自己要努力做个乐观的人。这也是教育孩子的一部分

★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爱。这种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在有条件的父爱中,我们发现与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就是父爱必须有报答,如果你不按他所希望的去做便会失去他的爱。父爱的本质在于:服从成为主要的美德,不服从乃是主要的罪孽——以收回父爱作为惩罚。积极方面同样重要。既然父爱是有条件的,我们就可以想办法获得它,并为此而努力;他的爱不像母爱那样不为我们所控制。

若是单亲家庭,可能需要同时提供两种爱,这似乎有些难度。

★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

★性欲可能被孤独、征服或被征服的愿望、虚荣心、伤害欲甚至毁灭欲激发,正如它能够被爱激发一样。性欲似乎很容易与各种强烈的情感(爱仅是其中之一)相混淆,并被其激发。大多数人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他们在肉体上互相需要时便是相爱。爱能够激起性结合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肉体的关系很少有贪欲和征服或被征服欲,而是与温情脉脉相伴。

性可以被很多因素激发,有性不一定有爱,性的和谐未必代表爱的美好,尤其是出轨的人,需要思考这种性与爱之间究竟存在多少关联?

★爱上某人不只是一种强烈感情,还是一种决定,一种判断,一种承诺。

★不管婚姻是由他人撮合,还是由个人选择,一旦决定结婚这种意愿行为,就应该保证爱的持久。

★精神分析学中有关“无私”的症状分析,证明了“无私”本质上是自私的理论。“无私”不仅不被看成是一种“病状”,还常是这些人引以为荣的特征,并且具有救赎作用。这种“无私”的人“不为自己谋求任何东西”,他“只为他人而活着”,他为没有看重自己而自豪。他迷惑不解地发现:尽管他“无私”,他却没有幸福可言,他与最亲密的人的关系也格格不入。

总的说来,“无私的”母亲与自私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没有多大不同。实际上,“无私的”影响常常更坏,因为母亲的这种“无私”蒙骗了孩子,使孩子无法批评她。他们承担着不让母亲失望的义务,他们接受的是母亲在美德的掩护下厌烦生活的影响。如果你有机会研究一个真正自爱的母亲的影响,你就会发现,没有任何东西比被一个自爱的母亲的爱更有助于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爱、快乐和幸福。

父母不应该为孩子无私的付出,不能一直牺牲自己而让孩子享受爱。

读后感:爱是一种博爱的能力,爱是给予而不是交换,爱情需要关心、尊重、责任和了解。

本书的矛盾之处在于,如果我没有较好的条件,就不符合当代社会对爱的定义(没有交换价值),就没有人和我谈恋爱,那我如何训练出爱的艺术?爱的艺术可以凭空练出来吗?我只要有爱的艺术,就会有人和我恋爱吗?

另一个疑问是博爱是否会有点耽误时间和分散精力?

欢迎留言探讨

168人阅读

网址:《爱的艺术》精华摘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70348

相关内容

《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摘抄
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摘抄
生活艺术 原文摘录
生活的艺术 原文摘录
作家的信念:生活、技巧、艺术 原文摘录
超低调奢华,独特的生活艺术内涵
爱的艺术
夫妻性生活艺术 原文摘录
精选生活感悟的句子摘录99条
实用的生活句子摘录56句

随便看看